蒙金含 宮偉偉(.貴州師范大學傳媒學院,貴州 貴陽 55005;.滁州學院文學與傳媒學院,安徽 滁州 39000)
網絡大電影,簡稱“網大”,是以商業(yè)視頻網站為首輪發(fā)行平臺,時長在60~90分鐘之間的電影作品。由于投入成本少,制作周期短,準入門檻低且貼近廣大網民的娛樂休閑方式,“網大”已成為電影界一股不容小覷的新興力量。與“網大”的欣欣向榮相比,曾一度占據大眾文化核心地位的中國古典小說卻在人們閱讀行為日益圖像化的今天,陷入被邊緣化的窘境。面對生存危機,中國古典小說能否通過改編成“網大”來拓展自身的生存和傳播空間,值得我們思考。本文即旨在結合相關的數據和資料,對兩者的合作前景做出探討。
隨著“網大”的迅猛發(fā)展,其與中國古典小說之間的合作也越發(fā)緊密。截至目前,已先后有《喜氣洋洋小金蓮》《潘金蓮就是我》《孫悟空七打九尾狐》《男狐聊齋》《西游記之女兒國篇》《斗戰(zhàn)勝佛》等取材于中國古典小說的“網大”在商業(yè)和口碑上取得雙贏。這充分證明,中國古典小說具備改編成“網大”的潛力。
首先,中國古典小說具有較強的影像化潛質。中國古典小說與“網大”雖然分屬不同的藝術門類,但都具備“敘事”屬性,故而存在相互轉化的可能。中國古典小說多由口頭文學演變而來,口頭文學訴諸聽覺的傳播方式決定了它必須細致生動、通俗易懂地描述人物(包括擬人物)的言行和相關事件,使之具有空間立體感,從而易于被聽眾想象加工為視覺形象。由于在一定程度上繼承了口頭文學的上述特質,中國古典小說往往具備較強的影像化潛質。申載春認為,中國古典小說在描寫技巧、敘事方式、人物語言運用以及空間處理等方面都具備較強的影視特性,堪稱真正意義上的“影視藝術之母”。[1]鑒于“網大”與院線電影并無本質上的差別,因而中國古典小說所具有的影視特性也必然有助于降低其轉換為“網大”劇本的難度。
其次,中國古典小說可較好地滿足“網大”觀眾的需求。有電影學者指出,我國的電影觀眾心中存在中國文化的格式塔,因而在觀影方面有其獨特的偏好,如追求電影的啟蒙性、煽情性和大團圓結局等。[2]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古典小說中歷來不乏具有深刻文化內涵和多義性主題的精品。受眾群分布面廣、文本闡釋空間大、藝術形象和內容生動有趣、結局大團圓往往是此類作品所共有的標志。這一方面使其具有較強的包容性,經得起多樣化、多類型的改編;另一方面又使其能夠從根本上順應“網大”觀眾的觀影文化心理,進而較好地滿足他們多樣化的觀影訴求。一部“網大”取得成功的關鍵在于選擇合適的題材和故事,而具有上述特質的中國古典小說無疑可為“網大”制作方成功地創(chuàng)作出令觀眾滿意的作品奠定了堅實的文字基礎。
第三,中國古典小說可有效降低“網大”的制作成本?!峨娪爱a業(yè)促進法》的全面實施使與電影相關的知識產權受到了更加完善的法律保護,某些“網大”靠蹭IP、跟風熱門院線電影博取關注度的行為也將被嚴厲禁止。在宣發(fā)成效直接影響“網大”盈虧的情況下,上述形勢迫使本就資金短缺的“網大”制作方必須在電影宣發(fā)上走一條廉價、高效之路。應該看到的是,中國古典小說中不乏《西游記》《聊齋志異》等廣為國人所熟知的經典之作。“網大”從中取材,既有利于規(guī)避侵權、觸禁等風險的發(fā)生,又可依仗其較高知名度吸引更多的觀眾。由于早已超過著作權的有效期限,中國古典小說沒有如當今網絡小說般動輒上百萬乃至上千萬的天價版權費。因此,改編中國古典小說對資金短缺的“網大”制作方而言,無疑是經濟且現實的。
最后,中國古典小說有利于提高“網大”的內容品質。業(yè)內相關人士指出,《電影產業(yè)促進法》實施之后,“網大”與院線電影的審查標準也將統(tǒng)一,部分“網大”依靠低俗內容吸引觀眾的現象將不復存在。[3]在此種情況下,視聽效果難以與院線電影媲美的“網大”要想獲得繼續(xù)生存和發(fā)展的空間,唯有努力提升自身的內容質量。然而,優(yōu)秀劇本匱乏、制作周期較短等行業(yè)現狀又嚴重阻礙著“網大”實現這一目標。因此,改編內容經過長期錘煉且本土影響力較大的中國古典小說就成為“網大”擺脫當前困境的有效方法。一方面,中國古典小說擁有諸多可供“網大”制作方改編為“網大”前6分鐘內容的經典片段,可有效提升“網大”吸引觀眾的能力;另一方面,多數中國古典小說所擁有的高品質內容又有利于維持“網大”劇本在總體上的高水準,從而為“網大”的成功打下堅實的基礎。
戴錦華指出:“每一次文學作品的電影改編,不僅意味著一次再創(chuàng)造,而且意味著一次后結構主義意義上的重述?!盵4]與之同理,即在向“網大”劇本轉化方面具有先天優(yōu)勢的中國古典小說,也因與“網大”存在本質上的差異而必然在轉化過程中發(fā)生嬗變。具體而言,其變化主要有以下兩種:
首先,中國古典小說的藝術生命得以延長。“網大”對中國古典小說的精心取材和演繹,不僅能直觀、形象地展示小說中的情節(jié),而且能通過自身視聽語言的創(chuàng)新表述使小說的(某一)主題得到進一步深化。《西游記之鎖妖封魔塔》之所以在利潤和口碑上皆獲得豐收,便主要緣于它在秉承原著人物設置和情節(jié)發(fā)展脈絡的基礎上,合理地演繹了孫悟空取經歸來后的故事,再塑了孫悟空不平則鳴的斗士形象,并使之更加符合現代人的品位。電影中的孫悟空雖已貴為巡視須彌四洲的斗戰(zhàn)圣佛,卻依然不改其敢于反抗、扶危濟困的斗士本色。面對天庭指人為妖、欺壓良善的丑惡行徑,他一如當年之勇,揮棒再戰(zhàn)天庭,并最終收獲了屬于自己的愛情。總體而言,《西游記之鎖妖封魔塔》對原著小說《西游記》的改編,創(chuàng)新而不逾矩,并使小說原有的反抗精神得到了拓展和發(fā)揚。
此外,“網大”對中國古典小說的合理改編還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擴大中國古典小說的受眾群。中國古典小說通過改編為“網大”,可充分利用“網大”所具有的具象性、網生性以及草根性等傳播優(yōu)勢,展現自我的魅力與內涵,拉近自身與大眾的距離。更難能可貴的是,互聯網技術正逐漸賦予“網大”如紙質書般可供受眾自主、自由和反復觀閱的功能,這無疑會最大限度地增加影像化的小說內容與大眾接觸的機會。因此,在“網大”的直觀演繹下,即或是那些從未讀過原著小說的觀眾也可能在短時間內迅速了解其全部或部分內容,甚至還會產生閱讀原著的沖動。近年來,因影視作品爆紅而引發(fā)原著小說暢銷的事例屢見不鮮,所以熱門“網大”推動中國古典小說(尤其是那些質量上乘且普及率不廣的作品)重返大眾視野的前景是可以預期的?!熬W大”對中國古典小說的合理改編,既可使小說的精神得到拓展和發(fā)揚,又可使其更廣泛地被大眾感知或接受。從這一角度來說,“網大”無疑延長了中國古典小說的藝術生命。
其次,中國古典小說的藝術價值被改變。由于所處時代、傳播媒介以及傳播方式的不同,中國古典小說向“網大”劇本轉化的過程也是其藝術價值發(fā)生變化的過程。概括而言,導致此種變化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一是雙方內容承載量的差異。一部“網大”的時長通常在60—90分鐘之間,而古典小說的篇幅則有長有短,這使得“網大”制作者在收編小說文本時,必然要根據“網大”的主題、容量等因素,對之加以增刪或重構;二是雙方審美標準的不同?!熬W大”制作者評判一部小說能否被改編的關鍵在于其戲劇性,而非文學性。[5]戲劇性要求小說既要有立體、豐滿的人物(或擬人物),又要有結構完整、饒有趣味的故事情節(jié)。因此,當小說不能充分滿足上述要求時,“網大”制作者必然會對其進行有針對性的改造。毫無疑問,“網大”制作者對小說文本的改造也必然會導致小說原有藝術價值的改變。
此外,“網大”創(chuàng)作的當下性也是導致中國古典小說的藝術價值發(fā)生改變的重要原因。“網大”是由導演及其工作團隊在綜合考量“網大”創(chuàng)作規(guī)律、資金投入量、受眾訴求和盈利率等因素的前提下,合力創(chuàng)作的成果。中國古典小說則是由一名或先后多名古代文人在特定心態(tài)的驅使下,進行文學創(chuàng)作的產物。不同的創(chuàng)作環(huán)境和生產方式導致中國古典小說難以在價值觀和審美標準上與“網大”完美共融,故而也就難以被“網大”觀眾完全理解和接受?!熬W大”受眾的理解和接受不僅是“網大”實現自身價值的決定性因素,還是中國古典小說擴大自身影響力的關鍵所在。因此,中國古典小說只有經過“網大”制作者的合理改造,消除其與“網大”觀眾之間因年代距離而產生的接受障礙,方有可能在更大范圍內產生影響。
在視聽挑戰(zhàn)閱讀、音像排擠文字的當今時代,中國古典小說十分有必要與“網大”展開互利合作。“網大”從眾多優(yōu)秀的中國古典小說中取材,有助于彌補自身在文化格調、原創(chuàng)力和資金投入等方面所存在的不足。中國古典小說通過改編為“網大”,則有利于擴大自身的受眾面和生存空間。但由于兩者存在著本質上的差異,“網大”制作方必然會在利用古典小說文本的同時,對其進行不同程度的改編?!熬W大”制作方若想取得改編的成功,就必須遵循以下兩條原則:
首先,固守原著的精神內核?!熬W大”制作方改編中國古典小說的困難之一在于既不能任意挑戰(zhàn)目標觀眾對小說的固有認知,又不能將小說的情節(jié)纖介不遺地全套照搬。這就需要改編者在向中國古典小說取材時,必須謹慎處理好固守與創(chuàng)新的關系。縱觀近期較為成功的同類型“網大”可知,“網大”對小說情節(jié)進行大幅且合理的改動不僅是可行的,甚至會成為吸引觀眾的重要手段。如《斗戰(zhàn)勝佛》,不僅循著原著的情節(jié)發(fā)展脈絡續(xù)寫了新的劇情,還通過重塑孫悟空形象進一步充實了原著的佛學內涵。這提示我們,在“網大”制作方對中國古典小說進行改編的過程中,需要固守的肯定不是小說原有的情節(jié)和人物設定,而應當是小說的精神內核。中國古典小說之所以流傳至今,正因其具有超越時代的民族精神內核。因此,“網大”制作者只有在把握此種精神內核的前提下,對中國古典小說實施合理改編,方有可能取得成功。
其次,充分尊重目標觀眾的審美趣味。中國古典小說的地位和價值最終由各個時代的讀者所認定,而“網大”的口碑和利潤也主要取決于能否得到觀眾的青睞。因此,“網大”對中國古典小說的改編還應在不違背小說精神內核的前提下,適當地迎合目標觀眾的審美趣味。時下對改編自中國古典小說的“網大”最有觀看欲望的觀眾,往往在此前已對小說有了某種特定的認知。因此,他們既不希望“網大”毫無新意地照搬原著情節(jié),又很難接受制作方的改編挑戰(zhàn)他們對小說的固有認知。2015年上映的“網大”《西游外傳之八戒娶親》之所以遭受惡評如潮,即主要因為該片不僅在手法和橋段上過多因襲了電影《大話西游》,還將豬八戒塑造成為一個與原著形象截然不同,甘愿為愛穿越時空、投胎做人的癡情種子。這表明,“網大”制作方為創(chuàng)新劇情而違背目標觀眾審美趣味的改編行為是不可取的,并終將遭遇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