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十二樓 圖/白白的金瓜
浮云一夢長安遠(yuǎn)
文/十二樓 圖/白白的金瓜
孤館燈青,野店雞號,旅枕夢殘。漸月華收練,晨霜耿耿;云山摛錦,朝露漙漙。世路無窮,勞生有限,似此區(qū)區(qū)長鮮歡。微吟罷,憑征鞍無語,往事千端。
當(dāng)時共客長安,似二陸初來俱少年。有筆頭千字,胸中萬卷;致君堯舜,此事何難?用舍由時,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閑處看。身長健,但優(yōu)游卒歲,且斗尊前。
—宋·蘇軾《沁園春》
蘇轍讀到這首《沁園春》時,齊州已入深秋。夜色入戶,他點燃微茫的燭火,將手頭的信紙捧近一些,熟悉的筆跡依然瀟灑不羈,一如寫詞之人。窗外落木蕭蕭,浮云遮去了舊時月光。蘇轍披衣起行,獨自漫步于幽靜的庭院,偶爾抬眼處,夜幕中綴著寡淡的星子,看上去縹緲又孤獨。
“孤館燈清,野店雞號”,兄長寫這首詞,大概也是在這樣寂寞的夜色里吧。月光清冷,簡陋的屋里一燈如豆。兄長夢做了一半,就被村野雞鳴所擾,于是收拾起身,靜靜看著淡去的曉月、漸白的晨光。孤燈、野店、山色、月光一一落入眸中,融化成一片汪洋的思緒,令他思及仕途風(fēng)雨,念及眷戀的少年事。千端往事縈繞心頭,最終又被兄長的豁達(dá)驅(qū)散。一句“用舍由時,行藏在我”,從容不迫,大氣盡顯—是否重用我在于時勢,可愿不愿被用還得看我的意思。蘇轍會心一笑,自我解嘲也好,苦中作樂也罷,這才是他的兄長,灑脫從容,仿佛還是舊日意氣風(fēng)發(fā)的少年。
蘇轍還記得十九歲那年,他與兄長隨父親初至京師,兩人同科進士及第,一時名動京城。到后來的制科考試,初出茅廬的蘇轍還是少年心性,文章慷慨激昂,直言當(dāng)今陛下“歌舞飲酒,優(yōu)笑無度”,他本做好了被除名的準(zhǔn)備,結(jié)果考官竟給了他四等的名次。
那是他們步入仕途的第一年,兄長遠(yuǎn)赴鳳翔任職,蘇轍便一路相送。彼時也是這樣的深秋,透著寒意的風(fēng)吹開了萬里浮云,黃葉打著旋兒,在他們腳邊聚了又散。再遠(yuǎn)的相送終須止步,他遠(yuǎn)望兄長瀟灑地轉(zhuǎn)身,背影消失在茫茫古道。
思念經(jīng)年醞釀,終成心底繾綣醇厚的溫情。分別以后,兩人詩文相答,音書不絕。
并不是所有心懷抱負(fù)的志士,到頭來都能如愿以償。自古以來,朝堂最不缺紛爭,尤其是在黨派之爭貫穿了整個時代的大宋。蘇轍與兄長隨著宦海沉浮輾轉(zhuǎn)數(shù)地,時貶時升,在歲月無情的傾軋中,從弱冠少年直至不惑,仍是前途渺茫。即便如此,兩人來往的書信里也都是寬慰勉勵之語,就像詞中所寫,若不能致堯舜,你我袖手閑看又何妨?從古到今,失意者多不勝數(shù),有幾人能像他們這般曠達(dá)?即使被命運薄待,也愿意伸出手去,含笑與之握手言和。
蘇轍太了解他的兄長,更清楚官場容不下太有個性的人,因此時常規(guī)勸蘇軾謹(jǐn)言慎行??稍S二年,蘇軾還是被有心人抓住把柄,鬧出了烏臺詩案。
那時步入中年的蘇轍已喪母喪父,生離死別經(jīng)歷得太多,如何再承受失去唯一親人的痛苦?他憂懼不已,東奔西走,連經(jīng)營多年的仕途也不要了,一筆一畫地寫下字字至情的《為兄軾下獄上書》,呈交皇帝,只為求得兄長的一線生機,最后他也因此與蘇軾一起被貶。蘇轍雖不甘心,可對他而言,兄長能死里逃生,已是上天最好的恩賜。
幾年后朝堂局勢再度變換,新帝登基,太后垂簾聽政,蘇氏兄弟又被重新起用。對于這一生的大起大落,蘇轍已經(jīng)看得平淡,他沒有急著趕赴京師,反而繞道去了杭州。他在楊柳依依的西子湖畔臨風(fēng)而立,賞了一場蘇堤春曉。晨光初露時,他不由拊掌慨嘆,原來兄長信中的杭州是這般模樣。
隨后的幾年仿佛是命運的垂憐,蘇轍還朝后一路升遷,順風(fēng)順?biāo)刈搅烁毕嗟奈恢谩?珊霉饩敖K是短暫,十年后命盤再度翻轉(zhuǎn),他們又一次跌入谷底。
年逾花甲的蘇轍與蘇軾一再受挫,甚至被貶到了蠻荒之地—雷州與嶺南。算來浮生,渾然一夢。過眼的榮華既如潮水般涌來,也終將如潮水般退去?!叭松教幹嗡?,應(yīng)似飛鴻踏雪泥”,早在多年前的羈旅中,兄長便已將一生的道理讀懂。
這一生聚少離多,最后離別時他們相視一眼,碧藍(lán)的海水漫過眼底,仿佛還可窺見陳年的溫柔。蘇轍想起他們的少年時光,那時父母健在,眉州山水清嘉,他們相約夜雨對床,期許歸耕山野。盡管那時他們青衫落拓、默默無聞,盡管那些憧憬止步于熾熱的想象,可那都是無可替代的好光景。
兄長離世的噩耗傳來時,蘇轍還在計劃著將兄長接來同住。洛陽古道長滿離離青草,蘇轍遵循兄長的遺愿,將他葬在嵩山腳下。日暮歸途,鬢發(fā)斑白的老人扶著靈柩含淚回望,蒼山盡處,是永遠(yuǎn)回不去的眉山故土。
生命最后的光陰里,蘇轍沒有再理會政事,他獨自靜守一方澄明天地,過著兄長提起的生活,如閑云野鶴般歸隱田園。蘇轍叮囑后人將他葬于兄長墓旁,與一生的手足、摯友同眠于此,定然不會寂寞。
他與兄長才華橫溢、抱負(fù)良多,卻流落在一程又一程的飄搖風(fēng)雨里,隨著局勢的洪流跌宕浮沉,到頭來歸于村野,悄然長逝。他們沒來得及看到北宋的結(jié)局,這個幾經(jīng)風(fēng)波的朝代終于消亡在他逝后的第十五年,永不停歇的黨爭傾軋也一并埋入泛黃的史書中。千百年后的人們大多忘記了當(dāng)時的王侯將相,卻記得三蘇的故事,如同那些璀璨的詩文,如同西湖長長的蘇堤,輾轉(zhuǎn)于世,未曾老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