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泊辰
摘 要:電動自行車是現(xiàn)在人使用最廣泛的便捷的輪式車輛,但卻存在騎行時長受限的不足,依功率學說而言,幾近所有的現(xiàn)在人或有認為:對電動自行車做騎行時長的延長研究是艱難的。但如果我們另辟蹊徑,從功率與功耗的力源探究出發(fā),不僅僅把把騎行者的重量和載物重量視為阻力而視為動力之一,那么,在對輪車上力的尋找,轉換和應用上,將會開辟另一個天地。在正文中圖4和圖5所示,當我們將騎行者和載重的載荷力G,改變作用方向于主動輪軸上,作為合力的載荷力G將派生出趨同于行駛方向的分力F,一個輔加的自加力。 還當我們將騎行者和載重行駛中產生的沖擊力P,改變作用方向於輪軸上,作為合力的沖擊力P將派生出趨同于行駛方向的分力F”,又-個助行的自加力。兩個疊加的自加力可使騎行更省力,減少了的功耗,使之自然地獲得了延長了的電動車騎行時間。
關鍵詞:自加力;騎行時長;派生出;疊加
中圖分類號:TH16 文獻標識碼:A
任何簡單而意義深遠的發(fā)明,必然是觸發(fā)了人們對現(xiàn)實活動的靈感而有所跨越,如古人見水面漂浮著的木頭而制造出了獨木舟,又如“見飛蓬轉而知為輪”,發(fā)明了輪也即有了車。車輛最偉大的作用是使人可以搬運大大超過自身重量的物體,膾炙人口的是諸葛亮在北伐時制造了木牛流馬,行走在崎曲的小道上運送糧草。而《左傳》里說夏代的奚仲發(fā)明了戰(zhàn)車,那可是四千多年前的事了。只是在近二百年里,由歐洲發(fā)明家的推動使輪車趨于完善。也許,人們應該永遠記住這些發(fā)明者,像法國的西米垃克,德國的萊斯,英格蘭的麥克米倫,勞森和斯塔利。。。。。。等人,對省力的探索并不斷的創(chuàng)新者,他給人們帶來可使行駛變的快而省力,使這種簡單實用的交通工具成為全世界使用最多的——自行車。但從嚴格含義上講,“自行車” 是人們的一種超前期望, 依靠騎行者力量行駛的車輛怎么能稱為自行呢?只是,只是在近二十年里人們紿自行車裝上了替代人力的電動機,這款名符其實的“自行車”,很快成為人們的最愛,如潮水涌耒充滿了大亍小巷。人們騎著電動自行車常會自問:現(xiàn)在的電動自行車結構就是最完善的了嗎?還能使行駛時長再延長一些嗎?這就給我們提出研究和需要解決的課題。
1.課題的背景及提出
自電動自行車問世以耒,幾近完美地克服著騎行者和載物重量所產生的阻力,完成了人們對行駛更省力的愿望,但是,猶有不足的是騎行時長受限。依功率學說而言,騎行時長t等于電池容量Q除以電機輸出功率P。按此,幾近所有的人認為:除非在電池上有所突破外, 否則電動自行車再做騎行時長的延長研究是徒勞的。可如果我們另辟蹊徑,把減少電池的消耗作最大的關切,從探究功率與功耗的力源出發(fā),功率P =力 F*速度V. 當我們不把電機輸出的力作為行駛動力的唯一,不僅僅把把騎行者的重量和載物重量視為阻力而視為動力之一,將會開辟另一個天地。
尋找現(xiàn)實生活中的活動,有事例可以印證這種自加力是存在的:我見過并嘗試過的拉動單軸兩輪扳車的沉重,但當使板車上的重物適當后移,拉車者坐在前扶把上單腳觸地并后蹬,當板車后仰一定角度后就能向前滑行一段距離,再落地再后蹬,做反復動作,稱滑車。感覺輕而快。由拉著的沉重到滑行的輕快,必定有一個力在助行,必定是被當成阻力的一部分產生了轉變,那么我們就做個尋行者,看看這個自加力是怎樣演變的。
2.理論分析
2.1 重力對物體的相互作用:
結論:移動重力垂直於地面的物體,其拉力 F1等于大于物體的摩擦阻力F10,此種狀態(tài)時重力的全部作為正壓力體現(xiàn)在摩擦阻力F10中。
2.1.2 圖2所示的是物體置於斜面上的狀態(tài):
結論
移動置於斜面上的物體時,物體的重力G與斜面形成夾角為 ɑ 的力三角,拉力F2除克服物體在斜面上的摩擦阻力ü Gcosɑ外,還受到重力分力的一個趨同移動方向的
結論:傳統(tǒng)自行車的鏈條拉力F,是克服載重施于車輪的阻力F1阻和F2阻的。載重的全部作為正壓力體現(xiàn)在摩擦阻力F1阻 + F2阻中。
2.2.2 改變自行車輪軸受力方向的模型分析:
圖4是車插具有傾斜角度 ? 的自行車力學模型:置于第四象限的傾斜角為 ? 的車插將載重G 傳遞到輪軸上時,產生了一個夾角為 ? 的力三角:垂直于地面的正壓力
結論:傳統(tǒng)自行車的載重G是垂直作用于自行車輪軸上的,行駛時要克服載重施於車輪的阻力F1阻和F2阻。而當將車插具有傾斜角度時,置於第四象限的傾斜角為 ? 的車插,將載重G 傳遞到輪軸上時,即產生了一個夾角為 ? 的力三角: 合力為載重G的,派生出的垂直于地面的正壓力G cos? 和 趨同于移動方向的輔加力G sin?。
自此,騎行者和載物的重量不僅僅被視為阻力,它還是行駛中的自加力來源。從幾個特殊角度的量化結果得出: 自加力的效果是顯著的,只當 ? 為45? 時,省力效果是最大的。
這樣的,將騎行者的重量和載重轉換成減少驅動力的自加力,是否就盡于完善了呢?還有其他的可以轉換成減少驅動力的自加力嗎?我們還應作深入地挖掘,答案是有的。
2.3自行車上的沖擊載荷和利用
2.3.1 自行車上的沖擊載荷
由牛頓的力學定律:狀態(tài)的改變就產生了力,慣性也是-種力。蹬踏自行車時身體狀態(tài)的改變會有力的產生,騎自行車常有遇凹洼而顛波,使屁股沖撞車座而生疼,也是由沖撞力而造成的。
結論:
對自行車上力的尋找,轉換和應用的過程,感覺身邊的科學比高深的科學還難,這現(xiàn)象不符合人對自然界認識的規(guī)律,能使物體獲得重量的力,不但是物體的重量,還有狀態(tài)改變產生的力,慣性力和沖撞力,使其力為弊,為利?其結果大不一樣。
2.3.2 沖擊載荷的利用
蹬踏自行車時,身體狀態(tài)改變產生的力,和遇凹洼而產生的顛簸沖撞力,雖瞬間存在卻大可利用,即便這種自加力是在大小變化的并且斷續(xù)的。
圖5所示的改變輪軸受力的自加力自行車模型圖,相同于專利 ZL20161015443.8的結構。
如圖5所示:這種結構將騎行者的載荷通過鉸座端的平衡彈簧,作用于第四象限的傾斜角為 ? 的后車插上時,輪軸將會額外獲得一個大小不一的,變量的沖擊力F,與載荷疊加在輪軸上的夾角為 ? 的力三角上,產生-個助推行駛的自加力 F + ΔF。
結語:
探討作用于自行車上的力的性質和變化, 尋得了可使自行車省力的途徑。
(1)騎行者和載重的載荷力G;是傳統(tǒng)自行車全力克服的阻力之正壓力。
(2)騎行者和載重狀態(tài)改變時所產生的沖撞力F; 對傳統(tǒng)自行車的阻力是種增量。
(3)改變作用于輪軸上載荷力G的方向,載荷力G作為合力將派生出趨同于移動方向的輔加力G sin?。成為助行的自加力之一。
(4)改變作用于輪軸上變量沖擊力P的方向,沖擊力P作為合力將派生出趨同于移動方向的輔加力ΔPsin?。成為助行的自加力之一。
(5)兩個疊加的自加力F+ F”使騎行更省力。
2.4電動自行車騎行時長的延長
結論
依功率學說而言,騎行時長t等于電池容量Q除以電機輸出功率P。 從輸出功率P的力源探究出發(fā),改變作用于輪軸上載荷力G的方向,載荷力G作為合力將派生出趨同于移動方向的輔加力G sin?。
成為助行的自加力之一。還有沖擊力P作為合力將派生出趨同于移動方向的輔加力ΔPsin?的自加力之二,省了力的騎行結果是輸出功率的減小, 騎行時長的延長.
參考文獻
[1]楊維弘.力學與理論力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
[2]高鍵.工程力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3]專利名稱:一種自加力的輪式車輛[P].中國專利:ZL20161015443.8,2017-08-01.
指導老師:周新民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