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凝異
以口傳身授、家族傳承為主的手藝傳承方式,在不久前被一紙秘方打破了,但是否只要公開“秘方”,就能解決手藝傳承之困?解決存在于大多數傳統(tǒng)工藝領域里“水塘干涸”的惡性循環(huán)現象?
還有30公里趕到現場拍攝記錄,突然得到傳承人去世的消息;師傅把徒弟叫到床邊傳授祖?zhèn)鹘^活,話說到一半,咽氣了……這樣的故事聽得太多,甚至感到有些玄乎,但“教會徒弟,餓死師傅”“手藝難傳承”,確是傳統(tǒng)工藝領域里一直以來存在的問題與不爭的事實。
以口傳身授、家族傳承為主的手藝傳承方式,在不久前被一紙秘方打破了。燒制宜興青瓷40多年的傳承人詹杏娣,將自己的青瓷釉料配方無償向社會公開,擱置于青瓷展品前供觀眾拍攝,以期讓更多人掌握青瓷燒制中釉料配比這一關鍵難點。這種將“秘方”公開的舉動,讓有著“封閉傳承屬性”的傳統(tǒng)工藝行業(yè)嘩然。
對詹杏娣來說,這是慈善之舉,亦是無奈之舉。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宜興青瓷與龍泉青瓷并駕齊驅,后因時代原因逐步衰落。與站在世界頂端的宜興紫砂技藝相比,宜興青瓷幾乎不為人知。沒有認知度,就沒有市場,也就少有人愿意學習,自然沒了傳承,這個“水塘”就會越來越小,直至干涸。公開“秘方”,能讓一些年輕人快速掌握這門技藝,縮短學習周期,緩解生存壓力,同時又擴大了傳承群體,促進行業(yè)發(fā)展,這是一件一舉多得的大好事。
但是否只要公開“秘方”,就能解決手藝傳承之困?解決存在于大多數傳統(tǒng)工藝領域里“水塘干涸”的惡性循環(huán)現象?
過去,手工藝講究“材美、工巧、天時、地氣”。手藝人在制作時,最感同身受的是手感與實踐。在一定程度上,宜興青瓷釉料的配比“秘方”解決了材料這一難題,但一件好作品的誕生,還需要其他幾要素共同成就,比如通過觀察火焰的顏色控制溫度,判斷它們會形成怎樣的色澤。實際經驗的傳授,會讓徒弟少走許多彎路。相比“一紙秘方”,這是一種顯得立體的經驗分享傳承方式,也是一直存在的師徒相授形式。
眾所周知,世代沿襲的一對一或是一對幾的傳授方式,早已滿足不了時代的變遷與發(fā)展的形勢。這種師傅帶徒的形式,在學習技巧之外,主要是建立傳承脈絡的根源性與思想性。在這個日新月異的多元化社會,傳承的形式也開始多樣化:政府開展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計劃;學校推進非遺進校園、大師進課堂活動;民間舉辦非遺傳承人沙龍分享會,等等。傳承形式,開始從單一性到系統(tǒng)化,并逐步形成傳承體系。
正是在這種多樣化傳承形式的趨勢下,一紙“秘方”的無償公開,無疑是將自己的經濟收益分散或是轉讓?;蛟S詹杏娣不計較利益得失,才有了這樣的義舉。但其實人們可以將目光從用手工技藝制作的產品轉向手工技藝本身,因為它也是一項“產品”。
這是一個倡導“共享經濟”的時代,通過分享、傳授技藝的形式獲得經濟收益,早已不是新鮮事。有著150多年歷史的法國Lesage刺繡工坊,在制作高端作品之外,開設系統(tǒng)的法式刺繡課程,收費從1萬多元到10萬元不等,世界各地前來學習的人趨之若鶩。國內,開設一堂3天的手工藝課,學費從3000元到上萬元不等。在實體授課形式之外,還有網絡課堂和微信群授課等新媒體形式。只是這些時尚的手工藝授課形式幾乎聚焦于軟陶、布藝、羊毛氈、藍染等小手工類型項目。被大眾喜愛、有著民族文化與記憶的傳統(tǒng)手工藝項目,卻難見蹤影。
這種“共享技藝”的形式,不僅可以避免讓傳承人單方面做出“利益犧牲”,其實也是一種與時俱進的活態(tài)傳承形式。
在那張用毛筆書寫的“秘方”前,人們爭相拍照,也許有人圖熱鬧,也許有人回家配備釉料嘗試燒制,結果如何,還無法得知。但希望這樣一紙秘方,能成為一味藥引子,促進更多的“詹杏娣”出現,如此,非遺傳承,將不再被困。
(作者系《中華手工》雜志副主編、編輯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