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張 輝
把中國介紹給世界—專訪北京外國語大學校長彭龍
文|本刊記者 張 輝
2016年10月22日,彭龍在北京外國語大學區(qū)域與全球治理高等研究院成立大會上致辭
說起2017年最火的熱詞之一,人們一定不會忘了“新四大發(fā)明”。這是來自“一帶一路”沿線20個國家的年輕人選出來的最想帶回祖國的生活方式—高鐵、支付寶、共享單車和網(wǎng)購。而開展這一調查的正是北京外國語大學(以下簡稱“北外”)絲綢之路研究院。這一伴隨著中國革命成長起來的中國第一所專門的外國語大學,近幾年正“以外為本”進行多學科輻射,新近設立了北外絲綢之路研究院、全球史研究院、區(qū)域與全球治理高等研究院、國際組織學院等一批新的研究機構和院系。2017年9月開學伊始,又新開設了格魯吉亞語、阿非利卡語、柏柏爾語、科摩羅語、旁遮普語、俾路支語六門亞非語種課程,均為中國首次開設的課程。這些語種輻射包括中亞、南亞、非洲等“一帶一路”沿線重要國家和地區(qū)的數(shù)億人口。同時,北外還在世界各地運營22個孔子學院,學生人數(shù)最近幾年也在突飛猛進。對于這些新舉措、新情況,北外校長彭龍有話說。
《今日中國》:北外最近開設了很多新的非通用語種課程,您能否談一下這一新舉措的動因?目前北外一共有多少個語種課程?在全國和世界范圍處于什么水平?
彭龍:北外一直有一個很好的傳統(tǒng),那就是服務國家戰(zhàn)略。實際上,從習近平主席最初提出“一帶一路”倡議,我們就想圍繞著“一帶一路”建設,發(fā)揮北外的作用。我們這些新語種課程的設置,會為沿線國家的人文交流構建橋梁,對培養(yǎng)相關領域人才、深化相關地區(qū)研究、促進交流都有重要意義。
另外,我們也確實看到隨著中國文化“走出去”,中國企業(yè)“走出去”,中國民間和其他國家的交往也越來越多,于是我們就主動思考,打算覆蓋所有與中國建交國家的語言教學課程。北外很早就開設了歐盟所有國家、東盟十國語言課程,而針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語言教學課程也在逐步開設中。
北外肩負著“推進世界文明的多樣性發(fā)展”的重要使命。這個過程雖然壓力很大,但也是時代發(fā)展所需,將會對整個人類社會的發(fā)展有所貢獻。目前北外開設了84個語種課程,是中國開設語種最多的大學。其中有33個語種全國只有北外開設。目前,世界上一些主要發(fā)達國家的外語語種數(shù)量已有相當規(guī)模、覆蓋面非常廣泛。比如美國哈佛大學有90多個語種,俄羅斯莫斯科大學有120多個語種。到2020年我們要覆蓋所有與中國建交國家的官方語言,那個時候跟發(fā)達國家的同類大學水平相當。
我認為,非通用語人才的培養(yǎng)順應了全球化的趨勢,是對人類文明多樣性的尊重。目前,世界各民族的發(fā)展呈現(xiàn)全球一體化的趨勢,面對不同的人類文明樣態(tài),不能用經(jīng)濟、政治、人數(shù)等幾個簡單的指標將那些過去認為“邊緣”的文化置之不理,使之失聲。因此,有必要打破那些主流語言國家對當代人認知的壟斷地位,將非通用語國家的文化、歷史、政治、經(jīng)濟等方面納入我們的關注視野,從而促進世界文明的多樣性和多元化。
《今日中國》:2015年1月,北外絲綢之路研究院成立,作為中國“一帶一路”倡議的重要智庫,該研究院都做了哪些工作?在促進中國與絲綢之路沿線國家的人文交流方面發(fā)揮了什么作用?
彭龍:北外絲綢之路研究院主要致力于人才培養(yǎng)、學術研究、社會服務、人文交流等方面服務“一帶一路”建設。其最大的特色是語種的多樣性,可以用第一手資料來研究“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歷史、文化和國情問題。
研究院一方面緊緊圍繞“一帶一路”倡議中“民心相通”的主題,承辦了多項重大智庫交流和高端研修項目。其中包括2015年12月“一帶一路:中國與斯里蘭卡—斯里蘭卡高級政經(jīng)研修班”,2016年受中國和平發(fā)展基金會委托,承辦了“2016泰國可持續(xù)發(fā)展高級研修團”,“2016柬埔寨社會治理高級研修團”,“2016蒙古新媒體發(fā)展高級研修團”等“一帶一路”人文交流項目。
另一方面,研究院組織團隊開展了相關社會調研,了解“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人民對中國發(fā)展的認知和對促進自身發(fā)展的需求,在突出“民心相通”的基礎上,為今后開展“一帶一路”人文交流的具體內(nèi)容提供了方向性。
2016年12月10日,國務院副總理劉延東向北京外國語大學頒發(fā)“孔子學院先進中方合作機構”獎
北外一直突出“外”字特色,集中力量圍繞外國語言學、外國文學、翻譯學、國別和區(qū)域研究、比較文明與跨文化研究等領域,重點建設好外國語言文學學科。
《今日中國》:2014年12月,北外全球史研究院成立,為什么要設置這樣一個學院?目前有哪些突出的研究成果?
彭龍:北外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就開設了世界史、中國史、國別史方面的課程,但不是很系統(tǒng)和完善。大學一直提倡要提高通識教育水平。從世界范圍來看,通識教育最根本、最具深遠意義的就是文史哲方面的課程。我們也越來越發(fā)現(xiàn),如果學生在未來要擔當大任,歷史學基礎非常重要,所以決定設立這個研究院。
除了舉辦系列學術講座、大型國際學術會議和出版中、英、德文學術刊物和叢書外,學院正籌備“全球知識遷移與中國留學史數(shù)據(jù)庫”,將在2020年初步建成擁有10000人左右的中國留學生的基本情況庫,并正式投入使用,從而揭示出19-20世紀真實的知識遷移狀況。
《今日中國》:2016年10月,北外區(qū)域與全球治理高等研究院成立,目前該研究院主要做了哪方面的工作?特別是在對外交流中,圍繞中國在治國理政方面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戰(zhàn)略,以及為全球治理貢獻中國智慧等方面開展了哪些活動?
彭龍:目前北外的一大特色就是將語種建設同國別與區(qū)域研究相結合,探索語種增設與科學研究、人才儲備相互促進的發(fā)展方式,使人才不僅擁有較高水平的語言能力,同時具備開展對象國歷史文化和國情研究的學術能力。研究院集教學、科研、智庫等功能為一體,致力于服務國家“走出去”戰(zhàn)略,培養(yǎng)高端人才,推動區(qū)域與全球治理相關研究。北外目前已有41個國別研究中心。
同時,研究院為中國一些企業(yè)“走出去”提供服務。例如,與9家國企,包括中國機械進出口總公司、中國建設銀行,還有一些地方企業(yè),如柳工集團等簽署了戰(zhàn)略合作協(xié)議。他們在很多國家的發(fā)展中遇到了一些困難,需要我們國別研究院進行支持。
另外,在國家的對外交流機制中,如中德、中法和中俄交流機制,我們也都提供了很多支持。
《今日中國》:2017年4月,北外成立了國際組織學院。請問為什么要成立這樣一個學院?主要培養(yǎng)什么類型的人才?
彭龍:近些年,隨著中國在國際舞臺的迅速崛起,中國需要更多地參與全球治理,而在比較重要的國際組織中,擔任高級別職務的中國人并不多,這跟中國的大國地位不相稱,所以我們要培養(yǎng)一批人。在我們這個學院,學生至少要精通兩門聯(lián)合國語言,英語和法語,同時還要有專業(yè)的背景,可以選擇政治學、經(jīng)濟學和法學、對外傳播或者歷史學等。我們希望學生兼具國際視野與中國情懷、通曉國際規(guī)則,具有出色的專業(yè)能力和跨文化溝通能力的復合型、復語型國際組織人才。北大也在探索同歐盟、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聯(lián)合國總部等國際組織建立實質的合作關系,引導學生到國際組織實習就業(yè)。
《今日中國》:隨著這些新學院的設立,現(xiàn)在北外在學科設置方面具有怎樣的格局和特色?
彭龍:北外一直突出“外”字特色,集中力量圍繞外國語言學、外國文學、翻譯學、國別和區(qū)域研究、比較文明與跨文化研究等領域,重點建設好外國語言文學學科。在此基礎上,加強外語學科與其他人文學科和社會科學學科的深度融合,保持良好的學科生態(tài),形成獨特的核心競爭力。我想一個好的大學應該在一個國家發(fā)展的歷史上、在世界文明史的進程中,發(fā)揮一些作用,北外應該有這樣一種抱負。所以北外想在國家發(fā)展的關鍵時期,做出一些歷史性的貢獻,使學生具備更好地服務人類進步和國家發(fā)展的素質和本領,讓他們有更好的知識結構。過去幾十年,北外一直在朝這個方向努力,在學科上逐步拓展空間,比如剛提到的歷史學,還有教育學、藝術等。當然北外也不是隨便增加學科,主要是外語特色很明顯的一些學科,將來還會進一步拓寬,增加心理學、社會學、人類學等。
中外學生在交流
圍繞世界和中國的發(fā)展大勢,十九大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戰(zhàn)略、新部署和新任務,這對中國的外語教育事業(yè)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今日中國》:對于那些想通過北外學習中文、了解中國文化的外國人,您建議他們上北外的什么課程?北外在這方面的教學情況如何?
彭龍:以前,外國學生到北外主要是學習中文,學習中國歷史和文化。這幾年有了很大的變化,比如北外的國際商學院,就有三四百位來自60多個國家的留學生。他們來學習中國的經(jīng)濟管理。另外,我們還有近100位留學生在北外國際關系學院學習中國對外交往的好做法。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很多“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學生喜歡選擇北外,雖然有些課程是全英文授課,有的用漢語,但是北外有很多小語種專業(yè),所以這些留學生到北外來感覺很親切。北外也會選擇優(yōu)秀的老師用他們國家的語言介紹中國的發(fā)展情況,這些很受學生歡迎。
我想留學生的這一變化,也是跟中國的發(fā)展越來越接近于世界舞臺的中央這個大背景相關的。而且很多“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留學生認為,將來他們國家與中國的交往非常重要,從個人發(fā)展角度來講,這成了吸引他們來中國留學的重要原因。我相信,他們都是有使命感的,回去之后肯定會為自己的國家和中國的交往做出很多貢獻。
《今日中國》:我們了解到北外在世界各地也承辦了很多孔子學院,目前整體情況如何?
彭龍:北外作為承辦孔子學院數(shù)量最多的中方合作院校,目前在歐洲、亞洲、美洲的17個國家開辦了22所孔子學院。北外基本上都是和世界上最優(yōu)秀的大學合作,尤其是中東歐地區(qū)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鬃訉W院的開設對于我們同很多大學的交往也起到了促進作用,對于北外的語言和國別研究等領域很重要。
整體來講,孔子學院的學員人數(shù)越來越多,從2007年的不足2000人,發(fā)展到2016年的27672人。這與中國的整體發(fā)展,中國對世界的貢獻緊密相關。學員主要還是想了解中國文化和中國的基本情況,其中有的學員會專注于某一領域,比如中國的藝術、法律制度、經(jīng)濟管理等。但最初基本上都是出于對中國歷史文化的興趣。
《今日中國》:中共十九大在2017年10月18日召開,北外作為國際傳播、溝通國內(nèi)外的重要學術和教學機構擁有大量的外籍員工和留學生,您認為他們對中共十九大關注程度如何?關注點在哪些方面?他們怎么看中國過去五年的發(fā)展成就?
彭龍:這些外籍員工和留學生的學歷層次和來中國的時間不同,關注程度也不同。越是學歷較高的學生和專家對這次大會越是關注。很多留學生用“不可思議”來形容中國最近五年的發(fā)展變化,它體現(xiàn)在大城市的市容、四通八達的交通還有各種便捷的生活方式,比如共享單車、微信、支付寶等。
他們對“一帶一路”倡議、反腐,還有中國在世界氣候變化和發(fā)展可再生能源方面的積極政策和決心也很關注。有些人也很感慨,覺得中國正是有了中國共產(chǎn)黨的領導,才能解決這么多的大問題。同時,感慨他們自己的國家和政治制度在一定時期不能達到中國這樣的程度,產(chǎn)生羨慕的情緒。在中國共產(chǎn)黨的領導下,中國的美好發(fā)展前景在外國人心中也越來越清晰。
《今日中國》:您覺得十九大的召開對于北外的教學和研究工作有什么意義?
彭龍:當前,中國的發(fā)展已經(jīng)站到了一個新的歷史起點上,中國與世界的關系也必然面臨重新構建。圍繞世界和中國的發(fā)展大勢,十九大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戰(zhàn)略、新部署和新任務,這對中國的外語教育事業(yè)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近代以來,外語教育充當?shù)氖侵袊氨犙劭词澜纭钡南刃熊?;新中國成立后,承擔的是“把世界介紹給中國”的歷史使命;而今天,我們還將承擔“把中國介紹給世界”的新時代的任務。我們要借助外語教育為解決人類問題進一步貢獻中國智慧,提供中國方案。
今天,我們還將承擔“把中國介紹給世界”的新時代的任務。我們要借助外語教育為解決人類問題進一步貢獻中國智慧,提供中國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