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雙 瑞
當記者成為《國家相冊》編?。嚎缃鐢⑹绿剿餍侣勑卤磉_
□ 文/雙 瑞
本文作者曾為《國家相冊》撰寫多部劇本,嘗試了從記者到編劇的另一種新聞表達方式。通過創(chuàng)新實踐,作者認為寫劇本關鍵要有好故事,找到好故事靠的是扎根群眾。扎實的采訪調研給《國家相冊》帶來真實和感人的力量。
編劇 國家相冊 采訪調研
雙 瑞
“選題聽起來文藝感十足,以為編劇過程會是什么小園藝菊、掃雪烹茶、柳蔭聯(lián)句之類的閑適畫風,不料生生折騰成了黯然銷魂掌!”《國家相冊》第36集《國寶的沉浮》歷經(jīng)推倒重來、反復雕琢后終于播出時,我用所剩無幾的力氣吐了個槽,發(fā)誓這絕對是自己最后一次執(zhí)筆。話音未落,繼續(xù)寫下一集的動力卻從疲憊和抱怨的縫隙中自動溜了出來。
作為一名文字記者,除了看電影時偶爾詬病劇本爛,我想不到會和“編劇”這個角色發(fā)生什么聯(lián)系,直到寫了幾期《國家相冊》劇本,名字出現(xiàn)在“編劇”一欄后面。
2016年秋以來,我相繼主筆寫了《悲歡母親河》《天下有情人》《國寶的沉浮》《我愛你,中國》《高考四十年》等6個劇本。能深度參與這樣一款超越通訊社傳統(tǒng)業(yè)務、融會各業(yè)務板塊資源的代表性融媒體產(chǎn)品,是我的幸運?!秶蚁鄡浴返倪@些特點,對工種相對傳統(tǒng)、單一的文字記者而言,提出了很大挑戰(zhàn)。
從忐忑生澀、對編劇一角心懷疑慮和畏懼,到坦蕩從容、遇到棘手任務被點名救場,前后不過短短幾個月,帶給我的卻是新聞理念的刷新、思維方式的變革和業(yè)務能力的快速提升?;仡欉@段跨界敘事歷程,感受就如文章開頭所言——在反復受挫中淬煉成鋼,并且欲罷不能。
有這樣一個說法,美國劇作家羅伯特·麥基的《故事》是全世界編劇的必讀經(jīng)典。這個意外的發(fā)現(xiàn)讓我有了點信心:“全世界的編劇都追求講好故事,《國家相冊》的編劇總不能另辟蹊徑吧?做新聞報道,記者也需要講好中國故事啊。”或許,文字記者和編劇的鴻溝也沒想象中那么深。
我執(zhí)筆的第一個劇本是《悲歡母親河》。2016年,適逢人民治黃70周年,由于黃河水利委員會設在鄭州,新華社河南分社精心策劃了選題,要濃墨重彩地好好報道。我跟隨社長、常務副總編采訪了近兩個月,跑遍了黃河中下游地區(qū)的重要節(jié)點城市和代表性水利工程,包括歷史上多次被黃河水淹沒的古都開封、黃河入海口東營,三門峽以及黃河明珠——小浪底水利樞紐,與老河工、工程師、群眾深入交流,積累了大量素材。
5000字的主稿基本完工時,何平總編輯建議,要豐富報道形式,做一期黃河主題的《國家相冊》。導演耳提面命:“一定要找到打動人心的故事,用一個個有震撼力的瞬間,濃縮波瀾壯闊的70年,甚至數(shù)千年間黃河與中華民族的情感聯(lián)系?!?/p>
采訪兩個月,還湊不出幾分鐘片長的故事?我頗有點不以為然。按照文字稿的邏輯和結構,我很快交出第一版劇本,迎來的卻是一連串狂風暴雨般的追問。片子表達的核心思想是什么?幾分鐘講得透嗎?用戶看得懂嗎?看完能留下什么印象?黃河跟國家命運、普通百姓的聯(lián)系在哪里……
就這樣,《國家相冊》給我來了個下馬威。我頓時起了敬畏之意。幾分鐘的成片,背后凝聚的是難以想象的勞動量和巧妙構思。于是,我重新翻閱史料、專著,擴大采訪面,最終篩選出“黃河水的黃繼光”戴令德洪水中堵口,首任黃委會主任、貫穿人民治黃70年的王化云的幾個工作瞬間,開國大典時30萬軍民正在黃河上抗洪等多個富有時代特征的故事,描摹出風云變幻的治黃歷程和國家命運的變遷,配上充滿細節(jié)的老照片,將中華兒女對黃河的復雜情感、黃河與中華民族的深層次聯(lián)系等宏大命題,一一道來。
故事!故事!這是《國家相冊》團隊中出現(xiàn)頻率最高的詞匯??倢а堇羁掠抡f,注重挖掘故事,是《國家相冊》與市場上其他產(chǎn)品的最大區(qū)別。只有找到好故事,片子才能立得住,才能讓受眾觸摸到生動鮮活的歷史。現(xiàn)在《國家相冊》已經(jīng)形成了基本模式:找到一個完整、曲折、有一定時間跨度的故事作為“主故事”,再找兩個“二級故事”,以簡潔的文字快速講完,敘事點線面結合,給受眾生動完整的印象。
今年麥收時,我和同事合作寫作了劇本《麥田守望者》。播出前的審片會上,何平總編輯提出一個創(chuàng)意:在片尾加一個長鏡頭,表現(xiàn)一粒麥子到大白饅頭的變化過程。創(chuàng)意實現(xiàn)后,效果十分震撼,許多用戶對這個畫面津津樂道。
后來,何平總編輯來河南調研,座談時我提到這個細節(jié),并問如何訓練形象思維能力。不料,何總笑著說:“我這不是訓練,是有生活經(jīng)驗”。他講到自己曾經(jīng)當知青下鄉(xiāng)插隊,對各種農(nóng)活都很熟悉,也深知耕種的辛苦,會自然而然想到地里的麥子變成餐桌上的主食有多難。
這個小插曲反映出《國家相冊》編劇要具備一項重要能力——影像敘事能力。
新手寫相冊劇本容易出現(xiàn)兩個問題:一是把劇本寫成文字稿,長篇大論,不理會如何與圖片配合,僅把圖片當點綴;二是把劇本寫成簡單的圖片說明,只有解釋,沒有敘事,更沒有打動人的故事。這兩種錯誤我都犯過。
文字記者跨界做視頻、當編劇,需要轉變的不僅是傳播理念,還要跨越不同產(chǎn)品形態(tài)的思維方式鴻溝。相對于挖掘故事,這一步顯然更難。直到寫了好幾期劇本,我才慢慢領會到畫面和文字相互配合的妙處,能用畫面說清楚的東西,就不再訴諸文字。
例如第36集《國寶的沉浮》,需要提及后母戊鼎的體積大小、內部構造,包括鼎壁上的字。用文字描述是最不動腦筋的選擇,有現(xiàn)成的文字資料可復制粘貼,然而考慮到惜字如金的劇本和嚴苛控制的片長,這種拖沓的描述很不明智。我們最終用一個畫面呈現(xiàn),稍加技術處理,不僅涵蓋所有信息,還做出了透視等文字難以傳達的效果。片子簡潔流暢,而且張弛有度。
回歸文字記者的本職,具備形象思維和影像敘事能力也大有裨益。它可以幫助記者把稿件寫得更加活靈活現(xiàn),更具畫面感。今年8月16日,我和分社總編輯合作寫了一篇通訊《焦桐,活在百姓心中的樹》,通過焦裕祿當年手植的一棵泡桐,講共產(chǎn)黨與人民群眾的血肉聯(lián)系,廣受好評,行文中我不自覺地就會露出影像敘事的痕跡。
參與《國家相冊》,讓我見識了新聞表達方式的另一種可能,感受到創(chuàng)意、創(chuàng)新的快感,而這種訓練塑造出的業(yè)務素養(yǎng),又會反哺傳統(tǒng)新聞業(yè)務。在瞬息萬變的媒體格局中,作為一名年輕記者,這種成長令我對未來的職業(yè)道路充滿底氣。
也正因為有過創(chuàng)新的嘗試,反而更清楚地認識到,一些傳統(tǒng)的東西仍需堅守,比如新華社記者的看家本領——采訪調研。寫腳本關鍵要有好故事,找到好故事靠的是扎根群眾。正是扎實的采訪調研,給《國家相冊》帶來真實和感人的力量。網(wǎng)絡可以幫助尋找線索,但鮮活的細節(jié)不是坐在電腦前想出來的。
做第30集《天下有情人》時,我采訪一位七十多歲的女村干部,她說了一句話,“面條不算飯,婦女不算人,我現(xiàn)在要讓面條算飯、婦女是人?!睌S地有聲,接地氣,這憑空想不出來。
一位前輩講,《國家相冊》既是新華社對自身豐富資源的融合嘗試,也是對自身擔負使命的全新拓展。作為新華社的一顆螺絲釘,年輕記者更應時時對標,才能不懼前路,不忘初心。
(作者單位:新華社河南分社)
編 輯 翟錚璇 90555319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