燒傷超人阿寶(寧方剛)
1627年,明熹宗朱由校駕崩,年僅22歲。熹宗在位七年,生有三子三女,可惜全部夭折,無一長大成人。
在明代,嬰兒夭亡并非罕見,但是,堂堂帝王之家,六個孩子死亡率100%,這還是非常不正常。
記載天啟年間皇宮內情最詳細最可靠的一本書,叫作《酌中志》。
《酌中志》的作者劉若愚寫道:“凡遇冬寒,宮中各銅缸、木桶,該內官……每日添炭,以防冰凍、備火災,候春融則止。皆惜薪司事也。凡宮中所用紅籮炭者,皆易州一帶山中硬木燒成,運至紅籮廠,按尺寸鋸截,編小圓荊筐,用紅土刷筐而盛之,故名曰‘紅籮炭也。每根長尺許,圓徑二三寸不等,氣暖而耐久,灰白而不爆。如經(jīng)伏雨久淋,性未過盡,而火氣太熾,多能損人,倏令眩暈,昏迷發(fā)嘔,大人尚可,皇子女嬰幼何堪?又宮中咸木做地平墻壁,多缺土氣,凡乳母畏寒,皇子女或中此毒,屢致薨夭,良可痛也。
注意這個觸目驚心的“屢”字。
如果劉若愚的記載屬實,那應該是有多名皇子女死于冬天用木炭取暖導致的一氧化碳中毒。
古代孩子死亡,主要是因為各種傳染病,但是冬天并不是傳染病的高發(fā)季節(jié)。這么多孩子都集中在冬天死亡,側面證明劉若愚的記載是可靠的。
事實上,一氧化碳中毒絕非僅見于明朝,清朝末代皇帝溥儀,也差點因一氧化碳中毒丟了性命。
中國北方?jīng)]有集中供暖的地區(qū),在冬天多封閉門窗,在室內使用燃煤或木炭取暖,多有一氧化碳中毒者。要避免一氧化碳中毒,就要避免室內一氧化碳蓄積,而避免蓄積的辦法,除了通風,就是使用煙囪。
煙囪在中國古已有之,成語“曲突徙薪”中的“突”其實就是煙囪。窗戶的“窗”,最早也是指開在屋頂用于排煙的天窗。
古人發(fā)明煙囪,并不是為了排一氧化碳,而是為了排煙。無論燒柴還是燒煤,都會產生大量的煙塵,會熏壞屋子。但是,歪打正著,取暖的爐灶接上和外界相通的煙囪后,未充分燃燒產生的一氧化碳會順著煙囪排出室外,大大降低一氧化碳中毒的危險。
但是,偏偏紫禁城內是沒有煙囪的。
因為皇帝有錢,用的是無煙燃料。按照古人的常識,也就不需要煙囪了。
成人畢竟不會總待在屋內,那些照看皇子女的乳母,如果覺得憋悶了,可以到室外透透氣。而那些襁褓中的龍子龍孫,恐怕是沒人敢在大冷天把他們抱到室外透風的,只能長時間處在一氧化碳的毒害之中,直至夭亡。
(摘自《八卦醫(yī)學史2》鷺江出版社 圖/陳明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