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健
再提胡適的博士學位問題
歐陽健
胡適的博士學位問題,是“胡適學”中爭論的一個焦點。本文以為,學界對于這一問題的“寬容”態(tài)度有待商榷。依托臺灣學者的質(zhì)疑、胡適日記的自述,以及與謝無量《中國哲學史》的對照比較,本文認為,胡適1917年的博士學位及其博士論文均存在“缺陷”,對此應(yīng)明確予以承認,而不應(yīng)忽視或回護。
胡適博士學位中國哲學史大綱謝無量
早就聽說“在臺灣胡適是一等一的英雄”,言下之意,是感慨他在大陸受到了“不公正待遇”。我2015年11月應(yīng)漢學中心之邀,赴臺訪問近四個月,留心讀過幾本有關(guān)著作,還參觀了臺北南港區(qū)胡適紀念館,方知與預(yù)想的超常推崇相反:胡適在臺灣所受批評是相當嚴厲的,質(zhì)疑他的博士學位就是典型的一例。
1952年就有人察覺,1917年胡適并沒有拿到博士學位;將其公開披露于世的,是1977年唐德剛在《傳記文學》刊出的文章,這還引發(fā)了“疑胡”與“衛(wèi)胡”的筆戰(zhàn)?!耙珊迸傻拇?,是1975年獲哥倫比亞大學博士學位的潘維疆,他在紐約中文報紙《星島日報》發(fā)文,稱胡適是“冒稱博士”,且“冒稱一生”;“衛(wèi)胡”派的代表,是哥倫比亞大學東亞語文系教授夏志清,且拉來哥大漢學講座教授富路得“不能證明什么”的“旁證”。幾十年來,出出律律,紛紛攘攘,至今不曾平息。
有關(guān)此一熱門話題的“胡適學”縷述,倒不曾留意臺灣本土學者錢濟鄂的聲音;當然,這一缺憾是兩岸交流中的某些不暢造成的,故須略作介紹。
錢濟鄂(1930—2011),原籍蘇州,號九夷先生,畢業(yè)于杭州美專,曾被張大千、于右任贊為“江南才子”,長期任教于中國臺灣、新加坡。臺灣翻譯學會理事長蘇正隆在《中國文學縱橫談》“出版說明”中說:“錢濟鄂先生乃不世出之奇才,博學多能,于中國傳統(tǒng)文學之詩、詞、歌、賦、駢、散、古文,無不精擅,直追古人,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惜以生不逢時,一身傲骨(小注:蔣經(jīng)國、于右任等黨政要人曾慕名邀其入幕,錢氏或傲然以對,或推辭不就),久隱山林、市廛,甚至海外?!弊小稁熡杨}言錄》(1963)、《墨馀隨筆》(1966)、《榕齋雜譚》(1969)、《西疇瑣言》(1975)、《夢馀曉語》(1977)、《旅泊詩存》(1984)、《吳越國武肅王紀事》(1993)、《駢文考》(1994)、《中國文學縱橫談:論雅俗、駢文及其他》(1995)、《歐文觀止》(1997)、《吳越書》(2000)、《鳳皇考》(2001)等;又有五百萬言長篇小說《踽踽狼人》,第一冊由問津堂2007年刊出,另有《〈踽踽狼人〉紀要》(2002)行世;輯有《濟鄂書畫輯》(1962),收錄張大千、溥心畬、馬紹文、梁寒超等人書畫作。
我在臺灣讀到的是1995年11月書林公司出版的《中國文學縱橫談》,內(nèi)有“析死胡同胡語”章,首列“胡適善偽冒學歷”節(jié),引1925年版勃德(Bob)編《中國近代名人圖鑒》,一一追究其“授受源流”,頗有精到之見。
《中國近代名人圖鑒》(下文簡稱《圖鑒》)又名《中華近代名人傳》,美國人勃德編,1925年上海傳記出版公司出版,八開本,真皮燙金包裝,錄有200位近代名人,每人一頁,配有正面半身照及中英文小傳。據(jù)張謇序云,勃德“初游中國,因問而臚其聽”,“輯我今代生存人事略,各為小傳,以貽其國人”,不啻“既往之圣賢豪杰、巨人長德”。錢濟鄂引《圖鑒》“胡適篇”:“甫三歲,其父見背。賴母教養(yǎng)之。君嘗謂友曰:‘吾母,雖不諳文字,而余所得之學識,實多賴母教也?!痹u曰:
學識,乃如此獲得,誠妙人妙言妙事!
大陸學人,多謂胡適童年即打下“堅實的根基”,不滿三歲就認得七百多字,三歲零幾個月就開始讀書,依次誦讀了《孝經(jīng)》《小學》《論語》《孟子》《大學》《中庸》《詩經(jīng)》《書經(jīng)》《易經(jīng)》《禮記》。胡適描繪自己童年是:“大人們鼓勵我裝先生的樣子,我也沒有嬉戲的能力和習慣,又因為我確是喜歡看書,所以我一生可算是不曾享過兒童游戲的生活?!保ā段业哪赣H》)而石原皋則說,胡適童年是很愛玩的,玩的花樣很多,還指揮大家唱戲,自己總是扮女子。耿云志《胡適年譜》著錄:1901年十歲,“是年讀《綱鑒易知錄》和《資治通鑒》”。其不曾想一想:《資治通鑒》全書近三百卷,涵蓋十六朝一千三百多年歷史,胡適小小年紀從哪里讀起?竊以為,為前代文人立傳,下筆定要心中有數(shù):得了這本書,不等于讀了這本書;讀了這本書,不等于讀完了這本書;讀完了這本書,不等于讀通了這本書。古人皓首窮一經(jīng),尚不敢夸口通其秘義,何況十歲之胡適乎?
《圖鑒》又云:“九歲,乃入上海梅溪書院、澄衷中學及國學館,求學六年。該館系一九○七年留日學生全體回國所辦,以示反對日本也?!倍鴵?jù)《閑話胡適》,胡適入留日學生所辦中國公學,是鬧風潮的主將,且同一班鴛鴦蝴蝶派文人涉足花叢,叫局吃花酒。有人據(jù)《藏暉室札記》統(tǒng)計,胡適在中國公學的59天里,打牌15次,喝酒17次,進戲園、捧戲子11次,逛窯子嫖妓10次,心思未放在讀書上。
《圖鑒》又云:一九一○年“考得庚子賠款,免費生赴美,入康南爾大學農(nóng)科。一年半后,因不合君志,遂改入文科及理化科,專攻文學、政治學及哲學三門。在校著作頗多,迭受獎?wù)隆S谝痪乓凰哪戤厴I(yè),乃習哲學專科。旋因成績佳,得免繳學費,一九一五年入哥倫比亞大學,二年得博士學位,著有《中國古代倫理學之發(fā)展》一書”。
錢濟鄂評曰:
既是免費生,如何又要免繳學費?實令人不解。既“著作頗多”,其必非學生,乃教席乎?
為民初人言,農(nóng)科不行,改入文科及理化科,又專攻文政哲,而習哲???,必有人信其多才矣。然言諸今之留學生,有此等事,君信乎?
讀農(nóng)科,僅一年半,以農(nóng)科學生被退,足見英語不行也。其英語如何?可知也。二年即能得博士,未知其只擅通俗之白話語文,能勝任否?況文政哲三系,除精英語外,兼及拉丁語等,焉能讀農(nóng)既不行,改讀比學農(nóng)益難之科系?誠不知如何能適應(yīng)。欲騙自己乎?該校,僅以農(nóng)學院聞名。
《中國近代名人圖鑒》1925年出版,距胡適回國方八年。此時,胡適即已廁身二百“近代名人”之列,且被譽為“中國新文化運動之領(lǐng)袖”。然既云“君嘗謂友曰”,則勃德當據(jù)胡適本人之所言。錢濟鄂以之比對1953年版《自由中國名人實錄》、1988年版《實用中國名人辭典》與《大英百科全書》,辨其史跡之出入道:“赴美,則有就學(讀)、得博士之分;時間又有乃宣統(tǒng)元年、二年之別等。即此胡說,確實不知,乃誤自誰之胡言?有是等不同,問題出在何處?又未記畢業(yè)于何年?何屆?學位?由此推想,其必未獲大學學位。有者,悉為贈送者,有如禮物,不值一提?!睂Σ┦繂栴}提出嚴重質(zhì)疑。我在胡適紀念館見所列年表,明載正式領(lǐng)取哥倫比亞大學哲學博士學位,是在民國十六年(1927),說明錢濟鄂的懷疑是對頭的:“有云民六年(1917),胡得哥倫比亞大學哲學博士。只有二年多或兩年,以一語文平庸者,可以連跳三級,奪得博士?通常碩士至博士,約五年半。胡為何獨短?孰能相信之?”
錢濟鄂可能不了解“胡學界”真假博士之爭,他的質(zhì)疑純是從材料抵牾中獨立提出的,進而質(zhì)疑了胡適的學問,這些都是值得我們正視的。
相比之下,大陸學人對“真假博士”的問題,態(tài)度要寬容平和得多了。
石原皋認為:“據(jù)哥大規(guī)定,必須呈交論文一百本。他急于回國任教,無法付印呈交,直到1927年,他才攜帶印好的論文到美國,補行手續(xù),才了結(jié)‘博士’的公案?!毖韵轮?,問題出在“手續(xù)”上。
易竹賢初版于1987年的《胡適傳》有“真博士還是假博士”一節(jié),中說:“從我們現(xiàn)在的和旁觀的人看來,所謂‘胡適的博士問題’,并不是什么‘真假’的問題,只是晚了10年才拿到。不論1927年胡適取得學位,是‘拍拍肩膀,握握手’,或由‘杜威玉成’,總是由校方正式授予的博士,怎么假得了呢?在西方今日多如牛毛的博士隊伍中,胡適的博士頭銜難道比誰遜色嗎?更何況他一生還獲得那么多的名譽博士學位,他的學術(shù)成就是得到世界承認了的!”
胡明《胡適傳論·博士與事業(yè)》更是寬容平和的集大成者,茲將其觀點綜述如下:
第一,按哥大當時規(guī)定,只需積滿學分,通過初試,獲博士候選資格,便可撰寫博士論文,論文通過(防衛(wèi)口試通過)即可拿博士學位。事實上胡適已經(jīng)完成了博士論文,并由哥大六位資深大主考進行了防衛(wèi)口試,答辯口試確是通過的,只是需要做一些修改、交上一百冊副本即可,這純粹是“手續(xù)問題”。
第二,胡適為什么沒有按規(guī)定交出論文副本?原因是他“深信學術(shù)真理在他手里,六位大主考不是沒有看懂他的論文,便是沒有認真讀”,“不排除洋教授們對中國先秦典籍了解淺薄”,修改的要求或許十分外行,又近乎苛刻甚至荒謬。胡適對口試結(jié)果的不滿,理智地表現(xiàn)為:不理——不改,一樣冊不交。博士論文畢竟是“通過”了,受銜儀式可以暫時拖著,這“也不排除他這時對包括杜威在內(nèi)的六位大主考有一種不屑認真的心理態(tài)度”。
結(jié)論是:“學術(shù)史上的事實不僅證明胡適先用十年不僅合理合例,而且更證明了胡適的博士論文本來就不需要什么‘修改’。他的擴充與延伸就是那冊字數(shù)上翻了一倍、在中國思想學術(shù)界奠定基石的《中國哲學史大綱》(上卷)?!?/p>
照這種寬容平和的邏輯,胡適沒拿到博士學位,是“程序”的不合理。他即便沒拿到博士學位,但博士論文已經(jīng)大大超過博士水平,根本不值得大驚小怪,庸人自擾;相反,這應(yīng)該看作“胡適的高度的學術(shù)自信和執(zhí)著的自尊意識的體面的勝利”!
在20世紀90年代的同一個時段,對于同一個“真假博士”問題,海峽兩岸竟有如此大的反差,原因到底出在哪里呢?
從80年代開始,大陸學術(shù)界經(jīng)歷了“重新發(fā)現(xiàn)胡適”的變異,在真誠表示“歉疚之心”的同時盡可能彰揚胡適的學術(shù)成就,是大勢所趨;即或碰到負面問題,也總想“為尊者諱”,盡可能朝相反方向排解,最好是能夠消解和遺忘。
另一方面,“真假博士”紛爭在海外初起時,大陸教育界對“博士”那一套還相當隔膜,根本鬧不懂其中的奧府。1980年國務(wù)院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1984年南京大學莫礪鋒成為第一位文學博士,大家的感覺還是“稀罕”二字。進入20世紀90年代中期,博士點申報熱席卷全國,網(wǎng)上資料顯示2013年在校博士生已過13萬,如今已是“過了街道口,博士滿街走”了。對于什么是好的博士,什么是好的博士論文,以及哪些是混世的博士,哪些是蒙人的博士論文,人們大致都有了切身的感受。如果用學術(shù)評審的眼光去衡量,當年的胡適究竟是不是好的博士生,他寫的論文究竟是不是好的博士論文,其實是不難弄清楚的。
孔子說:“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荀子說:“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蟮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敝v的就是立志與專一。對于一個好的博士生來說,這應(yīng)該是必具的素質(zhì)。
先看胡適的立志。
1910年6月30日家書說:“吾家聲衰微極矣,振興之責,惟在兒輩。而現(xiàn)在時勢,科舉既停,上進之階,惟有出洋一途。且此次如果被取,則一切費用皆由國家出之。聞官費甚寬,每年可節(jié)省二三百金,則出洋一事,于學問既有益,于家用又可無憂,豈非一舉兩得乎。兒既決此策,遂將華童之事辭去,一面將各種科學溫習,以為入京之計?!甭?lián)想胡適1912年所作《非留學篇》,中曰:“今之留學者,初不作媒介新舊文明之想。其來學也,以為今科舉已廢,進取仕祿之階,惟留學為最捷。于是有鉆營官費者矣,有借貸典質(zhì)以為私費者矣。其來海外之初,已作速歸之計。數(shù)年之后,一紙文憑,已入囊中,可以歸矣。于是星夜而歸,探囊出羊皮之紙,投刺作學士之銜,可以獵取功名富貴之榮,車馬妻妾之奉矣。”胡適自己又何嘗能置身局外?
自1905年科舉廢,青年學子失去為科名苦讀的動力,只能接受西方教育,以從事新的社會職業(yè)。1908年庚子賠款資助留美,恰為部分學生提供了上進之階。據(jù)宣統(tǒng)元年五月二十三日(1907年7月10日)《會奏收還美國賠款遣派學生赴美留學辦法折》:“選取學生入館試驗,擇其學行優(yōu)美,資性純篤者,隨時送往美國肄業(yè),以十分之八習農(nóng)工商礦等科,以十分之二習法政理財師范諸學。所有在美收支學費、稽查功課、約束生徒、照料起居事務(wù)極為繁重,擬專派監(jiān)督辦理?!彼喤囵B(yǎng)目標,是與“新政”需要相適應(yīng)的。胡適1910年第二批留美,進康內(nèi)爾大學農(nóng)學院,便是這個緣故。奈胡適對農(nóng)學毫無興趣,讀點植物學、生物學、氣象學,勉強應(yīng)付考試而已。
辛亥革命爆發(fā),清廷被一舉推翻,“專派監(jiān)督”自然解體。失去管束的胡適,遂以志趣不合,“逆天而拂性,所得終希微”為由,于1912年初轉(zhuǎn)康內(nèi)爾大學文學院,偏離了原定的留學方針。1914年6月獲康內(nèi)爾文學學士之后,又于1915年9月貿(mào)然轉(zhuǎn)入哥倫比亞大學哲學系,其原因5月11日家信寫得明白:“兒在此甚平安,秋間即可畢業(yè)。惟仍須留此一年,可得碩士學位,然遷至他校,再留二年,可得博士學位?!?月5日日記《思遷居》又曰:“此間不可以久居矣?!峋哟宋迥?,大有買藥女子皆識韓康伯之慨。酬應(yīng)往來,費日力不少,頗思舍此他適,擇一大城如紐約,如芝加哥,居民數(shù)百萬,可以藏吾身矣?!焙m是精于算計的:在康內(nèi)爾再讀一年,只能得碩士學位;轉(zhuǎn)到他校再讀二年,即可得博士學位,還能到大城市紐約藏身,何樂而不為?學士、碩士、博士這套游戲規(guī)則,原是洋人設(shè)計的;執(zhí)行起來各地都有差異,遂讓人鉆了空子,得以速成矣。反正目的是拿學位,專業(yè)是否為己所喜,乃是次要的。1914年3月12日日記曰:“余前為《大共和日報》作文,以為養(yǎng)家之計,今久不作矣。此亦有二故:一則太忙,二則吾與《大共和日報》宗旨大相背馳,不樂為作文也。惟吾久不得錢寄家,每得家書,未嘗不焦灼萬狀,然實無可為計。今圖二策,一面借一款寄家而按月分還此款,一面向大學請一畢業(yè)生助學金(Scholarship)。二者皆非所樂為也,而以吾家之故不能不為之?!迸c《大共和日報》宗旨大相背馳卻還是要為他們寫稿,以吾家之故不能不申請助學金,都是出于經(jīng)濟的考量,盡管“皆非所樂為也”。
再看胡適的專一。
“才高八斗”、“學富五車”,是形容才學高深、知識淵博的成語。“才高”縱是天賦,“五車”之書還得一本本去讀。讀書需要時間的道理,胡適自然是懂得的。1929年在中國公學的畢業(yè)典禮上說:“每天花一點鐘看十頁有用的書,每年可看三千六百多頁書;三十年可讀十一萬頁書。諸位,十一萬頁書可以使你成一個學者了?!保ā吨袊珜W十八年級畢業(yè)贈言》)胡適是官費生,不必端盤洗碟以為生計,應(yīng)該有充裕的讀書時間。但所修專業(yè)“非所樂為”,興趣自然就不會放在上頭。據(jù)其夫子自道,感興趣的是美國政治,常參與各種集會。網(wǎng)上見有《胡適的“打牌日記”》,副題為“名人是怎樣被惡搞的”,有人以為是欲制造“笑果”而已。閱《胡適留學日記》,共出現(xiàn)“打牌”三十多處,1911年4月29日、4月30日、5月14日、6月5日、7月3日、7月5日、7月6日、7月7日、7月8日、7月22日、7月24日、7月25日、8月4日、8月5日、8月11日、8月23日、8月24日、8月25日、8月26日、8月30日、9月4日、9月5日,均有打牌記錄。如4月29日:“天時驟暖至八十度以上,不能讀書,與沈、陳諸君打紙牌,又與劉、侯諸君打中國牌,以為消遣之計?!?月8日:“無事,打牌。天稍稍涼矣?!?月4日:“化學第四小考,極不稱意;平生考試,此為最下,打牌?!碧鞜岽颍鞗鲆泊?;白天打,夜里也打。二十一歲負笈美國的胡適,似未感覺光陰的緊迫,徐復(fù)觀形容他是“學術(shù)界的游惰之民”,堪稱傳神之筆。
這些老舊細賬都不必算,我們只認一個死理:要撰寫博士論文,就得鉆研典籍,準備材料。不妨根據(jù)他的日記,看看1915年9月21日入哥倫比亞大學起,到1917年4月27日論文脫稿為止,胡適把時間用到哪里去了?
1915年9月21日是“依韻和叔永戲贈詩”,9月28日是“有些漢字出于梵文”,10月1日是“調(diào)和之害”,10月13日是“相思”,10月15日是“文字符號雜記二則”,之后是“讀The Spirit of Japanese Poetry”(讀《日本詩歌的精神》),10月30日是“女子教育之最上目的”、“女子參政大游街”,11月25日是“許肇南來書”、“楊杏佛《遣興》詩”、“《晚郵報》論‘將來之世界’”;1916年1月4日是“西人對句讀之重視”、“鄭萊論領(lǐng)袖”、“國事壞在姑息茍安”、“錄舊作詩兩首”,1月5日是“梅、任、楊、胡合影”,1月9日是“《秋聲》有序”,1月11日是“Adler〔阿德勒〕先生語錄”、“論‘造新因’”,1月24日是“讀章太炎《駁中國用萬國新語說》后”,1月25日是“再論造因,寄許怡蓀書”,1月26日是“七絕之平仄”……1915年就這樣過去了,這哪像讀哲學系的學生?
1916年8月初開始撰寫論文,題目定為“中國古代哲學方法之進化史”,總該集中精力了吧?但日記所記的大事卻是:8月2日是“打油詩寄元任”,8月4日是“不要以耳當目”、“死語與活語舉例”、“再答叔永”、“答朱經(jīng)農(nóng)來書”,8月15日是“蕭伯納之憤世語”,8月21日是“根內(nèi)特君之家庭”、“宋人白話詩”、“文學革命八條件”,8月21日是“寄陳獨秀書”,8月22日是“作詩送叔永”、“打油詩戲柬經(jīng)農(nóng)、杏拂”,8月23日是“窗上有所見口占”、“覲莊之文學革命四大綱”,8月30日是“答江亢虎”,8月31日是“贈朱經(jīng)農(nóng)”,9月1日是“論‘我吾’兩字之用法”,9月3日是“《嘗試歌》有序”、“早起”,9月5日是“王陽明之白話詩”,9月6日是“他”,9月7日是“英國反對強迫兵役之人”,9月12日是“中秋夜月”、“《虞美人》戲朱經(jīng)農(nóng)”,9月15日是“答經(jīng)農(nóng)”,9月16日是“啞戲”、“改舊詩”,9月22日是“到紐約后一年中來往信札總計”,自謂:“此一年之中,往來書札如下:收入九百九十九封,寄出八百七十四封,甚矣,無謂酬應(yīng)之多也!”……這哪像進入撰寫博士論文的精神狀態(tài)?
進入1917年,已是決戰(zhàn)階段了,總該全力一搏了吧?且看日記:元旦是“過年”,1月2日是“新年”,1月12日是“四言絕句”,1月13日是“詩詞一束”,1月20日是“一月廿七日至斐城(Philadelpha)演說”、“湖南相傳之打油詩”,2月5日是“記朋友會教派”、“小詩”,“寄經(jīng)農(nóng)、文伯”,“迎叔永”,2月11日是“王壬秋論作詩之法”,2月12日是“袁政府‘洪憲元年’度預(yù)算追記”,2月17日是“落日”、“叔永柬胡適”,2月19日是“‘赫貞旦’答叔永”,2月21日是“寄鄭萊書”,2月22日是“記燈謎”,2月23日是“蘭鏡女士”、“哥倫比亞大學本年度之預(yù)算”、“威爾遜連任總統(tǒng)演說詞要旨”,3月8日是“吾輩留學生的先鋒旗”,3月20日是“讀報有感”、“趙元任辨音”,3月21日是“《沁園春》俄京革命”,3月27日是“讀厄克登致媚利書信”,4月7日是“林琴南《論古文之不宜廢》”4月19夜是“《沁園春》新俄萬歲”……
在段時間里,真正接觸到相關(guān)哲學原典的,是1916年8月31日“讀《論語》二則”,9月2日“讀《論語》一則”,9月3日“讀《易》(一)”,9月4日“讀《易》(二)”,9月12日“讀《易》(三)”,9月14日“研(讀《易》四)”、“幾(讀《易》五)”———讀《論語》與《易》,僅用了短短幾天。其余與論文有涉的,多為讀二手材料的札記,如“讀《集說詮真》”、“歐陽修《易童子問》”、“《圣域述聞》中之《孟子年譜》”、“葉書山論《中庸》”、“姚際恒論《孝經(jīng)》”、“九流出于王官之謬”、“記荀卿之時代”、“清廟之守”等。
此外,在自作《論詩雜詩》中,亦有提到孟子、荀卿的。“病又作,中夜不能睡,成四詩”:“《詩》三百篇惟寺人孟子及家父兩人姓名傳耳,其他皆無名氏之作也?!薄白類圮髑洹短煺撡x》,可作倍根語誦之?!薄镀G歌三章》引《墨經(jīng)》云:“景不徙,說在改為?!薄督?jīng)說》云:“景,光至景亡;若在,盡古息?!薄读凶印饭幽苍疲骸熬安会悖f在改也?!薄肚f子·天下篇》曰:“飛鳥之影未嘗動也。”其意不在諸子,而在由諸子引發(fā)的詩興。
胡適在四十一年后的1958年6月坦然承認:“到哥倫比亞大學后,仍以哲學為主,以政治理論、英國文學為副科。我現(xiàn)在六十八歲了,人家問我學什么,我自己也不知道學些什么!”(《大學的生活》)歐陽哲生卻在《胡適與哥倫比亞大學》一文中,寫有“‘博’而‘精’的學業(yè)準備”一節(jié)。請現(xiàn)在的博導們看看:如果是你的博士生,胡適這種底子,這種態(tài)度,你能認可嗎?
不遠萬里留學海外,目標就是洋學位;而要拿到洋人的一紙文憑,就必須寫好論文。胡適1917年4月19日家信說:“連日因趕緊將論文抄完,故極忙,不能多作書矣。論文五日內(nèi)可完成?!?月4日日記《我之博士論文》說:“吾之博士論文于四月廿七日寫完。五月三日將打好之本校讀一過,今日交去。此文計二百四十三頁,約九萬字。屬稿始于去年八月之初,約九個月而成?!睂τ谶@樁頭等大事,胡適似乎有點漫不經(jīng)心,1916年8月后的日記,沒有撰寫進度的記錄,如某月日評估審議,某月日開筆,某月日成某篇,某月日殺青:九萬字的皇皇大文,二百七十天彈指之間就完成了。
有人也許會想:胡適是遇見了好導師——就像今天某些保姆型博導,悉心呵護自己的弟子,既一點點搜集材料,又一步步輔導成文,甚至相幫渡過答辯關(guān)。遺憾的是,胡適并沒有這樣的幸運。
都說“今日美洲第一哲學家”杜威(JohnDewey)是他的導師,胡適的聲名,因向杜威“受學”而增光;杜威在中國的影響,也因胡適的宣揚而益大。但在胡適日記中,只記了論文寫成三天之后的1917年5月6日自己與杜威的一次見面,談的是兩則歐戰(zhàn)記事:日政府曾愿以兵助戰(zhàn),而以在中國之自由行動權(quán)為索償之條件;威爾遜總統(tǒng)曾親語人云:“若俄國革命未起,則吾之政策將止于‘武裝的中立’,或不致與協(xié)約國聯(lián)合也?!逼浜蟊闶?月30日“辭別杜威先生”,曰:“先生言其關(guān)心于國際政局之問題乃過于他事。囑適有關(guān)于遠東時局之言論,若寄彼處,當代為覓善地發(fā)表之。此言至可感念,故記之?!彼勚露寂c論文毫不相干。
可以肯定的是,杜威不懂中文,也不懂中國古代哲學,對胡適既談不上開了什么專業(yè)課,也談不上對論文做了什么指導。臨筆至此,不免心生一個百年之疑:好端端的中國學子,為何跑到美國去研究中國古代哲學?是美國有中國古代哲學的孤本秘籍,還是有中國古代哲學的權(quán)威專家?都沒有!正如唐德剛所說:“漢學在當時的西方尚未達啟蒙階段,尤其那時排華之焰正熾,‘中國文明’在一般美國教授的頭腦里實在緲無蹤影。胡適跟他們談漢學,老實說,實在是對牛彈琴?!薄@一困惑目今依然不解:放著陳洪、黃霖這檔名師不求,跑到美國跟韓南學明清小說,跟陸大偉學《金瓶梅》,不知圖的什么?
杜威能教給胡適的,也許只有“實用主義”或“實驗主義”,只有西方的觀念和方法。論文題為“中國古代哲學方法之進化史”,實質(zhì)就是“方法先行”,“方法”加“進化”,時髦極矣。其實所謂“特別方法”,什么明變、求因、評判,什么正確的手段、科學的方法、精密的心思,不過西方學術(shù)的常規(guī),并無特別稀罕之處。胡適的行文方式,在20世紀80年代興起的“新方法”熱中見得太多了:先以大半篇幅講什么是“新方法”(諸如敘事學、符號學、結(jié)構(gòu)主義之類),再挑選若干中國文學的例子,敷衍一番,便匆匆收場。90年代后批量培養(yǎng)的博士生,為拿學位不得不寫文章,但既沒有原創(chuàng)動力,又不肯苦讀發(fā)現(xiàn)問題,只好求助于“新方法”——我來個“解構(gòu)學”吧,我來個“互文性”吧。胡適不過比他們先行六七十年而已。
胡適在導言中說:“我的理想中,以為要做一部可靠的中國哲學史,必須要用這幾條方法。第一步須搜集史料。第二步須審定史料的真假。第三步須把一切不可信的史料全行除去不用。第四步須把可靠的史料仔細整理一番:先把本子??蓖旰?,次把字句解釋明白,最后又把各家的書貫串領(lǐng)會,使一家一家的學說,都成有條理有統(tǒng)系的哲學?!辈还芩麑彾ㄊ妨系姆椒ㄕf得如何天花亂墜,但前提必須搜集掌握史料。面粉可以搟面條,可以攤煎餅,可以包餃子,那就是方法了;但如果沒有面粉這個材料,所有的“科學方法”都是空談。
材料從哪里來?材料要靠讀書鉆研,日積月累,持之以恒。研究先秦哲學史,儒學經(jīng)典與二十二子,總得好好讀一讀吧?無奈太不專一,腹中空虛,只好臨陣取巧?,F(xiàn)在是網(wǎng)絡(luò)時代,文獻資料、前人成果,一點鼠標,就能嘩嘩下載一大堆,糊弄出一篇東西,加上內(nèi)容提要、關(guān)鍵詞、引文注釋,應(yīng)有盡有,規(guī)格齊全,并不困難。胡適自詡他的《哲學史》是“開山之作”,似乎是無所依傍的獨立著作。其實不然。他既然沒擠時間閱讀原典,就只好從他人成果中間接尋找材料,而所取主要對象,便是比他大七歲的謝無量。
謝無量,四川樂至人,生于1884年,1901年與李叔同、黃炎培等入南洋公學,與馬一浮等創(chuàng)辦翻譯會社,編輯出版《翻譯世界》雜志,又與章太炎、鄒容、章士釗等結(jié)識,且為《蘇報》撰稿。1903年6月“《蘇報》案”發(fā),赴日本學習,次年3月回國。1906年任《京報》主筆。1909年被聘為四川存古學堂監(jiān)督,同年10月四川成立咨議局,與張瀾等一起參加立憲運動,受托撰《國會請愿書》。1911年6月與張瀾等人參加保路運動。1913年赴上海中華書局編書,陸續(xù)出版《中國哲學史》(1916)、《中國婦女文學史》(1916)、《中國大文學史》(1917)等,誠系統(tǒng)研究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先驅(qū)。
胡適日記第一次出現(xiàn)謝無量的名字,是1914年8月11日:
在杏佛處得見君武先生所刊詩稿,讀之如見故人。最愛其《偕謝無量游揚州》一詩云:
風云欲卷人才盡,時勢不許江山閑。
濤聲寂寞明月沒,我自揚州吊古還。
《馬君武詩稿》1914年6月由上海文明書局出版,不到兩月就在楊杏佛處得見,可見在美國讀到國內(nèi)出版物還是比較容易的。
中華書局出版的《大中華》雜志,由梁啟超任主撰,分政治、經(jīng)濟、教育、歐戰(zhàn)、學術(shù)等欄目,資料充實,印刷精美,時人謂可與《東方雜志》媲美。謝無量也常為雜志撰文。胡適1915年8月9日日記詳載讀謝無量《老子哲學》的札記:
《大中華》第六號有謝無量著之《老子哲學》一文(第五號載其上篇,吾未之見。此篇名《本論》,豈上篇為老子傳述及其行實耶),分《宇宙論》(一、本體論——Reality,二、現(xiàn)象論--Appearance)《修養(yǎng)論》《實踐道德論》《人生觀》《政治論》《戰(zhàn)爭論》《老子非主權(quán)詐論》《老子思想之傳播與周秦諸子》諸篇。其《宇宙論》極含糊不明,所分兩節(jié),亦無理由。其下諸論,則老子之論理哲學耳,所分細目,破碎不完。其論“老子非主權(quán)詐”一章,頗有卓見,足資參考:
甲、誤解之源
老子曰:“將欲噏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奪之,必固與之:是謂‘微明’。柔弱勝剛強。魚不可脫于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保ㄈ拢┯衷唬骸敖K阅転榘俟韧跽?,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保拢?/p>
乙、攻擊老子之言者
程子曰:“與,奪,噏,張,理所有也;而老子之言非也。與之之意,乃在乎取之;張之之意,乃在乎噏之:權(quán)詐之術(shù)也?!保ā缎岳泶笕罚┯衷唬骸袄献诱Z道德而雜權(quán)術(shù),本末舛矣。申韓張?zhí)K,皆其流之弊也?!保ā抖倘珪匪氖唬┲熳釉唬骸俺堂鞯涝疲骸献又愿`弄闔辟也者,何也?’曰,‘將欲取之,必固與之’之類,是他亦窺得些道理,將來竊弄,如所謂代大匠斫則傷手者,謂如人之惡者,不必自去治他,自有別人與他理會,只是占便宜,不肯自犯手做?!保肿ⅰ独献印芬?/p>
丙、老子之語同見他書
《管子·牧民篇》:“知予之為取者,政之寶也?!表n非《說林》上引《周書》曰:“將欲敗之,必姑輔之;將欲取之,必姑與之?!?/p>
丁、古來注《老》之說
(一)韓非《喻老》以越之事吳喻“噏張”“弱強”二語,以晉之賂虞喻“取與”。
(二)王弼云:“將以除強梁,去暴亂,蓋因物之性,令自即于刑戮?!?/p>
(三)河上公章句云:“先開張之者,欲極其奢淫也。先強大之者,欲使遇禍患也。先興之者,欲使其驕危也。先與之者,欲極其貪心也。”
大抵天之于人,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得道之人,知其如此,則執(zhí)其柔,退所以自固。列子《黃帝篇》引鬻子曰:“欲剛必以柔守之,欲強必以弱保之。積于柔必剛,積于弱必強?!贝酥^也。
老子曰:“天之道其猶張弓歟?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余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此亦言強者弱之,剛者柔之,乃天之道。……已上所謂張噏強弱云云,蓋天之循其自然以除去其害之道耳,毫無功利之心于其間也。
《易》云:“天道虧盈而益謙,地道變盈而流謙,鬼神害盈而福謙,人道惡盈而好謙?!?/p>
《中庸》云:“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而篤焉,故栽者培之,傾者覆之?!苯酝死怼?/p>
〔適按〕右所論足備一說而已,亦不盡然。謂老子非主權(quán)詐是也,而其說則非也。王弼所謂“因物之性,令自即于刑戮”,亦是陰險權(quán)詐之說。
謝無量1916年出版的《中國哲學史》,胡適的日記卻沒有提到。他在1927年2月的《整理國故與打鬼》中說:“我自信,中國治哲學史,我是開山的人,這一件事要算是中國一件大幸事。這一部書的功用能使中國哲學史變色。以后無論國內(nèi)國外研究這一門學問的人,都躲不了這一部書的影響。凡不能用這種方法和態(tài)度的,我可以斷言,休想站得住?!比欢谐浞值淖C據(jù)表明,胡適不僅讀了謝無量的《中國哲學史》,而且襲用了它的體系與材料。
中國之哲學自來無史;豈但如此,古代中國連“哲學”一詞也沒有。謝無量《中國哲學史·緒言》指出:“今世學術(shù)之大別,曰哲學,曰科學。哲學之名,舊籍所無,蓋西土之成名,東邦之譯語,而近日承學之士所沿用者也。雖然,道一而已?!庇衷唬骸罢軐W之名,實自拉丁文之philosophia轉(zhuǎn)譯,本意為愛智之義。故蘇革拉第曰:‘我非智者,而愛智者?!桥c哲義本相通,《尚書》‘知人則哲’,《史記》作‘知人則智’,《爾雅·釋言》‘智,哲也’??鬃訛橹袊軐W之宗,嘗自居好學,又曰‘好學近乎智’,是即以愛智者自居矣。智者,致知之事,或生而知之,或?qū)W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p>
“哲學之名,舊籍所無,蓋西土之成名,東邦之譯語”的道理,游學西土的胡適自然是懂得的,但在《中國哲學史大綱》導言中,卻避開了這題中應(yīng)有之義,為哲學“暫下一個定義”曰:“凡研究人生切要的問題,從根本上著想,要尋一個根本的解決,這種學問,叫做哲學。”就是想避襲用謝無量的嫌疑。按胡適所下定義,哲學既是“研究人生切要的問題”,卻又將其分為六個門類:天地萬物怎樣來的(宇宙論);知識、思想的范圍、作用及方法(名學及知識論);人生在世應(yīng)該如何行為(人生哲學,舊稱“倫理學”);怎樣才可使人有知識,能思想,行善去惡呢(教育哲學);社會國家應(yīng)該如何組織,如何管理(政治哲學);人生究竟有何歸宿(宗教哲學);等等。這些都是從謝無量那里摘取來的。
定義之后,作為“史”之體例,“淵源”乃是必要之項目。謝無量《中國哲學史》第一章即為“哲學之淵源”,首曰:“天地惡從而生乎?萬物惡從而生乎?人居其間,又惡從而生乎?知乎此者,是之謂哲。不知乎此而欲求所以知之,是哲學之所由起也。故哲學必起于宇宙之觀察。人與萬物并生,以吾心為主,以外物為客。見夫營營摶摶者日接乎吾體,耀乎吾目,而不得其解,乃強名其有始無始,窮其有際無際。更以推之心量之范圍,人事之法則,孰主持是?孰綱維是?前人說之,后人傳之;前人傳之,后人非之。其是且非至今未有己也。就其是且非者并存而載之,是哲學史所為作也?!睂⒐糯袊幕^念與現(xiàn)代思維融合起來,命意意識是很突出的。胡適沒有“前人說之,后人傳之;前人傳之,后人非之”的自覺命意,他強調(diào)的是“方法之進化”,卻不曾想一想:孔、老、墨、莊、孟、荀、韓非,他們之間的不同,只是“方法”差異嗎?他們之間的關(guān)系,只是歷史的“進化”嗎?
為了劃清與謝無量的界限,《中國哲學史大綱》劈頭一章便是“中國哲學結(jié)胎的時代”,丟開唐、虞、夏、商,徑從周宣王以后講起,連累得“哲學之淵源”也無從講起了,但他又說:
我的意思要人知道哲學思想不是懸空發(fā)生的。有些人說,哲學起于人類驚疑之念,以為人類目睹宇宙間萬物的變化生滅,驚歡疑怪,要想尋出一個滿意的解釋,故產(chǎn)生哲學。這話未必盡然。人類的驚疑心可以產(chǎn)生迷信與宗教,但未必能產(chǎn)生哲學。人類見日月運行,雷電風雨,自然生驚疑心。但他一轉(zhuǎn)念,便說日有日神,月有月神;雷有雷公,電有電母;天有天帝,病有病魔;于是他的驚疑心,便有了滿意的解釋,用不著哲學思想了。這里說的“有些人”,指的就是謝無量。
《中國哲學史大綱》結(jié)尾第十二篇“古代哲學的終局”第三章題“古代哲學之中絕”,首云:“本章所述,乃系中國古代哲學忽然中道銷滅的歷史。平常的人都把古學中絕的罪歸到秦始皇焚書坑儒兩件事。其實這兩件事雖有幾分關(guān)系,但都不是古代哲學消滅的真原因。”在分述焚書坑儒兩事以反證后,寫道:“中國古代哲學的中道斷絕究竟是為了什么緣故呢?依我的愚見看來,約有四種真原因:(一)是懷疑主義的名學,(二)是狹義的功用主義,(三)是專制的一尊主義,(四)是方士派的迷信?!边@一套議論,也是針對謝無量《中國哲學史》第一篇下第六章《秦滅古學》的:“秦始皇以雄桀之才,李斯為輔,遂并六國,于是焚詩書,坑儒士,古學幾滅盡,然皆出李斯之手?!?/p>
胡適借著批判謝無量《中國哲學史》,按他的思路反其道而行之,更大量采擷《中國哲學史》的現(xiàn)成材料,敷衍出自己的《中國古代哲學方法之進化史》。謝著分上古、中古、近世三編,第一編上“上古哲學史”第一章“哲學之淵源”,分遠古哲學之起源、唐虞哲學、夏商哲學三節(jié);第二章“六藝哲學”,分總論、易教、五學三節(jié);第三章“儒家”,分孔子、子思、孟子、荀卿四節(jié)。第一編下“上古哲學史”第一章“道家”,分總論、老子、楊朱、列子、莊子五節(jié);第二章“墨家”;第三章“法家”,分管仲、申不害、商鞅、慎到、韓非五節(jié);第四章“名家”,分名家之淵源、尹文、惠施、公孫龍四節(jié);第五章“雜家”;第六章“秦滅古學”。又,第二編上“中古哲學史(兩漢)”、第二編下“中古哲學史(魏晉六朝唐)”、第三篇上“近世哲學史(宋元)”、第三編下“近世哲學史(明代)”,至湯潛庵、陸稼書、顏習齋、戴東原、彭尺木而結(jié)束。
胡適的做法,先是材料上斬頭去尾,將謝著第一編上“上古哲學史”第一章“哲學之淵源”、第二章“六藝哲學”攔頭砍去,徑直從第三章“儒家”敘起。為了給自己壯膽,便祭出了“疑古”之法寶。他1921年8月在《研究國故的方法》中說:“在東周以前的歷史,是沒有一字可以信的。以后呢,大部分也是不可靠的。如《禹貢》這一章節(jié),一般學者都承認是可靠的。據(jù)我用歷史的眼光看來,也是不可靠的,我敢斷定它是偽的。在夏禹時,中國難道有這般大的土地么?四部書里邊的經(jīng)、史、子三種,大多是不可靠的。”胡適動輒就說“無征不信”,動輒就說“拿證據(jù)來”,問題是“在東周以前的歷史,是沒有一字可以信的”,應(yīng)該由誰“拿證據(jù)來”?是主張“在東周以前的歷史是可以信的”的人拿證據(jù),還是主張“在東周以前的歷史是沒有一字可以信的”拿證據(jù)?胡適講這番話之時,根本沒對東周以前的歷史下過研究的功夫,他的論斷不過是“大膽假設(shè)”罷了,至于如何“小心求證”,就完全撇開不管了。至于將謝著兩漢以下部分砍去,那更是力不從心不得不為之事,也顧不得少了長達兩千年的歷史,是否適合“中國古代哲學方法之進化史”的題目了。
胡適需要《中國哲學史》的,是其中的材料。材料這東西,原要自己動手動腳去搜集。然所得材料不夠,只能乞靈于他人的成果。對于謝無量《中國哲學史》的間接材料,或正用,或反用,憑著胡適的機敏,總能化解于無痕。書中頗多的“有人”、“有些人”,其鋒芒所向就是謝無量,因而露出了作弊的馬腳。試想,如果真像1923年蔡元培在《五十年來中國之哲學》所述:“這五十年中,沒有人翻譯過一部西洋哲學史,也沒有人用新的眼光來著一部中國哲學史,這就是這時期中哲學還沒有發(fā)展的征候。直到距今四年前,績溪胡適把他在北京大學所講的《中國哲學史大綱》上卷,刊布出來,算是第一部新的哲學史,胡氏用他實驗哲學的眼光,來敘述批評秦以前的哲學家,最注重的是各家的辯證法,這正是以前讀先秦哲學書者所最不注意的。而且他那全卷有系統(tǒng)的敘述,也是從前所沒有的?!边@樣的“第一部新的哲學史”,哪里會面對那么多需要教訓糾正的“謬誤”呢?
學校數(shù)學考試,看重的是計算過程,而不只是最終的答案;答案對了,缺少一步步的計算過程,同樣不能及格。司法偵破,也須還原作案過程,沒有細節(jié)的過程,不能最后定案。胡適日記沒有撰寫進度,這是因為沒有獨立思考的過程,一切都是從他人地基上演化出來的。隱去撰寫進程,就是為了掩蓋抄襲。反過來講,胡適之所以鎮(zhèn)靜篤定,毫不將論文縈放心上,是因為他有了依傍,只要將謝無量的東西“轉(zhuǎn)化”過來就行了。胡適向稱文章快手,落筆成章,倚馬可待,根本不需“披閱十載,增刪五次”,而1917年4月19日家信卻用了一個“抄”字——“連日因趕緊將論文抄完”,抄什么?抄謝無量《中國哲學史》也。反正宋钘、彭蒙、田駢、慎到之類,美國的導師們也鬧不清。用中國人的玩藝兒糊弄老外,再用老外的玩藝兒糊弄中國人,這就是到外國以中國學問拿博士頭銜的訣竅。
除了方法上觀念先行,材料上斬頭去尾,材料上化解無痕,還有論述上的大而化之。有人統(tǒng)計《中國哲學史大綱》用“大概”84次,“假”59次,“偽”67次,“似乎”35次,“差不多”6次,“依我”16次。凡是他認為有用的,就說是可靠的;凡是他看不懂的,或與自己觀點不相符的,就一律判為“偽造”,一錢不值。大言炎炎,口氣逼人,嚇得旁人不敢置喙。
但明白人還是有的,當年就有《中國哲學史》是家族前輩某經(jīng)學家的遺著,經(jīng)胡適整理而成,非胡適的本領(lǐng)的說法。蔡元培序中也說:“適之先生生于世傳‘漢學’的績溪胡氏,稟有‘漢學’的遺傳性?!焙Φ煤m在《口述自傳》中特地更正道:“蔡先生指出績溪胡氏(金紫胡)是有家學淵源的,尤其是十八九世紀之間滿清乾嘉之際,學者如胡培翚及其先人們都是知名的學者。但是這個世居績溪城內(nèi)的胡家與我家并非同宗?!边@種種誤會,其潛臺詞便是:年紀輕輕的胡適,哪里來的學問?
胡適最愛宣揚“兔子的天才”,1936年10月底給吳健雄寫信:“昨夜我們亂談的話,其中實有經(jīng)驗之談,值得留意。凡治學問,功力之外,還需要天才。龜兔之喻,是勉勵中人以下之語,也是警惕天才之語,有兔子的天才,加上烏龜?shù)墓αΓ蔁o敵于一世,僅有功力,可無大過,而未必有大成功?!?958年12月又對陳誠說:“凡是歷史上有大成就的人,都是有兔子的天才加上烏龜?shù)墓Ψ虻?,能夠如此,無論是做什么學問,做什么事業(yè),就都可以無敵于天下。我曾告訴我的學生們,如果沒有兔子的天才,就應(yīng)該學習烏龜?shù)墓Ψ颍f不得已學烏龜?shù)墓Ψ?,總比學睡覺的兔子好的多。絕頂聰明的人,多數(shù)都是走烏龜?shù)穆??!笨上У氖牵m縱有“兔子的天才”,但并沒有下過“烏龜?shù)墓Ψ颉?,淺嘗即止,見異思遷,他的《中國古代哲學史》就是見證。
洞察了論文速成的秘密,你還敢說胡適不是混世的博士,胡適的博士論文不是蒙人的博士論文么?洞察了論文速成的秘密,胡適的博士學位之爭,是否可以畫上句號了?
(歐陽健,山西大學文學院教授)
Question Again On Hu Shi’s Doctorate
Ouyang Jian
It has been a dispute over Hu Shi’s doctorate in the study of Hu Shi.This paper is questioning the“tolerance”of this issue in the academic circle.Taking into consideration of Taiwan scholars’doubts,Hu Shi’s diary,and History of Chinese Philosophy by Xie Wuliang,the author maintains that Hu's doctoral dissertation and doctorate are imperfect,which should be acknowledged in stead of avoidance.
Hu Shi;Doctorate;An Outline of Philosophic History of China;Xie Wuli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