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看蔡英文上臺這一年
□李攀
至今年5月,蔡英文在臺灣上臺執(zhí)政一年整了。
2016年是臺灣地區(qū)大選年,民進黨于年初贏得當局領導人和“立委”兩項選舉勝利。5月20日,蔡英文發(fā)表長達6000字的就職演說,但攸關臺灣經濟發(fā)展與前途命運的兩岸議題卻被放在所謂區(qū)域和平穩(wěn)定之后,只有區(qū)區(qū)不到400字。在兩岸同胞最關切的兩岸關系性質這一根本問題上,蔡英文當局沒有明確承認“九二共識”和認同其核心意涵,沒有提出確保兩岸關系和平穩(wěn)定發(fā)展的具體辦法。正如中臺辦、國臺辦負責人指出:“這是一份沒有完成的答卷。”沒有堅持“九二共識”這一確保兩岸關系和平發(fā)展的政治基礎,一年來蔡英文當局在經濟、對外關系上也難以交上一份滿意的答卷。“苦”字獲選2016年臺灣年度漢字,更真實地折射出臺灣民眾的無助與無奈。
“5·20”后臺灣政局出現第三次政黨輪替,島內政治生態(tài)急劇變化,民進黨上臺“全面執(zhí)政”,國民黨艱困衰敗,“時代力量”黨迅速竄起,傳統的藍綠競爭逐漸被顛覆,新興政治勢力展露崢嶸,臺灣政局進入深度變動之中。
一年以來,蔡英文及其執(zhí)政團隊力推“轉型正義”,通過修“法”加緊對國民黨進行政治清算;強推年金、司法等多項改革舉措,力圖實現“公平正義”;廢止“課綱微調”,拒絕大陸學者調閱“國史館”檔案資料;大舉推動“去中國化”,形塑“臺灣國家建構”。此外,借助行政資源加強對基層、民間的滲透,推動臺灣社會全面“綠化”。島內多數民調顯示,民進黨的政黨支持度大幅領先國民黨和其他政黨,勢力版圖有從臺灣中南部持續(xù)向北擴張態(tài)勢。同時,民進黨內卻矛盾日益激化,出現了能“共患難”,卻未必能“同富貴”的局面。目前,“蔡英文系”人馬占據執(zhí)政當局主要位置;新潮流系(臺獨基本教義派派系之一)手握3席民進黨中常委,在行政體系和公營企事業(yè)占據多數要職;“正國會”(游錫堃派)勢力拓展,對新潮流系地位形成挑戰(zhàn);臺獨基本教義派不甘寂寞,不斷向蔡英文施壓;而地方縣市長們擁兵自重、各自為政,影響力趕超傳統派系,隱然對蔡英文黨內的“共主”地位構成威脅?!蔼毰伞鄙踔凉_要求蔡英文免兼民進黨主席,暴露出黨內傾軋日漸突出。
國民黨則是內外交困。外遭民進黨當局打壓,龐大黨產遭到凍結,如農漁會等傳統基本盤持續(xù)被蠶食,一路被動挨打;內有政策路線分歧,高層紛爭不斷,圍繞2017年黨主席選舉已展開爭斗。地方基層及外圍組織或因“缺糧斷奶”,或因見風使舵,“帶槍投靠”現象頻發(fā)。此外,國民黨政黨形象未見明顯改善,制衡綠營能力急劇弱化,東山再起前景仍不明朗。島內民調顯示,民眾在政黨傾向上的變化明顯,支持泛藍(國民黨、親民黨、新黨)的比率由2000年的34%下降到目前的不到20%,泛綠支持者則變化不大,而保持中立的大幅增加,達到52%,凸顯泛藍支持者立場已出現偏移,更加劇了國民黨的困境。
國民黨的弱化帶給臺灣新興政治勢力機會,從柯文哲到“時代力量”、綠色社會黨、民國黨等新興政黨相繼登上政治舞臺。但選后至今,島內新興政治勢力發(fā)展極不均衡。社會民主黨銷聲匿跡,“白色力量”聲勢走低。臺北市長柯文哲施政遇阻,團隊成員紛紛出走,謀求連任之路難度增大。唯有“時代力量”黨氣勢走強,成為臺“立法院”第三大黨后,打著“超越藍綠”、“新政治”旗號,實則走激進、民粹路線,一方面與民進黨保持合作,攜手追殺清算國民黨;另一方面也與在野藍營共同反制蔡英文當局施政,試圖左右逢源,擴大影響和勢力版圖。同時,“時代力量”黨積極布局地方組織,力爭在后續(xù)選舉中擴充實力,但目前看還是很難從根本上沖擊民進黨的執(zhí)政地位。親民黨與藍營漸行漸遠,在部分議題上與民進黨策略性合作;蔡英文聘任宋楚瑜為“總統府資政”并由其代表出席第24次APEC領導人非正式會議,極力拉攏親民黨,未來親民黨恐將進一步為蔡英文當局政策背書。新黨和統派力量分散、弱小,短期內難有實質性作為。未來不排除形成兩個本土政黨主導與多個小黨夾縫中求生的局面,臺灣政治進入“一大一中多小并存”的格局。
蔡英文當局上臺之初,臺灣民眾曾對其寄予厚望,希望她能夠帶領臺灣走出經濟困境。蔡英文也意識到,自己的勝選與臺灣經濟形勢低迷有關,特意將臺灣的經濟結構轉型放在任內五大任務之首。蔡英文聲稱:“我們要讓臺灣經濟脫胎換骨,就必須從現在起就下定決心,勇敢地走出另外一條路。這一條路,就是強化經濟的活力與自主性,加強和全球及區(qū)域的連結,積極參與多邊及雙邊經濟合作及自由貿易談判,包括TPP、RCEP等,并且,推動新南向政策,提升對外經濟的格局及多元性,告別以往過于依賴單一市場的現象。”最重要的一點是,由于蔡英文當局上臺后拒不承認“九二共識”及其核心意涵,使得兩岸兩會協商機制的政治基礎不復存在,導致兩岸已達成的23項協議及多項共同意見和共識的后續(xù)執(zhí)行情況,因為沒有協商平臺而大打折扣。兩岸經貿制度化合作機制的停擺,對兩岸經貿關系的負面影響也是顯而易見的。
兩岸進出口貿易出現“雙降”。據臺海關統計,2016年1月至11月,兩岸貿易總額(含香港)為1428億美元,較2015年同期下降2.5%,其中臺對大陸出口1013.4億美元,同比下降2.1%;自大陸進口414.6億美元,同比下降3.3%。臺對大陸出口主要產品幾乎全線衰退。2016年12月的臺灣有關民調顯示,超過半數的島內大型工商企業(yè)對蔡英文當局施政表示“不滿意”,在接受調查的2000個大型工商企業(yè)執(zhí)行長中,對蔡英文當局施政滿意的僅為18%,不滿意的為58.1%。
島內觀光產業(yè)遭遇“寒冬”?!?·20”以后,由于島內政局變化與兩岸關系發(fā)展不確定性上升,大陸居民赴臺意愿降低,規(guī)模大幅縮小。據臺當局有關主管部門統計,2016年前10個月,大陸居民赴臺人數為308.83萬人次,占赴臺旅客總數35.25%,較2015年減少11.74%,預計2016年赴臺陸客規(guī)模將出現17年以來的首次負增長。此外,2016年5月20日至12月初,赴臺陸客團組較2015年大幅減少51.1%,“自由行”同比減少12%,整體入臺旅游人數年減少35.5%。隨之帶來的是島內觀光產業(yè)遭遇“寒冬”。臺灣觀光業(yè)者面臨生存危機,打出了“九二共識,蔡英文不要,我們要”的標識,走上街頭抗議蔡英文當局的兩岸政策,這是近年來臺灣少有的一次社會抗議活動,震動海峽兩岸和國際社會。此外,由于蔡英文當局在修改“一例一休”、砍七天假,放開美豬進口,解禁日本核災區(qū)食品入島等爭議政策上處置不當,也引發(fā)了不同程度的社會抗爭,導致素來與民進黨關系良好的社運、勞工團體也紛紛走上街頭,游行抗議活動此起彼伏。
絕大多數民眾堅定支持兩岸關系和平發(fā)展,期待政黨輪替后兩岸關系發(fā)展維持和平穩(wěn)定,帶動臺灣經濟振興、民生改善。而事實證明,蔡英文為臺灣經濟尋找的這一“良方”,不但直接切斷和平紅利“供應鏈”,破壞兩岸經貿關系現狀,致使臺灣經濟遭受嚴重不利影響,也讓島內民眾更加“無感”,對臺灣經濟的發(fā)展前景深感擔憂,對蔡英文執(zhí)政由充滿希望轉為徹底失望。自上任以來,島內民眾對蔡英文的表現滿意度持續(xù)下滑,已跌破50%,不滿意度則從24.5%攀升至42.8%,已瀕臨死亡交叉線。
蔡英文在就職演說中論述了對外政策,其中勾勒了以加強美日關系為核心,以拓展國際經貿空間為重點,以參與國際非傳統安全合作為突破口的“外交”藍圖。但囿于臺灣島內兩岸關系和平發(fā)展的主流民意和國際社會普遍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政治現實,注定蔡英文當局圖謀難以奏效,最終難逃四處碰壁的可悲命運。
首先,拋出“親美友日制中”路線。一方面,鉆營拉升臺美關系。美國當選總統特朗普上臺后為從處理美中關系方面獲得主動權,有打“臺灣牌”遏制防范中國和平崛起的需要;而加上蔡英文圖謀“聯美抗中”,有處心積慮爭取美國支持的需要。2016年12月,美眾議院通過并由奧巴馬總統簽署了“2017財政年度國防授權法案”,允許美國防部長執(zhí)行臺美資深軍事將領及官員的互動交流計劃。特朗普在當選后接聽蔡英文的“賀電”,打破中美建交以來美國現任總統或總統當選人不與臺灣地區(qū)領導人公開接觸的禁忌。加強臺美經濟合作,雖然特朗普宣布上臺后將放棄奧巴馬政府推動的跨太平洋戰(zhàn)略經濟伙伴關系協定(TPP),臺美經濟前景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響,但臺美在2016年11月召開了貿易暨投資架構協定(TIFA)會議,繼續(xù)推動雙方經貿合作。
另一方面,臺日關系從僵持到走近。馬英九執(zhí)政時期,在釣魚島問題、太平島問題、“慰安婦”問題上,都站在與日本對立的立場上?!?·20”后,蔡英文當局媚日明顯,除了安排民進黨重量級人物分別擔任“駐日代表”和“亞東關系協會”會長,還加快推動臺日合作與交流,建立臺日海洋事務合作機制,首次召開“臺日海洋事務合作對話”;擴大雙方經貿合作關系,重啟臺日自由貿易協商、推動臺日雙方在“五大創(chuàng)新產業(yè)”合作;深化臺日交流,2016年8月,臺“立法院長”蘇嘉全率20多名“立委”訪日,12月,日宣布“日本交流協會”更名為“日本臺灣交流協會”。
今年2月10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同美國總統特朗普通電話。特朗普強調,“我充分理解美國政府奉行一個中國政策的高度重要性,美國政府堅持奉行一個中國政策”。特朗普的這一轉變是美國國內壓力和中方努力的結果,他不僅認識到一個中國原則是不能做交易的,還應該會慢慢明白哪些牌是可以打的,哪些是不能碰的。4月6日至7日,習近平與特朗普在美國佛羅里達州海湖莊園舉行會晤。兩國元首坦誠相見,達成重要共識,推動開啟中美關系合作共贏新篇章。而臺灣問題甚至沒被提到議事日程。觀察這種新變局,可以發(fā)現,蔡英文借美日之力與大陸對抗,寄望美日為臺灣謀取“外交”甚至“臺獨”空間,只會是一廂情愿。蔡英文當局應該清醒地認識到,盡管美日等國有意協助臺灣擴大國際參與,但能否成功最終仍取決于中國大陸的態(tài)度。
其次,重回“金援外交”的老路。2017年1月7日至15日,蔡英文展開“英捷之旅”,赴拉丁美洲洪都拉斯、尼加拉瓜、危地馬拉和薩爾瓦多四國訪問。蔡英文此行意在化解“邦交”危機,意圖通過提升與這些國家的經貿往來,并加大對這些國家的援助力度,強化臺灣與其“邦交國”的經濟紐帶和利益捆綁,從而達到政治上鞏固“邦交”的目的。如在危地馬拉期間,蔡英文就承諾會繼續(xù)落實CA-9號公路拓寬工程和捐贈藥品及藥材計劃等合作項目,還向該國捐贈3萬個書包。在洪都拉斯期間,蔡英文聲稱將會擴大對該國學生獎學金的支持力度,以吸引該國更多年輕人到臺灣求學。但島內輿論普遍認為,蔡英文的這些動作毫無新意可言,只是延續(xù)了李登輝、陳水扁時期的老路,從本質上講依然是“金援外交”。事實上,臺灣與這些國家關系依然存在較大隱患,部分“邦交國”根本無意真正提升與臺灣關系,只是想利用蔡英文到訪狠狠敲詐一筆?!肮贪睢敝秒m然或許可以暫時穩(wěn)住個別國家,但“按下葫蘆浮起瓢”,其他國家與臺灣的關系將隨時可能亮起“黃燈”。蔡英文若再像當年李登輝、陳水扁那樣一擲千金,拿臺灣納稅人的血汗錢四處打水漂,將本來完全可以用作發(fā)展島內經濟民生的經費都挪用至鞏固“邦交”上,臺灣民眾不會買賬。
更令蔡英文當局難堪的是,基于兩岸在綜合實力、國際上的影響力上存在巨大差距,部分臺“邦交國”改弦更張,轉而支持一個中國原則,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恢復外交關系。2016年3月,岡比亞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復交。12月,圣多美和普林西比與臺“斷交”,并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復交。在蔡英文拒不調整兩岸政策的情況下,島內輿論普遍認為,在國際社會普遍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和中國影響力持續(xù)增大的情況下,臺灣“邦交國”的離心傾向會越來越大,多數國家與臺灣發(fā)展實質關系的顧慮也會增大,“雪崩式斷交”仍會是蔡英文難以回避的危機。
歷史經驗證明,臺灣當局只有優(yōu)先處理好兩岸關系,才能為其對外交往贏得更大的空間。蔡英文當局的最佳選擇是妥善處理好兩岸關系,若是舍近求遠、舍本逐末,臺當局對外交往之路只會越來越難,“國際活動空間”只會越來越窄!
綜上所述,面對島內新變局,大陸對臺大政方針不會改變的集中體現之一,就是堅定不移地堅持兩岸關系和平發(fā)展的政治基礎。蔡英文當局要“維持現狀”,要繼承和擴大兩岸關系和平發(fā)展成果,要讓臺灣民眾有更多的獲得感,就必須對兩岸關系的性質這一根本問題作出明確回答,必須完成沒有完成的答卷。
(編輯 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