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孫麗麗
請說話小聲些
□ 孫麗麗
聲音大,可能是中國人審美衡量標準之一。聲若蚊蠅、低聲細語的人,被認為缺少精氣神。想來,一方水土養(yǎng)育一方人,也許我們國家是農(nóng)業(yè)國,農(nóng)民耕作時說話響亮對方才能聽到。古代衡量一個人的豪壯之氣,說:此人身長九尺,體似鐵塔,面如重棗,虎背熊腰,聲若洪鐘。
平時,我們對大聲說話者司空見慣了,沒覺得有什么不妥。但到了有外國人的場合,外國人常說“中國人說話怎么像吵架呢”,覺得我們?nèi)狈B(yǎng)。
說話聲音的高低,確實與修養(yǎng)有關(guān),一個有文化素養(yǎng)的人,你讓他大聲說話,他可能都不太情愿。如果女人說話聲音小些,就顯得溫婉可人,如果男人說話聲音小些,就顯得溫文爾雅。保持適度的音量,意味著顧及別人,是對別人的尊重。
很多老人喜歡高聲說話,有的一著急就扯起嗓門大聲嚷。這不僅顯得沒禮貌,影響旁聽者的心情,而且對老人健康也有害,過早地患上咽炎、耳鳴、耳聾等疾病。低聲慢速說話,對減緩大腦衰退、預防老年癡呆有一定作用。低聲細語的人,往往是隨遇而安的,心態(tài)好,長壽的可能性更大些。
我們每天提醒自己說話小聲些,文明的城市是安靜的城市,讓我們一點點走向文明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