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穎 何永坤 鄭穎菲
摘 要:利用人工仿真氣候室,模擬重慶自然條件下高溫狀態(tài),設計不同程度的高溫熱害試驗(33℃、35℃、37℃、40℃),研究水稻抽穗期高溫對其光合作用、葉片葉綠素值以及干物質積累的影響。結果表明,高溫脅迫下,水稻的光合作用受溫度的影響較大,且隨高溫時間的延長下降幅度增大;同時,極端高溫也會導致干物質積累減少,結實率明顯下降。根據試驗顯現(xiàn),連續(xù)3d以上日最高氣溫35℃以上可作為水稻高溫熱害指標。
關鍵詞:水稻;高溫熱害;指標;人工氣候室
中圖分類號:S51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71032062
前言
近幾年來,在全球氣候變化影響的背景下,長江流域一帶高溫發(fā)生頻率和強度均有所增加,高溫熱害作為較常見的氣象災害,對水稻產量造成嚴重威脅。相關數(shù)據研究表明,水稻產量與氣溫上升呈負相關關系,水稻在生長期對氣溫升高非常敏感,其中以抽穗揚花期最為敏感,如果這時期遭遇氣溫升高,將導致水稻花藥干枯、花粉不飛散、柱頭不能正常萌發(fā)授精,形成空粒,直接影響水稻的結實率,最終造成水稻減產乃至絕產。
1 材料與方法
1.1 材料與處理
供試水稻為重慶地區(qū)普遍種植品種準兩優(yōu)893,5月4號移入盆栽,共計30盆,每盆1株,7月20日生長至孕穗期選取發(fā)育進程與長勢基本一致的稻株,移入人工氣候室內進行溫度控制。設計模擬重慶地區(qū)夏季自然高溫特征,日溫度設定完全模仿重慶每小時氣溫。模擬自然氣溫,由程序自動控制變化。其他氣候因子一致,人工氣候室內光量子通量密度為275mol/m·s,相對濕度設定為70%。
1.2 試驗方法方案
水稻高溫脅迫試驗在重慶市江津現(xiàn)代農業(yè)氣象試驗站人工氣候室內進行。試驗模擬日最高溫度分別設定為33℃、35℃、37℃、40℃。將4種不同溫度設定下的試驗水稻進行3種方案:高溫處理1d后移出;高溫處理3d后移出;高溫處理5d后移出。方案處理后的水稻均移置于大田環(huán)境下生長至成熟。
1.3 測定指標與方法
產量和品質的測定,采用對水稻光合作用的測定及葉綠素的測定。測定水稻的光合作用,采用2個指標參數(shù),即凈光合速率(Pn)和胞間CO2濃度指標(Ci)。在抽穗期于晴朗無風條件下,采用美國LI-6400光合儀進行參數(shù)的測定,通過將水稻葉片夾入葉室中,測定CO2胞間濃度及凈光合速率(Pn)的變化。每次處理選用3片具有代表性的劍葉進行測定,從測定中取平均數(shù)值。
葉綠素采用便攜式葉綠素測定儀SPAD-502Plus測定。該葉綠素儀通過測量葉片波長范圍的透光率系數(shù)來確定當前葉片的葉綠素相對數(shù)量。根據試驗設計,在每個處理結束當天分別在10:00、13:00和下午16:00進行數(shù)據測量,受試水稻功能葉(穗位葉)進行各項指標的測定,至少3次重復。
2 結果與分析
2.1 高溫脅迫對水稻凈光合速率(Pn)和胞間二氧化碳濃度(Ci)的影響
水稻葉片的凈光合速率(Pn)降低是水稻生長遲緩的主要生理表現(xiàn)。從圖1可以看出,水稻受高溫(>35℃)脅迫后,隨著高溫處理天數(shù)的延長,其凈光合速率呈下降趨勢。高溫處理3d后的受試水稻凈光合速率,與34℃對照組相比下降了13.3% ;經過5d高溫處理后的水稻凈光合速率,與33℃對照組相比下降了57.4%。
胞間二氧化碳是植物光合作用碳的來源,胞間CO2的濃度(Ci)與光合速率直接相關。通過對經過5d高溫處理的水稻數(shù)據分析,從圖2可以看出,水稻受高溫(>35℃)脅迫后,其胞間CO2的濃度(Ci)呈下降趨勢,且脅迫溫度越高,Ci值越低。表明,水稻受短期高溫脅迫期間(>35℃),胞間CO2的濃度(Ci)呈下降趨勢。
2.2 高溫脅迫對水稻葉綠素的影響
葉綠素是植物光合作用光能吸收、傳遞和轉化的重要色素,葉綠素的含量與植物葉片光合作用密切相關,SPAD值反映葉片葉綠素的相對含量,通常SPAD值越低,葉綠素含量就越少。由圖3可知,水稻受高溫(>35℃)脅迫后,水稻葉綠素的值SPAD會隨著溫度的升高而下降,中午13:00左右降至當天最低點,下午隨著溫度的升高,相對葉綠素含量又開始上升;同一時刻不同高溫脅迫處理,均隨著處理天數(shù)的增多而下降。表明,水稻在經過高溫脅迫(>35℃)3d和5d處理后,SPAD均呈現(xiàn)下降趨勢。
2.3 高溫脅迫對水稻干物質積累的影響
水稻生長過程中干物質的積累,是水稻產量的物質基礎,水稻干物質的積累過程既是水稻產量的形成過程,干物質積累越多,產量越高。從圖4可以看出,水稻在適溫33℃的情況下,干物質的量呈增長趨勢;高溫脅迫(>35℃)3d和5d處理后,隨著高溫處理天數(shù)的延長與脅迫溫度的升高,其干物質的積累量均呈現(xiàn)下降趨勢。
2.4 高溫熱害指標
通過前期對水稻抽穗期的高溫脅迫處理,對比高溫對光合作用以及葉綠素的影響,總結出重慶一季稻高溫熱害程度指標,如表1。
3 討論與結論
水稻光合作用受溫度的影響比較大,溫度高可以降低植物葉片的光合作用。試驗中,高溫處理3d、5d后水稻光合速率(Pn)較對照組(常溫處理)均明顯降低,且隨高溫時間的延長下降幅度增大,高溫處理5d的水稻植株在13:00光合作用已非常微弱,說明,夏季短時間高溫對水稻光合作用造成影響非常大。短時間高溫脅迫后水稻植株的光合作用恢復到正常水平所需的時間,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抽穗開花期是水稻產量形成的關鍵時間段,也是對溫度等環(huán)境因素最敏感的時間段。極端高溫可能會導致干物質積累減少,結實率明顯下降。
水稻穗期的最適溫度為25~30℃ 。高于35℃有可能出現(xiàn)大量空秕粒;38℃則根本不能形成實粒。
對于致害的高溫持續(xù)時間,根據試驗得出結論,連續(xù)3d以上日最高氣溫35℃或35℃以上可作為水稻高溫熱害指標。
作者簡介:王穎,主要從事氣象遙感數(shù)據處理與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