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的行文思路,或者說作者對雨的感情的思緒之網(wǎng)撒得很開,總體上是由遠(yuǎn)到近,由物及人。時間上從遠(yuǎn)古時期、太初有字寫到亡宋之痛乃至今天的公寓;空間上從遠(yuǎn)隔萬水千山的海外寫到大陸乃至寶島;人生體驗上從少年的“紅燭昏沉”寫到中年的洞明人生乃至滄桑過后晚年的白頭體悟。內(nèi)容上寫雨,按“雨”——“冷雨”——“嗅嗅那冷雨”——“看看那冷雨”——“聽聽那冷雨”——渴望那冷雨(基于現(xiàn)代都市對傳統(tǒng)意趣的破壞)——盼望基于故鄉(xiāng)那“六角形的白雨”(對文化之根的追尋和永恒理想的追求)的思路展開。這篇詩質(zhì)的散文,以聽雨(清明時節(jié)的雨)為主線,將橫的地域感、縱的歷史感和縱橫交錯的現(xiàn)實感交織成一個形象密集、抒寫瑰麗、情切意濃的美的境界。
雖然題目是“聽聽那冷雨”,但作者描寫雨卻不限于聽覺,而是動用了多種感官,“聽聽,那冷雨;看看,那冷雨;嗅嗅聞聞,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不同感官感受到的雨是不同的,具體如下:
視覺:淋淋漓漓、淅淅瀝瀝、點點滴滴、滂滂沱沱
嗅覺:清清爽爽新新,有一點薄荷的香味;蚯蚓和蝸牛的腥氣
觸覺:天潮潮,地濕濕
味覺:舔舔吧,那冷雨
聽覺:急雨聲如瀑布,密雪聲比碎玉
在修辭技巧方面,作者多次運用了比喻。例如描寫美國的那一段,他用人的五官來比喻天的藍(lán)、地的紅以及云的白;在描寫竹樓的雨聲中,用瀑布來比喻急雨,用碎玉來比喻密雪。
作者也多次運用到了對偶。例如描寫雪的時候用“白得虛虛幻幻,冷得清清醒醒”。另外,作者很擅長虛實的轉(zhuǎn)化以及整齊的排比。例如:“殘山剩水猶如是,皇天后土猶如是?!?/p>
在文章中,最令人感到有韻致的是和諧的疊詞的運用。例如,“譬如憑空寫一個‘雨字,點點滴滴,滂滂沱沱,淅淅瀝瀝,一切云情雨意,就宛然其中了”,這句運用疊詞,表現(xiàn)了雨的形態(tài)、氣勢、聲音,同時具有音韻之美,讀來自有節(jié)奏感,表達(dá)了作者對雨的喜愛之情以及對中華文字的喜愛、引之為傲的心情。又如,“滴滴點點滴滴,似幻似真,若孩時在搖籃里,一曲耳熟的童謠搖搖欲睡,母親吟哦鼻音與喉音?!贝司渲小暗蔚吸c點滴滴”,還有“搖搖”,在疊音的同時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把聽雨的感受比作聽母親哼唱催眠童謠,形象生動地表現(xiàn)出雨的節(jié)奏細(xì)密。
本文所選的意象,如“杏花、春雨、江南”都是中國古典文學(xué)中常用的意象,是優(yōu)美風(fēng)格的典型代表。這不但增加了文章的美感,而且增強(qiáng)了文章的文化意蘊(yùn)。文章還從漢字“雨”來分析表意文字的優(yōu)越性,對傳統(tǒng)文化的熱愛溢于言表。
本文最重要的意象還是“雨”。雨的形態(tài)是多種多樣的,各種各樣的雨態(tài)以及下雨時風(fēng)聲雨聲、電閃雷鳴的氣勢和聲色等,很容易使文人墨客觸景生情,涌動文思,所以杜甫有“片云頭上黑,應(yīng)是雨催詩”的詩句。
余先生在臺灣廈門街住了20年,他在夢里尋根尋了20年。他總說自己是廈門人,是江南人,他日夜思念“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fēng)”的杏花春雨;思念“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的江南。所以他把“雨”這一中國傳統(tǒng)意象納入文章,寫出這一散文名篇。
古代詩文是中國文化里一顆璀璨的明珠,是中國文人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文化寶庫?!堵犅犇抢溆辍范嗵幰霉旁娢?,引用的方式多種多樣,大致有以下幾種類型:
1.直接引用詩句。
(1)中國詩詞里“蕩胸生層云”或是“商略黃昏雨”的意趣,是落基山上難睹的景象。其中“蕩胸生層云”引自杜甫《望岳》,“商略黃昏雨”引自姜夔《點絳唇》。
(2)不過要領(lǐng)略“白云回望合,青靄入看無”的境界,仍須來中國?!鞍自苹赝希囔\入看無”出自王維《終南山》。此處配合上下文意,將美國西部的干旱景象與詩詞中祖國的文化山水做了強(qiáng)烈的對比。同時,我們也看到一位作家“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之后旁征博引,水到渠成的功力。
(3)疏雨滴梧桐。王士源的《孟浩然集序》說道,(孟浩然)閑游秘省,秋月新霽,諸英華賦詩作會。浩然句曰:“微云淡河漢,疏雨滴梧桐?!迸e座嗟其清絕,咸閣筆不復(fù)為繼。他的這兩句詩之所以能夠技壓群芳,就是因為表現(xiàn)出了他自己的人生境界。微云、河漢、疏雨、梧桐,均是平常之物,而詩人把這四種物象由兩個動詞巧妙地串連起,組成一幅靜謐清幽的秋夜畫面。余光中引此“清絕”之句以證自己的“凄涼”“凄清”“凄楚”再妥帖不過。
2.間接引用詩句。
一打少年聽雨,紅燭昏沉。再打中年聽雨,客舟中江闊云低。三打白頭聽雨的僧廬下,這便是亡宋之痛,一顆敏感心靈的一生:樓上,江上,廟里,用冷冷的雨珠子串成。十年前,他曾在一場摧心折骨的鬼雨中迷失了自己。
這里化用了南宋詞人蔣捷的《虞美人·聽雨》。順著“三番五次”而一打、兩打、三打,自然而機(jī)巧地化用蔣捷《虞美人》的詞句。妙的是讀來并不覺得是刻意的人工嫁接,而是渾然天成地糅合在一起。典雅華麗之中又帶著濃濃的惆悵哀痛。這種運用使文章的人文氣息濃厚,值得學(xué)習(xí)。
3.間接引用古文。
王禹偁在黃岡,破如椽的大竹為屋瓦。據(jù)說住在竹樓上面,急雨聲如瀑布,密雪聲比碎玉,而無論鼓琴,詠詩,下棋,投壺,共鳴的效果都特別好。這樣豈不像住在竹筒里面,任何細(xì)脆的聲響,怕都會加倍夸大,反而令人耳朵過敏吧。
這里化用了王禹偁的《黃岡竹樓記》。敲在竹瓦上的雨聲特別富有古典趣味,令人聯(lián)想到文人的雅事逸興。這段描寫雖然引用典故,但文白交錯且自然流暢,讀者即使未曾讀過《黃岡竹樓記》,也能夠理解文本的內(nèi)容。由于有豐富的引用,文章語言顯得精練、含蓄、典雅。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