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山,那水,那山村的夜
朱仁鳳
幾十年彈指一揮間,不知不覺離開故鄉(xiāng)已經(jīng)二十八個春秋。
二十八來,我離開故土,漂泊于遠方,卻始終回頭望向故鄉(xiāng),只因那里有我抹不去的童年記憶,有人間至真至純的愛,有二十八年來未曾相見的父親……
我的故鄉(xiāng)馬崗山,說是山村,其實只有五戶人家,據(jù)說古時候有一位英勇善戰(zhàn)的將軍帶領(lǐng)他的騎兵從此山經(jīng)過,他們經(jīng)過時,整座山崗馬蹄聲聲,此后人們便把此山喚著馬崗山。
小山村設(shè)在山頂,四面都是茶樹林,為防野獸侵襲,大人們用四面挖溝的辦法把房屋圍起來。在朝南的方向搭一座木橋,一個山寨式的小山村就這樣建成了。大人們又在村子里挖了一口井,井中上半年有水,水質(zhì)混沌,下半年則干旱見底,山腳下南面有一個人工水庫,水庫里的水清澈澄明,人們便一年四季到山腳下的水庫里挑水喝。西面有一個大水塘,水質(zhì)澄清,村里的姐姐們便常常相邀去水塘邊洗衣服。
村莊建起來不多久,國家開始實行包產(chǎn)到戶,在那個吃不飽穿不暖的年代,這個政策無疑讓大人們看到了希望,為了不再讓孩子們常常露出饑餓的眼神,大人們起早摸黑拼命勞動,沒有耕牛,大家用鋤頭一鋤一鋤開荒種地。一生堅信土地為生命之本,已被饑餓纏了大半生的父親更是沒日沒夜,想問土地多要幾粒糧食,以便可以喂飽眾多的孩子。
那時,生活是極其艱辛、勞累而貧窮的,卻也是其樂融融的。到了晚上,各家的孩子會把家里的竹床抬出來放在自家的門前,勞累了一天的大人們回到家。便會帶著自家的孩子到山下的大水塘去洗澡,各家的姐姐們便留在山下洗全家老小換下的臟衣服,月光下,水塘邊。便常聽見姐姐們的歡笑聲和棒槌搗衣聲。
大人們洗去一身的疲勞后,各自從家里端出大碗飯菜,坐在月光下邊吃邊聊天。飯后,大人們有時閑聊,有時說笑,有時靜下來聽父親講故事,父親胸中似乎藏有無數(shù)歷史傳奇故事,那些故事讓山村的夜晚充滿了趣味和幻想。有時父親興致來了會拿出二胡。自伴自奏為大家演唱京劇和黃梅戲。孩子們則各自躺在自家的竹床上,看月亮數(shù)星星,或聽著故事進人夢鄉(xiāng)。二哥和鄰家的男孩也常常拿出口琴對著夜空吹奏歌曲,遼闊寧靜的夜空,閃爍的星星,靜美的月亮,耳邊琴聲悠悠,那情那景那山村的夜,讓我至今難忘。
當星星也喃喃囈語時,山村的鼾聲便此起彼伏。
第二天,大人們頂著晨曦扛鋤而出,小山村便在輕輕的腳步聲中漸漸醒來。
在那個極度貧窮,人們只能向貧瘠的土地低頭問飯吃的年代。與所有的家長一樣,讓孩子們吃飽穿暖便是父母心中的大事。山里沒有大片的土地,只能在茶樹林的空行中開墾荒地種出糧食,山地堅硬,土質(zhì)干裂,雜草叢生,買不起耕牛,父親帶領(lǐng)全家人用鐵鋤開荒,牛一樣日夜勞作,一年下來,僅僅只能解決一家人的饑餓,盡管如此,一向?qū)ν恋貞延猩詈窀星榈母赣H仍然帶領(lǐng)全家人不停地開墾,期望生活有所改善。
村口路邊有一塊亂石荒地,荒地旁邊有一眼清泉,泉眼里的水一天到晚汩汩地往外流,附近勞動的人們渴了就蹲到清泉旁洗干凈手,然后用手捧起泉水就喝。頗有頭腦的父親帶領(lǐng)家人鋤去雜草,撿去亂石,開墾出來種上西瓜,待西瓜長成拳頭大小,父親便在地邊用樹木搭建一個兩層樓棚,那時,父親建造的樓棚成了村里最亮眼的風景。每天晚上。父親帶著三哥睡在樓棚看守西瓜,白天,則由我和弟弟負責看守,站在高樓,清風拂面,放眼藍天和遠方,真有一種想飛的感覺。村里的其他家長也紛紛效仿,在樹林里種上了西瓜,搭建了樓棚,但那些樓棚都不如父親搭建的那么好看,那么有高樓氣勢,村里的小伙伴都喜歡爬上我家的高樓玩耍,那時,在小伙伴們羨慕的眼神中。父親是我心中的驕傲。
有了西瓜,貧苦的生活多了滋味。父親把好西瓜挑出來放在路口賣,換一些油鹽錢。渴了餓了,我們摘下西瓜就啃,吃剩的西瓜子,媽媽一粒一粒洗出來曬干并攢在一起,過年時就能炒出一臉盆香噴噴的西瓜子,那原始的正宗炒香味,至今讓我回味無窮。
小山村外的高樓,讓村里人的生活多了盼頭,我的童年也隨著一級一級往上的樓梯。開始長出夢的翅膀。
那時山里的孩子,幾乎是沒有夢想的,白天除了走幾里路去鄰村小學借讀,回到山村便與世隔絕。冬天,一盞昏暗的煤油燈,大人們還舍不得讓它多亮一會兒。于是小山村的夜一到天黑便進入夢鄉(xiāng)。父母一天到晚只想著怎樣養(yǎng)活一大家子,沒有誰告訴我長大后可以像小鳥一樣飛出山林。我便心安理得等著長大后接替父母做大山的子民。然而父母卻從不讓我干活。我是家里也是山里同齡孩子中唯一一個不需要干活的孩子。
那個年代,山里的孩子很難得到書籍閱讀,我卻特別喜愛讀書,幸好三哥嗜好藏書。在向他保證不損壞書籍獲得批準后,我把他僅有的十幾本書如獲至寶依次讀完,甚至重復閱讀了幾遍,那時,山里的孩子有書讀是一件多么幸運而幸福的事。因為喜歡讀書,性格安靜,我成了山里的家長們最喜歡的孩子,常有家長們以我為例教育我的伙伴們,自然,我也是父母窮家嬌養(yǎng)的掌中明珠。父親,這個終生以勞動為榮,對孩子嚴格要求,從不允許哥哥姐姐們做事偷懶的人,對我卻是特別地寬容,我至今不知道,那時的父親心中對我有著怎樣的期望?
山里人的日子簡單,清貧,卻是幸福的。在我的記憶中,家里一般只有過年過節(jié)才有肉吃,一年之中豆腐也難得吃上幾回??粗L身體卻營養(yǎng)不良的孩子們,父親便有空就去捕捉魚蝦或黃鱔,改善一下家人的伙食,在他的帶動下,二哥、三哥很快便成了捕捉魚蝦的能手,附近若有池塘水干了,村里的人便會隨鄰村的人們一起去捕魚,大人孩子一起上陣,我也跟著去過幾次,負責在岸邊接魚,二哥、三哥眼疾手快,在水塘里靈活得就像兩條自由自在游動的魚,收場回家時,我們家總比別人家捕獲的魚多,讓鄰居們好生羨慕,父親和他的孩子們各方面都能干。在小山村里是公認的事,那時我常常為我的父親和哥哥們感到自豪。
從我開始記事起,大姐姐大哥哥們都比我大好幾歲甚或十幾歲,因此對他們的事情知道的不多,我腦海中印象最深的是三哥,三哥比我大兩歲,從小是個鼻涕王,還幾乎每天晚上要尿床,直至十幾歲了仍然尿床,因此沒少挨父親打罵,村里的大人們常逗他,問他為什么天天要尿床。他說睡夢中總有人指著某地方對他說“你就在這里尿尿”,于是他就在那地方尿了,惹得大人們一陣哄笑。父親在旁邊聽了也哭笑不得,只能聽之任之了。endprint
三哥是個左撇子,吃飯做事都用左手。特別聰明,見什么會做什么,而且做事極快,老思想的父親卻看不慣,非要三哥改用右手,他卻偏偏改不了,因此也沒少挨父親打罵。三哥和二哥一樣爬樹上房,掏鳥蛋。做彈弓,做木搶,他們爬樹就像猴子那般嗖嗖幾下就上去了,鄰家的男孩總是比不過他們,眼睜睜看著他們掏鳥蛋的次數(shù)比自己多,有時他們還能撿到野雞蛋,母親把哥哥們掏來的鳥蛋放在飯鍋里蒸,然后分給孩子們吃。
二哥、三哥不但做事快,他們還特別能玩,只要是男孩們玩的游戲,幾乎沒人不輸給他們,滾圓圈、抽螺陀、甩紙包等。特別是甩紙包,常常讓鄰家的男孩們輸紅了眼,我有時觀戰(zhàn),也會被他們甩紙包的技巧所折服,在甩包場上,他們不亞于馳騁疆場的將軍。尤其是三哥,特別珍愛他的紙包,他自己做了個木箱,把二哥和他自己賺來的紙包裝了整整一箱子,并警告我和弟弟不許動他的箱子,他把自己的副科書全部撕了折紙包,每次被父親發(fā)現(xiàn)后又沒逃過一頓打。
父親的七個孩子中,三哥是挨打次數(shù)最多的。三哥性格忠厚老實,不善言辭,手腳卻出奇的靈活,但做事馬虎,而父親一向做事認真,追求完美,并以自己的標準嚴格要求孩子們,因此,總是達不到要求的三哥就不得不承受鞭撻之苦了。
為了養(yǎng)活眾多的子女,父親常在勞動之余去捕放鱔魚,捕來的鱔魚一般大一點的就拿去賣,換一些貼補家用的錢,后來三哥大一點,聰明好學的他自然就接過了父親的活。熱天是捕獲鱔魚的好季節(jié),每天下午放學回家,三哥就忙著去挖蚯蚓,放在一個透明的瓶罐里。然后拿出一大堆竹片做的竹筒子,每一個竹筒子里放一條蚯蚓做誘餌,之后挑著滿滿一擔竹筒子出去,順便帶一個蛇皮袋,大概兩三個小時后回來,袋子里裝著蹦蹦跳跳的青蛙,次日中午家里的飯桌上就會有兩盤好菜了。
我每天早上一醒來,看見三哥就已經(jīng)把竹筒子收回來了,并一個一個把竹筒里的鱔魚倒出來,有的竹筒里面是空的。有的還會倒出一條蛇。嚇得我尖叫著爬上竹床,直至眼疾手快的三哥用鋤頭把蛇打死再扔遠,我才敢小心翼翼靠近觀看。三哥一邊倒竹筒一邊解說我的提問,見我好奇心重,三哥決定帶我出去看一次捕鱔魚和抓青蛙。
傍晚。我興奮地跟在三哥身邊看著他做好一切準備,三哥讓我和他一樣穿上高筒鞋,還給我找了一根木棍防身,三哥挑著擔子走在前面,我拿著手電筒跟在后面,第一次在晚上走出小山村,走進黑漆漆的夜,心里七上八下。
緊跟著三哥來到山腳下的田野,耳邊蛙聲一片,只見螢火蟲在空曠的夜空飛來飛去,腳下不時有青蛙撲通撲通跳進水田。三哥找個地方放下?lián)?,隔一段路就把一個竹筒子放進水田邊的草叢里,借著手電光,三哥指給我看水田中游來游去的鱔魚。偶爾還看見蛇在水里游動,我嚇得緊緊抓住三哥的衣服,三哥叫我別怕,說水里的蛇不咬人,我還是心有余悸,揪著三哥的衣服不放,走一步跟一步。等把所有的竹筒子放完后,三哥說帶我去抓青蛙。便又提起了我的興趣,于是壯著膽子跟在三哥后面,三哥用手電筒在草地上或路邊照,說也奇怪,每當照到青蛙,青蛙總是一動不動趴在原地警惕張望,三哥便身手敏捷飛步上前一按就抓住了,三哥告訴我照見了青蛙就不要移動手電筒。一移動它就跳走了,只要不移動,它就會蹲在那里觀察敵情。這時就是下手的最好時機,看見三哥一撲一個準。我對三哥佩服至極,覺得三哥就像小圖書里身經(jīng)百戰(zhàn)的將軍,手電光下,有時還看見蛇快速鉆進草叢。我驚魂不已,三哥像個勇士一樣保護著我,不停地給我壯膽,就這樣一路欣喜,一路驚怕,一路撲捉,到家里時。蛇皮袋里已經(jīng)裝了不少的青蛙了。
那時,年僅十三四歲的三哥已經(jīng)被蛇咬過好幾回了,每次被蛇咬后他就自己在傷口處擠出血,自己清洗包扎傷口。那個年代,這點危險對窮人家的孩子根本不算什么,三哥依然每天挑著竹筒子出去捕放鱔魚。三哥,這個憨厚老實的農(nóng)家孩子,就像他腳下那塊貧瘠的土地一樣堅韌、實在,一次次以血肉之軀面對生活給予的傷痕。
在山里的那段歲月,我并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有多大。沒有誰會告訴我山外還有更大的天空。我常常坐在草地上看著遼闊的天空發(fā)呆??达w鳥從頭頂飛過,看悠悠的白云飄向遠方。村里有一個唯一與我同齡的女孩。雖是同齡,她卻需要承擔一切家務(wù)重活,洗衣、做飯、挑水、喂豬、砍柴等等,還幾乎每天遭受家長打罵,她難得有時間坐下來望望天空,有時做完了家事,看見我獨自坐在草地望向天空,便也會坐下來陪我一起望向天空,看著云朵無拘無束飄向遠方。有一次她側(cè)頭問我:“你說我會飛到天上去嗎?”我眼望天空,反問她:“你有會飛翔的翅膀嗎?”后來這個女孩成了我的三嫂,再后來,她留下三個無知的孩子,真的飛到天上去了,三哥痛失人生知己,從此愈加沉默寡言。
1985年,大雪紛飛的冬天,注定有一個在母親和我們心里定格的日子,父親別下與他恩愛了大半輩子的母親,別下他的孩子們。別下他最疼愛的未滿十六歲的我和十一歲的弟弟而去。天空傾斜,飄浮的云朵飄泊無依,此時,姐姐們早已各自有家,安葬了父親,二哥二嫂出外尋求生路,我隨大哥大嫂到縣城生活。母親、三哥三嫂和弟弟留在山村。第一次告別故鄉(xiāng),告別至親至愛的親人,心中有許多的傷痛和不舍,淚眼朦朧中,我一步三回頭,山崗上,母親、弟弟和幼小的侄兒輝不停地揮手,新婚的三哥三嫂靜立無語,對著我離開的方向久久凝視,我抬頭看看天空,一朵朵白云在故鄉(xiāng)的上空依依縈繞,爾后慢慢飄向遠方……
幾年以后,母親、三哥三嫂、弟弟和侄兒輝相繼離開山村,來到縣城和二哥二嫂一起開店,我們一家人在父親離世數(shù)年后便又生活在一起。只有父親堅守在故土。故鄉(xiāng)和我們。從此成了彼此心頭的念。
我離開故鄉(xiāng)二十八年,父親便離開我們二十八年,這么多年,父親依然如故守著他戀了一生的土地,而故鄉(xiāng),已物是人非,當年對著明月拉二胡唱京戲的人走了,鄰家會吹口琴的男孩走了,仰望藍天想要飛翔的女孩走了,如今的故鄉(xiāng),就如當年的那枚明月一樣烙在心里,讓人如此思念,又如此牽掛……
編輯手記:
本期欄目中,《母地,父地以及血地》《在獨田教書那幾年》兩篇文章都是由兩位年輕的80后作家創(chuàng)作而成。年齡的相近讓兩位作家的創(chuàng)作帶上了一些相同的氣息,現(xiàn)實的迷茫、內(nèi)心的孤獨、理性的思考這些元素都在他們看似淡然的“傾訴”中表露了出來;在這一過程中,又明晰地展現(xiàn)著他們對大地生命的目光投向和熱愛。對人生和世界充滿著信仰和理解。但因個體體驗的不同,又形成了各自獨特的話語空間與傳達方式。黃立康的《母地,父地以及血地》直剖內(nèi)心的生命感受和發(fā)自內(nèi)心的愛與感恩。那一塊故土完全以一種血脈的方式存在于作者的心目中,他對鄉(xiāng)土生活有著切膚般的體驗,描寫和思考細致入微。表現(xiàn)了艱辛的幸福與難以抑制的痛苦,語言的張力為濃郁的情感表達奠定了厚實的基礎(chǔ),讓所‘讀之人跟隨作者一起體驗、掙扎、思考與憧憬。江靜龍的《在獨田教書那幾年》寫得真誠細膩。他不僅把在獨田教書那幾年的生活細節(jié)娓娓道來,更是把那種矛盾和試圖逃離的情感全盤托出,淋漓盡致地寫了那段生活中的美與丑、善與惡,那些本該寂寥孤獨的日子,卻以豐富全面的姿態(tài)刺激著作者的心緒。這樣的經(jīng)歷注定會深刻地烙在作者的人生的軌跡之上,并讓人懂得付出、平靜和淡然。
《那山,那水,那山村的夜》的作者朱仁鳳把故鄉(xiāng)比作一枚明月。樸素。細膩、輕靈的語言風格,將她的鄉(xiāng)村和她的童年生活緩緩地展現(xiàn)出。對親人們的溫暖回憶細膩感人,她的情感表達是和婉可人的,猶如明月般清麗明亮,不刻意。不造作地將生命與生活中的真意真情傳達出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