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廷固
摘要:建筑設計作品不是建筑實用功能的隨機羅列,更不是毫無智力的創(chuàng)造,它是融入了設計者思想觀念的作品,具有獨創(chuàng)性和美學價值。文章將運用概念法學的相關原理,全面梳理建筑設計作品上的知識產(chǎn)權,并通過比較分析,探索出對建筑設計作品的最佳保護方式。
關鍵詞:建筑設計作品 知識產(chǎn)權 多重保護
前言
縱觀建筑設計領域法律保護的現(xiàn)狀,無論是相關的法條、案例判決還是理論研究都是少之又少,它仍是知識產(chǎn)權中最薄弱的環(huán)節(jié)。我國《著作權法》第三條明確對建筑作品的著作權進行確認,但《商標法》和《專利法》對此未做明確規(guī)定,鑒于明確建筑設計作品的保護方式是保護權利的前提,因此有必要對建筑設計作品上的權利內(nèi)容進行深刻剖析。同時,當前國家大力提倡創(chuàng)新,完善建筑設計作品的法律保護是激勵創(chuàng)新的重要保障,理應受到社會和學者的關注。
一、著作權視野下的建筑設計作品
著作權權上的建筑設計作品,不僅要具有功能性,經(jīng)過人類勞動,還要有一定的獨創(chuàng)的美學價值。劉春田教授指出“盡管我國現(xiàn)行著作權法將工程設計圖,產(chǎn)品設計圖列為保護對象,但保護范圍僅限于‘圖紙而未延伸及工程和產(chǎn)品本身”,這說明我國司法實踐保護建筑的建筑作品是已完成的建筑物。
國際上做法與我國卻大不相同,1971年修訂的《伯爾尼公約》在第2條中明確表示,“建筑設計圖、草圖和造型作品也屬于建筑作品”。王遷教授在談論著作權中的復制權時,也指出按照建造圖紙建造建筑作品的行為就是著作權的復制行為。即在圖紙和建筑物都具有獨創(chuàng)性的基礎上,建筑設計圖紙上有兩個著作權:一是圖紙本身的著作權;二是設計圖紙指向的建筑物的著作權。還有學者認為,工業(yè)設計圖紙和模型乃至建筑物和實物產(chǎn)品,雖然各自的最終表現(xiàn)不同,但相互之間顯然存在著一一對應的同構同形關系,這種關系使得圖紙、模型和實物之間可以相互轉換,互為表現(xiàn)形式,它們都是工業(yè)設計人的智力創(chuàng)作成果,理所當然應同等保護。但是上述結論的得出是建立在偷換概念的基礎上,在數(shù)學邏輯中,因為A=B,B=C,所以A=C,這是舉世公認的定理,但在法律邏輯中卻不一定成立。
的確,建筑物和建筑設計圖紙是作者同一思想情感的兩種獨創(chuàng)性表達,它們構成一一對應的關系,但它們絕不能等同,因為著作權保護的是已經(jīng)完成的作品而非思想觀念,思想和作品是分離的,當以圖紙的方式表達的時候,對其著作權保護只能止于圖紙,因為建筑物作品還沒有完成。雖然建筑設計圖最終可能成為實實在在的建筑作品,但也只是可能,我們并不能保證按照建筑設計圖紙建造的建筑作品就能與圖紙上畫出來的作品完全保持一致,受現(xiàn)實條件的影響,我們也不能保證建筑圖紙上的作品就一定能在實踐中實現(xiàn),因為實踐中對設計圖修改是十分常見的情況。其次,如果將建筑設計圖紙與建筑物本身混為一談,很容易導致對圖紙無端附加了圖紙權利之外的權利,因為建筑設計圖紙的表達畢竟相對抽象,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這使得對建筑設計圖紙著作權的審查成為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事情,這對保護建筑設計圖紙作者的權利來說,存在極大風險,而且對一張設計圖紙進行兩個方面的獨創(chuàng)性和美學價值進行審查而不混同,這本身也很難做到。另外,從公共利益的角度考量,如果作者僅創(chuàng)作建筑設計圖紙發(fā)表發(fā)行,卻從不將圖紙真正用于建造,我們?nèi)匀粚ζ溥M行保護的話,這會形成壟斷,限制其他人的競爭,合理利益無人使用,這是對資源的浪費,對整個社會而言也是一種損害。
二、商標法視野下的建筑設計作品
2001年,我國《商標法》就規(guī)定三維標志可作為商標的可視性標志,那么在建筑設計作品上是否具有實現(xiàn)的可能性呢?作為商品或者服務的標記,商標一個重要的功能就是識別功能,建筑設計作品如果能夠對其他建筑設計作品相區(qū)分,具有顯著性,是可以申請成為商標的。早在1937年,第六巡回法院在白塔連鎖公司(White Tower System,Inc.)訴白色城堡飲食連鎖公司(White Castle system of Eating Houses Corp.)一案中就指出被告在相同地理區(qū)域,用一個白色城堡模型,是為了搭原告的“便車”,利用他人商標上的商譽獲得利益,是侵犯商標權的行為。
美國已有很多建筑物作為商標登記,諸如:麥當勞建筑、花旗集團大廈、洛克菲勒廣場、帝國大廈等,不過他們都是以服務商標注冊,那建筑設計作品作為商品類商標注冊是否可行呢?2017年最新發(fā)布的《商標審查及審理標準》中規(guī)定對立體商標的顯著性審查就包括商品本身的立體形狀。法國的吉百利公司生產(chǎn)的帶有“槽形”的巧克力就是商品本身的立體外形作為立體商標的第一例,中國法院也曾對zippo公司旗下的一款打火機判決授予立體商標(見圖1),在艾默生電氣公司“三葉草”立體商標案中,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表示“商標與商品完全重合,雖然原則上不具有可以作為商標注冊的顯著特征,除非能夠證明,該三維標志已經(jīng)通過使用使消費者能夠通過它來識別商品的提供者”。如此看來,商標與商品確實有重合的可能,但是如果商品與商標重合,豈非造成商標的顯著性與商品本身的功能性和裝飾性的混淆?這令筆者百思不得其解,不過建筑設計作品本身作為同類商品的立體商標注冊的,筆記也沒有查找到相關的成功案例,看來要想做出實踐的改變還很困難。此外,建筑設計作品的一部分是可以作為商標注冊。如果建筑作品的一部分具有顯著性和美學價值,并且不是實用功能的單純展示,商標法也不排斥其商標資格,比如某建筑公司經(jīng)過藝術設計的小區(qū)大門,或者其他具有顯著性的組成部分。
三、專利法視野下的建筑設計作品
我國《專利法》第2條規(guī)定,“外觀設計,是指對產(chǎn)品的形狀、圖案或者其結合以及色彩與形狀、圖案的結合所做出的富有美感并適于工業(yè)應用的新設計。”但對于何為“適于工業(yè)應用”,法律并沒有釋明。有人認為建筑設計作品受限于外部地理環(huán)境的影響,不能移動,也不能批量生產(chǎn),因而不屬于外觀設計專利,這種觀點具有片面性。對此問題,北京市高院于2008年出臺的關于審理外觀設計專利案件的若干指導意見,指明取決于特定地理條件、不能重復再現(xiàn)的固定建筑物、橋梁等不屬于外觀設計專利。然而建筑設計作品中,還有一部分是富有美感而且能夠批量生產(chǎn)的,應該可以申請外觀設計專利的。這方面國外早有實例,2008年初,新加坡一申請人向新加坡知識產(chǎn)權局(IPOS)申請對其在住宅樓中設置“空中花園”的設計理念授予外觀設計專利權,并得到了認可,在國內(nèi),建筑作品申請外觀設計專利成功的也有個案存在,2012年中國建筑所屬中建八局申報的琺瑯鉑晶工藝壁畫“孔子問禮”(見圖2)首次獲國家外觀設計專利,堪稱建筑設計作品保護領域新的里程碑。endprint
其實,專利法對建筑設計作品的保護遠非只有外觀設計專利這一種方式,建筑設計作品還有申請發(fā)明專利和實用新型專利的。2003年天津萬科公司發(fā)明的“戶戶帶花園或露臺的住宅(專利號ZL02205313,見圖3)”首次被國家知識產(chǎn)權局授予了一項實用新型專利,引起房地產(chǎn)界和知識產(chǎn)權界轟動。而且1999年,我國還有“彈性核心區(qū)多靈活型住宅(專利申請?zhí)?41022188)”申請獲得了國家知識產(chǎn)權的發(fā)明專利的授權批準。
四、權利多重保護的選擇
我們不妨用比較分析的方法,先看看建筑設計作品分別在《著作權法》《商標法》和《專利法》下受保護的結果。保護期限上:《著作權法》對建筑設計作品的署名權、修改權和保護作品完整權不受時間限制,其他著作權保護又分兩種情況:著作權歸自然人的,保護期限為自然人死后50年;著作權歸法人的,保護期限自首次發(fā)表后50年?!渡虡朔ā穼αⅢw商標的保護期限是無限期,前提是商標所有權人續(xù)費,商標不喪失顯著性?!秾@ā穼Πl(fā)明專利的保護年限是自申請日開始20年,對實用新型專利和外觀設計專利的保護年限是自申請日10年。申請資格上:建筑作品申請著作權相對容易,只要同時符合獨創(chuàng)性和美學價值,且非功能性要求,即可申請著作權。建筑作品申請服務類商標相對容易,和申請著作權條件基本相同,只是更加突出顯著性;對于建筑作品申請商品類商標,目前尚無前例;建筑作品申請專利的范圍就更窄了,在數(shù)量上也遠遠不及申請著作權的數(shù)量。保護程度上:法律對建筑作品的保護程度主要有兩項標準,保護的范圍和侵權行為認定的難度。著作權的對建筑作品的保護主要體現(xiàn)在復制權上,我國司法實踐認為“我國著作權法所保護是建筑作品的外觀和造型,并不包建筑物內(nèi)部的裝潢特征”?!渡虡朔ā穼ι虡说谋Wo主要體現(xiàn)在商標的獨占排他性,兩商標高度相似,其侵權與否的重要衡量標準是是否構成消費者對商品或者服務的混淆?!秾@ā穼@谋Wo比較復雜,對外觀設計專利的保護上,“富有美感”是外觀設計不可或缺的條件。對實用新型專利和發(fā)明專利的保護已經(jīng)脫離了外觀,侵權認定上一般不以專利產(chǎn)品與侵權物品直接進行侵權對比,而是更加偏重技術方法,遵循全面覆蓋原則和等同原則??赡茉谄渌矫嬉策€有一些細微不同,本文不再一一羅列。
從權利人的角度看,權利當然是越多越好,但權利競合只是一種事實狀態(tài),并不是解決問題的途徑,因此必須建立權利保護的協(xié)調機制。域外法對此規(guī)定可謂各不一樣,1902年頒布的法國著作權法規(guī)定:“一切工業(yè)品外觀設計都可以享有著作權?!庇头▏菑拈_始對著作權的不保護到后來的對著作權特別保護。美國實行的是“分離特性與獨立存在”的原則。我國學者對此問題的意見也不統(tǒng)一,贊同多重保護的學者認為:《商標法》和《著作權法》的責任目的不同,一為對損害的補償,一為對侵權行為的懲罰,二者并不沖突,而對侵權行為人課以雙重法律責任也有利于保護知識產(chǎn)權,制止侵權行為。知識產(chǎn)權的多重保護并不會破壞知識產(chǎn)權的公益目標,對于符合作品基本要件有符合外觀設計專利授予要件的實用藝術作品,同時給予著作權和外觀設計專利權保護是正當而合理的。反對多重保護的學者認為:我國司法實踐過程中對知識產(chǎn)權的多重保護充滿了爭議,近年司法實踐呈現(xiàn)出避免對同一客體重疊保護的趨勢,立足我國的整體制度背景,應當盡量避免對同一客體進行重疊保護。筆者認為,首先,對建筑作品的多重保護,并非是對權利人的偏袒,對不同層次的智力成果有所側重,體現(xiàn)的是對知識產(chǎn)權的重視;其次,雖然統(tǒng)一客體上可以存在多個權利內(nèi)容,但權利內(nèi)容之間彼此并不矛盾,并不存在禁止多重保護的基礎;最后,需要強調的是權利人只能通過多種權利來重復確認侵權行為,但對于損害的“填平”卻不能重復。
結論
誠如我們所看到的,新世紀以來,各式各樣的建筑作品在中國如雨后春筍般冒了出來,無論公共建筑還是住宅建筑,差異化越來越明顯,這無疑是國人權利意識崛起的一個重要表現(xiàn)。建筑作品作為一項知識產(chǎn)權,存在權利競合的現(xiàn)象,對其多采用多元保護機制,不僅顯示了法律對當事人權利自由的尊重,也切合當下激勵創(chuàng)新的時代背景。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