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春根
摘 要:結合宣州區(qū)毛竹栽培實際,從精心選擇竹林、竹林管理、覆蓋、采收、移除覆蓋物等方面總結了毛竹筍用林覆蓋技術,并對該技術在宣州區(qū)實施后采用的措施及效果進行簡單分析,為當?shù)孛窆S用林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提供一定的技術參考。
關鍵詞:毛竹筍用林;覆蓋技術;效果;研究
中圖分類號 S7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7)19-0082-2
毛竹的學名為Phyllostachys heterocycla(Carr.)Mitford cv.Pubescens,屬于禾本科剛竹屬,一般竿的粗、高分別超過20㎝、20m,屬于可再生的兼生態(tài)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的經濟植物。在我國具有種植面積廣、利用范圍廣泛(在建筑上常作為腳手架、梁柱等的材料,也可用于工藝品、工具的編織等,筍還可以鮮食或者制成筍干、筍衣等食用,此外,由于毛竹四季常青,常栽植于天井、室內、池畔等用于觀賞)、栽培歷史悠久等優(yōu)點。
1 宣州區(qū)毛竹生產概述
宣州區(qū)是安徽省竹林重點產地縣之一,有6個鄉(xiāng)鎮(zhèn)的竹林面積超過666.67hm2,竹林現(xiàn)有的栽培總面積1.53萬hm2,其中毛竹林占78.26%左右。在當前注重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的大背景下,如何有效對有限的林地資源進行充分利用,將竹林資源的優(yōu)勢發(fā)揮出來、提高竹農收入水平是林業(yè)工作人員亟待解決的問題[1]。20世紀之前,宣州區(qū)對毛竹采取粗放式的經營方式,主要經營的對象為成林的竹材。由于經營理念落后,加上技術水平不高,此種單一的經營方式難以取得較好的經濟效益。進入20世紀之后,區(qū)林業(yè)局積極結合區(qū)域的實際,不斷探索,逐漸轉變原有的單一的經營方式,將筍用林作為當?shù)孛癞a業(yè)進一步發(fā)展的突破口,實施了具有一定風險但產出很高的毛竹筍用林覆蓋技術,經過一定范圍的試驗示范,可促使春筍早發(fā)(正常的毛竹筍在清明前后產出,通過覆蓋后可在春節(jié)左右上市)。雖然該技術的投入相對較高,但最終可獲得較好的經濟效益(正常清明前后出筍的時間比較集中,市場售價低,而春節(jié)出筍則可大大提高價格),實現(xiàn)林農收入增加的目的。2015年,宣州區(qū)林業(yè)局在全區(qū)范圍內選擇出13戶毛竹經營戶作為毛竹筍用林科技發(fā)展示范戶,實施林農自愿申請、部門以獎代補的方式,通過“走出去、請進來”的思路一方面組織其到外地學習,一方面加強與技術單位的合作,請專家針對區(qū)域內毛竹筍用林管理中薄弱的技術環(huán)節(jié)進行現(xiàn)場指導,解決了示范戶在經營過程中的問題。
2 毛竹筍用林覆蓋技術
2.1 精心選擇竹林 竹林的選擇上要精心,要求灌溉條件較好、具較高的產量水平(現(xiàn)有春筍產量約15t/hm2)、竹林整體長勢好(未發(fā)生病蟲害)、土壤深厚(超過80㎝)、交通條件良好、坡度較緩,最好坡向朝東或南方向,而且要求有一定的空間用于堆放材料[2]。
2.2 竹林管理
2.2.1 土壤的墾復 為了使土壤保持良好的疏松狀態(tài),每年需要實施2次墾復,對土壤中養(yǎng)分的分解有很好的作用,便于鞭根的生長。2次墾復的時間分別在春筍結束到入梅之前、9月左右;第1次墾復的深度約30㎝,結合毛竹的竹鞭分布情況決定,第2次墾復的深度宜為15㎝左右;需要注意的是第1次墾復的深度較深,要在墾復的同時將一些長勢較老、死亡、發(fā)生霉變的淺鞭挖除;墾復的同時及時將肥料施入土壤中。
2.2.2 管理立竹 采取覆蓋技術的最好為花年竹林,結合各地的實際確定適宜的竹林密度,一般胸徑在8~9㎝。毛竹林中的竹子要均勻分布,一般保留3度竹即可(每度比例一致)。有些地區(qū)對毛竹采取鉤梢的方式,需要注意保證竹枝的數(shù)量超過15盤/株。
2.2.3 科學施肥 在挖取春筍時,要及時穴施復合肥25g/穴,切記竹鞭不要與肥料直接接觸。春筍全部結束后,在入梅之前的土壤墾復時施入充分腐熟的農家肥并將其翻入土壤中,也可施入竹筍專用肥750~825㎏/hm2,采取撒施、溝施的方式。具體的施肥量可結合毛竹林筍的實際產量確定,一般產量高的施肥量適當增加。進入9月后開始第2次土壤墾復,施入復合肥1350~1500㎏/hm2。覆蓋時,先將毛竹林地的土壤澆透水,然后施入竹筍專用肥750㎏/hm2+未堆漚的雞糞肥27.5~45.0㎏/hm2。
2.2.4 及時排灌 毛竹生長發(fā)育過程中,如果遇到干旱的氣候條件,降水量不能滿足毛竹生長發(fā)育的需求,尤其是毛竹處于孕筍期時,若土壤一直處于水分缺乏的干燥狀態(tài),則會造成筍芽受到抑制,影響其正常生長膨大,因此該階段一定要及時灌水,確保澆足、澆透。毛竹不耐水澇,在雨水較多的梅雨等季節(jié),為防林間積水,要提前將排水溝等開好,以及時將雨水排出,避免竹鞭漚爛[3]。
2.3 覆蓋 毛竹林的覆蓋一般在每年的11月中旬至12月中旬進行。以選擇在晴天最宜,具體覆蓋時間上,需要考慮3個方面的因素:一是根據(jù)當?shù)厥袌龅男枨?、價格等,以實現(xiàn)最好的經濟效益。二是根據(jù)留養(yǎng)母竹的實際情況。三是根據(jù)毛竹林中竹筍的生長情況及當年氣候環(huán)境。上層和下層的材料分別選擇具有較高保溫效果(如稻殼等)、較高增溫效果(如稻草等)的材料。覆蓋之前先將肥料施入并澆入足夠的水分之后,再將干燥的稻草等材料均勻平鋪在土壤表面,厚度約20㎝即可。為了促進其發(fā)酵、起到增溫效果,可澆入適量的水分,達到手擠稻草有水印但是稻草沒有水流出的標準即可。然后覆蓋約5㎝的未堆漚的家畜肥,最后再覆蓋1層厚約20㎝的稻殼。注意毛竹林的中間位置溫度較低,覆蓋的厚度適當降低,而毛竹林的邊緣位置容易受到寒冷氣候的影響,覆蓋的厚度可適當增加,為了達到較高的保溫作用,可在毛竹的莖稈上覆蓋1層塑料膜[4]。
不用的竹林由于冬季溫度、海拔、朝向等均有差異,因此選擇的材料也有所區(qū)別,如有些冬季溫度較高、海拔低、避風、坡向朝南的竹林,則覆蓋的材料宜選擇高熱型,對于冬季溫度低、海拔高的竹林,則覆蓋的材料以低熱型為最佳,且結合實際情況適當加厚。endprint
2.4 采收竹筍 覆蓋之后的1~2個月,毛竹筍開始萌發(fā)出來。挖筍的時候要先將土壤表面的覆蓋物等扒開后再將竹筍挖出,最后將扒開的土、覆蓋物重新覆上。剛開始挖筍時每隔幾天挖1次,之后挖筍的時間越來越短,進入旺季后每天都需要挖筍。
2.5 移除覆蓋物 進入3月之后,溫度越來越高,為防止土壤中的溫度過高而造成竹筍出土時間提前,要將覆蓋的材料逐漸移除,便于留養(yǎng)母竹。對于留養(yǎng)的母竹,一定要加強保護,尤其是要注意避免發(fā)生霜凍現(xiàn)象。為了降低覆蓋物的成本,上層未腐爛的礱糠等材料可回收利用,其余已經腐爛的材料在墾復的同時深翻入土。
3 推廣措施及應用成效
3.1 推廣措施 為了推廣毛竹筍用林覆蓋技術,宣州區(qū)林業(yè)技術推廣中心通過與浙江林業(yè)大學的相關專家密切合作,并組成技術服務小組與示范戶實現(xiàn)無縫道對接,尤其是對于一些薄弱環(huán)節(jié)加強技術指導,及時解決問題,提高應用的效果。為了進一步將該技術盡快落實到位,宣州區(qū)林業(yè)局出臺了《宣州區(qū)毛竹覆蓋栽培技術推廣應用獎勵辦法(試行)》,指出毛竹筍用林的經營要結合毛竹覆蓋栽培技術的要求進行,經過驗收符合林業(yè)部門要求的標準后,給予12萬元/hm2的獎勵,分3a的補助發(fā)送到位,分別為6.0萬、3.0萬、3.0萬元。除了在資金上給予一定的政策激勵外,宣州區(qū)林業(yè)局還對13個示范戶進行積極的引導,成立了專業(yè)性比較強的合作社,由專門的人才開拓竹筍的銷售市場,解決林農的后顧之憂。
3.2 應用成效 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宣州區(qū)自2015年實施覆蓋技術以后,毛竹林實施覆蓋技術的面積逐年增加,經過2a的試點推廣,總面積達到了11.87hm2。通過對毛竹覆蓋春筍早出示范基地進行測產,鮮筍的平均產量達到18t/hm2,平均產值超過18萬元/hm2,其中最高產的毛竹林產量達到了25.5t/hm2,經濟效益可觀。
參考文獻
[1]莫月雯.毛竹筍用林覆蓋技術研究[D].杭州:浙江大學,2014.
[2]馮博杰,王宗星,高智慧,等.毛竹筍用林覆蓋技術及推廣效益淺析[J].浙江林業(yè)科技,2015,35(2):37-40.
[3]應葉青,丁笑章,高培軍,等.毛竹筍用林覆蓋促成栽培技術[J].林業(yè)工程學報,2009,23(3):110-112.
[4]徐麗君,高霜,王燕,等.毛竹筍用林覆蓋培育技術研究[J].湖北林業(yè)科技,2017(3):12-13.
(責編:徐煥斗)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