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旭 趙麥長
摘 要:本課題從基層辦案的視角,較為詳細探討了基層院已經(jīng)開始的快速辦理實踐探索,闡述并分析說明了近年實踐中取得的經(jīng)驗及不足。課題組在探索目前實踐中成敗得失基礎上,重新定義“輕微刑事案件”,對不同類型的案件應規(guī)定不同標準,有效縮短辦案期限,提高辦案效率的同時保證辦案質(zhì)量。
關鍵詞:較輕 輕微 簡易 速裁 機制
近年來,刑事案件呈現(xiàn)快速增長的趨勢。有效提高司法效率、維護當事人合法權益,成為司法人員面前的重要課題。建立快速辦理機制,則是解決問題的有效途徑。
一、現(xiàn)實問題
(一)水漲“堤”低——案多人少
以莊浪縣檢察院為例,2007年至2011年共辦理與刑事案件有關案件625件937人,到2012年至2016年,辦理案件數(shù)為1467件1805人,后5年比前5年辦理案件數(shù)上升134.72%,人數(shù)上升92.64%。該院10年間一直為37人左右。
(二)一損俱損——司法資源浪費
刑事案件辦理期限一般在6個月至12個月之間,一些比較復雜案件和特殊情況,或者辦案人員手頭案件多,辦案期限可以延長到2年左右。辦案最長合法期限可至3年6個月。
在部分案件中,犯罪嫌疑人應當判處的刑期少于實際羈押的時間,形成了“罪刑倒掛”(刑期倒掛),受害人損害得不到及時的補償,公檢法等機關辦案資源浪費嚴重。
(三)反復無?!绦颉盎亓鳌痹斐煞磸?/p>
“簡易程序”判決,實行與普通程序一樣的“兩審終審”制,這樣,一部分案件進入了再審的“回流”過程中,給檢察和審判造成不必要的工作壓力,一部分案件甚至于“回流”到公安環(huán)節(jié)。
出現(xiàn)這種情況,是因為刑事訴訟法對“簡易程序”案件并未明確規(guī)定“從輕”的處理,各地在實際操作中有不同程度的“從輕”,但也無統(tǒng)一的標準。受“上訴不加刑”的規(guī)定的利益吸引,有部分人對裁判結果仍抱有“進一步從輕”的幻想,“倒逼”案件進入了“回流”。
二、實踐探索
(一)初步探索——繁簡分流出現(xiàn)
早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在司法實務界和理論界一致出現(xiàn)了“輕輕重重”的司法思想,提出對嚴重危險社會的犯罪“從嚴從重”打擊、對輕微刑事案件從輕處理的司法理念。在司法程序上提出了“繁簡分流”的刑事案件處理辦法。
(二)經(jīng)驗積累——簡易程序探索
1998年9月8日最高人民法院出臺《關于執(zhí)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提出了對人民檢察院建議適用簡易程序的案件和告訴才處理的案件及被害人有證據(jù)的輕微刑事案件,可以適用簡易程序,司法機關對一部分案件進行“簡易程序”的實踐探索。2003年3月14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關于適用簡易程序審查公訴案件的若干意見》出臺,進一步明確了適用簡易程序的條件。
(三)從寬從輕——執(zhí)法理念轉變
最高人民檢察院早在2006年12月28日出臺了《關于在檢察工作中貫徹寬嚴相濟刑事司法政策的若干意見》,在新修改的刑事訴訟法中,更是明確提出了對犯罪嫌疑人主動交待,公安機關尚未掌握的犯罪事實按自首處理的規(guī)定,以及簡易程序規(guī)定等,都體現(xiàn)出了認罪認罰案件,一般從寬從輕處理的精神。
(四)速裁程序——司法改革創(chuàng)新
2014年6月,全國人大授權兩高在北京、天津、上海、重慶等18個地市開展為期兩年刑事案件速裁程序試點工作。根據(jù)《關于授權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在部分地區(qū)開展刑事案件速裁程序試點的決定》,“兩高”會同“兩部”于2014年8月聯(lián)合發(fā)布了《關于在部分地區(qū)開展刑事案件速裁程序試點的辦法》,明確刑事程序的選擇權,通過量刑激勵等各種方式化解矛盾,達到了保障當事人合法權益的目的。
三、對策出路
(一)重新界定輕微刑事案件范圍
1.定性范圍。以“兩高”的《決定》及“兩高兩部”的《辦法》中,對刑事速裁程序從定性方面規(guī)定為當事人對法律沒有爭議的危險駕駛、交通肇事、盜竊、詐騙、搶奪、傷害、尋釁滋事等犯罪,這種規(guī)定從罪名總數(shù)看僅占全部罪名的1/30,但由于這些罪在司法實踐中常表現(xiàn)為多發(fā)性犯罪,在實際判處刑罰中占50%左右。也正是基于這樣的原因和試驗的考慮,從定性上對刑事速裁程序從定性方面進行了明確的規(guī)定。
2.量刑范圍。2003年3月14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司法部《關于簡易程序審理公訴案件的若干意見》第1條(3)項則明確規(guī)定適用簡易程序的案件是“依法可能判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單處罰金”的案件。
在司法實踐中,采取了更為慎重的辦法,只對可能判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案件適用簡易程序。
從各地試點及莊浪縣最近的試點情況看,對刑事速裁案件,一般都確定在可能判處1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單處罰金的案件。所以,從目前法律規(guī)定及實施細則等條文看,需要修改的不是《刑事訴訟法》,而是“兩高一部”的實施辦法及一些試行規(guī)定。
3.輕微刑事案件界定的再認識。什么案件是輕微刑事案件,在司法實踐及理論界并不是一個十分明確的概念,在1997年《刑法》實施之前,很多犯罪都把“三年以下有期徒刑”規(guī)定為處罰較輕的一檔,因此,一般而言,都把判處3年以下有期徒刑、管制、拘役或單處罰金的刑事犯罪案件稱為輕微刑事案件。但在1997年10月開始實施的新的《刑法》及幾次修正案,很多犯罪(如尋釁滋事)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規(guī)定為處罰較輕的一檔,相應,人們對“輕微刑事案件”認識也轉變?yōu)椤芭刑幬迥暌韵掠衅谕叫痰陌讣?,我們認為,這種認識是與刑法發(fā)展相適應的,也是我們目前處理刑事案件時可以采用的標準。
2012年3月第二次修訂《刑事訴訟法》,把“可能判處十年有期徒刑以上刑罰”規(guī)定為徑直逮捕的條件,這與1997年第一次修訂《刑事訴訟法》“五年以上”規(guī)定形成對比,反映出人們對刑事法律及相關概念的認識上的轉變,對刑事法律采取更為慎重的標準。對“重”的標準認識上的轉變,隨著這種轉變,對“輕”的認識也應發(fā)生相應的變化。endprint
刑事速裁程序只是輕微(廣義)刑事案件的一個組成部分,或是更準確的說是“輕微(狹義)”刑事案件而不是“較輕”刑事案件,輕微更準確地應當分為可能判處5年以下的較輕刑事案件和可能判處3年以下輕微刑事案件。
從基層司法實踐看,近90%的案件均為判處5年以下的案件,對這部分案件如能進行簡易程序或速裁程序,則極大緩解基層辦案壓力,有效節(jié)約訴訟成本,亦有利于保護案件當事人的合法權益。
綜上,我們建議,把輕微刑事案件的范圍界定主要從定量為主要標準,規(guī)定為可能判處5年以下的刑事案件。對輕微刑事案件具體區(qū)分為較輕刑事案件與輕微刑事案件??煽紤]可能判處5年以下的刑事案件均為較輕刑事案件,對犯罪嫌疑人認罪的可以適用簡易程序,并從輕從寬處理。其中可能判處3年以下、犯罪嫌疑人認罪、被害人受損得到恢復、被損害社會關系得到修復的刑事案件可能認定為“輕微刑事案件”,一般適用刑事速裁程序。
對可能判處5年以下的輕微刑事案件,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不認罪的案件,適用普通程序,但適用“繁簡分流”原則,嚴格限制延長辦案期限。避免人為“久拖不決”。
(二)變革認罪從寬從輕機制
1.現(xiàn)實問題——法條的困境。由于受刑事偵查技術水平等因素的影響,刑事訴訟一直特別重視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口供,在傳統(tǒng)社會中口供稱之為“證據(jù)之王”。在中國建國之初,由于刑事訴訟制度不完善,受傳統(tǒng)訴訟觀念的影響,對口供的依賴,導致在一些案件中出現(xiàn)了刑訊逼供或誘供的問題,造成了一些冤假錯案。為了糾正這個問題,確立了重證據(jù)、重調(diào)查研究、不輕信口供原則?!缎淌略V訟法》明確規(guī)定“只有被告人供述,沒有其他證據(jù)的,不能認定被告人有罪和處以刑罰;沒有被告人供述,證據(jù)確實、充分的,可以認定被告人有罪和處以刑罰?!?/p>
但同時相當一段時間,在司法機關訊問場所,都赫然出現(xiàn)“坦白從寬、抗拒從嚴”的標語。并且辦案人員辦案過程中最大著力點往往是從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口中獲得有效的信息,作為“破案線索”,一方面是法條中的“不重口供”,另一方面是辦案過程中的“只重口供”,以致一些案件出現(xiàn)“坦白從寬、牢底坐穿;抗拒從嚴、回家過年。”的問題。
2.司法進步——變革之前提。近年,隨著科技的發(fā)展,司法機關的辦案水平有了質(zhì)的飛躍,特別是電子科學技術發(fā)展和大數(shù)據(jù)在辦案中的應用,辦案已擺脫了對口供的依賴。如很多地方安裝監(jiān)控,犯罪行為可能完整記錄下來。同時,由于司法辦案中“公開”程度的增加,人們法治意識的增強,犯罪嫌疑人“對抗”意識增加,有人把證據(jù)放在眼前也不承認犯罪事實的情況也時有發(fā)生。
而與社會發(fā)展應當相對應的刑訴法卻并沒有對這些社會問題作出相應的調(diào)整。這樣,一些初犯、偶犯,情節(jié)不嚴重或主觀上并不惡劣的犯罪,由于主動承認或交待犯罪事實,可能查處事實多而判處較重的刑罰。而一些情節(jié)嚴重,特別一些累犯、再犯,由于有“經(jīng)驗”或在關押過程中互相“感染”,死不開口交待,可能由于查處事實少而判處較輕的刑罰或法院人員“從疑”而從輕判處。
對口供的重新定位和正確應用,是目前中國刑事司法中的最大課題,也是處理輕微刑事案件的切入點和著力點。
3.重新定位從寬從輕——有效的途徑。我們從司法類文件及規(guī)定看到“從寬從輕”在同一語境中同時出現(xiàn),如“對認罪案件可以從寬從輕處理”這說明從寬與從輕是不同角度說明問題,不是簡單的相同或相似關系。
具體而言,“從寬”應當規(guī)定為“定性”處理,“從輕”應當規(guī)定為“定量”處理。如犯罪嫌疑人主動交待了犯罪過程和犯罪事實,“從寬”就是對“自首”、“立功”等定性類的認定可以“從寬”,對主動交待的和拒不交待的區(qū)別認定,體現(xiàn)法律政策的“剛性”。而對量刑則“從輕”,如法定刑基礎上如主動交待可減少20%等具體規(guī)定,體現(xiàn)法律法規(guī)用語的“精度”。
(三)縮短輕微案件辦理期限
1.限制延長輕微刑事案件期限。我們認為,對5年以下的輕微刑事案件,整體上應在目前《刑事訴訟法》基本期限規(guī)定的基礎上嚴格限制隨意延長辦案期限。
《刑事訴訟法》第169條規(guī)定,“人民檢察院對于公安機關移送起訴的案件,應當在一個月以內(nèi)作出決定,重大、復雜的案件,可以延長半個月。”在目前實踐中,幾乎所有的案件,檢察辦案人員都可隨意進行延長,公安、法院都存在類似的情況。區(qū)分輕微刑事案件意義,應當在實施細則中明確規(guī)定,“可能判處五年以下的刑事案件,應當在一個月內(nèi)作出決定?!?/p>
輕微刑事案件,對審查批準逮捕,偵查羈押期限,補充偵查期限,審判期限,都應作出相應的限制性規(guī)定。不能以“重大、復雜”等理由延長目前刑訴法規(guī)定的基本辦案期限。
2.重新規(guī)定簡易程序期限。(1)審判期限的“參照”?!缎淌略V訟法》第214條規(guī)定,“適用簡易程序審理的案件。人民法院應當在受理后二十日以內(nèi)審結;對可能判處的有期徒刑超過三年的,可以延長至一個半月?!薄缎淌略V訟法》對簡易程序的偵查羈押期限、偵查期限、公訴期限等未進行明確規(guī)定。對這些期限的規(guī)定,可參照上條規(guī)定,掌握在普通程序1/2左右。(2)偵查羈押期限。因為犯罪嫌疑人認罪,收集證據(jù)相對簡單,因此把捕后羈押期限規(guī)定為1個月(原來所有案件的捕后羈押期限均為2個月)。從多年辦案情況看,如莊浪縣,近80%左右的案件,如果犯罪嫌疑人認罪,捕后1個月均能辦理終結,另一部分是由于辦案人有其他案件,或者是因其他原因,而在1個月之內(nèi)不能辦理終結,并非收集證據(jù)原因而需1個月以上。(3)補充偵查期限。補充偵查的期限,應當規(guī)定為20天,并限制2次補查。這是針對所有的案件。簡易程序因為犯罪嫌疑人認罪,應當體現(xiàn)“從輕”原則,同時,由于犯罪嫌疑人認罪,補充偵查證據(jù)也相對容易,出現(xiàn)補充偵查情況,多是由于對證據(jù)的認識等因素造成的,并不是證據(jù)本身問題造成的。(4)提起公訴期限。提起公訴期限,應當規(guī)定在一般案件在15日以內(nèi),可能判處3 年以上有期徒刑的,可以延長5日,最長不得超過20日。endprint
3.合理規(guī)定速裁案件期限。所謂速裁程序,顧名思義,比簡易程序應當規(guī)定更短的辦案期限,體現(xiàn)“速裁”性。(1)審判期限。速裁程序在效率上的體現(xiàn)主要體現(xiàn)在法院審理環(huán)節(jié)的簡化和時間的縮短。在改革中,注重修正試點中不足,如某地平均審理天數(shù)為4.9個工作日,每個案件用5.6分鐘。過短的時間,有損刑事案件嚴肅性??煽紤]把審判期限在簡易程序20日基礎上縮短為10日。(2)偵查期限與偵查羈押期限。對可能判處3年以下有期徒刑,犯罪嫌疑人主動賠償受害人損失,在司法機關的主持下修復社會關系的,犯罪嫌疑人未未羈押的,應當及時移送審查起訴,已羈押(指逮捕羈押)的,偵查羈押期限可考慮最長在1月內(nèi)(同簡易程序)或20日。因為賠付受害人損失,修復社會關系等大量工作都盡量在偵查環(huán)節(jié)完成,故不應規(guī)定過短的期限,但在賠償損失和修復關系后,必須及時結案,要體現(xiàn)出“從寬、從輕”的同時,體現(xiàn)出“從速”性,鼓勵犯罪嫌疑人賠償受害人損失、修復破壞的社會關系。對未被羈押的,對采取取保候審及監(jiān)視居住的期限可考慮由目前《刑事訴訟法》規(guī)定的1年、半年分別縮減為3個月、2個月。值得一試的是,對公安采取刑事拘留的案件,如果公安機關在7日內(nèi)取得證據(jù),且犯罪嫌疑人認罪的案件,可考慮直接移送審查起訴,檢察院在7日內(nèi)審查結束,如果退查,公安機關應及時改變強制措施。檢察機關如果提起公訴,法院應在7日內(nèi)作出判決。檢察機關和法院可以不再補辦延長期限或不必要換押手續(xù),自動取得辦理期限權。(3)起訴期限與補充偵查限制。對在偵查階段已經(jīng)賠償被害人損失、修復社會關系的案件,可以在10日內(nèi)提起公訴。嚴格限制補充偵查,對賠償損失、修復社會關系案件,一般不能退回補充偵查。防止案件在公安、檢察環(huán)節(jié)“回流”。
(四)“簡化”文書“強化”責任
1.簡化各類文書,提高訴訟效率。(1)實體類法律文書簡化。主要表現(xiàn)為詢問、訊問類筆錄的簡化,在詢問、訊問筆錄中抓住與案件密切相關的關鍵性證據(jù),對一些與案件無頭或關系不大的細枝末節(jié)性的東西可以不記錄或者簡化記錄。還可以考慮對一些鑒定性檢驗性文書采取必要的省減處理,如對一些盜竊數(shù)額比較小的物品,對物品價格如果犯罪嫌疑人與被害人爭議不大,可以不送物價部門進行價格鑒定。(2)程序類法律文書簡化。程序類法律文書是刑事案件辦理過程中形成的各類文書,主要包括各類告知性法律文書,受理、立案、各類強制措施、各類裁判性文書,不僅如此,還包括各類內(nèi)部性文書,如公檢法各機關形成的請示報告等。近年來,為保障犯罪嫌疑人權利,告知類文書出現(xiàn)了過多的問題,應當切實克服法律形式主義,對不必要的內(nèi)容進行省減。
2.延伸辦案觸角,強化辦案責任。公檢法司等各辦案機關,在辦理輕微刑事案件時,應當進一步延伸辦案環(huán)節(jié),加強協(xié)調(diào)溝通。法院在簡化審理的同時加強庭前會議,檢察機關在簡化辦理時要加強對公安機關對當事人各方協(xié)溝通處理的審查,要審查當事人是否出于自愿和解,公安機關在辦理過程中是否有違法行為,審查律師援助是否到位合法。公安機關要積極化解矛盾,在辦理案件的過程中協(xié)調(diào)搞好被破壞社會關系的修補獲復。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