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玉萍
摘 要:教育的最終目的不是傳授已有知識,而是把人的創(chuàng)造性誘導出來,將生命感、價值感喚醒。小學生學業(yè)負擔過重,競爭壓力大,高中生厭學,無自主思考。教師應尊重孩子天性,科學教學。
關鍵詞:教育本質;頓悟;最近發(fā)展區(qū)
俞敏洪認為,教育的本質應該是培養(yǎng)一個人格健全、知識結構完整的人,同時還要有旺盛的求知欲、創(chuàng)新能力和探索未知世界的能力。從這個本質來看,俞敏洪認為,目前中國的教育只在做一部分,即構建學生的知識結構,但在人格、求知欲、創(chuàng)新和探索能力的教育方面,中國的教育做得還相當不夠。作為一名普通中學教師及小學生家長,認為學校教育在構建學生的知識結構方面做得太多太過了,在要求學生達到的學科知識目標上,只有高目標高要求,沒有考慮到學生實際發(fā)展和智力差異。
一、令人擔憂的教學現(xiàn)實
1.被拔苗助長,競爭白熱化的小學生
我女兒讀小學四年級,期中考試數學考了60分。這份期中測試卷的分值分布是:基礎題70分,提高題30分。我女兒提高題得0分。去開家長會后知道,提高題部分全校有近一半學生得0分(四年級學生人數大約有160名左右),但最高分有97分。提高題部分屬于奧數類題型,學校基本不講。
語文93分,最高分97分,獲三等獎。相差2分即相差一個等級。
參加女兒的家長會回來之后,我最深的感觸有二。第一,學校在鼓勵學生外出報輔導班,是助拔苗助長之風。第二,競爭慘烈。小學抓成績不可謂不嚴,老師對成績不可謂不重視。
2.思維混亂、嚴重厭學的高中生
期中考試結束后,有家長拿著自己孩子的成績來找我,“天哪,怎么才20分?我們孩子還在外面上一對一家教呢。班主任老師你說這是怎么回事呀?”我深覺無法安撫好焦慮的家長。
我還認識一位學生,從幼兒園開始一路請“一對一”家教。幼兒園大班是為了考民辦小學,后來為了學得更好,每個學期的新課都提前在假期里先上一遍。就這樣學了10年,家長為之付出大量金錢和時間,該學生卻沒考入普高,以極低的分數進了一民辦高中,而其本身早已厭倦學習,痛恨家教。
二、尊重孩子天性,重返教育正途
1.學習是一個頓悟的過程,而不是簡單的試錯過程
現(xiàn)實中很多人在學習過程中會遇到這樣的情況,有個問題總想不明白,查閱了公式定理、相關例題,還是不得其解,但突然在一個點上就明白了。這種現(xiàn)象在心理學中稱之為“頓悟”。頓悟的產生有以下兩個原因:一是刺激情景的整體性和結構性,另一個是心智本身具有組織力的作用,能夠填補缺口或缺陷,構成新的完形[1]。格式塔心理學家認為,一個人學到些什么,直接來源于他對問題情境的知覺。如果一個人不能辨別出各種事物之間的聯(lián)系,他就不能學習,學習通常是從一種混沌的模糊狀態(tài)變成一種有意義的、有結構的狀態(tài)[2]。
觀察一下我們小學生的作業(yè),老師把學習當成了試誤,不斷練習,找出錯誤,訂正錯誤,再進行練習,找出錯誤。這樣果真有用嗎?若有用,高中教室里就不會出現(xiàn)那么多聽不懂,學不進去的學生了。在學習上,大人們一開始就用盡全力制造孩子的學習壓力。成績從娃娃開始抓起,越小抓得越狠。結果是,會學習的始終處于競爭的白熱化地帶,不會學習的早早就開始自我放棄。在只注重卷面成績的成長環(huán)境下,這些孩子早已習慣了上課假裝在聽課,自習假裝在學習。在本該自我開始覺醒的高中階段,卻早就丟失了思考能力。
因此,學習不是不斷地試誤,而需要給學生一個合適的空間和時間去頓悟。教學不是一味地給予,給予知識、給予正確答案,而是跟學生一起打地基,壘磚加瓦,建造一個知識框架。
2.教學要創(chuàng)設最近發(fā)展區(qū),給學生一個適當的目標
維果茨基認為,兒童獨立活動時所達到的解決問題的水平,與在有指導的情況下所達到的解決問題的水平之間的差異就是最近發(fā)展區(qū)。教學應當創(chuàng)設最近發(fā)展區(qū),給學生一個適當的目標。通俗點講就是給學生確定的目標應該是“學生跳一跳就能夠得著的目標”。開始某一種教學,必須以成熟與發(fā)育為前提,但更重要的是教學必須首先建立在正在形成的心理機能的基礎上,走在心理機能形成的前面[3]。
回到小學四年級的數學期中考試上來,一份50%學生得0分的提高卷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是明目張膽要學生害怕數學、畏懼數學,讓孩子對學習數學的熱情提前湮滅。
建構主義的重要奠基人瑞士日內瓦學派著名的心理學家皮亞杰認為,知識“既不發(fā)端于客體,也不發(fā)端于主體,而是發(fā)端于聯(lián)系主體、客體相互作用的動作(活動)的過程之中”,“知識是在主客體相互作用的過程中建構起來的”。所以,教學過程中既要選擇教材、知識、內容,更要關注學生的反應。只有學生被喚醒,對知識有感知,這部分知識才能納入學生的知識框架中。任何脫離學生實際的知識,將超出學生的感知范圍,從而導致無效教學。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于啟發(fā)誘導學生,要能引導學生但不牽著他們走;要嚴格要求學生,但不施加太大的壓力,使學生不視學習為畏途。
學生的心智發(fā)育及心理發(fā)展具有階段性及個體差異性,在教學過程中應尊重學生心智發(fā)展現(xiàn)狀,尊重學生個體差異性,避免對低年段的學生實施“拔苗助長”式的補習,不要對高年級段的學生實施車輪式刷題訓練,讓學習成為一種苦役,讓學生在學習上早早就體驗到“習得性無助”感。
如此方能保護好學生的求知欲,讓其在求學路上走得更遠。
參考文獻:
[1]莫雷.教育心理學[M].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0).
[2]林崇德.發(fā)展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
[3]陳琦,劉儒德.當代教育心理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