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舒羽
今天,在福建的任何一家超市,都能購買到產自泉州市泉港區(qū)山腰鹽場的福建原鹽。這種食鹽的外包裝看來平平無奇,實際上卻是地道的傳統(tǒng)人工古法制鹽,更是剛結束的金磚國家領導人廈門會晤指定的會議專用鹽。
從衛(wèi)星圖上觀察福建海岸帶是件有趣的事。帶著“上帝視角”,你會發(fā)覺在海陸相接的這條裙帶上,有大海指紋般箕斗迷離的蟶田,有絨面質感的紅樹林,整齊排布如冰格的魚排,宛如珍珠項鏈般垂掛的紫菜田。鹽田雖不似山麓河畔的稻田那般秀美,卻有著更為純凈耀目的色彩。在這些規(guī)規(guī)矩矩的小格子里,除了有與海水相近的藍色,還有赭紅與鹽白色。與豐富海岸帶景觀相對應的,是沿海地區(qū)人們多種多樣的生計方式。海洋民族自然而然地將大海視若衣食父母,由此也衍生出“耕海牧漁”“煮海為鹽”等大氣恢宏卻又不失浪漫細膩的語詞。我想,“海濱斥鹵”不過是一種片面的農耕視角,漏水漏肥“不可耕”的鹽堿地,在當?shù)厝搜劾飬s是不折不扣的膏腴之地。
山腰莊氏 ,從鹽戶到望族
今天,在福建的任何一家超市,都能購買到產自泉州市山腰鹽場的福建原鹽。這種食鹽的外包裝看來平平無奇,正面印有鹽場工人頭戴斗笠旋鹽勞作的照片,反面產品說明中有這樣一段文字:“本產品采用福建山腰鹽場(中國海鹽文化之鄉(xiāng))綠色食鹽生產基地的傳統(tǒng)人工古法曬制的優(yōu)質海鹽精制而成,具有自然清鮮回甜,美味健康的特點?!睂嶋H上,山腰鹽場是福建省內的最大食鹽基地,目前仍保留著傳承百年的制鹽工藝,更是剛結束的金磚國家領導人廈門會晤指定的會議專用鹽。
山腰鹽場位于泉州市泉港區(qū)山腰街道,之前隸屬于惠安縣(泉港區(qū)舊稱惠北)。趁著伏季是制鹽的旺季,我們來到了山腰,又有幸得到廈大人類學蘭婕博士的引薦,我們聯(lián)系到鹽場人事科科長莊建清作為帶路人。莊姓是山腰的大姓,恰巧莊科長才參加過山腰莊氏聯(lián)誼會,辦公室還存放著一本新修家譜,他從書柜抽出家譜遞給我,趁著喝茶閑聊的空檔,我大致翻看了一遍。
莊姓先祖自永春來,明朝初年到惠北,以飼鴨為生。此后的百年間開荒墾田,利用近海灘涂資源發(fā)展海產養(yǎng)殖,尤其曬鹽業(yè)的出現(xiàn),使得山腰莊氏的發(fā)展如虎添翼。清朝乾隆六十年(1795年),突如其來的一場風潮改變了山腰曬鹽業(yè)的面貌,當時鹽戶零散,沒有建筑海堤,大面積田地(包括農田和鹽田)被沖毀。農田被海水淹沒浸蝕,無法復耕,于是統(tǒng)統(tǒng)改作鹽埕。圍海筑堤建造鹽田工程浩大,非一般鹽戶能力財力所能及。據(jù)載,山腰后樓的財主莊捷軒,曾聘請風水先生,勘定自家門前一大片淺海灘涂乃是生財?shù)娘L水寶地,有意將大片灘涂開發(fā)為鹽田。趁乾隆六十年暴風雨沖毀田地之際,斥巨資筑堤圍海,開鑿納潮渠。又請專人傳授鹽埕建造經驗與曬鹽生產工藝。此后,山腰鹽田初具規(guī)模,而山腰莊氏也開始人才輩出,成為一時無兩的望族。
山腰鹽場曾轄周邊的埭港、鐘厝等五個行政村。1999年政企分家改制后,鹽場便只管理八個工區(qū)的事務,即便如此,山腰鹽場仍與周邊村落關系密切,鹽工多半來自這些村落,當?shù)厝耸来皠整}”的狀況也不出奇。鹽場的八個工區(qū)中,埭港、菜堂和鐘厝是老工區(qū),其他五個是解放后圍建。西海工區(qū)曾有碼頭,可將食鹽運往上海、浙江等地售賣,現(xiàn)如今食鹽經營許可證被省鹽業(yè)集團收回,碼頭也就不再繼續(xù)使用了。
制鹽工藝
從海水到海鹽
濱海大通道南側的鹽田茫茫無際,大概只有真正在這工作過的人才能具體分辨出各個工區(qū)。曾擔任工區(qū)主任的莊建清,熟門熟路把我們載到了東海工區(qū)。莊科長在一腳寬的夯土池道上走得飛快,一邊同我們介紹起山腰鹽場的制鹽工序。這一整套程序被鹽場人歸納為觀潮、納潮、制鹵、結晶、旋鹽、扒收、歸坨。
觀潮、納潮
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鹽場建立了自己的測潮站,根據(jù)潮汐規(guī)律,科學納入高濃度的潮水,將海水引入納潮溝后,要沉淀半個月以確保海水的品質。
之后的每一步都需用到波美氏鹵液計嚴格測量,例如海水的波美度(表示溶液濃度的一種方法)大概是2°,經納潮溝沉淀后引入蒸發(fā)池,蒸發(fā)池深度約十公分左右,經過七個蒸發(fā)池逐次沉淀,直至24°可引入結晶池。這個過程被稱為“制鹵”。
結晶、旋鹽、扒收
鹵水在結晶池內將近“漂花”時,鹽工進行旋鹽作業(yè),攪動鹵水,使之加速析出晶體,大約25°時晶核開始析出,為了使結晶顆粒均勻,提高晶體純度,鹽工需頻繁旋鹽,在達到29°時,用竹制的鹽耙扒收原鹽,堆積在池道上,淋鹵兩到三天,再用電動運鹽車歸坨。
收鹽
聽說南海工區(qū)第二天清晨會收鹽,天蒙蒙亮我們就來到鹽田。夏季天亮的時間早,鹽工們通常五點多就出門到鹽田旋鹽,旋完鹽再回家吃早飯,下午三四點還要再來工區(qū)勞作一次。旋鹽工具的外觀與昨天看到鹽耙十分相似,不同的是鹽耙的耙頭貼著一塊橡膠皮,而旋鹽的竹耙耙頭則是一片帶孔的竹片。每個結晶池里有一到兩名鹽工,按照由外向內的順序旋鹽,由于耙頭有孔洞,池里的鹵水不斷被旋出豐富泡沫。太陽徐徐升起,東方露出晨曦,在池面映出一片金光。鹽工在結晶池里兜轉的姿態(tài)像是某種冰上運動,身姿映在水晶屏般透亮的池子里。有些結晶池邊的花崗巖石條上有碎冰碴一樣的晶鹽附著,純凈剔透。還有的結晶池正收鹽,原鹽被鹽耙推到池邊,積出厚厚的一層,再被鏟上池道邊,堆積歸坨。
歸坨
我們恰巧趕上歸坨。幾位鹽工往來在大坨與池道上淋鹵完畢的小坨之間。潔白的鹽山襯得他們膚色更加黑亮,女人們穿著長袖長褲,頭戴頭巾與斗笠,不肯露出一寸皮膚在烈日下。鹽工們與莊科長是舊相識,因而毫不拘謹,指著一堆鹽告訴我,“這堆是要出口日本的,你可以過去捏一撮看看,晶體比一般的鹽粒更潔白細膩”,“出口的鹽,除了覆蓋一層透明塑料膜,還要再蓋上一層黑色的無紡布,以確保不受污染”。鹽堆旁疊放著幾摞赭紅陶片,莊建清說,“這是今年結晶池底新?lián)Q上的特制陶瓷硋片,材料的吸熱性能好,可以促進鹵水結晶?!鼻f科長走到結晶池旁蹲下,指著池底,“原先池底的陶片是一小片一小片的,縫隙中容易殘存泥沙,影響到鹵水結晶的品質。這兩年換了新硋片,出鹽的質量更是沒得說了?!眅ndprint
曾經光榮的鹽工證
我們是在工區(qū)的石厝里找到莊明水的,當時他正在休息。61歲的莊明水是山腰埭港人,14歲父親亡故,他便輟學頂替了父親在鹽場的崗位,當時他的母親也在鹽場工作。兩年前退休的他又被返聘回南海工區(qū),擔任第一單元的班組長。
四十多年的鹽場工作生活,為老莊的皮膚鍍上一層黑亮的光澤。“早些年在鹽場工作可是份美差?!崩锨f說:“當時鹽場流傳著一種說法,一個鹽工證可以討到好幾個老婆。”他頓了頓,看著我吃驚的表情解釋道,“可不是說一夫多妻啊,而是那個時候對于周邊農戶來說,有份工作就擁有一份穩(wěn)定的收入,而鹽場又是國企,福利保障還是比較好的。所以一家有鹽工證的話可以先傳給大兒子,等大兒子討到了老婆,再轉給二兒子,畢竟在鹽場工作聽起來也是件體面的事”。
“只是現(xiàn)在情況大不同了”,老莊感慨,“年輕人都不愿到鹽場來工作,這工作也的確是苦,這幾天中午鹽田的溫度都有50多度,實在是要命。這幾年我們也有向社會招聘,但沒有人樂意來,因為薪資太低。你看我這個班組,原來三十多人現(xiàn)在就剩下八個。”
“是不是冬天工作量就不那么大了?”我問道。
“誒,鹽場還有‘春修和‘冬修呵,到了冬季和春季,氣溫比較低,曬鹽周期就長了,早上也不用那么早出工,但鹽工會把更多時間花在鹽場設施整修上,比如夯實蒸發(fā)池與鹵井、疏通溝渠,還要修整鹽場的土路、清潔結晶池池底,有很多工作的?!?/p>
“以前刈下的泥皮都會有人討去種菜和果苗,據(jù)說不會生蟲子。鹽場的苦鹵水也常有人買去點豆腐。山腰老街有家豆腐就是用鹽場鹵水點的,吃起來可比石膏豆腐安全吶?!?/p>
聽說我們要跟去鹽田里走走看看,他硬是塞來兩頂斗笠讓我們戴上,說是前陣子一個北京來的記者就被曬傷了。南海工區(qū)遺留下不少民國時期的老坎,當?shù)厝藢⒄麄€鹽田統(tǒng)稱作“灘(場)”,蒸發(fā)池是“埕”,結晶池則是“坎”。蒸發(fā)池里的海水導入結晶池的過程稱為“入坎”。老坎的面積較小,約有80平米,而建國后圍建的新坎面積可達160至400平米不等。結晶池排出的苦鹵水會被導回到上游的蒸發(fā)池,由于鹽度高,池內的魚蝦和海蜈蚣會被咸死,“看到那邊的白鷺了嗎?”順著老莊指的方向望去,果然有一排白鷺株守在蒸發(fā)池池畔,“我今早才放的苦鹵水,它們把魚蝦吃了個夠,現(xiàn)在還都不愿走呢!”
望海樓與莊氏祠堂:
山腰街是舊時山腰鎮(zhèn)往惠安縣城的必經之道,如今又被當?shù)厝藛咀魃窖辖?。望海樓與山腰莊氏祠堂相距不遠,都坐落在老街上。望海樓舊稱“后樓”,是惠北的著名建筑,距今已有二百余年歷史,由莊捷軒花費萬兩白銀耗時三年建成,為四進五開間雙護厝格局,建筑工藝精美,門前有兩對清代旗桿石。當?shù)亓鱾髦@樣一句話,“山腰后樓,前黃土樓”,可見望海樓在當?shù)芈暶雍铡H缃裢桥c不遠處的莊氏祠堂,一并成為山腰莊氏后人敬祖奉先的場所。宅內有望海樓百年大事記和莊氏歷代名人的生平介紹。如果想更深一步了解山腰鹽場的前世今生與莊氏先祖發(fā)家史,不妨前往一看。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