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喜平,孫小杰
(吉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吉林 長春130012)
十八大以來反腐倡廉的經濟社會發(fā)展成效分析
韓喜平,孫小杰
(吉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吉林 長春130012)
理論表明,反腐倡廉同經濟發(fā)展并行不悖,實證證明,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加大反腐倡廉力度,有力地打擊設租尋租行為,凈化了社會風氣,推動政府轉變職能,為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提供優(yōu)質高效的市場環(huán)境,推動了經濟社會發(fā)展,而目前出現(xiàn)的經濟發(fā)展速度減緩有著多種原因,我們必須堅定信念,以制度建設為基礎,以市場機制為依托,以道德教育為保障,在反腐倡廉中持續(xù)推動經濟社會轉型與發(fā)展。
十八大以來,反腐倡廉,經濟發(fā)展速度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加大治理腐敗的力度,筑牢防腐拒變的體制機制,取得了一系列的重大成果。但同時,由于各種原因,近年來我國經濟發(fā)展速度有所減緩,有人借此提出所謂的反腐敗影響經濟發(fā)展的觀點,由于在現(xiàn)象上的吻合,而且在新自由主義經濟理論中確實有類似的觀點,這一不合乎常理現(xiàn)象,不僅在社會中引起迷惑,在學術界也引起了廣泛討論。中國的反腐敗是否影響經濟發(fā)展速度,是需要進行理論上的深刻剖析和實證性的明確證明。
從理論上來講,大部分學者認同反腐倡廉同經濟社會發(fā)展的正相關關系。腐敗無論是對宏觀經濟,還是對企業(yè)及個人獨立的經濟主體都是產生副效應的,對于市場經濟來說,腐敗會滋生大量低效的公共部門,這些機構和部門的人員濫用公權力為本部門的人謀取私利,導致政府財政的支出和公共投資配置的低效率,造成巨大資源浪費,直接導致財富的不合理占有,以及快速的集中或者集聚,貧富差距擴大。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由此引起政治不穩(wěn)定,間接導致外商的直接投資和外來援助的規(guī)模、效率減弱。對于企業(yè)來說,由于腐敗進入,干預與阻撓,企業(yè)經營不確定性增強,以及對產權保護的力度較弱,使得企業(yè)創(chuàng)新活動風險加大,由此更傾向于采用相對較低的技術,創(chuàng)新力明顯不足,而且不得不將資源和精力更多地投入到尋租活動中,更傾斜于賄賂官員而不是開發(fā)新技術、新產品,這樣自然會直接影響經濟發(fā)展速度,從長遠看影響經濟轉型和長期發(fā)展。對于經濟活動者個人來講,腐敗的誘惑形成的副激勵,容易形成不良社會風氣,人力資本的閑置和浪費。總之,腐敗不僅不能夠生產社會財富,且對社會經濟的影響十分惡劣,大量腐敗必然會導致社會經濟的活力減退甚至一國經濟政治的崩潰,世界各國發(fā)展歷史中這類事件并不少見,歷史教訓慘痛。
當然,在西方經濟理論中也有一種觀點認為,腐敗同經濟增長共同發(fā)生,提出腐敗是經濟發(fā)展的“潤滑劑”理論。最早對政府腐敗問題做出理論性研究的學者Leff認為,發(fā)展中國家普遍存在著政府失靈,這種無效率的政治體制會阻礙經濟發(fā)展,但是官僚的腐敗有利于企業(yè)家進行尋租活動,可以使企業(yè)繞過不必要的行政管制,快速獲得政府支持,因此在短期內,它一定程度上解決了政府失靈,降低了成本,減少了制度摩擦。在這種情況下,腐敗或許作為阻礙經濟的低效政體的次優(yōu)選擇,是可以成為經濟增長的推動力量的。還有學者認為,政府掌握著資源分配的權利,在快速現(xiàn)代化的發(fā)展中國家,公共權利隨著社會財富的增長迅速膨脹,但新的社會資源分配和支配機構尚未建成,在這樣政治經濟制度建設不完善的國家,當正規(guī)合法的制度難以滿足資源的合理配置時,腐敗可能被視為一種實現(xiàn)資源合理配置的補充手段,能夠緩解各方對變革壓力,從這個角度來講,腐敗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以上這兩種觀點看起來好像解決了腐敗同經濟增長共存的現(xiàn)象,但不難看出,這兩種理論都需要一種先決條件,即其應是在政府治理缺失或者經濟政策無效的情況,這時腐敗才是經濟社會發(fā)展的次優(yōu)選擇。實際上,在高質量的管理體制下,腐敗對經濟增長有很大的負面效應,它同時影響著即時和潛在的經濟增長。如果說,在發(fā)展中國家經濟發(fā)展初期,由于市場經濟不成熟、不完善,政府權力控制著整個社會資源,企業(yè)為獲取更多便利和優(yōu)惠對官員進行尋租,其產生的腐敗可以繞過不必要的行政限制和低效率的計劃政策,進而推動生產效率提高。但是,這種收益是短期的,隨著市場經濟建設的逐步推進,腐敗程度也越來越高,它直接影響了宏觀上的資源配置和微觀上的資源有效利用,而且會激化各種社會問題,出現(xiàn)社會不公、貧富不均、兩級分化等。在這種情況下,只有打擊腐敗才能繼續(xù)推動市場經濟建設。并且這種打擊腐敗的行為一旦開始就應一直持續(xù)下去,不斷加大力度直至形成長效反腐、制度反腐。這時,伴隨著反腐敗工作的有效進行,許多不合理的政府管制被取消,市場經濟才能夠更加自由公平,企業(yè)經營也會更加有活力;同時,政府在持續(xù)反腐敗下更加協(xié)調有序,各項投資項目的審批也會合理規(guī)范地進行,資源配置更加合理,經濟運行更加有序,一國的經濟制度在逐步趨之完善,經濟發(fā)展才能夠充滿活力。
反腐倡廉推動經濟發(fā)展不僅在理論上能夠找到依據,而且腐敗影響經濟社會發(fā)展的大量事實存在,扎伊爾前總統(tǒng)據保守估計共掠奪了大約 50 億美元的財富,而這一數值相當于 1997 年他被推翻政權時整個國家的總外債數額;據IMF的一份內部報告顯示,單單 2001 年安哥拉石油收益中有近 10 億美元在政府金庫中蒸發(fā),相當于全國人均 77 美元,這個數額相當于安哥拉 2001 年接受的人道主義援助資金的三倍,而且現(xiàn)實是在安哥拉有四分之三的人口每天的生活成本在 1 美元的標準以下*蘭小歡:《腐敗與反腐敗的經濟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年版,第1頁。。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同時,因腐敗所造成的社會經濟損失也越來越龐大,有研究表明,上世紀90年代,平均每年因腐敗所造成的社會經濟損失占GDP比重13.3%-16.9%,而且有進一步擴大的趨勢*胡鞍鋼:《巨大的腐敗黑洞:公開披露各類腐敗的經濟損失》,《民主與科學》2004年第8期。,腐敗已嚴重侵害到我國權力的正常運行,成為制約我國經濟社會發(fā)展的重要因素。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定決心,嚴厲打擊各種形式的腐敗,對政府工作、國企改革、民生改善和社會風氣等方面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以事實證明了反腐倡廉與經濟發(fā)展并行不悖。
1.反腐倡廉規(guī)范了公共權力,減少了行政支出
政治反腐是反腐倡廉的第一要務。公共權力是一國政府組織社會、經濟運行的核心,腐敗作為公共權力濫用的衍生品,對國家公信力的影響無疑是巨大的。腐敗的產生代表著政府工作的低效率,而反對腐敗則表明使用國家公權力的政府對官員所進行的自我約束和自我管理,是政府努力提高自身治理能力的體現(xiàn),也是我國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的必由之路。
濫用公權力可能導致大量的社會資源浪費在私人消費方面,不僅無益于積累國家財富,還會造成奢侈浪費的不良風氣。十八大以來,我國黨和政府通過規(guī)范公共權利的使用,使得近年來我國的公共財政支出不斷下降,以“三公”經費為例,在繼續(xù)嚴格貫徹落實中央八項規(guī)定精神和國務院“約法三章”的背景下,各地區(qū)各部門加強“三公”經費管理,成功地節(jié)約了政府開支,降低了行政成本。2010年,“三公”經費賬單作為專題首次公開,隨后,每年的中央決算報告,都會將“三公”經費單獨列出。至2016年,已經是第六次公開中央“三公”經費。與2010年“三公”經費支出94.7億元相比,2015年的“三公”經費實際支出減少將近一半*《中央本級2015年“三公”經費預算執(zhí)行和2016年預算安排情況》《中央本級“三公經費”2010年支出和2011年預算情況》,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http://yss.mof.gov.cn/zhengwuxinxi/caizhengshuju/.2017-4-15。。事實證明,反腐敗不僅限制了公職人員借公權力搭“便車”的可能條件,也為社會財富合理使用打下了節(jié)約、干凈的政治基礎。
2.反腐倡廉加大對國有資源的監(jiān)管力度,增強了國有企業(yè)活力
經濟反腐是反腐倡廉的重要內容。國有資源是我國國家所有即全民共有的社會財富,國有企業(yè)是國有資源的主要利用者,也是國民經濟發(fā)展的重要基礎。國有企業(yè)的效率和穩(wěn)定關系著國民經濟的穩(wěn)定運行,特別是在當前的國企改革關鍵期,改革的成敗直接關系到全國的經濟發(fā)展和人民的利益所在。我國國有企業(yè)的組織形式與發(fā)展歷史決定了其受到政治權力運行的影響較大,腐敗因此會對國有經濟造成更加負面的影響,但是同樣的,對權力的反腐工作也會為國企帶來更加明顯的積極影響。
從歷史上看,我國的國有企業(yè)改革走的是一條漸進式的道路,由于政府在對國有企業(yè)“放權讓利”的同時,配套的監(jiān)督機制和懲罰機制沒有建設完全,因此產生了尋租空間,使得一部分人通過尋租成為國有企業(yè)中的既得利益集團。改革進行到現(xiàn)在,這部分既得利益集團為維護自身利益利用制度缺陷阻撓國有企業(yè)改革進行,抑制人才上升通道,不利于國有企業(yè)的健康發(fā)展。針對這一問題,政府修訂頒布了多部法律法規(guī)從制度層面規(guī)范國企行為,如國資委出臺的《關于貫徹落實〈建立健全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2013-2017年工作規(guī)劃〉實施辦法》、以及《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國有企業(yè)改革的指導意見》、《關于加強和改進企業(yè)國有資產監(jiān)督防止國有資產流失的意見》《關于改革和完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的若干意見》等,致力于從制度層面鏟除國有企業(yè)腐敗的土壤,為推進國有資產監(jiān)管機構職能轉變明確了方向*張英偉:《中國反腐倡廉建設報告NO.5》,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5年版,第32頁。。
反腐倡廉工作督促國有企業(yè)加快完善現(xiàn)代企業(yè)制度建設,不僅有助于規(guī)范國有企業(yè)資源的合理利用,甚至還使部分企業(yè)“起死回生”。2014年起山東兗礦集團紀委雷霆出擊,斬斷利益輸送鏈條,先后立案132起,處分132人,使一個虧損50多億元,負債1000多億元的老牌國企減虧增盈近200億元*袁海濤、李亮科:《反腐,讓“兗礦”浴火重生》,《中國紀檢監(jiān)察報》2016年1月18日。。實踐表明,國有企業(yè)反腐工作的大力開展,能夠極大程度地減少企業(yè)中因貪腐出現(xiàn)的各種弊端,提高國有資源的利用效率,保障規(guī)章制度的執(zhí)行與落實,使企業(yè)工作效率提升狀況改善。我國的國有企業(yè)所得稅從2011年的16769.64億元增加到2014年的24642.19億元,上漲近47%;國家財政收入從2011年的103874.43億元增加到2014年的140370.03億元,增長近36495.6億元就是反腐倡廉對國有企業(yè)和國家經濟促進的最有力的表現(xiàn)*國家數據 http://data.stats.gov.cn/easyquery.htm?cn=C01、 http://data.stats.gov.cn/search.htm?s=國家財政收入。。
2014201320122011國家企業(yè)所得稅(億元)24642.1922427.2019654.5316769.64國家稅收收入(億元)119175.31110530.70100614.2889738.39國家財政收入(億元)140370.03129209.64117253.52103874.43
3.反腐倡廉縮小了收入差距,改善了人民生活
改善民生是反腐倡廉的根本目的。解放生產力,發(fā)展生產力,消除兩極分化,最終實現(xiàn)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征,也是打擊腐敗所帶來的最明顯的成績。當前,我國經濟正處于轉型時期,需要從傳統(tǒng)的粗放型經濟增長向集約型增長方式轉變,人力資本的利用水平占據著越來越重要的位置,高效的政治組織能夠更高效率地發(fā)揮人才效率,更能吸引人力資源的加入,反腐倡廉通過打擊腐敗,擴大了人力資源得以發(fā)揮的空間,從而將社會資源從非生產性領域轉移到生產領域,客觀上增加了國民收入,改善了人民生活,同時提高了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到的作用,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和運行提供了良好環(huán)境。
打擊腐敗分子、懲治奢侈浪費等行為,讓資源分配時更多關注到民生建設和公共建設,是從:根本上維護人民群眾的利益,也是落實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路線的具體體現(xiàn)。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既要堅決查處大案要案,嚴肅查辦發(fā)生在領導機關和領導干部中的案件,不管涉及到誰都要一查到底,絕不姑息;又要著力解決發(fā)生在群眾身邊的腐敗問題,嚴肅查處損害群眾利益的各類案件?!?《習近平總書記系列講話精神學習讀本》,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13年版,第180頁。得益于基層反腐工作的推進,近年來,我國居民貧富差距縮小趨勢明顯,基尼系數從2012的0.474降到了2014 年的0.469;盡管GDP增速下降,但城鄉(xiāng)居民收入增速卻在持續(xù)增長,2012年以來,我國城鄉(xiāng)居民收入增速連續(xù)三年都高于GDP增速;社會就業(yè)也保持穩(wěn)定*辛華:《正風反腐與經濟發(fā)展正相關——有翔實的數據為證》,《中國紀檢監(jiān)察》2016年第6期。。
4.反腐倡廉促進了社會公平,營造了良好的社會風氣
肅清風氣是反腐倡廉的基礎根源。從某種程度上來講,社會是人力資源的最大集合體,人生活在社會中,行為選擇受到社會風氣的影響很大,正如馬克思指出的,人的本質是社會關系的總和,社會風氣決定人們是將精力傾向于放在勤勞工作上更多,還是放在分配性的努力上更多。感受到政治愈加清廉,生活愈加改善,人們自然會對生活和社會更有信心,更加樂于參與社會活動,共同創(chuàng)造美好的未來。
反腐倡廉對社會風氣的影響既是直接的,又是長遠的,其直接影響表現(xiàn)懲戒貪腐腐敗伸張了社會正義,如2014年開展的“獵狐行動”,2015年開展的“天網行動”和百名外逃人員紅色通緝令等工作均卓有成效,截至2016年底,已從7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追回2442人,其中國家工作人員397人,“百名紅通人員”37人,追贓金額85.42億元*《近三年來海外追贓金額逾85億元》,《北京青年報》2016年12月10日。。這些工作直接打擊了分配不公,讓人民群眾看到實實在在的成績,弘揚了社會正義,維護了社會穩(wěn)定。
反腐倡廉對社會風氣的長遠影響表現(xiàn)于從效率的角度看,腐敗的非法性決定了在腐敗關系中,收受賄賂的內容信息是非公開的,賄賂雙方的溝通大部分是以點對點的方式進行,而非如公告、通知等形式以點對面?zhèn)鞑バ畔?。因此,隨著賄賂參與的人數增長溝通成本也會急劇增長,其效率遠不如在公平、公正、公開的環(huán)境中所進行的組織活動。因而可以說,社會風氣對社會經濟的影響極其深遠,反腐倡廉是打擊不良社會風氣,堅定人們勤勞致富的信念,使我國經濟健康可持續(xù)發(fā)展的一劑良藥。反腐敗通過打擊權錢交易和利益輸送讓人民對國家更有信心,促進了社會公平,緩解了社會矛盾。據國家信訪局統(tǒng)計,2014年全國信訪總量同比下降4.4%,2015年1-6月,全國信訪總量同比下降了18%*辛華:《正風反腐與經濟發(fā)展正相關——有翔實的數據為證》,《中國紀檢監(jiān)察》2016年第6期。。2016年,國家統(tǒng)計局問卷調查結果顯示:92.9%的群眾對全面從嚴治黨、反腐敗工作成效很滿意或比較滿意;中國社科院問卷調查顯示:97.3%的領導干部、98%的普通干部、94.4%的企業(yè)人員、84.2%的城鄉(xiāng)居民對反腐敗有信心或比較有信心*《堅強領導開創(chuàng)反腐新局(人民觀點)——反腐敗壓倒性態(tài)勢已經形成》,《人民日報》2017年1月18日。。
既然反腐倡廉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在實際經濟運行中都是經濟發(fā)展的動力,為什么近年來我國經濟發(fā)展有所下滑,這是我們需要解析的一個問題。
首先,縱觀全球各國歷史,沒有哪個國家的經濟能夠保持長久的高速增長,原因是隨著經濟總量的增長,想要保持原有的經濟增長速度就需要更多的增長量。因此,隨著經濟體量的增長,保持經濟增長速度的任務也將愈加艱巨,這是大部分國家經濟增長速度經過一段時間的高速增長后就開始速度下滑的一個重要原因。而且從數據上來看,近年來,雖然中國的經濟增長速度同歷史相比有所下降,但在全球經濟增速中還是名列前茅的。2017年1月20日,國家統(tǒng)計局發(fā)布數據,初步核算2016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為744127億元,比上年增長6.7%,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仍居首位*陸婭楠:《2016年我國GDP同比增長6.7%》,《人民日報》2017年1月21日。。這表明我國的經濟增長實際上并不慢,國家對穩(wěn)定經濟增長速度的政策是有效的。
中國經濟增長速度減緩還有一定的外部原因和內部原因。世界經濟持續(xù)低迷是主要的外部影響因素,自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fā)后,世界經濟一直處于復蘇與衰退交替循環(huán)的過程中,復蘇緩慢,新興市場震蕩加劇影響增強,外匯市場還不穩(wěn)定,我國經濟所面臨的風險仍然很大。從國內看,人口老齡化、“三期”疊加效應共同為經濟發(fā)展帶來沉重負擔。由于我國曾實行嚴格的計劃生育政策,在人口老齡化時期到來時,相較于其他國家,我國會面臨更高的老齡化速度和對經濟發(fā)展更明顯的壓力。我國的人力資源、自然資源和經濟發(fā)展方式也在經濟總量增大的同時面臨著迫切的改革壓力。伴隨著優(yōu)化產業(yè)結構、化解產能過剩的進程發(fā)展,一些行業(yè)難免受到較大沖擊,這是結構調整中不得不付出的代價。另外,全球經濟危機發(fā)生后,為穩(wěn)定國內經濟,我國政府及時采取拉動內需和振興產業(yè)等刺激政策,隨著經濟政策的退出,其帶來的影響也逐步減弱。最后,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政府嚴格統(tǒng)計審查,本著“寧可不要面子好看,也要實實在在的發(fā)展”的態(tài)度,擠壓地方政府統(tǒng)計數據中的“水分”,也是某些地區(qū)經濟增長出現(xiàn)斷崖式下滑的主要原因,但這一因素所帶來的經濟速度增長下降同實際的經濟增長速度減緩并無聯(lián)系。
在理解了中國經濟速度放緩各種因素的同時,我們也注意到反腐倡廉對地方經濟增長速度在短期內存在一定的可能影響,由于建國以來中國的經濟增長長期主要依靠工業(yè)化推動,而工業(yè)化的推進又主要由固定資產投資來實現(xiàn),高強度的反腐工作不免使地方官員對政府的投資項目更加謹慎,自然會影響地方經濟的增長。但是這一影響不具有長期性,我國的反腐倡廉機制體制建設會逐步完善,這一部分的投資將會恢復常態(tài)。同時,經濟學將投資、消費、出口比喻為拉動GDP增長的“三駕馬車”,雖然政府投資在一段時間內產生了不利影響,但隨著我國經濟結構調整得更加合理有效,消費與出口帶來的產值增加,這一影響也會隨時間逐漸減弱。
從全國范圍來看,這種影響在各個地區(qū)間也并不相同,對中部地區(qū)的經濟增長影響大于東部地區(qū),而對東部地區(qū)的影響又大于西部地區(qū)。理論分析認為這是由于東部地區(qū)的經濟發(fā)展水平較高,市場條件和制度環(huán)境相對完備;而中部和西部地區(qū)的經濟發(fā)展水平相對較低,政府管理水平不透明程度較高,政府運行效率較低,從而經濟增長在短期內下降幅度較大。但西部地域廣闊,資源稟賦豐富,經濟增長所受影響反而相對較小。以下表中2014年的數據為例,2014年我國給予黨紀政紀處分人數排在全國前10位的省份包括河南、河北、山東、山西、四川、江蘇、安徽、浙江、湖南、湖北,但是其中有8個省份GDP増速高于全國平均增速7.4%,只有河北和山西低于全國水平*張國棟:《正風反腐,助推經濟發(fā)展步入良性軌道》,《中國紀檢監(jiān)察》2015年第6期。。這表明反腐敗對政府治理水平較高的地區(qū)影響較小,隨著反腐敗持續(xù)下去,各級政府管理水平逐步提高,反腐只能會使經濟社會發(fā)展形成更加有序的運行環(huán)境,形成實實在在的發(fā)展速度。
河南河北山東山西四川江蘇安徽浙江湖南湖北2014年給予黨紀政紀處分人數22039197151549615450134451147710703106971055799032014年GDP增幅89%65%87%49%85%87%92%76%95%97%
本文從理論和實踐兩方面分析表明,反腐倡廉對經濟社會發(fā)展的影響是積極的、正面的。雖然大部分時候反腐倡廉作為一種底層制度改良與權力的自我約束行為,對社會經濟發(fā)展的效用不是直接的、立竿見影的,而是需要長期的運行才會逐步反映出來,但歸根結底反腐倡廉是有益于國家發(fā)展的重要工作。反腐倡廉將權力關進“籠子”,遏制住了黨內的不正風氣;推動了國有企業(yè)健康發(fā)展,提高了市場活力;調節(jié)了社會矛盾,密切了黨群關系;為社會主義建設提供了信心和正能量,可以說,反腐倡廉工作是保障社會經濟健康、長效發(fā)展的基礎性工作,是維護國家長治久安的必要措施。
現(xiàn)有的成績與問題往往是歷史的累積,雖然在過去的一段時期內迫于一定的發(fā)展壓力,腐敗有一定的生長空間,但隨著現(xiàn)實條件發(fā)生變化,有必要堅定信念去除不利于當前經濟社會發(fā)展的因素。現(xiàn)在我們正站在繼往開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時間點上,為實現(xiàn)兩個100年的奮斗目標、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我們必須堅定“四個”自信,以反腐倡廉凝民心、聚民力,發(fā)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和黨的優(yōu)良作風傳統(tǒng),加強黨風廉政建設,提高黨的執(zhí)政能力,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提供公平效率的健康環(huán)境。
首先,要堅定信念將反腐工作堅持到底,將反腐倡廉工作做到長期化、制度化。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制度問題更帶有根本性、全局性、穩(wěn)定性和長期性?!?《習近平總書記系列講話精神學習讀本》,北京: 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13年版,第181頁。制度反腐是反腐倡廉的核心,杜絕腐敗不僅要求我們要嚴厲打擊腐敗,更重要的是從源頭切斷腐敗行為,完善權力運行監(jiān)督機制,理順腐敗預防—監(jiān)督—懲戒體系,明確政府的權力界限,從運動式反腐向制度化反腐轉變,讓政府官員的行為受到監(jiān)督限制,真正做到政府在陽光下運行。
其次,要堅持不懈地推進經濟社會的發(fā)展,保障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維護經濟社會的穩(wěn)定運行是開展反腐倡廉工作的基礎,要重視在開展反腐倡廉工作的同時保護好經濟發(fā)展的任務,建立起黨員干部容錯糾錯機制,寬容干部在工作中特別是改革創(chuàng)新中的失誤;要建立更有利于遏制腐敗產生的機制體制,使經濟體制建設同反腐倡廉制度建設互為輔佐,相互促進。
第三,堅持反腐倡廉與經濟發(fā)展共同進步中體現(xiàn)社會主義制度的優(yōu)越性,在反腐倡廉進程中走出一條健康的發(fā)展道路。以反腐倡廉凈化黨風民風,再以清正廉明的風氣促進反腐倡廉工作的繼續(xù)開展,重視道德因素對反腐倡廉的調節(jié)作用,暢通群眾參與反腐的溝通渠道,提高腐敗行為的風險。在政府和人民群眾的共同努力下,最大程度地抑制腐敗的產生和發(fā)展,保障經濟社會的長期、穩(wěn)定發(fā)展。
EffectAnalysisofEconomicdevelopmentofAnti-corruptionSincethe18thCPCNationalCongress
Han Xiping, Sun Xiaojie
(School of Marxism of Jilin University, Changchun Jilin, 130012)
Theories indicate that anti-corrup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can coexist. Practice shows that strengthening the anti-corruption campaign by the Party since the 18th CPC National Congress has stricken hard the behavior of rent-setting and rent-seeking, purified the general mood of the society, promoted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government functions, which provided a high-quality and effective market environment for the socialist economic construction. And there are many reasons for the decelerating of the speed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We must be firm in our confidence and push forward the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society with system building as the basis, market mechanism as the support and the moral education as the guarantee.
since the 18th CPC National Congress; anti-corruption; speed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D6
A
1002-3909(2017)05-0018-07
本文系吉林大學廉政中心項目“中國教育中的尋租活動及其治理研究”的階段性成果。
韓喜平,男,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吉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孫小杰,女,吉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生。
[責任編輯穆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