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wèi)慶秋
重慶的春天很短,至少給人的感覺是如此。經(jīng)歷了漫長冬天的凄風冷雨,羽絨服似乎還來不及脫下,一夜之間,突然就“入了夏”。因此,對重慶人來說,從春分到谷雨這一個月時間彌足珍貴,和煦卻并不灼人的春日,短暫而充滿意境的夜雨,還有萬紫千紅爭奇斗艷的花朵,是一年中最宜人的時光,也是人們享受戶外最頻繁的日子。
除了賞花、野炊、采草莓、挖野菜,屬于春天的娛樂還得數(shù)放風箏。如今,風箏都是用買的。在小時候,自制風箏卻是主流,能買現(xiàn)成的風箏的孩子反而會被視為另類。自制風箏以王字風箏居多。先細線把四根細竹蔑綁成一個“王”字,這就是風箏的骨架,只是“王”字的字形不太標準,前兩“橫”一樣長,最后一“橫”較短。骨架做好后,需要確定好三根頂線的位置,那是決定風箏能不能飛得高的關(guān)鍵。然后在骨架上糊上輕薄的紙,再把剩下的紙裁成細長條,首尾粘在最后一“橫”的兩端,這就是風箏的尾巴了。手更巧的,會做老鷹、燕子、蝴蝶等形狀的風箏,在勞動課上是會被老師叫上講臺表揚的。
我人生中的第一個風箏得來很巧,是在路邊撿到的王字風箏,大概是因為破了洞斷了線,被人隨手丟在略邊。我把紙撕掉,只剩王字骨架和頂線,再拿平時練書法的毛邊紙糊上,最后用紫色水彩筆給紙上了色。老實講,那個風箏真是審美災(zāi)難,遠遠看上去像是涂了紫藥水。不好看也就算了,在學校試飛時,不知是頂線沒弄好還是毛邊紙?zhí)?,飛不過3米高就會一頭栽倒下來,我急得滿頭汗,小伙伴們卻哈哈大笑。剛出師就遭遇滑鐵盧,放了學,我垂頭喪氣拽著那風箏回到家,便跑回臥室哇哇大哭。
那天傍晚,老爸下班回家,看到那個紫藥水風箏和哭得滿臉通紅的我,立刻就明白發(fā)生了什么事?!澳?,過幾天老漢給你做一個?!彼参课业?,我卻不愿相信。老爸的雙手有殘疾,從娘胎里出來就十指不全,僅有三根手指是完整的。雖然他能用殘缺的手寫得一手好字,也沒有能難倒他的家事,但幼時的我很難想象,做風箏那么細致的活兒,他也能辦到。
等到星期天,老爸真的帶回來幾根長長的細竹蔑和一張宣紙,只見他熟練地在竹篾上做記號、修剪、扎線、粘乳白膠。竹篾在他手上格外“聽話”,不到半小時,就制出了完全和“王”字不同的骨架。老爸再攤開宣紙,描了下位置便拿起剪刀咔嚓咔嚓開剪。最后,他拿毛筆蘸了赭石色和黑色顏料,在糊好的風箏上簡單畫了數(shù)筆,一只威風凜凜的老鷹風箏就做好了。我傻站在一邊,又驚又喜,不知說啥才好?!白鲲L箏是老漢的強項,以后再給你做其他樣式的。”他輕描淡寫地說。
后來,在班上組織的春游中,那個老鷹風箏飛得老高,羨煞一幫小伙伴。我也沒再纏著老爸給我做其他樣式的,因為那只鷹很堅挺地陪伴我度過了整個小學時光,即使越來越多的同學開始買現(xiàn)成的風箏,和我的老鷹風箏相比,那些市售風箏都是“戰(zhàn)五渣”。
長大后,我買過幾次風箏,也見過不少厲害的風箏,帶輪子的風箏、會發(fā)出響聲的風箏、形狀千奇百怪的立體風箏、長達1000米的長龍風箏……但我的初心,始終是那只出白老爸雙手的老鷹風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