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茜斌 葉海萍 王允鑌 趙惠宇 楊桂玲 劉高平
(1.浙江省黃巖區(qū)果樹技術推廣總站 臺州318020;2.浙江省農科院農產品質量標準研究所)
東魁楊梅采前落果及防控措施的初步研究
黃茜斌1葉海萍1王允鑌1趙惠宇2楊桂玲2劉高平1
(1.浙江省黃巖區(qū)果樹技術推廣總站 臺州318020;2.浙江省農科院農產品質量標準研究所)
黃巖是東魁楊梅的發(fā)源地,楊梅產業(yè)也是黃巖區(qū)農業(yè)主導產業(yè)。由于楊梅成熟采收期與浙江省的梅雨季節(jié)完全吻合,因此通常年份由于連續(xù)陰雨的影響,會導致楊梅大量落果,再加上楊梅果蠅等害蟲、青霉病菌、綠霉病菌、白腐病菌對楊梅果實的為害,還有大風對楊梅果實的傷害等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就造成了楊梅產量年年“采一半爛一半”的現(xiàn)狀。廣大果農為了確保楊梅產量,在生產上會選擇使用植物生長調節(jié)劑、殺蟲劑、殺菌劑等農藥,也給楊梅果品帶來食用安全的隱患。為了進一步探索幾種常用的楊梅植物生長調節(jié)劑預防楊梅采前落果的效果及對楊梅果品食用安全的影響,根據浙江省楊梅一品一策試驗示范課題組的安排,2016年5月開始進行了本次田間試驗,以便更好指導楊梅安全生產。
1.1.1 供試果樹。試驗園選擇臺州市黃巖區(qū)平田鄉(xiāng)里龍村黃巖北坪家庭農場,該家庭農場有10~12年生東魁楊梅13.3hm2,667m2栽20~23株,樹冠直徑3~5m,單株產量約15~20kg。農場海拔350m,屬高山楊梅,每年在6月28日前后開始采收。小區(qū)試驗園的山坡地勢較平緩,供試楊梅樹約150株。
1.1.2 供試藥劑及材料。85%2,4-D鈉鹽(四川國光農化股份有限公司),80%對氯苯氧乙酸(四川國光農化股份有限公司),80%赤霉酸可溶粒劑(上海悅聯(lián)化工有限公司),25%咪鮮胺乳油(江蘇輝豐農化股份有限公司),6%乙基多殺菌素懸浮劑(美國陶氏益農公司市售),40目防蟲網帳(浙江省臺州市地產,自制)。
1.2.1 處理設計。試驗設2,4-D鈉鹽3.3×10-(6采收前40d、30d、15d噴藥)、5×10-(6采收前15d噴藥)、10×10-(6采收前15d噴藥)五個處理,對氯苯氧乙酸250×10-(6采收前40d、30d、15d噴藥)、125×10-(6采收前15d噴藥)、375×10-(6采收前15d噴藥)五個處理,赤霉酸40×10-(6采收前40d、30d、15d噴藥)、赤霉酸+乙基多殺菌素+咪鮮胺(采收前30d、15d噴藥)五個處理,防蟲網覆蓋(羅幔)、防蟲網覆蓋+薄膜避雨(羅幔+避雨)、空白對照,總共十八個處理,單株小區(qū),三次重復,處理之間設保護株。
1.2.2 處理方法。根據試驗園往年的楊梅成熟開采時間為6月28日,確定各處理的噴藥時間,第一次噴藥時間為5月18日,用背負式單管手動噴霧器噴藥,每處理3株的總噴水量為5kg,2016年試驗期間天氣較好,各次噴藥當日均沒有下雨。試驗園防蟲網覆蓋時間為5月15日離開采尚有43d。
1.2.3 田間調查。在楊梅果實基本定果之后的6月1日、2日,每小區(qū)在樹冠的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各選一個枝組,掛牌標記,疏除病蟲果、畸形果,清點枝組的果數(shù)作為藥前基數(shù)。6月28日、29日再清點所標記枝組的掛果數(shù)量(包括沒有脫落的病蟲果),計算落果數(shù)量、落果率。
表1 幾種植物生長調節(jié)劑對東魁楊梅的采前防落果效果(浙江黃巖)
藥效計算方法:落果率(%)=(施藥前果實數(shù)量—施藥后果實數(shù)量)/施藥前果實數(shù)量×100。
1.2.4 農殘分析。每個濃度處理設定3個小區(qū)(3棵樹),每小區(qū)隨機采集楊梅樹上、中、下、里、外等不同部位的生長正常、無病害、成熟的樣品(不少于1kg),則每個濃度處理采集3個平行樣品。采樣后立即將樣品裝入封口樣品容器,貼好標簽,于冰柜中保存,統(tǒng)一送農科院質標所進行農殘檢測。
2.1 不同處理對減少楊梅成熟期落果均有效果。根據試驗調查結果(詳見表1),各種植物生長調節(jié)劑的不同處理濃度和處理時間的落果率在8.8%~29.0%,均優(yōu)于對照區(qū)34.0%的落果率,其中以防蟲網覆蓋、防蟲網覆蓋+薄膜避雨兩個處理的效果最好,落果率分別只有9.3%和8.8%,遠遠超過其它處理;其次為2,4-D鈉鹽5×10-(6采前15d)、2,4-D鈉鹽10×10-(6采前15d)、對氯苯氧乙酸375×10-(6采前15d)、赤霉酸40×10-6+咪鮮胺1000倍+乙基多殺菌素2000倍(采前15天)等四個處理保果效果較好,落果率分別為13.4%、18.9%、17.6%、17.4%,明顯優(yōu)于對照區(qū)的34.0%。
2.2 同一種植物生長調節(jié)劑的使用濃度越高,防落果的效果越好;相同使用濃度時噴藥越早防落果效果越低。無論2,4-D鈉鹽、對氯苯氧乙酸和赤霉酸均表現(xiàn)出同樣趨勢,其中2,4-D 鈉鹽和對氯苯氧乙酸處理間的差異更為明顯。根據本試驗樣品的農殘檢測結果,各種處理的農藥殘留均沒有超標。
2.3 防治楊梅果蠅和白腐病對減少楊梅采前落果的效果明顯。根據試驗調查,楊梅果蠅大約在楊梅開采前25d 開始陸續(xù)從其它園地遷入楊梅園為害。2016年試驗中采前30d赤霉酸50×10-6單用、赤霉酸50×10-6+咪鮮胺1000倍+乙基多殺菌素2000倍混用的落果率分別為24.7%和24.1%,兩者之間沒有差異。而采前15d 相同濃度的單用、混用的落果率分別為23.3%和17.41%,差異極為顯著。分析認為此時楊梅果蠅、楊梅白腐病已經開始為害果實,田間噴殺蟲劑、殺菌劑對減少楊梅采前落果的效果就比較明顯。
綜上所述,楊梅網室栽培對預防楊梅采前落果的效果最好,值得在生產上推廣。2016年6月20~24日的高溫干旱,梅雨季節(jié)的“空梅”現(xiàn)象,十分有利楊梅采收,導致網室栽培與網室避雨栽培之間落果率沒有差異,但一般年份應該網室避雨栽培的效果更好。采前15d 植物生長調節(jié)劑混用殺蟲劑和殺菌劑對楊梅防落果的效果比單用效果明顯。
通過田間的調查觀察,按楊梅掛果情況可分為兩類:一類是大量掛果的楊梅樹,由于沒有進行合理疏果或疏果不到位,掛果量很大,導致果實不能轉色成熟,到一定時間自然會出現(xiàn)大量落果;另一類是合理疏果的楊梅樹,由于病害、蟲害、風害、雨害的影響造成的災害性落果,對這些災害性落果即使用植物生長調節(jié)劑保果,但留在樹上已經被為害的果實也沒有商品價值。因此認為減少楊梅的采前落果,主要通過設施栽培如“網室+避雨”來減輕病害、蟲害、風害、雨害的影響,從而實現(xiàn)保產增產。
10.13906/j.cnki.zjgj.1009-0584.2017.03.530
2017-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