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小芳+王伯誠+郝西平+王健康+陳偉強
中圖分類號:S645.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1-3547(2017)18-0120-03
荸薺屬莎草科荸薺屬多年生淺水草本植物,別名馬蹄、地栗、烏芋、鳧茈等[1]。荸薺營養(yǎng)豐富,亦果亦蔬,亦糧亦藥,是我國特產果品,深受消費者的喜愛[2]。黃巖院橋店頭是浙江省著名的荸薺種植基地,種植歷史數百年,當地農民具有豐富的栽培和營銷經驗。當地的地方品種店頭荸薺,以其高墩紅艷、汁多味甜、清脆爽口而聞名,與黃巖蜜橘相媲美,素有“黃巖蜜橘紅彤彤,店頭荸薺三根蔥”之說[4],被省內外多地引種,享有一定的品牌知名度和美譽度。但由于多年連續(xù)種植,種性退化、抗性差、病蟲害嚴
重[3],尤其是荸薺稈枯病頻發(fā),嚴重影響荸薺種植效益,直接影響薺農種植積極性。稈枯病不僅直接影響荸薺產量,而且嚴重影響荸薺的品質和效益,并且有逐年加重的趨勢,已嚴重影響荸薺的生產與發(fā)展。
本文結合作者多年來的荸薺科研和生產實踐,總結店頭荸薺品種特征特性,從實際出發(fā),以預防或減輕荸薺稈枯病為前提,綜述店頭荸薺防病減災的關鍵栽培技術,以期為荸薺生產者提供理論依據和技術支撐。
1 店頭荸薺的特征特性
店頭荸薺株高約97 cm,葉狀莖管狀、粗5.3 mm、平滑、有隔膜、綠色;球莖闊橫橢球形[1],臍部微凹,球莖表皮中等紅褐色[1],平均單個質量中等偏上,
27 g,橫徑4.21 cm,縱徑2.32 cm;單位面積球莖數偏少,為107粒/m2,產量一般約為30 000 kg/hm2;店頭荸薺性喜溫暖濕潤,耐熱,不耐霜凍,較耐貯藏;中晚熟,生育期140 d。經鑒定,該品種對荸薺枯萎病表現中抗(MR),對荸薺稈枯病表現感病(S);同時據測定,每100 g新鮮荸薺球莖中含水分
83.4 g,可溶性總糖6.3 g,蛋白質0.99 g,淀粉2.2 g,粗纖維0.7%,維生素C 5.65 mg,磷7.4 mg,鈣21.24 mg,鐵7.85 mg。該品種品質優(yōu)良,肉質細嫩,口感甘甜,水分含量較高。
2 防病減災關鍵栽培技術
2.1 優(yōu)選田塊
荸薺田宜選擇土層深厚、底土堅實、保水保肥、肥力中等以上,有機質含量1.5%以上,土壤pH值5.5~7.5,耕作層18~25 cm,多年生水生雜草少,無福壽螺為害或少為害,輪作2 a以上,荸薺田丘自流或機灌條件好且水體潔凈的地區(qū)。
2.2 精選種球
種球質量不僅直接影響到荸薺秧苗素質,還影響到栽植后活棵期的生長狀況、抵抗自然災害和病蟲害的能力以及球莖單位面積總個數與單球質量。因此,精選種球就成為高產優(yōu)質的首要條件。
①初選 觀察上一年荸薺田間生長后期植株,將植株群體生長整齊一致,分蘗分株性強、無倒伏、無病蟲為害的田塊定為留種田,此為初選[5]。初選對荸薺栽培來說特別重要。
②復選 荸薺收獲時,從留種田中選取外形端正、大小均勻、表皮無破損、無病蟲害、無潰爛、芽頭健全短壯、皮色鮮亮、單球莖質量25 g以上且具有店頭荸薺品種特征的球莖進行貯藏留種,此為復選。最后,在播種前剔除在貯藏過程中發(fā)生霉變、腐爛、失水等的劣質種球。
2.3 種薺處理
荸薺稈枯病主要是種球帶菌或田間遺留的病株殘體傳播引起,因此在播種催芽前必須進行種薺處理。先用清水洗凈種球表面雜菌和泥土,再用50%多菌靈或稈枯凈等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1 000倍液浸種20 h,然后用清水洗凈并晾干表面水分再播種。
2.4 采用組培苗進行生產
荸薺組培苗是指無菌條件下利用組織培養(yǎng)方法取下荸薺球莖莖尖進行離體培養(yǎng)、快速繁殖而獲得的再生植株,它既能保持優(yōu)良荸薺種質資源的特有性狀,又能解決荸薺種球帶菌和種性退化問題。實踐證明,荸薺組培苗抗病性強,稈枯病發(fā)生率只有1%,一般增產20%~60%,其球莖皮薄、脆甜、化渣、爽口。
2.5 采用芽插栽培技術
荸薺傳統(tǒng)的栽培方法是先在秧田里育好秧苗,然后帶球莖移栽到大田。芽插栽培[6]有別于這種傳統(tǒng)的方法,采用提早催芽、育苗,育苗期間讓其自然分蘗,然后利用其一級、二級、三級等多級分蘗苗進行大田移栽,淘汰母株,不帶球莖,也有人稱作分株繁殖。利用分蘗苗移栽大田,1穴栽種1個分蘗苗帶1~2個附蘗。通過試驗,在本地肥力水平較高的田塊,店頭荸薺可稀植到100 cm×100 cm[7]。
芽插栽培比傳統(tǒng)子插栽培具有省工節(jié)本省種、抗稈枯病能力強、地下球莖均勻、大果率高、產量高等優(yōu)點;尤其是采用芽插栽培后,荸薺大田稈枯病發(fā)病時間延遲、發(fā)病程度明顯減輕。
2.6 適時遲栽,避開稈枯病發(fā)病高發(fā)期
荸薺移栽期的早遲與稈枯病的發(fā)生、為害程度有密切關系。根據筆者在黃巖本地調查,7月15日前移栽的田塊,由于移栽早,分株期長,分株過多過密,田間郁閉,封行早,若遇上中后期多雨、多霧等氣候條件,易引發(fā)稈枯病的流行與暴發(fā);若推遲到7月20日以后移栽,荸薺分株數適中,田間通風透光好,封行遲,發(fā)病輕,封行期容易避開稈枯病高發(fā)期。但移栽期最遲不能超過7月28日,因為移栽太遲,分蘗期及生長期短,易出現總苗數不足,單位面積球莖數少,產量低。綜合多種因素,店頭荸薺最佳移栽期為7月20~25日、移栽密度100 cm×110 cm、行向以南北走向為宜。
2.7 “分蘗期割除母株”新技術的應用
荸薺分蘗期割除母株是一項降低病原菌基數、減少病菌感染、拓展球莖生長空間、提高產量、操作簡單而行之有效的技術措施,也是荸薺栽培技術的新突破,值得推廣應用。
①割除母株具體方法 在荸薺大田生長到平均每一母株分蘗苗達6~7株時,用鐮刀將母株全部葉狀莖從土表以下1~5 cm處的基部割下,并收集轉移到田外銷毀。割除母株的同時結合施入追肥。endprint
②割除母株的效果 實踐證明,與不割除母株的常規(guī)栽培相比,割除母株的荸薺稈枯病為害輕、無效分蘗減少、田間葉狀莖生長較整齊;每1 m2球莖數增加17.0~25.2粒,增產15.54%~20.87%。
2.8 優(yōu)化施肥
荸薺生育期長,對養(yǎng)分的需求量較大,尤其是球莖從開始形成到膨大成熟長達75 d。因此要根據荸薺自身生長規(guī)律,堅持“前促—中控—后穩(wěn)”的原則,平衡施肥,整個生育期不偏施氮肥,中后期以增施鉀肥來提高荸薺的抗性與品質。有機肥以土雜肥、菜籽餅、畜禽糞肥為宜(豬欄肥除外,豬欄肥會使荸薺品質變差),其中菜籽餅既可作基肥也可作追肥施用。
實例:基肥施腐熟有機肥15 000 kg/hm2、碳酸氫銨750 kg/hm2、過磷酸鈣600 kg/hm2、硫酸鉀型復合肥375 kg/hm2。有機肥翻耕整田前施入,化肥移栽前2 d作耙面肥施入。追肥可分3次進行,第一次在移栽10 d后施苗肥,施尿素75 kg/hm2;第2次在處暑(8月23日左右)邊施分蘗分株肥,菜籽餅
750 kg/hm2、硫酸鉀型復合肥150 kg/hm2、硫酸鉀112.5 kg/hm2;第3次在秋分(9月23日左右)前施結薺、膨大肥,菜籽餅750 kg/hm2、硫酸鉀型復合肥225 kg/hm2、硫酸鉀150 kg/hm2。
2.9 按不同生育時期掌握灌水深度
荸薺插后返青期,屬生理恢復期,需灌深水保成活,以灌水4~7 cm為宜;分蘗分株期,以淺水灌溉為主,水深2~3 cm為宜;分蘗后期如出現徒長趨勢時可適當露田或曬田,并提高抗性;開花結薺期,此期為需水敏感期,不能斷水,以灌水2~4 cm為宜;球莖膨大期,此期為需水高峰期,以灌水3~8 cm為宜;成熟期,以間歇灌水為主,應該自然落干后再灌水,水深0~2 cm為宜;采收期,在采收前15~20 d排干田水,以便收獲。
荸薺生長期間,如遇高溫干旱,水位適當加深,有利控制土溫;寒潮來臨時要注意灌水,過后及時排水;每次追肥時,先把水排淺再施肥,待肥吸入土中后再灌水至原來深度。為防稈枯病等為害,避免串灌。
2.10 優(yōu)化病蟲害防治
在防治策略上,堅持“預防為主,綜合防治”原則,優(yōu)先選用農業(yè)防治,合理使用藥劑防治,著重做好“一病一蟲”的防治。
①稈枯病的綜防技術 荸薺稈枯病俗稱荸薺瘟,屬真菌性病害,該病廣泛分布于荸薺產區(qū),整個生長期都會發(fā)生[8]。病害來勢猛,擴散快,適宜氣候條件下可在3~4 d內暴發(fā)成災,屬毀滅性病害[9]。只要能防治稈枯病,荸薺的其他病害均可兼治。
a.農業(yè)防治。翌年開春后,燒毀發(fā)病地上莖,把遺留在田中的荸薺球莖打撈干凈,以減少病原基數;同時把田邊、溝邊的野荸薺及自生苗鏟除干凈,以減少初次侵染源;加強栽培管理,分田灌水,避免病菌隨灌溉水傳播;實行2 a以上的輪作,最好是水旱輪作,這對荸薺安全生產非常重要。
b.藥劑防治。在荸薺封行時開始噴藥保護或在零星發(fā)病期開始噴藥,之后每隔7~10 d噴藥1次,雨后及時補噴,10月中下旬后停止用藥。可選擇甲基硫菌靈、三唑酮、稈枯凈、咪鮮胺乳油或多菌靈等藥劑交替防治。因荸薺稈光滑,防治病害時,藥液中可加中性洗衣粉0.5 g/kg,以增強藥液黏著力,提高防治效果。荸薺忌用“久抗霉素”[10]。
②白禾螟的防治 荸薺害蟲主要為白禾螟,以幼蟲蛀食為害,造成葉狀莖枯死,導致缺苗少株。在防治上,一要及時清理田間雜草、殘茬,降低越冬蟲口基數;二要合理用藥,于7月中旬至9月上旬重點防治第2、3代,在卵塊孵化高峰期前2~3 d用藥,可用5%銳勁特(氟蟲腈)1 000倍液噴殺。
③荸薺生理性紅尾重在預防 荸薺紅尾是一種生理性病害,前期極易與稈枯病混淆,在荸薺產區(qū)發(fā)生既普遍又有加重趨勢。其主要原因是薺農長期不施有機肥,單一施用化肥,尤其是多年連續(xù)種植荸薺的土壤,這種缺素引起的紅尾現象尤為嚴
重[11~12]。該病重在預防,若在荸薺移栽前或在該病發(fā)病初期,施用硼、鎂、鋅肥,可使發(fā)病較輕的紅尾恢復[13]。具體措施:對重病田每1 hm2撒施硼砂、硫酸鋅各30 kg或硼鋅鐵鎂肥30~37.5 kg,每隔7 d撒施1次,連續(xù)2~3次;或者在癥狀出現初期用優(yōu)馬修復劑300倍液噴施防治。
2.11 荸薺的采收
當地面莖葉枯萎倒伏、地下球莖停止生長、球莖皮色呈中等紅褐色、球莖含水量降低、食味甜時即可采收[14]。荸薺采收期長,從12月15日至翌年清明(4月4日左右)前都可采收,但最適宜的采收期為12月25日至翌年1月底。
參考文獻
[1] 李峰,柯衛(wèi)東.荸薺種質資源描述規(guī)范和數據標準[M].北京:中國農業(yè)科學技術出版社,2013:1,15,42.
[2] 黃洽.亦糧亦果亦蔬亦藥話荸薺[J].食品與生活,2001(5):16-17.
[3] 賴小芳,陳銀龍,王伯誠,等.荸薺‘店頭三王高效組培快繁及馴化、移栽技術[J].浙江農業(yè)學報,2011(6):1 123-
1 128.
[4] 陳可可,楊新琴.黃巖地區(qū)幾個常栽荸薺品種比較試驗[J].長江蔬菜,2013(18):130-132.
[5] 蒙平,陳麗娟,杭玲,等.荸薺高產栽培與利用[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8:17-18.
[6] 賴小芳,王伯誠,陳銀龍,等.荸薺芽插栽培技術特點及效益分析[J].浙江農業(yè)科學,2009(3):466-468.
[7] 王伯誠,賴小芳,陳偉強,等.品種、密度、鉀肥對荸薺產量和可溶性固形物的影響[J].江西農業(yè)學報,2017(8):20-
24.
[8] 潘麗,朱志賢,鄭露,等.荸薺主要病害的研究進展[J].長江蔬菜,2010(14):10-14.
[9] 張愛芳,徐瑞琳,李彪,等.荸薺主要病蟲害生物學特性、發(fā)生規(guī)律和防治對策[J].安徽農業(yè)科學,2002(5):755-
756.
[10] 楊昌亮,王伯誠,林海忠.久抗霉素對荸薺稈枯病和球莖肉質的影響[J].浙江農業(yè)科學,2012(5):715-716.
[11] 王迪軒.預防荸薺缺素紅尾[J].湖南農業(yè),2014(8):26-
27.
[12] 何小蘭,范漢江.金甲朋防治“馬蹄紅尾病”的初步效果[J].南方園藝,2009(3):31.
[13] 廖旺姣,韋繼光,賴傳雅.廣西荸薺病害的調查[J].中國食用菌,2006:112-115.
[14] 賴小芳,陳銀龍,黃善軍,等.店頭荸薺的采收與貯藏技術[J].農業(yè)科技通訊,2015(11):202-20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