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甯
終于到了你們自己做選擇的時候了。
在父母替你做主的年紀,你一定滿心抱怨,覺得權(quán)利被僭越或者剝奪了??烧嬲鎸x擇時,面對要填滿的80個志愿時,你忽然感到了困惑,可能體會到了自由選擇背后的深層寓意:選擇需要能力,更意味著要完全由自己來背負可能的后果和責任。
從興趣出發(fā),從特長出發(fā),從社會需求出發(fā),從專業(yè)空間和職業(yè)前景出發(fā),從自己最原始的欲望出發(fā)……都對,也都難。
人格發(fā)展心理學(xué)家埃里克森認為,青少年大多要經(jīng)歷一個“同一性危機”階段。通俗地說,是指一個人在成年之前會有一種強烈的動機去提出“我是誰”“我能成就什么”“我會成為什么樣的人”等問題并尋求答案。越是天才型的人,經(jīng)歷這個“同一性危機”就越早,并且越能夠迅速精準而又深信不疑地找到自己的道路??墒?,有太多的人,包括當年的我,對于自身的強項和弱點,對于自己的愿望和局限,都只有模糊而飄忽的感覺,難以做出篤定的決斷。
幸運的是,事實正如李培根院士在幾年前對華中科技大學(xué)畢業(yè)生演講時說的那樣,每一種選擇都有自己的機遇,選擇的將來是邏輯推斷不出來的;一個人需要思考的,是好好去挖掘選擇之后自己將會遭逢的機會。在我們面前展開的,從來就不是一條現(xiàn)成的、完全預(yù)設(shè)好的道路。你做出的每一個選擇都是活扣,而不是死結(jié)。所以不妨且思且行,且行且思,讓認知的器官保持開放狀態(tài),勇于面對各種不確定性。
填報志愿有deadline,但人生選擇其實一直online。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