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駿+柴林
近來,人們對大腦科學越來越關心。如果把大腦比作一張信息高速網(wǎng)絡,良好的音樂訓練就有重新布線的作用,它讓線路更合理,信息的傳遞更高效。通過改變大腦的結構和功能,音樂訓練不僅可以讓孩子們的手指跑得更快,還可以為他們的人生打下基礎。
2011年上映了一部打動人心的電影《音樂永不停止》。電影不僅關于音樂,也探討了親子關系等問題,值得每一位家長觀看。結尾更讓人落淚。我們在這里不劇透,只說個大概:一對成年父子,兒子得了腦瘤,形成不了新的記憶,但還能記得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一些歌曲,父親要通過音樂和兒子重新建立關系。這是根據(jù)真實案例改編的,說明音樂對于硬件受損的大腦也有幫助。那么,音樂對正常發(fā)育中的大腦(就是少兒的大腦)有沒有影響呢?
那些音樂課沒有浪費
2013年,國際學術雜志《神經(jīng)科學期刊》上的兩項研究被廣為轉載,它們都是關于成年人大腦的研究,卻引起了幼兒教師和中小學教師的興趣。因為研究發(fā)現(xiàn),童年的音樂訓練所產(chǎn)生的益處會持續(xù)到成年之后。
第一項研究在美國西北大學進行,主持人是妮娜·克勞斯。請記住這個名字,她是兒童音樂教育研究的頂尖專家,為很多科研做出了貢獻。她帶領研究者用科技設備觀測44位長者的大腦,他們的年齡在55~76歲之間。這項研究發(fā)現(xiàn),童年受過音樂訓練4~14年的,對說話聲音的反應比沒受過訓練的快了千分之一秒。大家不要小看這千分之一,大腦里的神經(jīng)元以“百萬”計算,無數(shù)個“千分之一”累積起來,就是巨大的差別,說不定,就是“快樂的”和“痛苦的”老年生活的區(qū)別。
第二項研究由加拿大的康考迪亞大學和麥吉爾大學的科學家聯(lián)合進行。他們把受過良好訓練的音樂人分為兩組:7歲之前開始訓練的和7歲之后開始訓練的。為什么這么分組?因為7歲之前是音樂敏感期。然后是問卷調查,詢問音樂人接受訓練和練琴的總年數(shù)、上音樂課的總年數(shù)、現(xiàn)在每天練多少小時。然后研究者讓這些音樂人坐到電腦前面,測試他們根據(jù)視覺信息輕敲手指的準確性。7歲前開始訓練的音樂人表現(xiàn)得更好。掃描顯示,他們的大腦在胼胝體當中有更多的白質。胼胝體是連接左腦和右腦的神經(jīng)纖維束,白質是傳遞信息用的東西,可以想象它是無數(shù)個光纜,胼胝體有更多的白質意味著大腦各個部分連接得更好。
一位研究者說:“7歲之前練習樂器,有可能促進了大腦的動覺區(qū)域和感覺區(qū)域之間的連接的自然成熟,產(chǎn)生了后面的訓練可以依賴的框架?!庇H愛的讀者朋友,各位家長,看到這里請別著急給自己的孩子安排音樂課。研究者還指出,早開始不能保證一個孩子一定能成為更好的音樂人,因為音樂演奏不僅是手指上的技巧,還涉及情感和交流的各個方面。
長期的益處怎么來的
為何音樂訓練對大腦有長期的益處?科學家們提出了多種解釋。除了上面的“動覺和感覺區(qū)域連接得更好”,還有人借助髓鞘的形成(Myelination,也翻譯成“髓鞘化”)來解釋。髓鞘是包裹在軸突(傳遞信號用的)上的一層東西,起到絕緣的作用。它最早由著名醫(yī)學家魯?shù)婪颉し茽柦B在1854年發(fā)現(xiàn)。在大腦中的信息傳遞中,髓鞘起到重要作用。
聽覺皮層的發(fā)育是另一種解釋。研究者戴納·斯特雷特在一篇論文中說,盡管聽覺神經(jīng)和腦干是在0~2歲形成,但聽覺皮層的結構和功能一直發(fā)育到青春期,深層比表層更早到達成人的狀態(tài)。聽覺皮層自下而上建立連接是天生的,但自上而下建立連接的過程受到兒童和聽覺環(huán)境的互動的影響,尤其在是在4~7歲的敏感期之間。
獲益的條件:主動積極地參與
音樂對大腦有益,但如果孩子們只帶耳朵到教室里,被動接受一些音樂知識,或者盯著天花板發(fā)呆,就不得到這些益處。妮娜·克勞斯接受了《時代》雜志的郵件采訪,她是這么回復的:“只有通過積極地制造和控制聲音,音樂才能給大腦重新布線。”就是說,被動聽音樂不會給大腦帶來什么好處。
音樂會不會損傷大腦
如果音樂能幫助受損的大腦和成長中的大腦,那么,借助邏輯推導的一個結果是:不當?shù)囊魳酚柧殻ɡ玳L時間超負荷的演奏訓練)也能損傷大腦。這說得通,音樂史上和我們身邊都有職業(yè)音樂人手部受傷的例子。受傷之后,他們不能演奏,或者演奏到某個特定的片段手指就突然不聽使喚或抽筋,讓旁觀者和自己都大驚失色?;蛟S您是第一次聽說,但演奏家受傷是一個老問題了,專業(yè)術語是“過度使用綜合征”和“局部肌肉張力障礙”。在英國,甚至有專門的“演奏醫(yī)學協(xié)會”。有的演奏家求助于治療上臂的外科專家,但問題不一定在肌肉或手部神經(jīng),很可能在大腦里。
演奏家的手怎么受傷的?為了一探究竟,我們翻看了一些學術研究。原來,早在2001年6月,《紐約科學院年報》上的一篇論文當中就有提示。哈佛醫(yī)學院的神經(jīng)學教授阿爾瓦羅·帕斯卡爾-列昂掃描、對比了正常的演奏者和有“運動控制障礙”的演奏者在演奏某些樂段時的大腦,發(fā)現(xiàn)后者大腦中一些區(qū)域發(fā)生了錯誤的連接。
他說:“鋼琴演奏的風格,例如俄羅斯和德國學派,在運動控制問題的發(fā)展中似乎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相比伸展的手指‘撫摸琴鍵,使用彎曲的手指的強力演奏,和錘擊的運動,更經(jīng)常地和過度使用綜合癥及肌張力障礙有關。這強調了恰當?shù)?、良好指導的練習的重要,說明要定義正確的演奏,就要更好地理解音樂演奏下面的神經(jīng)生物學。”
讀完文章,筆者簡單概括如下:過度練習,讓大腦里的一些神經(jīng)信號混亂,信號找不到正確的神經(jīng)纖維,手指就不聽話了?;蛟S,這就像大霧使信號燈的顏色變模糊,造成了交通堵塞。
當然,孩子要做演奏家的父母們也不必恐慌,把自己練成了殘疾人只是演奏家當中的少數(shù)。勞逸結合,不要長期過度練習,演奏訓練就是安全的。對于業(yè)余學習者,受傷的概率很小。
結語
少兒學習樂器演奏的時候,雙手和視覺刺激、聽覺刺激相互協(xié)作,大腦的功能和結構都可能改進,因而器樂演奏能為后面的學術學習和人生打下基礎。童年的音樂教育,是父母贈給孩子的最佳禮物。請在合適的時候幫您的孩子挑選一樣他們喜歡的樂器,并且為他們尋找一位指導老師,這比送他們一個電子產(chǎn)品就很少搭理他們強出百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