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敏婕
胎兒的血液循環(huán)與母體的血液循環(huán)是融為一體的,稱為“母胎循環(huán)”。寶寶出生后,隨著臍帶被剪斷、自主呼吸開始,其血液循環(huán)也開始“獨立運作”了。早產寶寶的心肺發(fā)育不成熟,最常遇到的“關卡”是動脈導管未閉。
動脈導管是位于主動脈與肺動脈之間的一根管道,是母胎循環(huán)階段十分重要的管道。在正常情況下,這根管道往往會在寶寶出生后一周內“合上”,二個月后完全“堵死”。如果動脈導管未能及時閉合,就會導致一系列問題,使寶寶處于危險之中。
“導管未閉”隱患大
導致動脈導管未閉的主要原因包括早產、肺部疾病、遺傳等。 剛出生寶寶的肺動脈壓力較高,動脈導管內的血流由肺動脈流向主動脈,或雙向流動。兩個月以后,寶寶的肺動脈壓力逐漸減低,此時若動脈導管仍未閉合,主動脈內的血液會持續(xù)流向肺動脈,使寶寶發(fā)生肺部充血、水腫,甚至出血。同時,充血的肺部還是細菌的“理想居住環(huán)境”,大大增加寶寶發(fā)生肺部感染的風險。與此同時,由于主動脈內的部分血液流入了肺部,其供應全身組織器官的血量減少,會影響腦、腎、腸道的供血,導致臟器損傷,甚至壞死。
治療方法有三種
一是保守治療,控制寶寶的液體攝入量,保持其內環(huán)境的穩(wěn)定。由于過多的液體會導致寶寶血容量增加,進入寶寶肺內的血量也隨之增加,會加重肺充血癥狀,故醫(yī)生會根據寶寶的血壓和尿量情況盡可能限制液體攝入量。如果寶寶病情嚴重,醫(yī)生還會給早產兒一定的呼吸支持,以保證肺內的壓力,使動脈導管分流減少,維持其內環(huán)境的穩(wěn)定。一些“幸運”的寶寶通過內科保守治療就能使動脈導管自然關閉。
二是藥物治療,主要是布洛芬和對乙酰氨基酚。這兩種藥物可以促進動脈導管閉合,但用藥期間可能會產生一些副作用,如抑制血小板功能、使寶寶尿量減少、影響寶寶的胃腸道消化功能等。
三是手術結扎動脈導管,由于手術畢竟存在一定風險,且突然切斷動脈導管血流可能會導致一些已經“習慣”分流的寶寶一下子難以適應。因此,醫(yī)生會根據早產寶寶的具體情況,反復權衡利弊,選擇最恰當的治療方法。
特別提醒
早產寶寶在闖“循環(huán)關”的時候,有時還會碰到一個隱藏的大危機,雖然不常見,但很難攻克,它就是休克。 最常見的導致早產寶寶休克的原因包括感染、心功能不全和低血容量。早產寶寶的心臟發(fā)育不成熟,當他們的心臟面對一些應激反應時,如心臟負荷過重、嚴重肺動脈高壓、心律失常等,就會出現(xiàn)“跳不動”的情況。針對休克寶寶,醫(yī)生主要采用一些藥物來應對,如促進心臟跳動的藥物(強心藥)、促進血壓升高的藥物(升壓藥物)和改善肺動脈高壓的藥物(舒張血管藥物)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