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志遠
提到昆蟲,我總是想不好用什么詞匯來形容我們之間的關(guān)系。我像大多數(shù)人一樣,喜愛蝴蝶、蜻蜓,還有螳螂這些美麗優(yōu)雅并且整潔的家伙,也像大多數(shù)人一樣,對蒼蠅和蟑螂沒什么好感。最近買了一本美國人托馬斯·艾斯納寫的書,書名是《眷戀昆蟲》,副標題是“寫給愛蟲或怕蟲的人”。封面上的這幾個字很吸引我,也很能代表我對昆蟲的情結(jié)。不管這些昆蟲是我喜愛的也好、討厭的也罷,我確實眷戀它們。
回想起十幾年前剛接觸自然攝影的時候,我?guī)缀鯊膩聿慌娜庀x(鱗翅目幼蟲),不管是帶毛還是不帶毛的,只要看到它們?nèi)鋭拥臉幼泳蜏喩黼y受,趕緊繞道走開。所以在拍攝昆蟲的第一年里,我的圖片文件夾里幾乎沒出現(xiàn)過毛毛蟲的圖片,直到一件事情的發(fā)生讓我對肉蟲有了改觀,并且深深地迷上了一種昆蟲。
我只拍蟲不養(yǎng)蟲,但是身邊一些專門研究蝴蝶的朋友就總是需要飼養(yǎng)一些幼蟲,然后進行觀察拍攝。有一次有個朋友剛好要出差,拿著個小盒子來找我,想要拜托我?guī)退B(yǎng)幾天。知道是蝴蝶幼蟲后我是拒絕的,但他不死心,一邊打開盒子一邊讓我先看看再說。我皺著眉頭不情愿地把盒子接過來,一個肉嘟嘟的家伙從盒子的縫隙里探出了頭。它的頭上長著兩個大犄角,而且還有粉綠相間的條紋,這樣的肉蟲我還是第一次見,居然覺得它有點可愛!我牢牢地記住了“黑脈蛺蝶”這個
名字。
就這樣,朋友把蟲子留下了。我每天給它清理飼養(yǎng)盒,喂新葉子,只要有空就趴在桌邊觀察它,并且給它起了個可愛的名字——小麥。
小麥爬動起來總是搖頭晃腦的。仔細觀察才發(fā)現(xiàn),原來這個小家伙會一邊爬動一邊不斷地吐出“之”字形的絲線,這樣可以讓它們更牢固地抓住葉片或者枝條。它會在葉片上編織一個厚厚的絲墊,這樣趴在上面更舒服也更牢固,它想要便便的時候會爬到“臥室”外面或者干脆翹起“尾巴”把糞便彈開。
當小麥長到小拇指那么長的時候,它把自己倒吊在枝條上,蛻下了一層皮,化成了一個樹葉一樣的蛹,非常精致。然后又經(jīng)過了大約一周的時間,蛹殼逐漸變得透明了,已經(jīng)能看出里面蝴蝶的翅膀。
在一個清晨,小麥就在我眼前慢慢地鉆出了蛹殼,逐漸舒展翅膀,羽化成了一只漂亮的大蝴蝶。那一刻的感動記憶猶新,雖然我們都知道蝴蝶是毛蟲變的,但親手養(yǎng)出一只蝴蝶,親歷了這個完整的過程,感受真的會非常強烈。那么小的毛蟲,抵御各種危險,克服重重困難,最后終于可以振翅高飛,真的太不容易了。
我決定帶著小麥去山上放飛,讓它回到真正的自然界去,那才是它的家。放飛的時候,小麥在我手上停了好一會兒才飛走,它一下子就飛得很高很高。它走了,我有點想念,但我知道,我和小麥的故事才剛剛開始。
我計劃在野外對小麥進行長期觀察記錄。只要有空,我就會上山去找小麥。那時候還認不準樸樹,所以找了好幾個山頭才終于找到了一條“小麥”,那一刻激動的心情到現(xiàn)在還記得。我就一直蹲在草窩里觀察它,不知不覺天就黑了。
隨著觀察的深入,我對小麥有了更多了解,也更加被這個物種深深吸引。
雌蝶產(chǎn)卵前會先圍著樸樹飛幾圈,順便驅(qū)趕走領(lǐng)地里的其他蝴蝶。它只在葉片上象征性地產(chǎn)下幾粒卵,然后把大量的卵產(chǎn)到樹根部的石塊或者枯枝落葉上,這樣可以有效地防止寄生性昆蟲對卵的傷害。
秋末的三齡幼蟲體色會逐漸從嫩綠變成枯黃色,北風呼嘯的時候,小幼蟲會吐絲把葉柄和枝條編織在一起,這樣棲身的葉片才不會被風吹落。
秋末溫度已經(jīng)很低了,小幼蟲爬下樹,躲到落葉層中度過寒冬。來年春天樸樹還沒萌芽的時候,小幼蟲會重新爬回到樹上,等著樸樹發(fā)芽吃上第一口嫩葉。
在整個觀察記錄中最讓我感動和震驚的,是一條不到2厘米的小幼蟲居然可以在落葉中熬過寒冬,然后自己找到“回家”的路。雖然這一切都可以用本能來解釋,但我還是不由自主地給它加上了自己的主觀臆想。在我心里,小麥是那么的頑強,那么的特立獨行。
通過對小麥的觀察記錄,我愛上了各種“肉蟲”,專門搜集拍攝了北京地區(qū)的多種鱗翅目幼蟲,而且集結(jié)出了一本相關(guān)的圖冊。蛺蝶幼蟲長長的像樹枝一樣的犄角、灰蝶幼蟲軟糖一樣的身體、舟蛾幼蟲的奇怪造型、尺蛾幼蟲獨特的步伐……
我想到拍攝第一年對肉蟲的厭惡和
敬而遠之,不免覺得有些可笑。我覺得害怕肉蟲很正常,看到肉蟲尖叫似乎是大多數(shù)普通人的正常反應(yīng)。但其實害怕或者厭惡,往往是因為不夠了解,如果你給自己一個了解它們的機會,也許就不會再那么討厭它了。我很慶幸給了自己這樣的一個機會。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