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春麗
(吉林大學第二醫(yī)院,吉林 長春 130000)
高危型HPV感染與宮頸癌前病變及宮頸癌的相關性研究
于春麗
(吉林大學第二醫(yī)院,吉林 長春 130000)
目的 探討高危型HPV感染與宮頸癌前病變及宮頸癌的相關性。方法 選取200例宮頸癌前病變與宮頸癌患者為研究對象,分為宮頸癌前病變組與宮頸癌組,將85例同期檢測的女性患者作為對照組,對三組HPV陽性感染情況進行分析,同時對其中HPV水平進行分析討論。結(jié)果 檢測出133例HPV陽性患者,并且在檢出人數(shù)上,宮頸癌組檢出人數(shù)最多,其次是宮頸癌前病變組,最后是對照組;高危型HPV中,以HPV16型為主。結(jié)論 高危型HPV感染與宮頸癌前病變以及宮頸癌有密切聯(lián)系,并且以HPV16型為主。
高危型HPV;宮頸癌前病變;宮頸癌
宮頸癌屬于最為常見的惡性腫瘤,位居女性惡性腫瘤發(fā)病率的第二位[1]。在宮頸癌中,經(jīng)歷癌前病變、早期浸潤癌以及浸潤癌三階段。分析宮頸癌病變發(fā)生原因,當前臨床實踐證實了宮頸癌前病變以及宮頸癌通過高危型人乳頭瘤病毒(HPV)存在聯(lián)系?;诖?,本次研究就具體探討了高危型HPV通過宮頸癌前病變以及宮頸癌的相關性,報道如下。
選取我院2015年3月~2017年4月接受的200例宮頸癌前病變及宮頸癌患者為研究對象。其中宮頸癌前病變124例、宮頸癌76例,將其分成宮頸癌前病變組與宮頸癌組。同時選取同期進行健康體檢的85名健康女性為對照組。三組實驗對象的年齡均在25~63歲,平均年齡為(45.6±4.7)歲,患者平均體質(zhì)量在42~64kg之間,平均體質(zhì)量(55.6±5.6)kg。三組實驗對象在實驗前均了解本次研究的目的及方法,簽署知情同意書。在年齡、體質(zhì)量等一般資料上三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采集三組宮頸脫離細胞樣本,在樣本采集24 h以內(nèi)部要求患者無性生活,同時在72 h內(nèi)沒有進行陰道沖洗或者上藥。樣本采集在無菌的條件下進行,主要是使用宮頸刷深入到宮頸管中2 cm,旋轉(zhuǎn)宮頸刷流采集宮頸樣本,將采集到的標本置于細胞保存液中,采集的樣本在兩周內(nèi)完成檢測?;颊邔m頸癌前病變的判斷參考相關的文獻。
HPV-DNA的檢測儀器購置于美國Digene公司生產(chǎn)的Hc-Ⅱ HPV-DNA檢測試劑盒,采取雜交捕獲法,一次性可以檢出13種高危型HPV[2]。
觀察各組HPV陽性率情況以及高危HPV亞型的陽性率。
采用SPSS 20.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分析,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三組總共檢出133例高危型HPV,總陽性率為46.67%。從具體分布情況上來看,對照組HPV陽性最少,其次是宮頸癌前病變組,最多的是宮頸癌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明隨著宮頸癌病變加重,高危型HPV的感染率會顯著上升,具體見表1。
表1 各組HPV陽性率情況
檢出的133例高危型HPV中,檢出率最高的為HPV16,占70.68%,明顯比其他亞型HPV要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高危型HPV各亞型的陽性率
宮頸癌是影響女性生命健康的惡性腫瘤類型,盡早發(fā)現(xiàn)并采取及時的治療是挽救患者生命,提高患者生活質(zhì)量的重要方法[3]。相關研究結(jié)果顯示,HPV是引起宮頸上皮瘤變的主要因素,所以早期檢查患者是否攜帶HPV病毒是預防宮頸癌的重要方法。高危型HPV更容易使宮頸細胞出現(xiàn)惡性轉(zhuǎn)化的情況,這就會使宮頸癌前病變逐漸演變?yōu)閷m頸癌。
本次研究結(jié)果顯示,對宮頸癌前病變、宮頸癌以及正常人群體內(nèi)高危型HPV陽性率進行檢測,發(fā)現(xiàn)隨著病變程度的上升,高危型HPV陽性率也在逐漸提升。同時對檢出的高危型HPV各亞型占比進行分析,顯示HPV16型最為常見,因此提示早期篩查并且判斷患者為HPV16型,可作為預防及控制宮頸癌的重要參考。
綜上所述,高危型HPV同宮頸癌前病變及宮頸癌有相關性,所以,盡早對患者進行HPV進行檢測,有助于遏制宮頸癌前病變,預防宮頸癌的發(fā)生。
[1] 張巧紅,陳黎亞,萬汝根.宮頸癌前病變及宮頸癌與高危型HPV-(16,18)DNA關系的探討[J].中國衛(wèi)生檢驗雜志,2013,23(01):156-157.
[2] 盧洪勝,曹學全,甘梅富,等.宮頸癌及癌前病變NOB1的表達及與高危型HPV感染的相關性[J].實用醫(yī)學雜志,2013,6(12):1958-1960.
[3] 張婕妤,封利穎,芮建中,等.江蘇婦女高危型HPV感染與宮頸癌及癌前病變相關性研究[J].現(xiàn)代生物醫(yī)學進展,2016,4(36):7135-7139.
R711.74
B
ISSN.2095-8803.2017.21.1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