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花
“蜀道難,難于上青天?!卑褪裰兀礁呗冯U。因此,長江流域的人們自古以來就善于利用水運。便捷的木船,成了川渝地區(qū)與外界商貿往來、流通物資的最主要交通工具。小時候的周平東,最喜歡在夏天的傍晚,坐在江邊的大石頭上吹著江風看風帆、水流把載滿貨物的木舟送到遠方。那時候,航行在長江上的木船,舳艫千里,千姿百態(tài),光種類可能就有100多種。
如今,造木船這個行當,在工業(yè)時代逐漸消失。而生活在長江邊上的周家人,則在一艘艘古船模型里,為我們保留下川江河流里遺失的木船記憶。
船模制作技藝從宋代開始發(fā)展并傳承下來。那時的工匠們,為了更精確地把握每種船的性能和用途,會先制造出船的模型,然后依據(jù)模型和圖紙,進行施工。
周平東的爺爺周尚之,一生從事著古法建造木船的手藝。沿用宋代的造船工藝,在打造真船前,他會先制作微縮模型,而后按比例放大,做成實體大船。后來,不造大木船了,但做船模的手藝卻在周家傳承了下來。
重慶人最有感情的“麻秧子”
一棵高大的黃桷樹遮住盛夏的烈日,讓周平東家的小院兒,顯得格外清涼、幽靜。院子左邊的小屋,就是周平東的河舟古船工作室。老舊的吊扇吱嘎地響著,房間里兩張工作臺,木料、大大小小的木工工具和裝滿了小配件的柜子,讓這間僅有9平方米的小房間顯得格外擁擠。工作臺上鋪著一塊塑料,上面布滿了數(shù)不清的刻痕,見證著周平東數(shù)十年如一日的堅守。
第一眼見到周平東便覺得格外親切。身形清瘦的他,留著光頭,穿一件藏藍棉襯衫,眉間一顆痦子,笑起來眼睛彎成月牙狀。他戴著老花鏡,正在臺燈下拼接一個模型上要用的拱斗結構。十幾個配件,組裝在一起不過三四厘米大小,對于已經64歲的周平東來說,著實要費些眼力。
他正在做的船模,是重慶過去最有代表性的木船一一麻秧子,這艘船在9月送往上海中國航海博物館參與評選,目前已通過初選,有望成為這家國家級航海博物館的永久收藏品。
“上世紀60年代,長江、嘉陵江一帶還經??匆姟奥檠碜印?,到了70年代就幾乎消失了。但這種船可以說是重慶人最熟悉、最有感情的。”與海船的尖底不同,“麻秧子”的船底寬且平,整體船型寬頭窄尾,這樣的結構牢固扎實,且不易被水下的暗礁撞到,非常適合在三峽大壩未建成以前激流險灘較多的三峽流域航行。
“麻秧子”船模以梁平竹簾作為船艙頂,榮昌夏布制成的3面船帆分布在船首、船中、船尾,可收放自如。船體結構大到龍骨、船艙、船帆,小到船櫓、船錨、船舵,船模上應有盡有,幾乎完全復刻出“麻秧子”木船。
每當帶著“麻秧子”參加川渝地區(qū)的展覽時,老年人看到這艘船總要停下來跟周平東聊上一陣子,“這就是我們小時候見到的麻秧子船嘛,簡直一模一樣?!毖哉Z間充滿了久別重逢的感動。
是模型,也是藝術品
細細觀察周平東制作的古船模型,會發(fā)現(xiàn)每一個細節(jié)都格外精致。周氏古船模型制作工藝,嚴格遵循榫卯、鑲嵌、穿斗式、粘接等古法造船技藝,從選料、下料到拼裝、打磨、上油,船模制作的每一道工序、每一個構件都需要格外的細心。
首先是選材,以風干3~5年的實木,且木紋為徑向順紋的優(yōu)質木材作為原料。然后根據(jù)船模所需部件的尺寸進行下料。通常制作一艘船模所需要的部件數(shù)量都在1000件以上,最小的零件在經過數(shù)十道工序后不到1毫米大小。零部件在下料切割和粗打磨完成后,依據(jù)其在船上的位置開始拼裝。為了達到完美的狀態(tài)效果,在拼裝的過程中還要不停地對各個零部件進行打磨。最后涂一層木蠟油作為保護。制作完成的船模不僅是惟妙惟肖的仿真船模,更是精工細作的藝術品。
以周平東的代表作品《明代大黃船》為例,要制作這樣一艘船模,需要花費2~3個月的時間,用到的零部件數(shù)量過萬。其中,窗欞部件最小每根寬度僅1毫米,榫、卯寬度只有0.6毫米。如此微小的結構,模型上的門窗竟然還能開合!在周平東看來,精致的細節(jié),僅需熟能生巧和平靜的心態(tài)就能完成。“最難的是要通過各種途徑收集古船圖譜史料,設計船型,計算出每艘船模里每個部件的尺寸。”
為了盡可能真實地復原古船造型,需要收集大量歷史資料,然而我國很多古船資料都沒能保存下來。周平東只有在女兒的協(xié)助下,去圖書館、網絡翻閱資料,走訪有關專家,然后憑著多年的經驗來把握船型,繪制出古船的外形圖和每個部件的施工圖。
周平東曾接受一位客戶的定制,復原了《清明上河圖》中的朝船。朝船上的房檐、斗拱、窗欞非常精美,將中國古建筑的精華濃縮于方寸之中。船艙的對開木窗戶可靈活開關,透過窗戶往里看,內里的細節(jié)無比真實,仿佛穿越時空,置身于北宋的汴河之中。
后繼有人
周平東做的船模精細耐看,在客戶之中口碑很好。許多新客戶都是經老客戶介紹,慕名而來,甚至不乏新加坡、美國、巴西等國家的客戶。但總體來說,船模畢竟是小眾市場。“這門手藝維持生活可以,但要發(fā)家致富幾乎不可能。”他也曾收過幾個徒弟,但都沒能堅持下來。
如今,女兒周南馨接過了傳承的重任,成了周平東的“關門弟子”。要掌握周氏古船模型制作的整套技藝,需要經久磨練。為了不讓這門家族手藝在自己這里失傳,她索性辭掉工作,全職在家跟父親學手藝。
船模制作是一門精細的手藝,但下料等環(huán)節(jié)對于女性來說,還是有些吃力的。女婿也有想過來傳承這門手藝,但正如周平東所說,這并非一門可以發(fā)家致富的手藝,所以女婿最大的支持,就是努力賺錢養(yǎng)家,好讓周南馨沒有后顧之憂地專心學藝。
2017年6月,周平東和周南馨受重慶渝中區(qū)文化館和重慶市非遺中心的邀請,帶著船模和零部件,去到了重慶中華路小學、樹人小學等學校,給孩子們普及古船的歷史、故事和船模的基本工藝流程,增加他們對古船的認識。希望通過這樣的方式,從小培養(yǎng)起年輕一代對傳統(tǒng)手藝的興趣。這是周氏古船的期望,也是許多渴望后繼有人的非遺傳承人的期望。
夕陽照進狹窄的工作室,父女背對背坐在工作臺前,各自忙著手中的工作。女兒周南馨時不時地向周平東請教某個工藝細節(jié);或是父女倆有說有笑地猜測當天的晚餐會吃些啥;5歲的小外孫女也常?!巴灰u”這間小工作室,在媽媽和外公的工作臺上搗鼓一番。一門手藝,一間小屋,一家三代,其樂融融。
周氏父女,就猶如這些木船的掌舵者。只要有他們在,長江邊上的木船就永不會沉沒。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