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子豪 李 凌 馬躍華 吳麗穎 張 謙
(①西南石油大學地球科學與技術學院,四川成都610500;②東方地球物理公司研究院大港分院,天津300280)
辮狀河沉積儲層預測技術
——以大港探區(qū)孔店油田為例
趙子豪*①李 凌①馬躍華②吳麗穎②張 謙①
(①西南石油大學地球科學與技術學院,四川成都610500;②東方地球物理公司研究院大港分院,天津300280)
大港探區(qū)孔店油田館陶組為辮狀河沉積。辮狀河沉積,近物源,儲層較厚,以“砂包泥”為特征,儲層復雜多變,一般高孔高滲。由于這些特點,在以往的研究中通常以構造控藏思路為主。然而隨著開發(fā)的推進及鉆井的增多,多區(qū)存在“高水低油”的油藏關系矛盾。成藏規(guī)律復雜,儲層的展布及變化不清。所以非常有必要展開儲層的精細預測,從而明確井間儲層分布規(guī)律,為巖性油氣藏的研究奠定基礎。本文首先利用地層切片技術宏觀分析研究區(qū)的沉積背景;然后在模型正演的指導下,應用90°相位化技術、分頻技術劃分沉積相帶;最后應用流體活動性屬性預測研究區(qū)儲層含油氣性。
辮狀河 儲層預測 90°相位化 譜分解 流體活動性
對于陸相沉積盆地而言,發(fā)育辮狀河相和曲流河相兩種河道砂類型,以及三角洲沉積相中發(fā)育的主河道、分流河道、水下分支河道等河流相關的微相類型。其中,曲流河具有河道穩(wěn)定的特點,易于在地震數(shù)據(jù)體中進行預測,在以往的研究中更注重于曲流河相巖性油氣藏的研究[1]。包括河道砂體的內(nèi)部構型研究大多是針對曲流河展開[2]。由于地震資料難以預測河道形態(tài)和發(fā)育規(guī)模,所以對于辮狀河河道砂類型巖性油氣藏的研究較少。筆者在大港探區(qū)孔店油田館陶組辮狀河沉積儲層的研究中發(fā)現(xiàn),研究區(qū)多口井儲集層的初始含油飽和度及油水界面均存在較明顯的差異,油水關系用構造油氣藏的思路很難解釋。侯加根等[3]運用砂體構型的研究方法來解決油水關系矛盾的問題,然而該方法主要應用于開發(fā)區(qū),在大量鉆井資料的基礎上進行。需要用地震屬性儲層預測技術預測井間的儲層展布規(guī)律。本文針對此問題,首先利用地層切片技術宏觀分析研究區(qū)的沉積背景;然后在模型正演指導下,應用90°相位化技術和分頻技術劃分沉積相帶;最后應用流體活動性預測研究區(qū)含油氣性。
孔店油田構造位置位于黃驊坳陷孔店凸起構造帶的東北坡,是一個被斷層切割的披覆背斜構造。研究區(qū)夾持于滄東凹陷和歧口凹陷之間。多年的勘探開發(fā)證實,滄東凹陷孔二段是黃驊坳陷南區(qū)的主要生油層系,以湖相灰黑色泥頁巖為主,為優(yōu)質(zhì)烴源層暗色泥巖,最大厚度為450m,面積為1165km2。歧口凹陷沙三段烴源巖分布廣泛,厚度為100~1000m,具有很強的生烴能力,油氣資源豐富[4]。前人研究證實,本區(qū)館陶組為辮狀河沉積,物源供給豐富,砂體厚,繼承性明顯;具有“砂包泥”特點,巖性以粒度較粗的砂巖為主,是該區(qū)的主要儲集層,物性較好,一般高孔、高滲。按照相序特征將本區(qū)縱向上劃分為三個油組,分別為館一油組、館二油組、館三油組(記為NgⅠ、NgⅡ、NgⅢ)。館一油組和館三油組巖相粒度較粗,館二油組較細。以往研究以斷背斜構造圈閉為主,隨著勘探開發(fā)程度的深入,構造型圈閉在本區(qū)已經(jīng)很難再有新發(fā)現(xiàn)。本次研究以巖性圈閉為主,急需合適的地震屬性分析技術來有效地刻畫巖性圈閉。
與研究曲流河類似,辮狀河的研究同樣宏觀上應用地層切片技術逐層尋找河道,預測河道展布情況。通常地層切片的方法有三種:平行于底,平行于頂,層間插值[5]。利用層間插值制作地層切片從而反映河道展布的方法更加合理。首先通過層位標定識別三級層序界面,然后在層序界面之間進行層位內(nèi)插,對每一內(nèi)插層制作沿層切片,最后對切片進行地質(zhì)分析。
按照研究河道的思路,首先在解釋層位明化鎮(zhèn)組底界與館陶組底界之間進行層位內(nèi)插,然后對應每一個內(nèi)插層制作沿層切片,最后通過逐層瀏覽,宏觀上尋找有利河道。圖1顯示在本區(qū)館Ⅱ油組內(nèi)部存在北東—南西向展布河道(藍色虛線為河道展布方向及趨勢線),多條、多期次疊置發(fā)育。預測在不同期次河道間存在廢棄河道或者壩間泥(圖1中偏藍色、綠色部分),對河道砂體起到封堵作用,有利于形成巖性油氣藏。為了進一步明確巖性成藏情況,需要進行沉積微相的預測及劃分。
圖1 地層切片河道展布預測
如圖2所示,研究區(qū)K59井區(qū)在構造高部位(K104、K59-8)和低部位(K1026)均鉆遇工業(yè)油流,屬于孔店油田的主力開發(fā)區(qū)塊。隨著鉆探程度深入,在高、低部位均鉆遇水層(K59-19、K59、K1035),而K91井油水同出。該區(qū)成藏關系復雜,與構造不完全匹配,說明該區(qū)沉積微相較為復雜,控制了該區(qū)儲層的沉積及油藏分布。為了明確該區(qū)沉積特點,利用井震結合的思路,從精細地層對比出發(fā),分析目的層段沉積特點;然后應用地球物理技術進行預測。
圖2 K59井區(qū)館Ⅱ油組底界構造圖(等值線單位:m)
地層對比的目的在于:①識別不同井之間儲層的相變關系;②研究油氣藏之間的儲蓋組合關系;③發(fā)現(xiàn)有利層系之間的關系;④探索潛力層系。圖3為按海拔拉平的地層對比圖。由圖可見:越往構造低部位,含油層系越高;在每套含油層系的最高部位出現(xiàn)儲層減薄趨勢;研究區(qū)K104井區(qū)為館Ⅲ油組頂部厚層砂巖成藏,砂體厚度為20~40m,構造控藏明顯;K59-8區(qū)各井館Ⅱ油組具有類似曲流河的“泥包砂”或者“薄互層”沉積特征,砂巖厚度為5~20m;館Ⅱ油組底部泥巖穩(wěn)定分布,厚度為10~40m不等。通過地層對比發(fā)現(xiàn),砂體發(fā)育較厚的部位較難形成巖性油氣藏,因為其對封堵條件要求較高;泥多砂少的層位和區(qū)帶(K59-8井區(qū)和K91井區(qū)館Ⅱ油組)較容易形成巖性油氣藏,因為較薄的砂巖容易被封堵。K91井區(qū),儲層1向構造高部位逐漸減薄尖滅,與高部位的泥巖接觸,形成側向封堵;K59-8井區(qū),儲層2向高部位減薄尖滅,與儲層1類似,形成巖性油氣藏。整體看來,館Ⅱ油組相變較快,為薄層或者薄互層沉積,存在大套穩(wěn)定的泥巖沉積,有利于巖性油氣藏的形成。因此關鍵問題就是通過地球物理技術預測薄層或者薄互層的存在,進而預測有利的巖性成藏區(qū)和儲層展布。
地震沉積學方法[5]通常是識別薄層的有效方法,如地層切片、90°相位化、譜分解技術等。90°相位化技術由Zeng等[5]基于地震沉積學思想提出,認為對于薄層而言,90°相位剖面最大振幅處對應于砂體位置。研究中運用這種思想,通過對90°相位化后的剖面與原始地震數(shù)據(jù)剖面的對比,認為90°相位化技術能夠很好地解決薄儲層條件下砂體的識別。譜分解技術是20世紀90年代中期Partyka等[6]利用短時傅里葉變換(STFT)在短時窗內(nèi)通過頻譜分解研究薄層變化,并提出了譜分解概念。高頻對應薄層響應;低頻對應厚層響應。通過從低頻到高頻的逐頻掃描,觀察不同頻率切片上的振幅變化可以判斷沉積相帶、物源方向以及砂體厚度分布。
為了更好地預測薄層及薄互層儲層的分布,首先針對這種地質(zhì)特點的儲層設計地質(zhì)模型進行數(shù)值正演模擬。設計了一個包含薄層及薄互層的地質(zhì)模型,如圖4所示。圖4a為速度模型,模型中蓋層速度為2000m/s;過渡巖性速度為2700m/s;砂巖速度為3000m/s。用主頻為26Hz的雷克子波進行正演模擬,由此計算
模型中設置頂部蓋層厚度為25m,儲層厚度均為10m,顯然頂?shù)资菬o法分開的。層與層之間的間隔由淺至深分別為20、25、50、10m。正演模擬結果如圖4所示。
利用以上數(shù)據(jù),設計模型(圖4a)對90°相位化技術及譜分解技術對于薄互層的識別能力加以驗證。為了分析90°相位化技術及譜分解技術對于薄層的識別,分別對模擬數(shù)據(jù)做了90°相位化處理、譜分解處理以及對譜分解得到的單頻體再做90°相位化處理等。從計算結果看,綠色箭頭所指層位為參考層,由于其上下層之間的干涉,原始零相位地震剖面(圖4b)不僅不能分辨其頂?shù)追瓷?,甚至難以識別其反射特征。從計算結果中能夠得到以下認識:即90°相位化技術能夠較好地識別薄層(圖4d),但是在原始數(shù)據(jù)90°相位剖面上對于參考層的識別相對模糊;對數(shù)據(jù)進行譜分解,求取單頻體,在35Hz單頻剖面(圖4c)上也能較好地識別薄層,但分辨率亦較低;進而在單頻體基礎上再進行90°相位化(圖4e),則識別精度相對較高。實驗表明,在實際中可以應用該技術進行薄層分析,以取得更好的預測效果。
圖5a為K91、K59-20、K59-8三口井的地層對比情況。按海拔拉平,每口井的構造相對高度及接觸關系如圖所示,儲層1與儲層2之間不連通,為兩套獨立的油藏系統(tǒng)。圖5b為對應三口井的90°相位化的地震剖面,在該剖面上能夠較好地解釋圖5a中所見的井間關系及油藏情況。而在圖5c中原始的地震剖面上很難體現(xiàn)這樣的關系。通過對連井剖面的井震結合分析,在90°相位化的剖面上能夠很好地解釋不同油藏系統(tǒng)的油水關系問題,油藏關系與所鉆井吻合。
分析認為,90°相位化技術在本區(qū)應用效果的確較好。結合前文中的正演模擬分析得到的認識,筆者對原始地震數(shù)據(jù)進行譜分解,然后對單頻體進行90°相位化處理,再提取均方根振幅屬性,如圖6所示,圖中藍色虛線左側為構造成藏區(qū),右側為巖性成藏區(qū)。利用此屬性圖來預測研究區(qū)的沉積相帶分布,進而對研究區(qū)的儲蓋組合關系以及油藏關系進行分析。對于預測屬性圖的分析,本文參考前人對辮狀河微相的研究,結合本區(qū)測井相對研究區(qū)的沉積微相分布進行預測。在辮狀河沉積環(huán)境下,對于油氣藏的分析應當根據(jù)其古沉積背景,建立不同的油藏分析模式。圖中藍色虛線西側沉積期A/S(可容納空間與沉積物供給率之比)較小,物源充足,河道砂體大范圍沉積,主要發(fā)育厚層砂巖,其上覆地層以20~40m厚的泥巖為主,形成很好的蓋層。所以該區(qū)域以孔104井為代表,主要形成構造油氣藏。地震屬性分析認為,藍色虛線東側,砂體呈不連片發(fā)育,砂泥比例比較小,古沉積時期,A/S較大,物源不夠充足,砂體厚度較薄,以砂泥互層沉積為主,局部泥質(zhì)發(fā)育較好,可以為巖性油氣藏的形成提供側向封堵條件。因此以K59-8為代表的一批井,其成藏模式是建立在巖性成藏的體系之下。對于辮狀河沉積而言,巖性油氣藏儲蓋組合微相為心灘與廢棄河道、壩間泥和落淤層。其中廢棄河道和壩間泥可以形成側向封堵,落淤層主要起到縱向上對油氣藏的分割作用。圖中黑色虛線為預測心灘發(fā)育的范圍,粉色虛線為壩間泥、廢棄河道的發(fā)育部分。結合構造的配置關系,泥巖形成有效的側向遮擋,在心灘發(fā)育的位置形成巖性油氣藏。
圖4 模型正演結果
圖5 K91—K59-8連井對比
圖6 90°相位化數(shù)據(jù)26Hz單頻體(NgⅡ內(nèi)部油層)均方根振幅屬性圖—辮狀河沉積微相預測圖
在沉積微相劃分的基礎上,針對目標區(qū)進行含油氣性預測。Silin[7]提出了一個描述頻譜低頻的新屬性——流體活動性(fluid mobility)。這種屬性是求出頻譜低頻段的變化率,它很好地描述了低頻能量的變化。低頻能量的變化反映了儲層的滲透性[7]。流體活動性的計算公式為
式中:M為流體活動因子;F為流體函數(shù);K為滲透率;ρ為流體密度;μ為流體黏度;f為地震信號頻率;r為近似地震振幅。圖7為流體活動性計算示意圖。
對實際井旁地震道進行振幅譜分析,圖8所示為提取的原始譜,實際的振幅譜與理論上存在較大的差異。研究中進一步分析低頻段的譜,選擇8~15 Hz為研究頻段,這樣在求取振幅對頻率的偏導時不用考慮負數(shù)影響。
圖9為原始地震數(shù)據(jù)地層切片結果。預測結果受異常強振幅(K57、K88所在區(qū)域)干擾,與鉆井吻合程度很差。圖中K104井和K59-8井均為出油井,然而預測結果為不利區(qū)域,所以原始地震數(shù)據(jù)地層切片不能很好地反映含油氣性。圖10為流體活動性預測結果,該結果與鉆井具有較好的一致性。由圖10與圖9的對比可以看出,流體活動性屬性能夠較好地剔除較強能量團對儲層預測的影響,從而較有效地預測含油氣性。
圖7 流體活動性原理示意圖[7]
圖8 頻譜分析圖
圖9 原始地震數(shù)據(jù)館Ⅱ油組內(nèi)部油層地層切片
圖10 館Ⅱ油組內(nèi)部油層流體活動性屬性
本文通過應用地層切片技術、90°相位化技術、譜分解技術以及流體活動性等,有效地解決了巖性油藏分布的預測問題。通過研究得到以下認識:①地層切片技術能夠宏觀預測河道展布方向;②譜分解技術結合90°相位化技術,能夠較準確地刻畫薄層分布;③流體活動性屬性能夠有效預測本區(qū)巖性成藏區(qū)。
[1] 馬躍華,吳蜀燕,白玉花等.利用譜分解技術預測河流相儲層.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15,50(3):502-509.Ma Yuehua,Wu Shuyan,Bai Yuhua et al.River sendimentary microfacies prediction based on spectral decomposition.OGP,2015,50(3):502-509.
[2] 王鳳蘭,白振強,朱偉.曲流河砂體內(nèi)部構型及不同開發(fā)階段剩余油分布研究.沉積學報,2011,29(3):512-520.Wang Fenglan,Bai Zhenqiang,Zhu Wei.Study on geological 3D reservoir architecture modeling and distribution of remaining oil of different development stage in meandering reservoir.Acta Sedimentologica Sinica,2011,29(3):512-520.
[3] 侯加根,劉鈺銘,徐芳等.黃驊坳陷孔店油田館陶組辮狀河砂體構型及含油氣性差異成因.古地理學報,2008,10(5):459-464.Hou Jiagen,Liu Yuming,Xu Fang et al.Architecture of braided fluvial sandbody and origin for petroliferous difference of the Guantao Formation in Kongdian Oilfild of Huanghua Depression.Journal of Palaeogeography,2008,10(5):459-464.
[4] 吳元燕,付建林,周建生等.歧口凹陷含油氣系統(tǒng)及其評價.石油學報,2000,21(6):18-22.Wu Yuanyan,F(xiàn)u Jianlin,Zhou Jiansheng et al.Evaluation of hydrocarbon system in Qikou Sag.Acta Petrolei Sinica,2000,21(6):18-22.
[5] Zeng Hongliu,Backus M M.Interpretive advantages of 90°phase wavelets,Part 1:Modeling.Geophysics,2005,70(3):C7-C15.
[6] Partyka G,Gridley J,Lopez J.Interpretational applications of spectral decomposition in reservoir characterization.The Leading Edge,1999,18(1):353-360.
[7] Silin D B,Korneev V A,Goloshubin G M et al.A hydrologic view on Biot's theory of poroelasticity.2004,Paper LBNL-54459.
P631
A
10.13810/j.cnki.issn.1000-7210.2017.01.021
趙子豪,李凌,馬躍華,吳麗穎,張謙.辮狀河沉積儲層預測技術——以大港探區(qū)孔店油田為例.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17,52(1):152-159.
1000-7210(2017)01-0152-08
*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區(qū)新都大道8號西南石油大學地球科學與技術學院,610500。Email:361758536@qq.com。
本文于2016年5月3日收到,最終修改稿于同年12月6日收到。
(本文編輯:劉英)
趙子豪 碩士研究生,1992年生;2015年畢業(yè)于西南石油大學資源勘查工程專業(yè),獲學士學位;現(xiàn)在西南石油大學攻讀地質(zhì)專業(yè)碩士學位;主要從事沉積、儲層和石油地質(zhì)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