贏在和氣,敗在脾氣,成在大氣
人生恰如一條河,和氣是船,脾氣是浪,大氣是岸。無船難過河,浪大水流湍,彼岸是終點。
贏在和氣莎士比亞有句名言,對人要和氣,可是不要過分狎昵。和氣不單指脾氣溫和,也指要有團隊精神,能夠營造和諧氛圍。和氣不是要你做老好人,而是以一顆寬容體諒之心處事待人。
和氣致祥,乖氣致戾。曾國藩治理湘軍靠的就是“誠”“和”,對待部下寬厚仁慈,作為曾國藩門生的李鴻章在描述曾國藩的日常時稱:在營中曾國藩總會等他們一起吃飯。吃完飯后,大家圍坐在一起聊天。
咸豐十一年(1861年)李秀成率兵進逼曾國藩大營,祁門危困,有人收拾東西準備逃跑,曾國藩知道后,傳令下去說:“賊勢如此,有欲暫歸著,支給三月薪水,事平仍來營無不介意?!?/p>
面對打算棄戰(zhàn)而逃的士兵,曾國藩并未痛下狠手,而是寬以待人,體諒他人的難處。聽到這則號令后,士兵們都感到慚愧不已,再也不肯走了。
和氣對人才能得到別人和氣相對,針尖對麥芒,兩頭都是傷。與人相交不是打仗,不用非得分個高下論個輸贏,用和氣求和諧才能取得雙贏。和則未有不興,不和未有不敗。
敗在脾氣脾氣人人都有,但有脾氣并不意味著可以隨時發(fā)脾氣。如果你是對的,你沒必要發(fā)脾氣;如果你是錯的,你沒資格發(fā)脾氣。
脾氣大不僅傷身,而且也會給自己的生活添絆子。如果說和氣是在為人生路拔荊棘,那壞脾氣就是往道路上扔磚頭、撒石子,乍一看似乎無所謂,但走在路上難免會被絆個趔趄。
曾國藩早年脾氣并不好,其在京任職期間與不少人發(fā)生過爭執(zhí),也得罪過不少人。曾國藩與他的兩位同鄉(xiāng)鄭小珊、金藻都曾發(fā)生過口角,所為的也是些雞毛蒜皮的小事,但結(jié)果是,“肆口謾罵,忿戾不顧,幾于忘身及親”。
曾國藩也在日記中進行了反思“齟齬之后,人反平易,我反悍然不近人情。惡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反于身,此之不知,遑問其他?謹記于此,以為切戒”。
有人覺得自己脾氣差點,無傷大雅。其實很多時候你的失敗往往是從脾氣差開始的,如果你無法掌控自己的情緒,讓壞脾氣控制住了你,那么你可能就會陷入不斷的麻煩中。好的脾氣是成功的一半,不合時宜的壞脾氣只會讓你在人生路上加速出局。
成在大氣做人要像彈簧,能屈能伸,忍得下苦,享得起福。不如意的時候伏下身,在黑暗中積蓄力量。遇到機會時,懂得把握時機一躍而起,無論順境逆境都能應(yīng)付。
曾國藩一生共自殺過三次,但每次自殺活過來后就精神百倍,曾國藩認為這便是能屈能伸的表現(xiàn)。咸豐五年(1855年)曾國藩率軍進攻江西湖口,因遭遇勁敵,湘軍大亂。在此次戰(zhàn)事中湘軍死傷無數(shù),船只大多被焚毀。曾國藩所在船只也遭太平軍團團圍住,無路可逃。眼見兵敗如山,在劫難逃,曾國藩不愿成為太平軍的俘虜,于是選擇投水自殺,所幸被其部下救下。經(jīng)歷過這次失敗,曾國藩并未意志消沉,反而更加斗志昂揚起來。
人修行的最高境界不外乎能屈能伸,能伸的人不少,但在受辱受挫時能伏下身子沒有抱怨的卻不多。有些時候低低頭,彎彎腰是為了更好的抬起頭。
對人對事添一份大氣,笑臉迎人,柔聲細語,你會發(fā)現(xiàn)許多你之前認為難以做到的事變得簡單了,人生的路也變的通暢了。
(《大河文摘報》)
免費的最后全是最貴的
昨晚睡前,和朋友電話聊了會兒天,她講起了晚上和閨蜜吃飯,后來發(fā)現(xiàn)飯店竟是之前同學開的,同學死活不要錢,于是她們后來又給人家孩子買了些小禮物。
我調(diào)侃她:“沒看出來啊,越來越會辦事了!”她說:“快別提了,再也不想欠人情債,之前我爸朋友幫了家里點忙,后來我給人孩子免費補了半個月課,要多煩有多煩?!?/p>
小時候以為免費的東西最好,不花錢、不費力,得到的全是白賺的;可后來越長大,越清晰地明白了一個道理: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這里免費了,那一邊可能就會加倍還。
記得以前宿舍,大家的消費觀明顯兩極分化,有喜歡品牌的,也有每天逛地攤的。舍友逛夜市,看到有買一贈一的衣服甩賣活動,花了30塊買到兩件半袖,回來后特興奮地告訴我:“看到?jīng)],這件是免費送的,我不說你能看出來嗎?”
從衣服的做工和材質(zhì)上,我肯定能看出來,果不其然,沒過幾天半袖就開線了,掉顏色厲害,他穿了一次,就扔掉了。
免費的東西,自然有它不收錢的道理,我們當時可能沒有錢買太多品牌,但是一件好質(zhì)量的衣服,穿著舒服,而且可以穿很久。
免費得來的,最后還是棄之如敝屣。你不僅浪費了錢,浪費了大把時間;同時消耗的,還有自己對生活的熱情和有待提升的品位。
大學時,我花了幾百元買了一輛二手電動車,回來后問題連連,今天發(fā)現(xiàn)有零件松了,明天發(fā)現(xiàn)電池根本充不滿。我的熱情遭到了極大消耗。本來是為了方便,后來卻買回了麻煩,最后簡單處理了,又買了輛全新的電動車。前后下來,金錢、時間、心力,花費很多。
對攝影感興趣后,我攢錢買了一臺數(shù)碼相機,沒事就拿著亂拍。那時候根本不懂構(gòu)圖色彩之類,以為攝影只需要相機就可以,前后玩了一年,沒半點長進。
學妹是玩攝影的,通過她,我才知道原來攝影有那么多學問和技術(shù)。之后我花了一百多在網(wǎng)上報了一個簡單課程,在學校圖書館看了很多攝影書,自己不斷練習,才算正式入門。
其實講了這么多,并不是為了讓大家亂花錢,而是告訴大家兩個道理:第一,能用錢解決的事情,就不要用人情,因為之后別人拜托時,即使你不喜歡,你也不好意思拒絕;第二,對于自己真正感興趣的知識,可以花錢來購買,我們可以節(jié)省時間,結(jié)識老師,認識朋友,努力點,還有很多未知的機會。
細細想來,原來當初免費的,后來全變成了最貴的。
(《青年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