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是否可以傳染
曾幾何時,因為暴躁的老板或消極的同事使得你一整天的工作變得亂七八糟?為何會這樣呢?科學家研究發(fā)現(xiàn),情緒可以像感冒那樣傳播,不僅會傳染給配偶,還會傳染給父母、朋友和同事。
在一幅連環(huán)畫中,老板沖著工人叫喊,工人沖著他的妻子叫喊,工人的妻子打孩子的屁股,孩子則踢向了狗。這種現(xiàn)象是否真實存在呢?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夏威夷大學心理學教授伊萊娜·哈特菲爾德發(fā)現(xiàn),壓力如同感冒病毒一樣具有傳染性,“二手”壓力和焦慮可以在辦公室中迅速傳播。情緒可以像感冒那樣傳播,不僅會傳染給配偶,還會傳染給父母、朋友和同事。
在英國倫敦工作的職業(yè)女性薩莉對此深有體會。英國《每日郵報》引述薩莉的話報道:“坐在我旁邊辦公的女孩婚姻遭遇挫折,整天給我講家里的事情,事無巨細?!甭犞睦悟},薩莉禁不住反思自己的婚姻,仔細梳理每一個細節(jié),甚至憑空想象出一些問題與同事討論。這時,她發(fā)現(xiàn)這些想象中的問題令自己非常惱火。
哈特菲爾德說,交談時,人們會用令人驚異的速度學會模仿對方的面部表情、聲音和姿勢。這樣做是為讓自己更投入談話,對對方的遭遇感同身受。她說:“人就像海綿,吸收周圍人所謂的情緒傳染病。”當感受到他人的壓力后,自己也會覺得有壓力。
在哈特菲爾德看來,不斷傳到耳朵里的抱怨和牢騷,會讓人的思維不由自主地轉向負面。
哈特菲爾德說,傾聽抱怨時,人們不僅思想上會受到他人情緒影響,變得消極,身體語言也會發(fā)生改變,說話時聳肩、皺眉。
壞情緒的傳染可以使全家渙散,特別是抑郁癥,是一種極易傳染的疾患。洛杉磯精神病學者羅納德·波德爾說:“我在治療抑郁癥患者時,也要會見患者的伙伴或家庭成員。倘若不會見他們的伙伴或家庭成員,將會忽視這種疾病最根本、最能治愈的一個方面?!?/p>
波德爾發(fā)現(xiàn),患者的家庭成員時常對抑郁情緒有兩種反應:他們想要幫忙,他們非常想要抑郁癥消失,他們會給抑郁癥病人鼓舞士氣,告訴他事情并沒有那么壞,靠自己的力量使他緩解;或者他們會覺得自己對情緒負有責任,而設法幫助病人改善情緒。通常,這兩種辦法都無濟于事。當抑郁癥病人的病癥不能改善時,他周圍的人就會覺得沮喪、惱怒,并最終感到抑郁。他們會迷失在其他人的情緒中——那就是融合。融合會在某種程度上模糊人們和他們所愛的人之間的界線,它實際上破壞了人們的個性,以至于人們開始看不清問題真正在于誰。更糟糕的是,一旦家庭成員受到感染,他們都會在無意之間幫助首先感到抑郁的人停留在抑郁狀態(tài)。
波德爾認為,問題的部分原因在于社會還沒有清楚地認識精神失常和情緒失調的本質,遭受抑郁之苦的人們被看作卑鄙、暴躁或孤僻——而不是疾病。
哪些行為能對治療抑郁癥起到作用呢?
第一步,與抑郁癥病人隔開“情緒距離”。把你的情緒從控制狀態(tài)中擺脫出來,如果這樣做有困難,你就需要尋求專家的幫助。
第二步,一旦穩(wěn)定住情緒,家庭成員可以施行“擺脫”技術。這種技術要求把注意力從抑郁癥病人身上轉移開,使自己個性獨立。
如果抑郁癥病人沒有好轉,還不尋求幫助,那就不必繼續(xù)“融合”了。波德爾建議大家離開病人,“對所有的人來說,離開都會成為真正的促進因素。”一旦擺脫開,抑郁癥病人就不會再因為他的情感而責備家庭成員,那些情感只是他自己的負擔。波德爾見過一些家庭破裂,但是他也見過處理了他們傳染性情緒的家庭。最起作用的辦法是舉辦家庭聚會,而不是融合。
要相信,只有把人處在較好的情緒中,有效地影響抑郁癥病人,再把小沖突減至最低程度,才會起到主導作用。
看到別人打哈欠而跟著打哈欠,是一種簡單的“情緒傳染”??茖W家們發(fā)現(xiàn)關系越密切的人之間,越容易受被打呵欠傳染
不過,這并不意味著情緒傳染的都是壞事。如在激動人心的體育比賽中,體育場上彌漫著興奮的情緒;在協(xié)同項目中,支配辦公室工作的團隊精神;在夫妻面對新生兒時,所煥發(fā)出共同的歡樂。
南京腦科醫(yī)院老年神經(jīng)科副主任、醫(yī)學博士張麗認為,看到別人打哈欠而跟著打哈欠,也是一種簡單的“情緒傳染”,“每個人都會受周圍環(huán)境影響的,這就像看著別人笑也會情緒高興,看見別人哭也會悲傷一樣。而打哈欠會立刻表現(xiàn)出來,是因為這種舉動非常簡單,并且正常人不會用意念去阻止,所以很容易被傳染。”外國的神經(jīng)學家對此也有過發(fā)現(xiàn),他們說在“傳染性打哈欠”的時候,大腦的顳上溝會活躍起來,在眼睛和嘴部活動的感知過程中起作用。
科學家們發(fā)現(xiàn)關系越密切的人之間,越容易受被打呵欠傳染。意大利比薩大學以及意大利認知科學和技術研究所的科學家,用一年的時間收集了超過100名不同國籍的成年人,在意大利或馬達加斯加島的真實場景中打呵欠的情況,然后他們開發(fā)了一個統(tǒng)計模型,來分析了被試者與其他人的關系、原屬國籍、性別以及打哈欠的情況。結果發(fā)現(xiàn),打哈欠傳染在親人之間發(fā)生率最高,其次是朋友,然后是熟人和陌生人。這也再次印證了打哈欠被傳染是移情的一種形式,越是關系密切,人們越容易體會到其他人在壓力、焦慮、無聊或疲勞時的感受。
荷蘭另一項研究顯示,恐懼、厭惡等情緒可以通過氣味在不同人之間傳染。研究人員說,這或許可以解釋人群中的“情緒傳染”現(xiàn)象。
荷蘭研究人員先征募10名男性志愿者,讓他們觀看恐怖電影和帶有令人反感內(nèi)容的電影,并收集他們腋下分泌的汗液,然后征募36名女性志愿者,讓她們在完成一項視覺搜索任務的同時,在不知情的情況下接觸到這些汗液樣本。研究人員記錄下女性志愿者的面部表情和眼部運動。
結果,當女性志愿者聞到“恐懼汗液”時,她們雙眼睜得更大,以表明自己的恐懼情緒;聞到“反感汗液”時,則做出表示厭惡的鬼臉。
(《知識窗》2017年第8期等)
【鏈接】
關于情緒的八大傳言
1.音樂不一定讓人心情變好。這取決于聽什么樣的音樂。研究表明,莫扎特的音樂可讓人情緒好轉,而悲傷的音樂,如《辛德勒名單》卻讓情緒明顯變糟。
2.某些食物可化解悲憤。橄欖油和三文魚、核桃等食物富含歐米伽3脂肪酸,有助改善情緒。人們不開心時會吃一些高熱量食物,這可能是對身體的“自然獎勵”。
3.和陌生人交流能改善情緒。即使是和陌生人的簡短交流,也能改善情緒。心理學家分析說,人們希望給陌生人留下好印象,順帶讓自己產(chǎn)生好情緒。
4.心情好時更信任他人。研究還表明,人在情緒不好時,對人對事常抱著懷疑態(tài)度。因此,情緒壞的人更不容易上當。
5.情緒會傳染。研究表明,人們可以從幸福的人身上“感染”到快樂,而壓抑的環(huán)境使人更容易抑郁。
6.年紀越大情緒不一定越壞。事實上,人們通常越老越樂觀。因為他們意識到時日無多,會有意無意地專注于積極想法。
7.戒煙不會讓人沮喪。美國布朗大學研究發(fā)現(xiàn),吸煙者一旦戒煙成功,心情會比以前更好。而那些一直試圖戒煙卻未能如愿的人,情緒才會變得更糟。
8.心情好時更容易迷信。美國《人格與社會心理學雜志》發(fā)表的一項研究顯示,心情好時更容易盲從盲信。因為快樂的人更傾向于跟隨自己的直覺,而直覺往往是非理性的。
(《生命時報》2015.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