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燈泡兒
別裝了!你只想走個過場
我的小表妹是個糾結(jié)狂。
和她一塊吃飯,接過菜單,她從頭翻到尾,眉頭蹙著,喪成苦瓜臉。二十分鐘后,她遞給我,“姐,要不你來吧。幫我點份一樣的?!?/p>
和她挽手散步。不出百米,她說作業(yè)沒做,得趕快回家去寫;到了樓下,她又嫌胸悶氣短,非要拉我再去走走。
上個月,她跟家里鬧了分歧,隔三岔五就給我發(fā)微信、打電話轟炸。
“姐,你說我到底考研好,還是工作好?選哪個省事些?”“我爸說,一流名校是敲門磚。我媽說先工作更好,早點積累經(jīng)驗。要不,你也幫我想想?”
我有點語塞,便問她:你自己呢?喜歡什么工作,想要怎樣生活?小表妹怔了怔,說:我不知道啊。
“那你怎么辦?等他們想好了,替你決定?”
“還能咋辦。也就這樣了,誰讓我有選擇恐懼癥呢!”
一瞬間,我差點兒摔了電話。
那傻丫頭,看似左右為難,實則漫不經(jīng)心。迷茫如她,既沒想好以后出路,也不愿接受此刻粗糲。
因為沒有主見,因為不愿擔責,她只好逮人就問,再三求證。
到后來,選擇權(quán)都送了人,干脆看客說了算。
在選擇障礙者眼中,生活時刻處于一種“三不知”的境地——充滿了不確信、不清晰和不懂得。
我的專業(yè)是金融,但我喜歡設計,如果我放棄做會計,別人會不會笑我,說我不務正業(yè)?
我定的餐館,人家不喜歡吃怎么辦?參加不熟悉的聚會,我該先減個肥,還是先學化妝?
想想也挺可悲的。
應試體制下的你我,用二十多年去背世俗強加的角色期待,背所謂的標準答案,背語數(shù)外的考試范圍,和亂七八糟的公式定理,卻也拒絕了未知的瘋狂,拒絕了聲色的張揚,拒絕一個真實的、清醒的本我。
因為盲目從眾,所以嘴邊的“未來”,大多是被灌輸、被洗腦、被填鴨的。
因為思維怠惰,所以不愿承擔可能的后果,凡事只想伸手討要答案。
更糟心的,是你一邊丟掉自主選擇權(quán),一邊釋放抱怨和怒氣,卻偏偏忘了,阻止你自在選擇、隨心生活的,從來不是強權(quán),不是父母——而是你的懶,你的怕,和走過場、打醬油的自己。
別騙人!你的貪心太滿
當然,還有些“選擇障礙癥”,說好聽點是圓滑,是慎行;說難聽點是貪心,是欲念,是你賦予了選項太多無意義的完美。
初中時候,聽聞一個故事。
說的是齊國某少女,因貌若女神,被倆小伙同時追求。只可惜,東家男子雖是富二代,但長相寒磣;西家男子雖是小鮮肉,但身無閑錢。
擔心女神羞于指明,眾人便提議,不如讓她露胳膊示意。出左手,選東家;出右手,選西家。
糾結(jié)許久,女神慢悠悠地伸出兩只胳膊,笑言:“以后,我想在東家吃飯,在西家住宿?!?/p>
事實嘛,這種食東宿西的戲碼,今日亦不嫌少。有時選擇之難,不在路徑本身,而在貪婪之心。
在年輕氣盛的時日,貪心如我們,很容易把生活的每道選擇題看作AB題:想拋棄一份茍且的工作,又怕穩(wěn)定的生活跌落;想告別一段苦澀的愛情,又怕遇不到Mr. Right;想買件打折的衣服,又嫌它不如大牌款式和質(zhì)感良好……
于是我們感慨,“還真棘手啊,要是能有兼顧的路子該多好!”“如果那么難選,要不我就不選了吧?”
真巴不得,這唯一的選項,必須是最大限度的、理想化的。如此,便可一勞永逸不煩憂,繞開所有的未知和難關。
然而,哪有什么兩全選擇、順遂人生。
那些心態(tài)失衡的人,無論選什么都會不甘,無論怎么過都嫌浪擲,回頭看看,都要生悔。
讓他捶胸,讓他頓足的,其實也非眼前之路多漫漫,而是腦中常浮現(xiàn)的——口渴之時的那瓶奶,紙里包裹的半塊糖,夜深閉燈后的星和月。
別躲了!是你選擇捂眼遮耳
亦舒在《花解語》中說的:
“無論什么都有代價。一個人,只在彼時彼地做對他最好的選擇,或?qū)蝈e,毋需對任何人剖白解釋。”
很多時候,選擇這事兒,就像考試做題??ㄗ×?,先跳過,做下一題?;剡^頭,再填滿或涂改。
若你手抖心亂按不下選擇鍵,我想,起碼可以做如下之事:
1.別問別人,問你的心。
最最最重要的是清楚自己的訴求,規(guī)劃想要的生活。然后,自己思考、自己判斷、自己抉擇。
也許,你無法得知下一步的下一步,但起碼可以列好選擇優(yōu)先項,訂立幾條牢不可破的底線,明晰自己適合什么,不適合什么。
就像考研不是鍍金,而是為了礪劍;選擇不是從眾,而是為了覓己。
事實上,停在腦海中的臆想多半會夸大未知領域。某些“興趣”,某些“憧憬”,只有你深入嘗試、體驗之后還愿意視為熱愛,才算真正的選擇。
就像很多東西你不吃怎么知道酸咸或甜辣,很多人你不相處怎么知道厭惡或喜歡。
直到哪一天,你清晰了、篤定了你的熱情所在、你的心之所向,你愿為了什么而擺脫拖延、懶惰、無所事事的惡習。
2.所謂完美,是個騙局。
任何選擇,都有沉沒成本。被焦慮牽絆、被得失左右的人,往往陷入一個怪圈:生怕世事如對弈,一步若錯,滿盤皆輸。
然而,生活沒有準則,選擇并無對錯,價值觀是不斷推翻重建的。
決定生活軌跡的,從來不是選擇本身,而是選擇之后的姿態(tài)。你若積極,考研或工作,都可以;你若消極,考研或工作,都不行。
既然沒有絕對意義的好選擇,也就沒有所謂的壞選擇。又何來成本高低,利弊難判。
更何況,人生若無悔,那該多無趣。
你我眼界和預知能力有限,行至中途,路至未央,如何能看得清清楚楚,想得明明白白。
畢竟,一個決定牽動另一個決定,一個偶然注定另一個偶然,回不了頭。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