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子沛
我在硅谷期間,常見到一些國內代表團。上世紀90年代人們要求去英特爾,21世紀初很多人首先想到去IBM,2010年前后人們喊著要去谷歌、Facebook。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公司令世人矚目,時代的焦點在不斷轉移。
英特爾是硬件公司,IBM是軟件公司,而谷歌、Facebook就像BAT,是大數據公司。硬件、軟件都具備了后,誰擁有數據,就能在數據產業(yè)中占得先機。
去年底,《“十三五”國家戰(zhàn)略性新興產業(yè)發(fā)展規(guī)劃》中,大數據已經被列入國家戰(zhàn)略性新興產業(yè)。
一個人一生的數據有多少?設想有一臺攝像機跟拍一個人,那么它記錄這個人24小時所產生的數據約為18G,100年會產生數據642T。即便數據如此龐大,但存儲這些數據只需16萬元,如果再利用信息化手段將其壓縮,那么只需花費3.2萬元,就足以記錄一個人的一生。
數量越來龐大、維度越來越豐富、存儲越來越便捷,我們已經迎來數據大爆炸時代。而數據大爆炸,正是數據從行業(yè)變成產業(yè)的最重要前提。
大數據成了一個產業(yè),數據的產權、定價、交易規(guī)則問題隨之而來。
首先,數據的產權怎么劃分?數據屬于誰?用戶在電商平臺上買了東西、留下數據,數據是電商平臺的,還是我們自己的?如果電商平臺利用這些數據賺錢,用戶是否應該分享紅利?
其次,數據如何定價?當一家企業(yè)說數據是我最大的資產,那么這些資產值多少錢?又如何體現(xiàn)在公司的資產清單中?電腦、土地、建筑等有形資產好統(tǒng)計,但數據這些無形資產的價值如何統(tǒng)計?
再次,當我們說數據是資產時,潛在意思是它可以買賣。我現(xiàn)在經營的公司因為含有“數據”兩個字,結果有人給我打電話,問我要不要某某省社保的數據,價格10萬元,我說不要。過了一周,又有人打電話過來,同樣的數據但只要5萬元;再過一個月,價格降到2萬元。
因為數據不停地被買賣,買的人都想回本,價格越壓越低。
數據應該這樣買賣嗎?未來數據如果不是這樣買賣,又該怎樣買賣?如果我們回答不了這些問題,怎么說數據是一個產業(yè)呢?數據之所以可以買賣,是因為數據有巨大的價值。
個人擁有完全的、自主的數據權利,這樣的時代什么時候能夠到來?我相信它會到來,但目前很難預測。
如今已經不是一個匿名社會了,人的絕大多數行為都可以被記錄。大數據不斷對人進行解讀,這就是大數據時代的價值。對商家來說,他們想借助大數據賣出更多商品,對政府來說,希望借助大數據更好地管理社會、服務社會。
在世界上不同的國家與地區(qū),情況都不一樣。這取決于公民意識,取決于法律和體制的完善。去年,徐玉玉案件激發(fā)了社會對數據隱私保護的關注,就引發(fā)了一場公民大討論。
個人擁有數據權利,什么時候才可能變成現(xiàn)實?我的答案是,這不取決于某個人或者某家公司,這需要整個產業(yè)的成熟來結出規(guī)則的果實。
數據的重要作用是記錄。記錄是一種偉大的力量,當我們知道一件事要被記錄,行為立刻發(fā)生了改變。公安部去年出臺規(guī)定,民警執(zhí)法時,公民可以拍照。它對社會治理將起到非常大的作用。
當然,數據還有其他的作用,實現(xiàn)智能化運營、精細化管理、個性化制造,數據還有外部性。如數據積累到一定量時,就能從中發(fā)現(xiàn)一些規(guī)律,實現(xiàn)運營的智能化;再如廠家采集了人體的詳細數據,可以實現(xiàn)服裝的大量個性化定制。從行業(yè)到產業(yè),數據的價值,是時候需要我們直接面對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