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增強
知錯必改,善莫大焉
◎ 黃增強
1924年的一天,時任北師大國文系教授的魯迅正在家中休息,有一位自稱楊樹達的人前來拜訪。魯迅以為是國文系主任楊樹達,于是命人把客人請進來。
客人進屋后,魯迅發(fā)現(xiàn)對方不是國文系主任楊樹達,而是一名陌生的青年學生。那名學生先是傲慢地說自己不樂意上課,接著又跟魯迅要錢,鬧騰了一陣才離開。
魯迅對這位“楊樹達”的惡劣行徑很是氣憤,寫了一篇《記“楊樹達”君的襲來》的文章,發(fā)表在某周刊上。
文章發(fā)表后沒幾天,魯迅就收到了北師大一名學生的來信。信中詳細說明了這位“楊樹達”的來歷:這個“楊樹達”也是北師大國文系的一名學生,名叫楊鄂生,患有精神病。楊鄂生得病前對魯迅十分敬仰,一直想到魯迅家中拜訪,始終未能如愿。得病后,楊鄂生拜訪魯迅的心情更加迫切,但又怕魯迅不見他,便偷了一張國文系主任楊樹達的名片去見魯迅,只是他此時已經(jīng)患病,所以才會胡言亂語。
魯迅這才知道自己誤解了楊鄂生,心里十分內(nèi)疚。為了消除影響,魯迅不顧自己的面子和地位,立即寫了《關于楊君襲來事件的辨正》一文,發(fā)表在之前那家周刊上。魯迅在信的末尾還加了一句“由我造出來的酸酒,當然應該由我自己來喝干”,并在這行字的下面加了著重號。
在人際交往中,每個人都難免會犯錯。面對錯誤,有的人會極力掩蓋,有的人卻能知錯就改。而魯迅身為一代大師,不惜丟掉面子也要還他人清白的做法尤其值得贊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