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艷
篆書中的“攀”字,右邊是個“ ”,大家看看,“ ”的上半部分“ ”中間有個“爻”,是不是很像兩棵樹之間枝葉叢生、藤葛交錯的形象?下面的“ ”以及左邊的“ ”都表示手。組合在一起,看起來像是雙手拽著藤蔓向上攀爬。所以“ ”字用來表示抓枝曳藤,登山翻崖。
隸書“ ”調整了結構,將“ ”合并簡寫成“大”,把左側的“手”改到了字的底部,其意思不變。
楷書“攀”字,結構更加緊湊,形體更加優(yōu)美,意思也更加廣泛,引申為攀附之義,如成語“攀龍附鳳”。
“攀”是個上中下結構的字,上面似大樹茂密的枝葉,枝葉繁茂,書寫時應注意稍稍收緊。中間的“大”字書寫時應注意撇、捺要舒展。下面的“手”字好似人用手抓住樹上的藤蔓,相對于大樹來說,手會顯得很小,所以“手”字要寫得窄小。如果書寫時做到了上下緊湊,中間舒展,“攀”字就會更加美觀。
褚遂良的“攀”字,行筆瀟灑飄逸,如行云流水;顏真卿的“攀”字,雄秀端莊,點畫飛揚,方中見圓,具有向心力;啟功的“攀”字,結體嚴整,筆路清楚,筆圓架方。他們的字體各有千秋,但每個“攀”字都用中間的“大”托住了上部,罩住了下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