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斐+莫蘭
他的油畫《蝴蝶》曾在2012年匡時春拍中以2760萬元成交,一度成為藝術家中最高拍賣價位的作品。
他的“半狄熊貓”曾以時裝秀、運動會及電影的形式出現(xiàn),觀者對其作品褒貶不一,他卻仍然堅持達十多年之久。他本人分裂而敏感,古典、優(yōu)雅又獨特。他作品具有先鋒性,直擊社會現(xiàn)實。他是當今特立獨行的藝術家——趙半狄。
一個悶熱的午后,我們趕去798采訪趙半狄。尋找他的工作室確實費了些周折,走錯一連串的岔路口,東拐西拐、來來回回繞了幾圈,才最終找到導航指定的地點。面前的工作室是一個別致的二層小樓,樓前由白色石子鋪成的方形空地,把它與周圍的建筑物隔離開來,訪客只有仔細觀察,才能找到寫著“半狄熊貓工作室”的方柱。爬上房子的二層,我們見到了這位獨特的主人。頭戴一頂復古英倫貝雷帽,皮膚略黑,不像他的作品般犀利,趙半狄的談吐自然而溫和。
不再是畫家
一樓是趙半狄的創(chuàng)作區(qū)域,一個透明玻璃罩式的頂棚,充足的日照使得他的工作區(qū)域在夏天時格外炎熱,如同一個巨大的蒸籠,然而整個夏天趙半狄在里固定工作就是3小時。這近三個月的時間里,趙半狄每天都會來這棟別致的小樓工作,醞釀、構思、著筆、上色,進行著油畫《中國party》的創(chuàng)作,為在尤倫斯藝術中心的30年回顧個展做準備。
采訪當天我們未能目睹到那幅新作的風采,不久前這幅畫剛剛被打包裝運到了布展廳,留下的只有散落在桌子上的那些干癟了的顏料管子,和無意間灑落的紅紅綠綠的顏料,證明著它的痕跡。趙半狄略顯遺憾地說:“這幅畫在裝箱的前一刻我都沒有畫完,如果有時間還會改一下?!?/p>
早在2016年,趙半狄就開始收集整理該畫的素材。他喜歡肖邦,覺得肖邦的音樂中充滿了傷心、敏感、歡快和絕望。聆聽之間,自己仿佛更能深刻理解當下所處的社會,這是聽搖滾樂不曾有過的感觸。于是,趙半狄便萌生了舉辦“下沉式”肖邦音樂會的想法,在“水下”彈肖邦。2016年在成都,趙半狄拒絕了任何贊助機構,個人出資,邀請了圈內(nèi)的好友舉辦了這場音樂會?,F(xiàn)場,一架古典風格的三角鋼琴放在池塘里,四川音樂學院附中的13歲女孩胡天珂趟過池水,坐在池中彈奏肖邦鋼琴曲。此景,也成為了趙半狄開展前最新的一幅作品,取名《中國party》。2015年趙半狄為答謝著名收藏家烏力·??怂龅摹吨袊》中也出現(xiàn)過類似描繪水中的畫作,唯一不同的是《中國湖·C》描寫了參加派對的人 ,而《中國party》描寫的是水中的彈奏者。
時隔多年,再一次提起畫筆的趙半狄在與主流保持距離,他認為,真正的藝術家不需要尋找資訊——這個資訊是關于競爭,也關于商業(yè)的概念。趙半狄害怕自己一不小心就成為了主流意識的一員,因此刻意避開了新媒體藝術的創(chuàng)作,而是繼續(xù)選擇用畫筆這樣傳統(tǒng)的藝術形式表達自己的情感。談到這時,響起了久違的“諾基亞”手機鈴聲,只見趙半狄從口袋里掏出一款只具備簡單接聽電話以及發(fā)短信功能的手機,他說:“我沒有微信,不像大家都追趕著潮流,我可能稍微慢了一點?!?/p>
無處可逃的焦灼
采訪進行到一半,大雨傾盆而至。雨水干凈利落地敲打著工作室陽臺上的樹葉,屋內(nèi)顯得格外安靜。趙半狄盯著窗外的雨滴,將曾經(jīng)他那段與油畫結緣的經(jīng)歷緩緩道來。
當年走進大學,趙半狄便開始了正規(guī)的油畫學習。大二時,老師曾評價他的油畫并不具備藝術性,但這并沒有影響他對藝術的實踐。畢業(yè)時,趙半狄的創(chuàng)作拿到了全年級最高的、也是唯一的5分。1988年初夏,22歲的趙半狄走出了中央美術學院的校門,站上中央工藝美術學院的講臺,從此,他的生活便開始重復著家、學校、家三點一線的模式。
面對比自己大不了幾歲的學生,每日在課堂上教授著油畫的基本技巧,做著為人師表工作,讓生性跳脫的趙半狄有些乏味,因此這樣的時光并沒有延續(xù)太久,實習期還未結束,趙半狄就選擇早早撤出,離開了那樣的環(huán)境。1989年,他開始了自由職業(yè)畫家的生涯。
趙半狄早期的油畫帶著一點含蓄、一點典雅和憂愁,不同于同時代流行的那些邊遠西部題材,他的素材更多地取材于自己身邊的生活。趙半狄說:“藝術家的生活一定很大程度上影響著作品。”1991年,他與畫家李天元在北京天地大廈聯(lián)合舉辦了一次畫展。展廳中的一幅畫格外顯眼,它的尺幅雖然不寬,但卻很高,掛在墻上莊重肅穆。畫中一個白衣少女光著腳,奇怪地扭曲著身體,身旁一名撐著黑傘的赤膊男子似乎將要離開,卻又投來不經(jīng)意的一瞥。這幅油畫即趙半狄90年代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蝴蝶》。
時隔26年,趙半狄又作了一幅自畫像《我的花園》,那是一個陽光正好的午后,趙半狄隔著欄桿,將相機遞給欄桿外執(zhí)勤的保安讓他幫忙拍了幾張照片,隨后對著照片創(chuàng)作。
油畫時期,生活中的人、事都是他藝術創(chuàng)作的第一素材,比如《遠方來信》中的女孩子是他當時的女友,《小張》記錄懶洋洋的沒有時間感的好友小張正在床上伸展著身體。還有《涂口紅的女孩》,一扇門將整幅畫分成兩個層次,屋內(nèi)是仰躺著看報紙的男子,屋外描畫的是以慵懶的姿勢對著鏡子涂口紅的女孩子,每個家庭都曾有過的場景躍然紙上。在當時藝術市場整體下滑的態(tài)勢下,趙半狄的油畫作品卻逆流而上,2012年春拍中,《蝴蝶》還拍出了2760萬的高價。
在油畫界擁有美麗光環(huán)的趙半狄,卻是敏感和焦慮的,像作品中傳達出來的悲傷、凄涼一樣,創(chuàng)作時心靈深處對痛苦的追問和解剖,落筆時構圖加上色彩選擇的折磨,讓他最終在如日中天的油畫事業(yè)中選擇止步?!拔矣X得作為一個畫家我是很脆弱的,常常會關心這塊顏色畫的好壞,以及構圖形狀的好壞。我很焦慮,畫畫使我睡覺都睡不好,如果一直這樣下去,一輩子都是這種生活,我會很難過,想換種方式,逃離這種焦慮?!眴柤爱斈隇楹畏艞壚L畫,趙半狄這樣答道。endprint
世界太大,只求一點改變
逃離油畫創(chuàng)作的焦慮后,趙半狄奔向了前衛(wèi)藝術的道路。1993年他應邀參加了“中國前衛(wèi)藝術巡回展”,之后又參加了歐洲巡回展,初到國外的他,第一次接觸到了裝置藝術、行為藝術,不禁被這種陌生的藝術形式深深地吸引,加上中國當代藝術收藏大家烏利·??说墓膭?,趙半狄在1994年做了第一個裝置和行為展覽——“月光號”,海報用的是趙半狄的裸體,里邊的裝置用的都是現(xiàn)成品。這次30年的回顧展入口處也展出了“月光號”時期的作品——《一個童話》:一根肋骨插在有血液的玻璃瓶中,肋骨上頭開放著金錢的花朵。趙半狄認為,這個小小的裝置作品,猶如當代社會的某種寓言,也是自己的藝術語言。
此后,趙半狄的“行為”越來越大膽,他的“熊貓時代”滲透的范圍超過藝術圈,引起了社會各階層的關注和討論,也讓他備受爭議,不少人認為,他綁架了作為國民符號的熊貓。而趙半狄不以為然,繼續(xù)自己在熊貓中的跨界。他用熊貓造型為貫穿元素,展現(xiàn)了民工、追星族、乞丐、性別邊緣人、網(wǎng)絡紅人、法官等“最鮮活、最現(xiàn)實”的33套時裝,并于2009年3月20日晚9點正式在法國巴黎東京宮上演了一場“熊貓時裝秀”。有網(wǎng)友對趙半狄這一舉動感到憤恨,認為這是“貶低中國人”,也有網(wǎng)友說他在向法國人獻媚。面對這些質(zhì)疑,趙半狄轉(zhuǎn)帖并總結網(wǎng)友罵他的6條理由。但他也看到了一些為他辯護的聲音?!拔疫€是很在乎觀者的反饋的。”趙半狄意味深長地說。
在這場充滿爭議的時裝秀的另一邊,趙半狄發(fā)起了藝術慈善項目“用創(chuàng)造力換一座孤老院”,吸引中國兩萬多名青少年參與創(chuàng)作藝術作品,并拍成電影《讓熊貓飛》。他利用所得收入在河南省開封縣成立了一幢孤老院,讓46名孤寡老人獲得安身之所?!坝幸惶煸绯浚蝗挥X得我心安理得了——不管我的熊貓藝術是好還是不好有什么爭論,我覺得它最終在現(xiàn)實中改變了一點點東西。這點上作為一個創(chuàng)意產(chǎn)業(yè)人員,創(chuàng)意最終改變了一點點社會,改變了一點點人,這件作品起碼給老人們有一個安身之所,我覺得這點小小的溫暖,給我自己也是慰藉,如果要給自己打分,我覺得我及格了。”趙半狄說道。
《讓熊貓飛》拍攝前有一個環(huán)節(jié),趙半狄鼓勵孩子們以“熊貓”為主題,使用任何媒介創(chuàng)作,優(yōu)秀的作品可以展出,并參與到公益拍賣收藏的過程中。有一個來自鄭州的小女孩找到趙半狄,問能不能以一篇作文的形式創(chuàng)作?趙半狄當即同意。于是,這個叫張霖彤的12歲女孩寫了一篇作文,名為《我的爸爸是一個熊貓》。文章描述了這個關愛她的酒鬼爸爸,寫出父親的黑白兩面。不管文字如何,這篇作文卻是唯一一件寫作形式的作品。展出時,它被置于重要的位置。當時,趙半狄覺得這不會有人買,所以當烏利·??俗叩竭@件作品旁邊問他價格的時候,便隨口說了“10萬”,沒想到??送耆珱]還價,當即決定買下,成為展覽開幕后賣出的第一件作品,一時間在媒體上成為大新聞。改變仿佛就在這里開始了,小小的張霖彤12歲就有了百度百科,《廣州日報》整版報道,中央電視臺《今日關注》報道了近4分鐘。今年,她成功考取了北京電影學院編劇系。趙半狄十分高興,時隔多年兩人見面,趙半狄問她怎么會想要考編???小姑娘坦言,當年自己的作文得到肯定,在她心里埋下了希望的種子。
2013年6月,趙半狄用一句輕描淡寫的“熊貓飛走了”,結束了他的熊貓時代。但“能夠改變一點點人,改變一點點社會”,成為趙半狄至今對藝術的一種追求,他說:“藝術有多種渠道,一次小小的活動,可能會對別人有個小小的影響,這便是成功”。以油畫成名,到變成“熊貓人”,趙半狄的藝術生涯走到現(xiàn)在已經(jīng)30年的光景,有過認可,也有過爭議和誤解,但他仍固執(zhí)地堅持著自己的藝術層次,以旁觀者的角度看世界,為世人提供一面鏡子,任人去解讀、去感悟。
Q=《北京青年》周刊A=趙半狄
Q:隨著社會變遷自己有哪些變化?
A:我很開放,“熊貓時期”我做了很多不同的東西,也是我滿腔熱血擁抱世界的一個時期,熊貓可以打開我的生活。我一直都有一個理念,藝術家的生活一定會影響作品,因此在繪畫道路上我甚至能想出我的軌跡,我想我應該打開大門,跟這個社會有更大的聯(lián)系,所以才有了熊貓系列的作品。因為一直在參與社會,一直在了解社會,所以對社會有更多的感受。
Q:為什么放棄油畫轉(zhuǎn)戰(zhàn)前衛(wèi)藝術?
A:我覺得不光作品要改變,人也要有改變,我們應該自己改變一下自己。作為一個畫家我是很脆弱的,一輩子都是這種生活,我就很難過,想換種方式。人們對我的技巧是很認可的,但是當放下技巧,我想看看是什么。
Q:曾經(jīng)發(fā)起了藝術慈善項目“用創(chuàng)造力換一座孤老院”,后來有去看望過養(yǎng)老院的那些老人嗎?
A:就去過一次,入住一年后,是在2014年。他們不知道這(養(yǎng)老院)是藝術創(chuàng)意換來的,他們也不知道藝術的概念——也不需要知道,只要他們的生活有所改變(就可以)。
Q:你有很多的社會介入的作品包括時裝秀、電影、慈善項目等等,對你影響最大的是哪一部分?
A:哪一個都是我人生中的一部分,都是全力以赴的投入,都是我的成長。不是我一開始計劃好的,我沒有特別大的規(guī)劃,我只是做了一個作品,得到反饋后,才有第二個作品。
Q:可能反饋得到的爭議比較多,有真的感受到心理壓力的時候嗎?
A:其實,我很在意別人的評論的。我是這樣理解藝術家的,所有的主流社會談成功都是在現(xiàn)實層面進行的,所有電視上成功的主人公都是在現(xiàn)實層面產(chǎn)生的,社會整體的價值體系都是這個層面的。我尊重宗教,是因為我覺得宗教是多層的,我希望社會也應該是多層的,好的藝術可以開出層次的,我一直在努力地創(chuàng)造自己藝術的層面,這個層面包括時裝秀,通過時裝的鏡子看這個社會,在這之上沒有人提供一面這樣的鏡子,以及提供的服裝和款式,這就是我在努力開創(chuàng)的層次。當然,現(xiàn)實和這一層次交錯的時候會受到很多的誤解,不是所有人都能理解的。這些年下來我很遺憾得出一個結論,真正的藝術屬于少數(shù)人。因此只能是誤解。
Q:有沒有想和這些爭議對抗?
A:我不對抗,依然會關注這些爭議,希望可以聽到有意義的聲音,有意思的反饋,但這些總是少數(shù)。大家都在往前追趕,我可能稍微慢點,我沒有開過微信,這可能讓我損失了一些機會,但生活需要選擇。
Q:接下來有哪些打算?
A:說實在,對未來我還是挺迷茫的,展覽結束后看看對此會有什么體會,然后再做出下一步的打算。我認為自己性格挺分裂,但尤倫斯的策展人對我說,其實你沒有那么分裂,不管油畫還是行為藝術都在展現(xiàn)社會,你是一個完整的自己。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