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子君 王 文
建國以來國內藏軍研究綜述
李子君 王 文
藏軍經歷了建立、發(fā)展以及消亡的歷史過程。學術界對藏軍的研究涉及諸多方面,譬如藏軍的屬性、改革、制度、有關藏軍的事件等都取得了有益成果。但就目前而言,有關藏軍研究的成果數量、研究范圍、研究方法等方面仍有許多不足,具有較大的研究空間。
藏軍;改革;抵御外夷
人們平時所說的藏軍即“西藏地方民族軍”[1]、“中國西藏地方民族代本軍”[2]、“原西藏地方軍隊”[3]等的簡稱,本文就藏軍研究涉及的幾個方面分述如下。
(一)屬性
就目前而言,學術界對藏軍的屬性問題爭論較大。秦永章認為藏軍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上的藏軍與中央朝廷在藏駐軍相對應,而廣義上則指西藏地方的正規(guī)軍、臨時調集的民兵和僧兵等武裝力量。”[4]。廖立在《中國藏軍》[5]一書中對藏軍屬性的不同觀點進行了歸納整理。第一,正規(guī)藏軍于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成立至1970年撤銷建制。第二,藏軍是指歷史上駐扎在中國西藏及其他藏區(qū)的藏族武裝部隊,總體上分為原地方政府有軍事建制的正規(guī)軍和地方民兵武裝兩大類。第三,藏軍是對西藏地方武裝力量的簡稱。在以上三種觀點中,廖立和王小彬等部分學者贊同第一種觀點。王小彬指出,簡單地從區(qū)域、民族成分上對藏軍定義加以界定是有失偏頗的,并在《藏軍軍旗問題研究》一文中對第二種和第三種觀點進行了分析,認為第二種和第三種對藏軍的定義“都忽略了藏軍的政治屬性?!盵6]目前學術界研究的藏軍主要是指其狹義的概念。
(二)沿革
學者關于藏軍起源、發(fā)展以及消亡整個過程的研究相對較多,成果豐碩。巴桑羅布在《藏軍若干問題初探》[7]一文中指出,在吐蕃時期出現了吐蕃軍隊但這支軍隊隨著吐蕃地方政權的衰落而衰落,之后在分裂割據時期和元代更沒有出現真正意義上的藏軍,直至清代才正式建立了正規(guī)藏軍。然而在藏軍發(fā)展后期,政治上的變質使藏軍最終覆滅。《近代西藏地方官制簡述》與前文相比對藏軍沿革的論述更加詳實,記載如下:“乾隆五十七年,正式建立了‘代本制’的西藏地方軍隊,與駐當地的漢軍同屬于清朝駐藏大臣管轄。1846年,藏軍改由噶廈調遣。辛亥以后,藏軍日臻完善,但仍無統(tǒng)一的軍事指揮官。1913年,西藏地方正式建立‘瑪基康’, 隸屬噶廈,負責藏軍的一切事務。民國以后,藏軍代本團數目達到十余個。昌都戰(zhàn)役中被殲六個代本團,1951年和平解放時,藏軍有十一個代本團及其他人員九千三百人。”[8]。
《一支特殊的民族軍隊——藏軍》[9]和《藏軍史初探》[10]將藏軍的發(fā)展歸納為不同的階段。前文提出藏軍在清代的緩慢發(fā)展、民國時期藏軍之擴張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藏軍的衰落和覆亡,三個階段。而后文則將藏軍的發(fā)展分為清朝前期藏軍、近代歷史上的藏軍、1911-1949年間的藏軍以及藏軍的消亡四個階段。雖然劃分的依據不同但兩篇文章都按照不同的歷史階段對藏軍的發(fā)展進行了梳理和歸納,條理清晰、內容詳細。
此外,廖立的《中國歷史上的藏軍》重點從藏軍歷來是國家軍隊以及在歷史上的貢獻進行闡述,認為:“盡管藏軍1959年參加了叛亂,但它曾是國家邊防部隊,擔任過西南邊疆‘鎮(zhèn)邊撫亂’的任務,這是不爭的事實?!盵1]批駁了史學上將藏軍定性為殖民主義豢養(yǎng)下的農奴主迫害奴役西藏勞動人民的反動工具的說法,具有較大的學術意義。
(一)清政府對藏軍的改革
在藏軍的發(fā)展進程中清政府對藏軍進行過多次改革,大量學者通過研究駐藏大臣譬如和琳、赫特賀、琦善、聯(lián)豫以及欽定入藏大將軍??蛋矊Σ剀姷母母铮瑥亩私馇逭畬Σ剀姷母母?。駐藏大臣和琳入藏后針對西藏軍務的現狀力主改革,《和琳駐藏時期西藏駐防制度研究》[11]一文對和琳整頓西藏的駐防制度進行了介紹,其中側重闡述了改革對藏軍發(fā)展的積極影響。顧祖成和李紅陽對駐藏大臣赫特賀整飭藏軍營制章程分析深入,指出“兵士十足,役占普遍;軍械陳舊,軍備廢弛”[12]為解決的突出問題。該文分別從西藏地方、中央政府兩個不同的視角對章程廢除的原因做了合理分析?!恶v藏大臣琦善改訂西藏章程考》[13]一文僅對改革藏軍做了簡要論述?!堵?lián)豫在西藏推行近代化改革的歷史作用及評價》[14]一文將聯(lián)豫改革藏軍的具體措施歸納為:對武員糧員進行裁撤;向清政府請求撥款;在拉薩設立武備速成學堂。作者指出新軍雖然在復雜的歷史背景下,沒有能夠直接阻止外國武裝干涉,但依然發(fā)揮了一定的積極作用。
除此之外,欽定赴藏大將軍??蛋苍?792年擊敗入侵我國西藏的廓爾喀軍隊后深感藏軍的殘弱,因此提議對藏軍進行大刀闊斧的整頓?!陡?蛋舱D藏軍思想初探》[15]一文對福康安整頓藏軍的措施敘述詳細,涉及到編制、統(tǒng)領、裝備等諸多方面,與此同時作者從提高軍隊戰(zhàn)斗力和經濟兩方面對其積極影響進行論述。
(二)西藏地方對藏軍的改革
西藏自主改革藏軍主要表現為十三世達賴喇嘛新政和一九五O年改革。十三世達賴喇嘛對西藏的政教改革一直是學界關注的熱點,其中對藏軍的近代化改革研究亦是研究藏軍的重點和熱點。相比而言,關于一九五O年改革的研究相對較少,研究成果更是鳳毛麟角,筆者僅找到《<藏軍司令部新訂軍規(guī)三十五條>內容簡析》一篇文章。
據牙含章的《達賴喇嘛傳》、喜饒尼瑪的《近代藏事研究》等介紹,第十三世達賴喇嘛土登嘉措自1898年親政以來達賴喇嘛勢力極大,達到了“威服全藏,莫敢有違”[16]的程度。在藏軍人數少、訓練懶散、戰(zhàn)斗力弱的情形下,1913年《關于西藏全體僧俗民眾今后取舍條例》發(fā)布,其新政的最核心內容即對藏軍的改革。羅布曾撰文對達賴喇嘛的新政措施做了全面分析,把新政中對藏軍的改革僅作為文章的一小部分進行論述,內容相對簡略?!对囌撌肋_賴喇嘛對藏軍的近代化改革》[17]一文專對十三世達賴喇嘛的藏軍改革進行探究,其意義深遠。作者通過《元以來西藏地方與中央政府關系檔案史料匯編》《英國、俄國與中國西藏》《喇嘛王國的覆滅》等大量著作和檔案的對比研究,對具體內容做了細致考證。但文中寫到:“1000人以上的代本一般要設2個代本”,筆者認為“1000人以上的代本”中“代本”一詞的運用有待商榷。筆者在閱讀相關著作、論文過程中多次發(fā)現部分學者對“代本”一詞的使用不夠嚴謹,關于這一問題王貴曾做過簡要的探析。王貴在《藏軍番號的漢譯名應改為“團”》[18]一文中指出,藏軍的“代本”,字意為“弓箭長”是職務名稱而不是部隊的番號名稱,代本相當于團長之意。因此,在“1000人以上的代本一般要設2個代本”一句中前后兩個代本所指本意不同,第一個代本實指部隊番號,第二個代本則指職務。《二十世紀初西藏曇花一現的“強軍”之路》[19]一文分別從寺院集團、噶廈政府、藏軍集團三方面勢力分析十三世達賴喇嘛對藏軍改革失敗的原因,條理清晰,內容詳實。作者認為盡管最終改革以失敗而告終,但十三世達賴喇嘛改革對藏軍的近代化發(fā)展依然起到一定的積極意義。
一九五O年改革是西藏地方另一次對藏軍進行的改革運動。1963年申新泰和羅俊哲合作將《藏軍司令部新訂軍規(guī)三十五條》譯成漢文,為研究藏軍提供了寶貴史料,填補了研究領域的空白。申新泰在《<藏軍司令部新訂軍規(guī)三十五條>內容簡析》[20]一文中對軍規(guī)的字句進行了推理和考訂,最終確定軍規(guī)制定于1950年。這一結論的提出可謂震古爍今,影響深遠。其次,該文對《藏軍司令部新訂軍規(guī)三十五條》的內容,譬如藏軍的建軍思想、官兵關系、獎懲制度以及軍風、軍紀做了比較詳實的論述,具有極高的學術價值。
軍隊是對外抵抗侵略、維護國家主權的主要工具,乾隆五十七年藏軍正式成為清朝專政機器的重要部分。十八世紀中至二十世紀初,藏軍多次參加抗擊外夷戰(zhàn)爭,譜寫了維護民族尊嚴、國家安定的偉大篇章。
索文清、伍昆明、栗思文、巴桑羅布等學者對藏軍抵御外夷戰(zhàn)爭關注較多,索文清、栗思文、伍昆明、向陽均撰文對不同階段藏軍抗英戰(zhàn)爭的全過程進行了論述。其中《一九〇四年西藏江孜地區(qū)抗英斗爭史料》[21]一文記錄了西藏和平解放后作者在江孜等有關地區(qū)對1904年西藏人民抗英事跡的稠查和訪問,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藏族人民在鴉片戰(zhàn)爭期間的護國偉績》[22]一文敘述了森巴戰(zhàn)爭和多玉戰(zhàn)役的具體情況,展現了鴉片戰(zhàn)爭期間藏軍誓死保衛(wèi)祖國西南邊陲的實際行動。相關具有代表性的文章還有《藏族遠征軍浴血東南沿?!穂23]和《浴血鴉片戰(zhàn)爭的藏族遠征軍》[24]。兩篇文章主要以哈克里和阿木穰兩位英雄人物為線索,對藏軍參加鴉片戰(zhàn)爭的過程進行了詳實的記載。文中哈克里和阿木穰英勇善戰(zhàn)并最終為國捐軀的事例,起到了見微知著的作用,加深了人們對藏軍作戰(zhàn)情景的了解。上述研究成果大力弘揚了藏軍浴血奮戰(zhàn)的英勇事跡,認可了藏軍抵抗外夷的豐功偉績,完善了對藏軍的認識。但目前研究成果的數量有限且內容不夠豐富,基本上進行簡單歷史描述者居多。
(一)藏軍軍旗研究
關于藏軍軍旗研究,王小彬、吉俊洪、鮑棟均撰文進行論述。王小彬的《藏軍軍旗問題研究》[25]一文重點對藏軍軍旗被纂改為西藏國旗問題做了詳細論證,澄清了歷史事實。吉俊洪、鮑棟則較關注宗教與軍旗之間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認為從藏文化系統(tǒng)來看,以五色區(qū)分軍隊是結合自古就有的做法、宗教觀念以及宗教儀軌后產生的。
(二)英國對藏軍的武器供應
自十三世達賴喇嘛新政起,藏軍與英國的關系就日漸親密,除訓練方法、軍隊編排等方面效仿英國外,藏軍的武器裝備也依賴于英國的供應?!对囌撁駠鴷r期英國對中國西藏的武器供應》[26]一文將英國對西藏的武器供應情況做了精詳記載,并通過例證批駁英國出售武器給西藏是幫助實現現代化進程等觀點?!墩摴诺屡c英國的西藏軍火供應》[27]一文通過考證書籍及大量中外信件、密函,對二十世紀前半期英國駐錫金政務官古德積極向西藏進行軍火供應的事實進行了論證。伍昆明將英國對西藏武器供應的性質、從贈送到出售方式轉變的原因做了詳細闡釋,得出英國供應軍火給西藏地方的政策,旨在使之成為英國的附庸。
(三)藏兵營制
藏兵營制是研究藏軍史、西藏地方史、清政府與西藏關系史的重要組成部分,藏軍營制章程的施行標志著藏軍的建立。目前學術界專對藏兵營制研究的成果極其少見,《乾隆末年“藏軍營制章程”的創(chuàng)建和影響研究》[28]和《略論清兵營制的建立和完善》[29]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前文對藏兵營制的基本情況做了詳細闡述?!堵哉撉宕乇鵂I制的建立和完善》一文認為藏兵營制的建立和完善經歷了??蛋矔r期的藏兵營制的初建和琦善對藏兵營制的改革兩個階段,作者在前文的基礎上完善了琦善對藏兵營制的改革部分。
表1 建國以來國內藏軍研究內容統(tǒng)計表
依據中國知網期刊統(tǒng)計數據,我們通過對建國以來國內研究藏軍的研究成果數據進行梳理,如表1所示:1949-1978年間研究成果占總數的2.4%;1978-2000年間的研究成果占總數的41.5%;2000年至今的研究成果占總數的56.1%,學者們越來越多的關注藏軍研究。除了這一總研究特征外具體分析如下:
在研究內容上,由建國以來國內藏軍研究內容統(tǒng)計表可知,從建國至今學界對藏軍的研究內容逐漸深入,研究視角逐漸拓寬。其中有關藏軍的屬性問題至今仍有多重聲音,嚴重阻礙了藏軍研究的進程;在對藏軍的改革研究中學界更多的關注于駐藏大臣和十三世達賴喇嘛的改革,而較少關照1950年改革;學界對藏軍抗擊外夷戰(zhàn)爭關注較久,在已有的研究成果中學者多從戰(zhàn)爭爆發(fā)的起因、經過以及宏觀影響幾方面進行闡述,缺少微觀角度即戰(zhàn)爭對藏軍影響的分析;藏軍的軍旗、藏兵營制、英國對藏軍的武器供應、宗教對藏軍的影響研究還有待進一步深入探討。
在研究范圍上,目前學界對藏軍的研究呈現出一種零散的現象,雖涉及到諸多方面但仍有遺缺之處。有關藏軍的研究除在一些文章或著作中以章或志的形式出現外,專門論述藏軍的著作較少??傮w而言,關于藏軍的研究至今尚未形成一個完整的體系。
因此,我們可以展望未來藏軍的研究趨勢:
首先,關于藏軍的定義和屬性學界將會達成共識并形成規(guī)范性的概述,從而為進一步研究藏軍奠定基礎。另外,成果數量將會大大增加;研究視角和范圍不斷拓展;研究內容不斷深化。在學者們的群策群力之下論述藏軍的專著問世,使藏軍研究取得一個階段性的成果。
其次,關于藏軍的改革研究將日臻完善,學者們將更加重視藏軍改革的影響尤其對藏軍的影響。同時加強改革與改革之間相互關系的研究,從而促進對藏軍發(fā)展脈絡的把握。隨著研究內容的不斷深入,需要其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進一步完善,譬如在研究藏軍抗擊外夷戰(zhàn)爭時可運用社會學及數理統(tǒng)計學的學科理論,對藏軍參加的不同戰(zhàn)爭進行對比研究。
最后,學術界亟待解決史料較少的問題。這就要求學者提高藏文水平及收集口述資料的能力,從而為藏軍研究提供更加豐富的史料。
[1] 廖立.中國歷史上的藏軍[J].百科知識,2010年第24期
[2] 唐大山.中國西藏的來龍去脈[J].文史參考,2010年第22期
[3]申新泰.《藏軍司令部新訂軍規(guī)三十五條》內容簡析[J].西藏民族學院學報,1988年3期
[4] 秦永章.試論十三世達賴喇嘛對藏軍的近代化改革[J].民族研究,2007年第5期
[5] 廖立.中國藏軍[M].中國文史出版社,2009年,《序一》第2-3頁,《前言》第2頁,《自敘》第1-15頁
[6] 王小彬.藏軍軍旗問題研究[J].中國藏學,2013年第2期
[7] 巴桑羅布.藏軍若干問題初探[J].中國藏學,1992年第S1期
[8]郭衛(wèi)平.近代西藏地方官制簡述[J].西北民族學院學報,1989年第3期
[9]曹振威.一支特殊的民族軍隊——藏軍[J].軍事歷史研究,1986年第00期
[10]王獻軍.藏軍史初探[J].西北民族學院學報,1991年第4期
[11] 高玲.和琳駐藏時期西藏駐防制度研究[J].鄂州大學學報,2016年第1期
[12] 顧祖成、李紅陽.咸豐七年藏軍營制變革研究——以《整飭藏軍營制章程六條》的提出、頒行和基本廢止為中心[J].西藏民族大學學報,2016年第4期
[13] 周偉洲.駐藏大臣琦善改訂西藏章程考[J].中國邊疆史地研究,2009年第1期
[14] 許廣智.聯(lián)豫在西藏推行近代化改革的歷史作用及評價[J].西藏研究,1995年第1期
[15] 江維祝.??蛋舱D藏軍思想初探[J].西藏研究,1996年第3期
[16] 牙含章.達賴喇嘛傳[M].華文出版社,2000年,p164
[17] 秦永章.試論十三世達賴喇嘛對藏軍的近代化改革[J].民族研究,2007年第5期
[18]王貴.藏軍番號的漢譯名應改為“團”[J].中國藏學,1995年第1期
[19]冉思堯.二十世紀初西藏曇花一現的“強軍”之路[J].文史天地,2011年第1期
[20]申新泰.《藏軍司令部新訂軍規(guī)三十五條》內容簡析[J].西藏民族學院學報,1988年第3期
[21]向陽.一九O四年西藏江孜地區(qū)抗英斗爭史料[J].民族研究,1959年第6期
[22]巴桑羅布.藏族人民在鴉片戰(zhàn)爭期間的護國偉績[J].中國藏學,1990年第4期
[23] 龔德坤.藏族遠征軍浴血東南沿海[J].環(huán)球軍事,2009年第13期
[24]周小博、王紅寬.浴血鴉片戰(zhàn)爭的藏族遠征軍[J].文史博覽,2006年第11期
[25]王小彬.藏軍軍旗問題研究[J].中國藏學,2013年第2期
[26]徐自永.試論民國時期英國對中國西藏的武器供應[J].中國邊疆史地研究,2007年第1期
[27]梁忠翠.論古德與英國的西藏軍火供應[J].北方民族大學學報,2014年第1期
[28] 顧祖成、李紅陽.乾隆末年“藏軍營制章程”的創(chuàng)建和影響研究[J].西藏研究,2016年第5期
[29]李紅陽.略論清代藏兵營制的建立和完善[J].平頂山學院學報,2016年第3期
[責任編輯:林俊華]
A Review of Zang Jun Studies Since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LI Zijun WANG Wen
The Zang Jun has experienced the historical process of establishment,development and extinction. Academic study of the Zang Jun involves many aspects, such as its property, reformation, system and dependent events, which have achieved beneficial achievements. But for now, there are many deficiencies in these areas: quantity results, research scope and research methods of the Zang Jun, which still have large study space.
The Zang Jun; reformation; resist foreign aggression
G235
A
1674-8824(2017)04-0018-05
李子君,西藏民族大學研究院碩士研究生。(陜西咸陽,郵編:712082)
王 文,汶川縣委黨校副校長。(四川汶川,郵編:62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