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康妮
10個改變好萊塢歷史的女人
文/康妮
如今的好萊塢,有很多像凱瑟琳·畢格羅、簡·方達、奧普拉·溫福瑞、謝麗·蘭辛這樣了不起的女性在工作,但在她們之前的一個世紀,堪稱“開拓者”的女性電影人,通過自己的努力改變了好萊塢的游戲法則。她們,都在電影史上留下了自己的痕跡,以下十位算得上是過去百年中最“彪悍”的女性電影人,都為女性在電影工業(yè)中謀取一席之地做出貢獻,只是有些已經(jīng)被遺忘。
愛麗絲·蓋·布拉切
Alice Guy Blaché
你知道么,這個出生巴黎的法國女人是世界上第一位女導演和女制片人,她是以萊昂·高蒙(Léon Gaumont)秘書的身份接觸到電影行業(yè)的,并在1896年拍攝了自己的第一部作品。從此到1922年,參與了近1000部電影(她同時也做過演員和編劇,但成就均趕不上導演和制片人),其中有600部是默片短片,時長從1分鐘到三十分鐘不等?,F(xiàn)世留存作品有350部,而在1896-1906這10年間,她一直作為世界上唯一一位女導演而存在。這位女士還創(chuàng)建了制片人職位,這是當今制片人中心制的立足之本。她相當清楚,一個女性導演在當時是什么樣的角色,在自傳中她寫到:“毫無疑問,我的出現(xiàn)是個奇跡?!?/p>
Dorothy Arzner
在美國電影學者的眼中,阿茲納是美國最多產(chǎn)的女導演,這位美國歷史上第一位女導演一共拍攝了20部電影,還在1929年,因為需要一個能跟隨鏡頭的麥克風,發(fā)明了現(xiàn)在拍攝中廣泛使用的錄音桿(Boom Microphone)。
阿茲納對于女性和女性之間的友情刻畫細致入微,1930年的時候,她就說過,“作為一個男人,他永遠無法在講述某些故事的時候用女性的觀點?!?/p>
多蘿西·阿茲納
瑪麗·碧克馥
阿茲納最初是一名作家和電影編輯,躋身專屬男性的導演之列,是她自己爭取來的,她對派拉蒙說,如果不讓她拍電影,就去別的電影公司。在工作中,她認為,要想別人認真對待一個女性,就要穿得男性化。因此,出現(xiàn)在片場的她總是穿長褲和西裝,成為她個人標志性特色。
她還發(fā)掘了很多未來的大明星,露西爾·鮑爾、凱瑟琳·赫本和羅莎琳德·拉塞爾都是先引起了她的注意拍攝了電影或者電視劇才走向成功。1936年,她成為第一個被美國導演工會接納的女導演,1943年突然退出電影界,余生與舞蹈演員瑪麗恩·摩根一起度過。
Mary Pickford
默片時代的“美國甜心”,與超級巨星范朋克的婚姻,不僅沒讓兩人“掉粉”,反而成為二十世紀初世界影壇的一對佳偶。而碧克馥本人,不僅是電影明星,還是個精明的商人,更是“彪悍人生”的最佳闡釋者。
從周薪40美元到500元,碧克馥只用了3年時間。24歲就成立了自己的制片公司,3年后又以創(chuàng)始人的身份與三個史上最偉大的電影人——道格拉斯·范朋克、大衛(wèi)·格里菲斯和查理·卓別林——創(chuàng)辦了聯(lián)美制片公司,由此,她有權利制作自己主演的電影。她兩度獲得奧斯卡,而奧斯卡的官方名稱是“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獎”,其主辦單位,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碧克馥位列36位創(chuàng)始人之一。她精于談判,非常明白自己的價值,這位聯(lián)美公司的第一個女制片人從1919年創(chuàng)辦聯(lián)美到息影,每年都能掙到100萬美元,而當時的百萬美元相當于現(xiàn)在的1400萬美元!
她更靠一己之力改變了好萊塢的工作方式:在她1909年出演自己的第一部電影時,沒人知道如何把電影變成一門掙錢的生意,大多數(shù)人只是把它看做是百老匯的延伸,而碧克馥用自己的成功證明了電影不需要依附于百老匯。也正因此,即便息影數(shù)十年后,這個最早一批來到美國闖蕩的加拿大女演員依舊是影響好萊塢的主導力量。
Frances Marion
20世紀最著名的女編劇,在1915到1930年代末,她也是最受制片廠歡迎的編劇,周薪高達3000美元,放在今天,相當于4萬美元。她是第一個兩次獲得奧斯卡的編劇,寫了130多部電影劇本,還在1937年出版了《如何寫出并賣掉電影故事》(How to Write and Sell Film Stories),退出好萊塢后,在南加州大學教編劇。
馬里昂最大的注腳是“第一個贏得奧斯卡的女編劇”,但在編劇之外,她也是個成功的導演和演員。在她來到好萊塢之前,是一名記者,去歐洲實地報道過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而在她40年代末退出好萊塢時,已經(jīng)參與過300多部電影,從默片到有聲片轉變中的那些大明星都跟她合作過。
弗朗西斯·馬里昂
海蒂·麥克丹尼爾
Ida Lupino
生于倫敦,有意大利血統(tǒng)的英國人,盧皮諾是上世紀30-40年代著名女演員,也是歷史上最多產(chǎn)的美國女導演,在1949年成立了自己的制片公司,埃德米拉制片公司的5年中,她拍了6部電影。從1955年又開始執(zhí)導電視劇。
演而優(yōu)則導,是因為她想做一份更有趣的工作,她成立的制片公司讓她為獨立制片開辟了新的天地。1953年的《搭車人》(The Hitch-Hiker)可以看做是第一部女導演拍攝的黑色題材,盧皮諾一共拍了8部探討社會問題的影片,主題涉及未婚媽媽、重婚、強奸等。
作為上世紀五十年代電影工業(yè)中唯一的一個女導演,艾塔以溫和的方式推動自己的工作,比如,她認為不能告訴男人什么,而只能建議他們做什么,這也是她與男演員和睦相處的原因。在劇組里,她讓大家都叫她“媽媽”,而這,其實也是她在男性世界里,避免騷擾最好的保護。盧皮諾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對美國電影和電視作出許多貢獻卻不被重視的唯一一位女導演,直到70年代女權運動興起才有了重新評價她的呼聲。
Leigh Brackett
即便你看過她的電影,也從來不會注意她的名字,比如,你知道她就是《星球大戰(zhàn)2:帝國反擊戰(zhàn)》(Star Wars: Episode V - The Empire Strikes Back)的編劇嗎?這是她因癌癥去世前完成的最后一部作品,盡管里面的角色到今天仍有爭議,但無可否認這是“星戰(zhàn)三部曲”里最好的一部,也是她寫的第一部科幻電影劇本。
布萊克特是個科幻小說作家,1940年-1959年,為雜志寫科幻小說是她的主要工作。一起工作的編輯形容她創(chuàng)造數(shù)不清的“星際浪漫”,并開發(fā)出我們現(xiàn)在公認的“太陽系”。她的第一部長篇小說是一本硬漢偵探小說,好到足以讓霍華德·霍克斯(Howard Hawks,美國著名導演)雇傭她幫威廉姆·??思{一起改編雷蒙德·錢德勒(Raymond Chandler)的《夜長夢多》(The Big Sleep)。
有趣的是,當霍克斯雇傭她的時候,沒人知道她是女人,也自然可以想象當所有人知道她跟世界上偉大的小說家一起改編電影時的驚訝。而這部亨弗里·鮑加和勞倫·白考爾主演的《夜長夢多》不僅是經(jīng)典電影,也是20世紀很重要的小說改編之作。
布萊克特的編劇作品算不上,一生只有11部作品,但每一部都足以讓任何一個編劇視如瑰寶。
Hattie McDaniel
一生中扮演過74個黑人女仆角色,因為出演《亂世佳人》(Gone with the Wind),1940年,她成為歷史上第一位獲得奧斯卡的黑人演員。在她之前的銀幕上出現(xiàn)過很多黑人演員,但從未曾有人得到過提名。不過這份榮譽也是苦樂參半,頒獎典禮上,她被迫和同伴坐在一張隔離桌上,而不是和劇組在一起。麥克丹尼爾性情開朗溫和,和她共事過的演員們都很喜歡和尊敬她。因為角色的固定,在上世紀40年,演藝生涯開始走下坡路,但依然沒人能否認她是個偉大的演員。她對媒體最常說的是:“我寧愿扮演一位女仆,也不愿成為一位女仆”,這句話在今天看來仍有其現(xiàn)實意義。
海蒂·麥克丹尼爾
奧利維亞·德哈維蘭
Olivia de Havilland
這位兩度獲得奧斯卡最佳女演員獎的明星至今仍健在,在巴黎過著深居簡出的生活,謝絕一切采訪。
而她出現(xiàn)在這個名單上,當然不是因為她的演技和長壽,而是上世紀40年代與華納的一場著名的官司勝訴,結束了好萊塢大制片廠對演員的隨意控制。在大制片廠制度下,如果一名演員簽約7年,那并不只是簡單的7年,在制片廠那里會變成一道數(shù)學題,最后演員會發(fā)現(xiàn)自己實際上服務了10年、15年甚至20年。而如果被片廠雪藏,那段時間是不計入合約期內的,把演員租借給其他公司還會收取費用,因此,那些大制片廠可以通過無限期延長合同控制演員,以隨意租借的方式榨取每個人的價值。
而德哈維蘭將華納提出延長6個月的合同以彌補自己被“雪藏”6個月的損失的行業(yè)潛規(guī)則告上法庭,最終勝訴,連長期失和的妹妹瓊·芳登都稱贊她。
今年7月,剛過完101歲生日的德哈維蘭又因為大熱美劇《宿敵》(Feud,講述的是瓊·克勞馥和貝蒂·戴維斯的世紀之戰(zhàn))未經(jīng)同意,就把她作為角色寫入劇本并拍攝,一怒之下,又把劇組告了!
Edith Head
這位無數(shù)次出現(xiàn)在本刊以及各類時尚、電影刊物上的傳奇人物,幾乎無人不知他的彪炳功績:為1000部電影設計服裝,35次提名奧斯卡最佳服裝設計,并最終拿下了8個,是獲得奧斯卡獎最多的女性,在電影時裝史上無人能及。她的設計不僅在當時激發(fā)潮流,到現(xiàn)在還在為當代時裝設計師提供養(yǎng)分。
伊迪絲·海德
從1924年到1967年,在派拉蒙的44年,從貝蒂·戴維斯到奧黛麗·赫本,她把好萊塢黃金年代的大明星都捧成了時尚偶像,英格麗·褒曼、葛羅莉亞·史旺遜、格蕾絲·凱莉都指明要她任服裝指導才肯出演。
需要指出的是,海德不僅僅是服裝設計,她在影片中擔任的是服裝指導,只是因為當時的女裝以量體裁衣的定制為主,很少公開出售,才親自設計每一套衣服。而在當時的電影界,設計師是不入流的,所以當1954年憑借《羅馬假日》再次拿到奧斯卡服裝設計獎的時候,她在臺上對提供了赫本大部分設計的紀梵希表達謝意,“沒有紀梵希,就沒有我手中的小金人,這個獎應當共享”。是好萊塢史上對時裝設計師最崇高的公開致敬。
英格麗·褒曼和雙胞胎女兒
Ingrid Bergman
毫無疑問,褒曼是影史上最偉大的女演員之一。但入選這個名單,是因為一次著名的“緋聞”。
1949年拍完《火山邊緣之戀》(Stromboli)后,已婚的女主演褒曼和已婚的導演羅伯托·羅西里尼(Roberto Rossellini)私奔了!這絕對是個丑聞。這件事對好萊塢比以往任何一件事都大:“銀幕上的純潔女神,現(xiàn)實中竟是一個拋夫棄子的風騷女人?!睘榇?,她上了拒絕錄用的黑名單,連她的粉絲都不能原諒。
然而,褒曼1950年離了婚就和羅西里尼結婚,在意大利成立了一個新家庭,生下一對雙胞胎女兒,雖然拍的電影算不上成功,甚至是有些奇怪,卻對隨后興起的強調自由和自我意志的“新浪潮”頗有關聯(lián)。
1956年她離開羅西里尼回到好萊塢就憑借《真假公主》拿下了了一座小金人,很少有女演員在公眾心目中墮落至此,卻還得意洋洋地回來。她和好萊塢的八卦機器打過架,并且贏了。
這個瑞典女演員一生有三段婚姻,她在去世前把自己的3件嫁衣洗得干干凈凈,親手疊好,包在塑料袋里,“每一件都屬于我,盡管很短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