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 爽
過有準備的人生
◎梁 爽
有個大三男生發(fā)私信給我,說馬上要考英語四級了,而他一直把大一大二的時間當作周末來過,每天看看漫畫、打打游戲、談談戀愛。等大三環(huán)顧周圍時驚覺,室友已經開始聯系實習公司,同學也考過了高級口譯。
有一天瀏覽求職網站,他才發(fā)現四級是很多企業(yè)招聘的低配,于是他開始慌了,畢竟大學留給自己考四級的機會不多了。考試前,他每天泡在圖書館里臨時抱佛腳,掐著時間做了套真題,答閱讀理解時,題目和選項不在一頁上這種小事都讓他心煩意亂。一對答案,正確率不足三分之一,這更加劇了他的焦慮。
我的一個寫作搭檔,當她得知第二天輪到還沒動筆的她更新文章后,就一頭扎進焦慮中。不巧她那幾天事情扎堆,玩也玩不痛快,吃也吃不踏實,文章選題一換再換,發(fā)文日期一推再推。她發(fā)來的語音里夾雜著咆哮聲,打出的文字附加了感嘆號,讓我隔著屏幕都被焦慮傳染了。等到文章推送后,她頓感輕松,劫后余生般地跟我說,以后一定要有計劃、有準備,不然真的會焦慮到折壽。
這兩件事告訴我,準備和焦慮之間是此消彼長的關系。對待焦慮,凡人大概有兩種表現:一種是焦慮后置型,把焦慮拖延成壓軸禍患;一種是焦慮分解型,把焦慮拆解為日常準備。而我一向認為,過有準備的人生,是緩釋焦慮的良藥,是遠離焦慮的活法。
最近,我在看張萌的新書《人生效率手冊》。我心中的張萌,一直在過著有準備的人生。她從浙大退學后,復讀一年考入北師大,我能想象她那時的焦慮感:親友的不理解、孤注一擲地追求當外交官的夢想,以及一直引以為傲的英語卻在摸底考試中極不理想。她冷靜下來,根據一萬小時定律,考慮自己的現狀和目標,做了一個“1000天小樹林”計劃。
書里有她的演算步驟:英文好是外交官的標配,外交官一般在大四時應聘,所以她只有三年的準備時間。三年搞定一萬小時,減去學校大一到大三為英文專業(yè)的學生提供約5000小時的英語學時,所以她需要在三年里額外準備5000小時,就是每天需要自學3到5小時。目標分解后,全靠執(zhí)行,于是她無論三九還是三伏,每天早上5點起床,讀3到5個小時的英語。由于起得早,教學樓還沒開門,她只能去小樹林里朗讀。她完成當天計劃后就會打上鉤,對每天的效能評估、改進,摸索出一套自我賦能的方法論。三個月后她的英語考試全班第一,大三時獲得APEC英語演講比賽全國第一的成績。
能說一口流利英語的人非常不簡單,你可以想象他們在此之前準備了多長時間,他們目標聚焦明晰,懂得精力配置,執(zhí)行力強且效率驚人。
以我的經驗來看,最焦慮的時候,是對自己的準備最不自信的時候。我在生活中總會下意識地不讓自己落入“準備不好、焦慮、更準備不好、更焦慮”的惡性循環(huán)里。
所以,我慢慢有意識地去解決這種問題。為了減少去外地出差前的焦慮,提前兩天把旅行箱敞開,在家想到什么東西順手放進去,買票后客票驗真,出行前檢查證件;為了減少上臺做匯報的焦慮,提前在家就把材料熟悉到透,對著鏡子多演練幾遍,預測可能發(fā)生的意外以及備好應急預案;為了減少等體檢通知的焦慮,平日里就應該把規(guī)律作息,均衡飲食,堅持運動,保持心情愉悅等良好生活習慣落到實處。
我覺得,對自己處境中控制不了的部分焦慮的意義并不大,更加有意義的是,關注自己能控制的那部分。在能控制的部分里,階段性地確立目標,分解到每個更小維度的階段里,過著有準備的人生。
我很贊同羅輯思維聯合創(chuàng)始人脫不花寫過的一句話:能把人的潛力徹底區(qū)分開的,是他的準備度。自己在密室里的準備,會把焦慮最小化,潛力最大化??吹绞謾C電量不足10%,焦慮沒用,你得一格一格地充電。人生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