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仁進,陳 剛,王冰冰
(信息工程大學 地理空間信息學院,河南 鄭州 450001)
道路機動是機動的主要形式[1],但是在民用交通、軍事行動和抗震救災等情況下,越野機動也發(fā)揮著很大的作用。要實現(xiàn)對越野機動的路徑規(guī)劃,需要考慮到諸多地理要素,包括:地貌、植被、土壤土質(zhì)、氣象、水文、居民地、道路以及其他社會因素。由于影響要素太多,情況復雜,要真正實現(xiàn)精確的越野機動路徑規(guī)劃難度較大。在地貌要素中,由于地表情況復雜,目前通用的是用數(shù)字高程模型(Digital Elevation Model,DEM)來模擬復雜的地貌形態(tài),其對越野機動的影響主要為坡度(Slope)。
針對地貌要素對越野機動的分析研究,國外研究相對較早。主要代表有捷克的Marian Rybansky等人[2],其在矢量圖和柵格圖兩種形式中對越野機動進行了建模分析,系統(tǒng)而深入地研究了各個地理要素以及其他社會因素對越野機動的影響,但在DEM上計算坡度算法相對簡單。在國內(nèi)方面,劉學軍、湯國安等人[3-4]研究了在DEM上計算坡度的算法,并進行了對比分析,文獻[5]研究了不同DEM分辨率的坡度轉化問題,文獻[6]按坡度大小將其分成3個等級:易通行、困難通行、不能通行,并賦予相應的速度影響權值,但模型不夠精細,同時也沒有考慮坡度對車輛自身速度的影響。
本文以DEM來模擬地貌形態(tài),研究地貌形態(tài) 對車輛越野機動的速度影響系數(shù)(記為c1)。坡度是描述地表復雜度的基本方法[7],坡度對車輛越野機動的影響具體表現(xiàn)為以下2個方面:
1)坡度引起路線延長;
2)坡度影響車輛牽引力,進而影響車輛速度。
本文將在相應分辨率的DEM數(shù)據(jù)基礎上,對格網(wǎng)單元進行分析研究。首先計算格網(wǎng)單元的平均坡度,構建數(shù)學模型計算路線延長的速度影響系數(shù)(記為c11),以及坡度對車輛速度的影響系數(shù)(記為c12),接著構建模型計算影響系數(shù)c1,從而實現(xiàn)地形坡度 對車輛越野機動的速度影響分析,估算出車輛在越野機動中的時間。
地面上某點的坡度是表示地表面在該點傾斜程度的一個量[7]。實際情況的地表情況十分復雜,目前通用DEM來模擬地貌形態(tài),同時文獻[7]中提出擬合曲面法是求解坡度的最佳方法。在地形曲面z=f(x,y)中,坡度slope的計算公式為:
圖1 DEM3×3局部移動窗口Fig. 1 DEM 3×3 local movement window
圖2 DEM格網(wǎng)單元3×3局部移動窗口Fig. 2 DEM grid unit 3×3 local movement window
以圖1中的方法為基礎,目前有6種常用的坡度算法來計算中心點5的坡度,見表1。表1中zi(i=1,2,…,9)為中心點5周圍格網(wǎng)點的高程。
表1 坡度計算數(shù)學模型Tab. 1 Slope calculation mathematical model
如圖2所示,以中心像元及其相鄰的8個像元的值確定水平增量和垂直增量。本文采用三階反距離平方權差分的算法來計算中心像元5的坡度,zi(i=1,2,…,9)代表周圍像元的高程。則圖2中中心像元5的坡度計算公式為:
將坡度改為以度為單位。
式中,π為數(shù)學中的圓周率。
通過DEM來模擬地貌形態(tài),研究地形坡度 對車輛越野機動的速度影響系數(shù)c1。地形坡度對車輛越野機動的影響具體表現(xiàn)為以下2個方面:
1)坡度引起路線延長,其速度影響系數(shù)為c11;
2)坡度影響車輛牽引力,進而影響車輛速度,其速度影響系數(shù)為c12。
速度影響系數(shù)c1與c11、c12之間的函數(shù)關系式用表達式(4)表示:
若f(c11,c12)=ac11+bc12,(a+b=1)。當車輛經(jīng)過一個極限坡度時,車輛無法越過坡度障礙,此時c12=0,c1也應當?shù)扔?。但是當c12=0時,f(c11,c12)=ac11,c11≠0,故c1≠0,矛盾,所以表達式應當為:
如圖3所示,當車輛在坡度為α的斜坡上行駛時,其行進距離會隨著坡度變化呈線性延長。當水平距離為l時,斜坡距離為l',其函數(shù)關系為:
圖3 坡度對路線長度的延長Fig. 3 The route length extension by the slope
車輛運動時存在行駛阻力,這些阻力必須由發(fā)動機功率來克服[9]。當車輛在坡度為α的斜坡上行駛時,其行駛阻力會隨著坡度的變化而發(fā)生變化,車輛的牽引力F也將受到影響,如圖4所示。
圖4 坡度對車輛行駛阻力影響示意圖Fig. 4 Slope of the vehicle running resistance diagram
車輛運行時需要克服滾動阻力、空氣阻力、坡度阻力以及加速阻力[10]。在僅考慮坡度對車輛的速度影響前提下,其他因素均看成理想情況,即僅考慮坡度阻力對車輛速度的影響。假設車輛在水平路面上以恒定速度v行駛,其行駛功率為P,P=f(v)。當車輛在坡度為α的斜坡上行駛時,保持車輛速度v不變,由于車輛本身重力的影響會使車輛的輸出功率增加ΔP,其中,ΔP=νG sinα,故車輛的速度影響系數(shù)c12為:
c12隨著車輛型號的不同而發(fā)生變化。
在實際情況中,車輛的運動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情況十分復雜,c12很難通過公式計算出來。通常研究中,此值通過對采樣數(shù)據(jù)進行數(shù)學分析得出。根據(jù)不同車輛在某些坡度αi中能最大行駛速度vi得出的采樣數(shù)據(jù),車輛在坡度為0的較理想路面上速度為vmax,則車輛在坡度αi的速度影響系數(shù)為:
本文從網(wǎng)上下載DEM數(shù)據(jù)進行實驗,數(shù)據(jù)范圍為東經(jīng)6°~7°,北緯0°~1°,DEM數(shù)據(jù)為30m分辨率。DEM數(shù)據(jù)如圖5所示,最高海拔5792m,最低海拔為海平面0m。由于范圍過大,實驗中取少部分柵格進行研究。
圖5 DEM實驗數(shù)據(jù)Fig. 5 DEM experimental data
為計算速度影響系數(shù)c12,以文獻[1]和文獻[11]中的數(shù)據(jù)進行實驗,表中反映了不同類型車輛在非道路硬質(zhì)地形中的速度值 ,具體數(shù)值見表2。
表2 戰(zhàn)斗車輛在不同坡度上的運動速度[11]Tab. 2 Movement speed of combat vehicles on diあerent slopes
以越野汽車為例,由表2獲取越野汽車在不同坡度上速度值。
根據(jù)公式(7)將表3轉化為越野汽車的坡度-速度影響系數(shù)表。
表3 車輛坡度-速度采樣表Tab. 3 Vehicle slope - speed samples table
根據(jù)表4的數(shù)據(jù),畫出越野汽車的坡度-速度影響系數(shù)折線圖,便于觀察坡度與速度之間的函數(shù)關系,為構建坡度-速度影響系數(shù)關系式提供依據(jù),折線圖如圖6所示。
表4 車輛坡度-速度影響系數(shù)采樣表Tab. 4 Vehicle slope - speed deceleration coeきcient samples table
圖6 車輛坡度-速度影響系數(shù)折線圖Fig. 6 The slope-speed influence coeきcient line diagram
為求解出越野汽車坡度與速度影響系數(shù)之間的數(shù)學關系,使用matlab軟件對圖6中的折線圖進行擬合。分別使用一次多項式、二次多項式和三次多項式對數(shù)據(jù)進行擬合,并比較3種方法的擬合誤差。具體數(shù)據(jù)見表5。
表5 3種多項式擬合誤差比較Tab. 5 The compare of three diあerent polynomial fitting errors
由表5可知,在和方差、標準差和確定系數(shù)這3個方面,一次多項式的誤差明顯大于二次多項式的誤差。隨著多項式復雜度的增加,三次多項式的誤差與二次多項式相比相差不大。因此,在保證精度的前提下,為簡化計算,采用二次多項式做擬合曲線進行擬合,構建坡度α與速度影響系數(shù)c12之間的數(shù)學關系式。在matlab中進行編程實現(xiàn)。得出越野汽車的函數(shù)關系式為:
其函數(shù)示意圖如圖7所示。
圖7 越野汽車坡度-速度影響系數(shù)關系圖Fig. 7 Oあ-road vehicle slope - speed influence coeきcient diagram
以ArcGIS軟件進行二次開發(fā),計算車輛從起點A到達終點B的越野機動通行時間,實驗流程如圖8所示。
圖8 實驗流程圖Fig. 8 Experimental flow chart
實驗中,以下載的30m分辨率的DEM像元為格網(wǎng)單元,首先根據(jù)上述算法計算格網(wǎng)單元的坡度。為便于觀察,對不同坡度進行了分層設色,由上文可知,越野汽車的最大通行坡度在30°附近,故當坡度α>30°時,設定一種顏色。分層設色的坡度范圍為:0°~5°、5°~10°、10°~15°、15°~20°、20°~25°、25°~30°以及30°以上,坡度分層設色結果如圖9所示。
圖9 坡度分層設色圖Fig. 9 Slope layered color chart
為便于分析格網(wǎng)單元坡度情況與速度影響系數(shù),取原數(shù)據(jù)中小部分進行分析。范圍為:6°33′56.57"E~6°34′1.42"E,0°4′32.97" N~0°4′37.83"N,具體為5×5的格網(wǎng)單元,如圖10所示,點A為起點,點B為終點,L為路線。獲取像元的坡度屬性如圖11所示。
圖10 5×5格網(wǎng)單元Fig. 10 5 x 5 grid unit
圖11 帶坡度屬性的格網(wǎng)Fig. 11 Grid with slope properties
在圖11的基礎上根據(jù)上文的數(shù)學模型,計算出速度影響系數(shù)c11。同時,根據(jù)公式(10)計算出越野汽車的速度影響系數(shù)c12,最后根據(jù)公式(5)計算出c1,流程如圖12所示。
圖12 c1計算流程圖Fig. 12 c1 calculation flow chart
當車輛進入每個格網(wǎng)單元時,其初始速度均為最大值,則格網(wǎng)單元中車輛實際通行速度v=vmax×c1,流程如圖13所示。
根據(jù)圖13的計算結果,越野汽車從A點到B點所走路線所需時間為:
圖13 格網(wǎng)單元中車輛速度計算示意圖Fig. 13 Schematic diagram of vehicle speed in grid units
在地貌要素中,考慮了影響車輛通行時間的兩種因素:坡度引起路程延長和坡度改變車輛速度,以這兩種因素建模分析,計算出越野機車從A點到B點所走路線的時間較為合理,不過還需車輛實地檢驗,驗證模型的準確性。
新形勢下,在虛擬地理環(huán)境中研究車輛越野機動模型,準確預測和規(guī)劃車輛的通行時間尤為重要。本文研究地貌形態(tài)對車輛越野機動的影響,得出如下結論:
1)地貌形態(tài)中坡度影響車輛通行時間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坡度引起路程延長和坡度改變車輛速度。本文以此為基礎建立了完整的數(shù)學模型,估算了車輛通行時間,為抗震救災、軍事行動和野外活動等提供了時間規(guī)劃參考。
2)考慮了坡度改變車輛自身速度這一影響因素,增加了模型的可靠性和準確度。
以下幾方面還需進一步研究:
1)影響車輛越野機動的地理要素眾多,為系統(tǒng)研究這一問題,今后還需建立植被、水文、土壤土質(zhì)、居民地、道路等要素對車輛越野機動的影響模型。
2)DEM數(shù)據(jù)的格網(wǎng)分辨率還需進一步研究,確定不同比例尺下最優(yōu)格網(wǎng)分辨率。
3)坡度對車輛本身速度的影響還需大量實地數(shù)據(jù)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