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娛
攝影:陳艷林 作品圖:齊建霞提供
“書法就是寫人生,寫你的內心世界和學養(yǎng)。大氣磅礴的世界中,狂而不野?!?/p>
“40歲以前一直都在學習中,卻沒有真正地靜下心來做一件事情?!?/p>
齊建霞16歲去云南支邊,因為字寫得好,被派去放電影,寫一些宣傳標語,后來在單位工會,也是做些寫寫畫畫的工作。然后文化大革命爆發(fā),她跟在紅衛(wèi)兵后面跑,寫大字報、刻鋼板、做宣傳,她說她自己都不知道當時是怎么混過來的。
從云南支邊回來,齊建霞就在單位工會做宣發(fā),同時利用業(yè)余時間在成都市文化宮學繪畫,不過繪畫在文化大革命期間中斷了幾年。1982年開始讀自修大學的漢語言文學專業(yè),當時工廠效益不好,推出一個新政策:42歲可以提前退休,“那年我正好42歲,就離開了單位。離開時我只有250塊錢。沒了工作去做什么呢?我便去應聘。但一進招聘場所,看周圍全是年輕人,他們電腦操作方面都很熟練,那一瞬間,我覺得自己老了?!焙髞?,她去了《四川政協(xié)報》,給一些企業(yè)家做宣傳版面,沒有固定的工資,半年后便離開了。也就在那時,她開始在謝季筠的研究生班學書法,只要有點余錢就拿去交了學費。
“最多的時候一天寫10個小時,我開始覺得書法不是想象的那么簡單,必須沉下心來,自己琢磨?!?/p>
1999年,四川省美協(xié)在成都辦了一個專業(yè)書法學院,當時在全國的名聲還不錯。著名書法家何應輝擔任學校的常務副院長。他告訴我學校在招老師,問我是否愿意去?!拔覄偤棉o了政協(xié)報的工作,一聽當然愿意,就去學校當了個班主任,平時教楷書和草書。這期間,何老師也帶著我練習書法。那時,學校常常請一些全國很有名的老師來講課,只要我沒其他事情就去聽課。這4年間,我很系統(tǒng)地對中國書法進行了學習和訓練?!?/p>
“通過學謝季筠老師的行草書,我對書法有了新的理解。他鼓勵我去參加全國的展覽。1999年到2010年,我的作品也入選了一次全國展和中青展,并加入了中國書協(xié)。何老師對我的影響主要在篆隸書,也為我后來研習行草書、形成我自己的風格打下了很好的基礎。書法是高品位的藝術,一只毛筆,一揮而就的是時間,一氣呵成的是長年累月的練習,千變萬化的線條中蘊藏了碑體字、篆隸書等專業(yè)技法,又和個人的情感、氣質與修養(yǎng)相互影響、密不可分。所以,通過一個人的書法作品你能看出作者的內心世界。謝老師的行草書在四川很有代表性,筆觸靈動,賦有文人氣息,而何老師不僅魏碑寫得特別好,隸書在全國也是開派的人物。但是如果要走這條太像老師的路不行,我必須走自己的路,從2005年開始我就進入了自己的研習中,兩年后,我基本形成了自己的風格?!?/p>
“好的作品要有傳統(tǒng)中核心的東西,又要有傳統(tǒng)中沒有的東西,其實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把所學的各種書體融會貫通,謂之‘化渣也。”
齊建霞的工作室,兩層樓的格局,寬敞明亮,空氣里夾雜一絲墨汁與宣紙的香味。隨處都擺放整齊,紙堆和硯臺羅列在架子上,窗臺邊堆滿了粗細不等的毛筆,裝滿了大約10個筆筒。何應輝為她題寫的幾個字掛在大廳中間——“生于天行健,物本性所生”,意為喜愛藝術是出于你的本性,人去做屬于本性的事情才能做好。
齊建霞今年60歲,一條深色半裙加一雙中跟鞋,頭發(fā)蓬松有型,走路自帶一股自由擺動的韻律和節(jié)奏。她曾是成都首批國標舞會員,經過4年的培訓,養(yǎng)成了很好的身體素質和專業(yè)水準。“我覺得舞蹈和書法是相通的,將舞蹈的動作用在書法上,站立的時候,用身體去寫字,用氣息去調動身體。書法就是宣紙上的舞蹈,筆墨在宣紙上馳騁,可以實現(xiàn)我心中的舞蹈夢?!?/p>
小標:“我在60歲以后更安靜了,可以沉下心來提高自己的書法藝術,在這個年齡段做一些書法傳承方面的事情。
齊建霞教過的學生從60后至90后,甚至兒童,加起來已超過千人。久而久之,學生們自發(fā)給這個群體取了個名字——“齊家班”。
“很多人有疑問,搞書法的人為什么搞不了創(chuàng)作?是因為長久停留在碑帖的局限里面,沒有通達的境界。但凡是在我這兒習書的學生都知道,我強調必須從篆書開始學。沒有學過篆隸,書法很難達到一個高度。其次是將多種書體聯(lián)系起來教學,在學習篆書的時候把隸書對比起來學習,更容易把握筆法的脈絡?!睆淖`入門——這與眾不同的教學方法,顛覆了很多人對楷書入門的普遍認知。而一些先前樂此不疲地臨習王鐸草書,并且自我感覺良好的學生,當看到這位身材嬌小、淑女型的女書家的大草作品時,完全被折服了。
學生說:“齊老師教的篆書是很有難度的,那些線條中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細微提按與使轉變化,很難掌握。老師就扶著我的手,一筆一劃地寫,傳授腕、肘、指、臂以及身體之間密切配合的筆法秘籍?!痹邶R建霞看來,要想成為一個真正的書法家,不僅需要天賦和才氣,需要名師引入門,更需要在掌握嫻熟的筆墨技法基礎上,擁有“技近乎道”的執(zhí)著,以及通過長期積累而成的綜合文化素養(yǎng)。
齊家班的學員取得了一個又一個獎項。在2015年四川省“永逸杯”首屆行草書展上,齊家班中就有2人入展;2016年四川省第八屆書法篆刻新人新作展中有7人入展,其中2人獲得二等獎;在四川省第三屆臨帖臨印展中1人獲得二等獎……齊建霞希望有更多的孩子學習書法,將中國這一傳統(tǒng)文化代代相傳。在她看來,同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傳統(tǒng)音樂因其實用屬性而代有傳人;而國畫近幾年隨著藝術市場的繁榮,也風勢見長,齊白石、徐悲鴻、潘天壽、傅抱石這些名字反復出現(xiàn)在拍賣前10 的榜單中,更有一些作品再三打破各大拍賣行的拍賣紀錄。但相比之下,中國傳統(tǒng)書法卻擁有不高的曝光率和普及度,書法的內在精神和文化底蘊被提及或研究得也相當不夠。對于這樣的現(xiàn)狀,齊建霞內心平靜,“書法是默默無聞的藝術,它可以讓人躲進小樓成一統(tǒng)”,多年來,齊建霞甘于這樣的寂寞,也享受這樣的寂寞,這大概就是一個書法家最可貴的藝術姿態(tài)。endprint
評論文章:
中國書協(xié)副主席、四川省文聯(lián)副主席 何應輝:
齊建霞沉酣于書法藝術已有多年,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她初從謝季筠先生學,后入省書協(xié)與四川大學合辦的書法大專證書班及研究生課程進修班,奠定隸、楷、行書基礎,加深了對傳統(tǒng)的全面認識。茲后,得王鐸草書浸潤,即因情性本蘊跌宕浪漫之致,故多所心會,靈苗啟萌,終發(fā)于毫翰,書風為之一變。其筆跡靈動流暢,姿態(tài)、節(jié)律夭矯變化。近十余年來則旁涉篆隸,在用筆的遒勁渾凝、結字篇章氣象的宏放上均有進境,并取得較多的創(chuàng)作成果,成為我省優(yōu)秀的女書家。
“二王”以來,文人行草尤其大草書的發(fā)展與篆隸之相通,既有漢末魏晉之間天然的遺續(xù),更有唐代張旭、顏真卿、懷素及宋代黃山谷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基于主動藝術立場的借古開新。孫過庭、黃山谷、傅山、劉熙載等前賢,對篆隸與行草書之間關系也多有闡述,但后之操翰者,若非在實踐中深悟書理,則仍難有真解。齊建霞草書的可喜進步,亦可為一旁證。
四川省書法家協(xié)會副主席 何開鑫:
在建霞女士的書法作品中,我們可以品出三個方面的價值取向。一是奔逸宕蕩縱橫不拘的線型,在漢字單構及組合造型后將我們會帶入一種金戈鐵馬的剛毅的審美感受。二是作者以女性特有的細膩感覺把直、曲、弧、斜多種線型表現(xiàn)得勁澀挺拔如驚蛇入草,使人在其作品面前會細細咀嚼那種筆墨與宣紙雙向運動過程中的粘合度與摩擦力。我覺得這點在書家看來會尤其重要。第三是作者是位非常勤奮而且善于思考的書家,我們會在她近二三年作品中看到一些變化和提升。比如在用筆時的起與收、字與字的避讓欹正關系上我們看到了精細與豐富。正因為如此,作者的草書作品才能昂揚和飽滿而顯得精力彌滿。
身份待補 李瑩
古今閨秀書法,面目多為娟秀。張中行老先生曾寫過幾篇文章介紹明清閨秀書法,大多為秀氣的小楷或者小行書。
但建霞女史書法給人的第一個印象,是“大氣”,有大丈夫氣,無小女兒姿,猶如“劍俠”。她的書作,無論行草或是篆隸,都是滿紙云煙,漸臻滿不在乎的大自在,殊為難得,令人傾慕不已。
建霞女史書法給人的第二個深刻印象,是上佳的線條質量。讀她的作品,常令人想到石濤上人所說的“一畫”。她的篆書受漢篆的影響較大,隸書則主要取法于《張遷碑》、《乙瑛碑》、《西狹頌》、《石門頌》等。她的行草,致力于二王一路以及王鐸、傅山等“明清調”(作品集中幾件臨王鐸行草軸可謂形神俱備),但又似有謝季筠老師行草書的搖曳靈動、何應輝老師隸書魏碑的渾厚質樸。而無論哪種書體,其線質都沉得住,立得起,無油滑之氣。這應是得益于她自己多年的臨池之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