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匠
【鉤沉·大運河文化帶】
大運河史話 (八)
木匠
上一期,我們的京杭大運河沿線歷史文化名城和古鎮(zhèn)之旅,已經(jīng)走過了德州段。本周,我們將沿京杭大運河繼續(xù)北上,看看其沿岸還有哪些歷史文化名城和古鎮(zhèn)……
大運河滄州段,北起青縣李又屯村,南到吳橋第六屯,全長215公里,在以地市級行政區(qū)為劃分的大運河十幾個河段當中,滄州段是流經(jīng)里程最長的一段運河。
滄州境內(nèi)的運河最早可追溯到三國時代的平虜渠——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曹操為北征烏桓,下令開鑿了平虜渠,不過那時候還沒有滄州這個地名。滄州,始設(shè)于北魏孝明帝熙平二年(公元517年),下轄浮陽、樂陵和安德三郡,但古滄州并不在現(xiàn)在這個地方,而在距今滄州城東南20多公里的地方。
大業(yè)四年(公元608年),隋煬帝楊廣“發(fā)河北諸郡男女百余萬,開永濟渠,引沁水南達于河,北通涿郡”,永濟渠在滄州境內(nèi)的這段運河就是在平虜渠的基礎(chǔ)上開鑿而成的。
元末明初,滄州舊城開始衰敗,而位于運河西岸的長蘆鎮(zhèn)卻依仗著運河漕運,逐漸發(fā)展起來。據(jù)《明史·地理志》記載:“滄州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五月徙于長蘆。”“天順二年(公元1458年),奏允創(chuàng)建磚城”,磚城最后完工于公元1461年,這就是今天的滄州城。也就是說今天的滄州城,是在原長蘆鎮(zhèn)的基礎(chǔ)上發(fā)展起來的。
滄州城遷到運河邊上以后,更加興旺發(fā)達。明代詩人瞿佑在其《滄州城》一詩中,曾對此有過如下的描述:“滄州城,城何高,城上樓櫓城下壕?!娺\河繞郭流滔滔,高桅大舵長短篙,自南而北連千艘?!睋?jù)史料記載,明、清兩代,每年都會有大約400萬石漕糧,以及大量的瓷器、鹽、煤等物資,經(jīng)滄州運至北京。運河上,南來北往的船隊在裝卸貨物時,船上的人會下船到城中消費、娛樂,船只也需要補給,是以滄州城每天都有大量沿運河而來的南北客商、工匠和藝人進出,熱鬧非凡。
還有就是無論是隋唐大運河還是京杭大運河,滄州段都有一個別名——御河?!坝印边@個名字也說明了這段運河相比于運河其他河段,與皇家的關(guān)系要更為密切。封建時代,因為皇帝出行限制很多,因此運河上并不會經(jīng)常出現(xiàn)“水殿龍舟”的情況,而這種情況卻在這段運河上出現(xiàn)的次數(shù)最多,至少有五位帝王的龍船曾從這里經(jīng)過。他們分別是隋煬帝楊廣(三次)、周世宗柴榮(一次)、明宣宗朱瞻基(一次),清圣祖愛新覺羅·玄燁(兩次,六下江南,只有兩次走的是水路)和清高宗愛新覺羅·弘歷(兩次,六下江南均沒有走水路,但在五次東巡中,卻有兩次走的是水路)。
隋大業(yè)七年至十年(公元611年至614年),隋煬帝三次發(fā)動了征高麗的戰(zhàn)爭,每一次都是御駕親征,且均把涿郡作為基地,故有隋煬帝三臨涿郡之說。
大業(yè)七年二月,煬帝率文武官員及隨從10萬人從江都出發(fā),“御龍舟,渡河,入永濟渠,沿渠北上。四月到達涿郡,詔征天下兵馬,會于涿郡”。
大業(yè)九年三月,煬帝再征高麗,復至涿郡。四月渡遼,取平壤。六月,因負責督運糧草的禮部尚書楊玄感反叛,煬帝聞風大驚,詔命班師。
大業(yè)十年二月,煬帝又一次下詔征兵,三月至涿郡。七月,隋軍進至遼西懷遠鎮(zhèn),高麗遣使請降。煬帝遂自懷遠鎮(zhèn)班師。
五代末年,周世宗柴榮北伐三關(guān),疏通了自汴京至邊關(guān)的水路。據(jù)《舊五代史》:顯德六年(公元960)四月十六日,世宗誓師于滄州,次日即下契丹寧州,二十二日“駕御龍舟,率舟師順流而北”,二十六日下益津關(guān),二十八日下瓦橋關(guān),二十九日下莫州,三十日下瀛州……離京四十二日,不費一箭,盡得關(guān)南三州十七縣一萬八千三百六十戶,用兵可謂神速奇效,在軍事史上留下了漂亮的一筆。直到一百五十年后,在當?shù)毓賳T的意識里,還有對這次運河水戰(zhàn)的完美印象:“顯德中,收復關(guān)南,自浮陽御龍舟順流而北。太祖皇帝神武英發(fā),盡護水陸之師,所向輒下,遂平三關(guān)?!?/p>
明宣德元年(1426)八月初一,漢王朱高煦在山東樂安(今惠民)舉兵造反。這是明代繼“靖難之役”后,出現(xiàn)的第二次親叔與親侄爭奪皇位的斗爭。明宣宗朱瞻基御駕親征,平叛大軍自京師沿運河南下,“十八日,御舟駐蹕滄州。宣宗自滄州登岸陸行。十九日,車駕至鹽山。二十日凌晨,至樂安城下?!币惶旌螅旄哽愠鼋?,樂安不攻自破。宣宗兵不血刃地平定了叛亂,運河上的龍舟見證了他的運籌帷幄。
清代,康熙帝在位期間,曾六下江南,其中有兩次去和回都走的是水路,且都曾在滄州駐蹕?!稖嬷葜尽愤€記載了康熙帝第五次南巡時,曾在滄州停留,時正在老家滄州養(yǎng)病的翰林戴寬被蒙恩召見后寫的八首詩:
其一
二月樓船下九重,官河冰泮水融融。
纜牽堤柳初含綠,棹指桃花欲放紅。
雨露行隨仙仗外,春風遙渡海門東。
懸知萬里江南路,拜舞歡欣兩岸同。
其二
身隨冠佩到橫塘,桂楫蘭橈路正長。
白玉窗中瞻日角,錦帆影里識天香。
云垂羽蓋迎仙棹,雪散瑤花撲御床。
正是三春好風景,滄波曲岸駐鳴榔。
(自注:是日駐蹕有瑞雪)
其八
輕裘計日到皇州,為覲天顏未放舟。
清蹕暫移滄海曲,蒲帆遙指景陽樓。
囊同趙壹羞應(yīng)慣,俸比東方賜已優(yōu)。
惟有瞻云心最切,翠華雨去意悠悠。
如今,人們提起滄州,首先想到的已不是大運河,而是滄州武術(shù)和吳橋雜技。而這兩項文化傳承,也都和大運河有著密不可分的關(guān)系。
據(jù)史料記載,滄州民間武術(shù)源于春秋時代。隋以后,隨著永濟渠的開通,滄州境內(nèi)的連鎮(zhèn)、泊頭、興濟、青縣都成了重要碼頭,各業(yè)相爭,須有高強的武技方可立足。滄州鏢業(yè)因而興盛了起來,到明末清初,達到鼎盛。彼時,滄州的武師多服務(wù)于鏢行,并贏得了“鏢不喊滄”的名聲。所謂“鏢不喊滄”,即各地鏢局為了表示對滄州武術(shù)界的尊重,鏢車經(jīng)過滄州地面時,都會扯下鏢旗,悄然而過,不喊鏢號。若在滄州喊鏢,則有逞強之嫌。自此,滄州便有了“武術(shù)之鄉(xiāng)”的稱號。
吳橋雜技則是滄州的另一張“名片”,也和運河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靶⌒°~鑼圓悠悠,學套把戲江湖走。南京收了南京去,北京收了北京游。南北二京都不收,條河兩岸度春秋……”這是流傳在吳橋街頭藝人中的一首“鑼歌”,其中提到的“條河”就是滄州民間對大運河的稱謂。
有專家稱:“吳橋雜技的興盛、發(fā)展與運河有著極其密切的關(guān)系。這主要表現(xiàn)在,吳橋雜技藝人以運河流域為主要活動區(qū)域。明清以來,由于運河漕運發(fā)達,帶動了沿河流域的經(jīng)濟發(fā)展,也給吳橋藝人的雜技活動提供了優(yōu)越的生存空間,并形成了雜技界‘沒有吳橋不成班’的佳話?!?/p>
說到滄州的古跡,最有名的是位于舊州城內(nèi)原開元寺前的鐵獅子——“鎮(zhèn)海吼”,據(jù)獅身上的銘文,是北周時,當?shù)厝藶殒?zhèn)海嘯水患,集資請鑄造師李云所鑄。該鐵獅通高5.3米,長6.1米,寬3.17米,總重量為29.3噸,面南尾北,昂首挺胸,怒睜雙目,巨口大張,肩負巨大蓮花盆,四肢叉開,仿佛正疾走乍停。清代文人李云崢嘗作《鐵獅賦》,贊美該獅“飆生奮鬣,星若懸眸,爪排若鋸,牙列如鉤。既猙獰而蹀躞,乍奔突而淹留。昂首西傾,吸波濤于廣淀;掉尾東掃,抗潮汐于蜃樓……”
此外,獅身內(nèi)外還有許多鑄文,除前述所說的鑄造年代和鑄造者、捐錢者姓名外,頭頂及頸下還鑄有“獅子王”三個字,腹腔內(nèi)還鑄有隸書金剛經(jīng)文,可惜現(xiàn)在大都已模糊不清了。
(未完待續(x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