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裕澈 時振梁 曹學(xué)鋒
?
1518年6月22日韓國首爾以西海域——南黃海大震
李裕澈1)時振梁2)曹學(xué)鋒2)
1)中國地震局,北京 100036 2)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 100081
1518年6月22日韓國首爾以西海域——南黃海發(fā)生大震。地震波及朝鮮半島全境,并在韓國首爾等沿海地區(qū)造成破壞,首爾的烈度為Ⅷ度,余震持續(xù)一個多月。地震還影響到中國東部地區(qū)。震級定為7?級。此次地震可能與朝鮮半島西緣斷裂帶(南黃海東緣斷裂帶)的活動有關(guān)。震中定于該斷裂帶附近(36.5°N,125.2°E)。
1518年6月22日地震 首爾地震 南黃海大震
朝鮮中宗十三年五月十五日/明正德十三年(1518年6月22日),韓國首爾以西海域——南黃海發(fā)生大震。黃海位于中國大陸與朝鮮半島之間。在北部,山東半島蓬萊角與遼東半島老鐵山岬的連線為黃海與渤海的分界線。在南部,自東邊的濟州島,西至長江口一線為黃海與東海的分界線。山東半島伸入黃海之中,其頂端成山角與朝鮮半島中部長山串的連線,將黃海分為南黃海和北黃海。黃海地震研究具有重要意義,隨著黃海沿海地區(qū)和海域的經(jīng)濟建設(shè)和社會發(fā)展,其防震減災(zāi)工作和地震安全性評價工作備受重視(李欽祖等,1994,1997)。
1996年11月9日長江口以東海域S6.1地震對中國東部和朝鮮半島沿岸地區(qū)均有影響,在長江口和杭州灣地區(qū)所造成的烈度為Ⅳ度(劉昌森等,2002),在韓國西南沿海地區(qū)和濟州島的烈度為Ⅲ度(JMA)(李裕澈等,2003)。本文據(jù)新補充的史料對1518年6月22日南黃海6?級歷史地震(吳戈等,2001)進行探討。
1.1朝鮮王朝實錄
《朝鮮王朝實錄》(亦稱《李朝實錄》)是朝鮮王朝(公元1392年—1910年)的正史,是研究該時期歷史的最重要的文獻。在《朝鮮王朝實錄》(韓國國史編纂委員會,2016)中,有關(guān)戊寅年五月癸丑(1518年6月22日)地震記載頗豐。摘錄如下:
(1)中宗十三年(戊寅)/明正德十三年五月癸丑(十五日)記:
◎酉時,地大震凡三度,其聲殷殷如怒雷,人馬辟易,墻屋壓頹,城堞墜落,都中之人皆驚慌失色,罔知攸為,終夜露宿,不敢入處其家,故老皆以為古所無也。八道皆同。
◎傳曰:“今茲地震,實莫大之變。近見,慶尚、忠清二道書狀,皆報以地震,不意京師地震,若此之甚。未幾,地又大震如初,殿宇掀振。上之所御龍床,如人以手或引或推而掀動。自初至此,凡三震而其余氣未絕,俄而復(fù)定。”
◎黃海道白川郡地圻水涌。
(2)中宗十三年(戊寅)五月甲寅(十六日)記:
◎臺諫啟曰:“昨夕京師地震,有聲如雷,墻屋壓毀,人畜辟易者凡五?!?/p>
(3)中宗十三年(戊寅)五月乙卯(十七日)記:
◎傳于政府曰:“今仍地震,宗廟內(nèi)欄墻頹敗,神馭驚動。今欲行告謝祭,并及文昭、延恩殿及各陵。”
◎左議政申用溉上劄曰:“適今,又京師地震,一日三四作,屋舍盡搖,或有傾壞,至頹城堞?!?/p>
◎忠清道觀察使李世鷹遣海美縣監(jiān)曹世健齊地震狀以聞。世健曰:“今五月十五日至酉時,有聲如雷,自東始起,人不自立,四面城堞相繼頹落,牛馬皆驚仆,水泉如沸,山石崩落。監(jiān)司以為莫大之變故,令臣齊啟本以聞?!?/p>
◎夜二鼓,京中地震,聲如微雷。黃海道地震,屋宇皆搖,至六月初八日連震。
(4)中宗十三年(戊寅)五月丙辰(十八日)記:卯時,地又震。
(5)中宗十三年(戊寅)五月二十日(戊午)記:是日夜,京師地震。
(6)中宗十三年(戊寅)五月二十一日(己未)記:京師地震。開城府地震。
(7)中宗十三年(戊寅)五月二十二日(庚申)記:陽智縣地震。
(8)中宗十三年(戊寅)五月三十日(戊辰)記:京畿地震。
(9)中宗十三年(戊寅)六月初三(辛未)記:京師地震。
(10)中宗十三年(戊寅)十二月二十五日(庚寅)記:圣節(jié)使方有寧,還自京師,上引見,問中原之事。上曰:“中原亦有地震之變否。”有寧曰:“中原亦有地震,而其震與我國同日也?!?/p>
1.2朝鮮王朝時期其他史料
關(guān)于中宗十三年(戊寅),明正德十三年五月癸丑(十五日)地震事件,在朝鮮王朝時期其他史料中也有記載。
(1)《增補文備考》1記載:
中宗十三年五月癸丑(十五日),京外地大震四日,太廟殿瓦飄落,闕內(nèi)墻垣塌倒,民家頹壞,男女老少皆出外露宿,以免復(fù)壓。
(2)《龍泉談寂記》2記載:
正德戊寅五月望日?!昂龅卣穑新暼缋?。天地動躍,殿屋掀盪。如小舠隨風(fēng)浪上下,若將顛覆。人馬驚仆,因之氣絕者多。城屋頹壓,甕盎駢列者,相觸破碎,不可勝數(shù)?;蛑够蜃?,終夜不輟。人皆散出虛庭,以避傾壓。自是其勢漸殺,而無日不震,竟月始止。八路皆然,前古罕有之異也”。
(3)《稗官雜記》1記載:
“正德戊寅。地震,有聲如牛吼。城垣之坍塌者十中居一二。須臾震四五度。其夜,又震六七度。人家錚鐵器皿咸鏗然有聲。連十許日,或震或輟。訛言相傳云,一元之?dāng)?shù)將窮。五部官曉諭閭閻,令露宿于外,蓋恐遭地震壓死也。于是,民愈惑之,相與具酒食偷樂。過一月纔定”。
(4)《海東雜錄》2記載:
“正德戊寅五月十五日。中外地震,京城尤甚,墻屋頹落,人皆奔突”。
(5)《戊寅日記》3記載:
《戊寅日記》(自中宗十三年/正德十三年五月十五日至十一月六日)五月十五日記:夕地震,酉時地大震,至夜不止。五月十七日記:酉時,忠清監(jiān)司李世膺、都事樸世喜遣海美縣監(jiān)曹世健,馳啟地震之故。五月十九日記:平安道地震書狀又來。五月二十一日記:卯、巳、午地震,夜又震。六月二日記:京畿監(jiān)司李自華書狀來,又江華及南陽地去月二十七日地震;六月七日記:本月初三日京圻喬桐縣地震。
1.3中國史料
正德十三年(戊寅)五月癸丑(十五日),遼東地震(謝毓壽等,1985;吳戈等,1992)。明武宗《正德實錄》記載4:正德十三年(戊寅)五月癸丑(十五日)遼東地震。
2.1朝鮮半島
據(jù)中國歷史地震烈度評定表(顧功敘,1983;鄢家全等,2011)評定朝鮮半島各地烈度。①京師(首爾)震害最重:“墻屋壓頹,城堞墜落”、“城垣之坍塌者十中居一二”、“太廟殿瓦飄落,闕內(nèi)墻垣塌倒”,烈度達Ⅷ度。②忠清道海美縣:“四面城堞相繼頹落,牛馬皆驚仆,水泉如沸,山石崩落”,烈度為Ⅶ度。③黃海道白川郡:地震、“地圻水涌”,烈度為Ⅵ度。④朝鮮“八道5皆震”,波及朝鮮半島全境。
2.2中國東部地區(qū)
中國《明實錄》記載正德十三年五月十五日“遼東地震”,明時期遼東屬山東省遼東都司,治今遼寧遼陽市?!冻r王朝實錄》記載中宗十三年(戊寅),明正德十三年五月癸丑(十五日)中國中原“同日地震”。“中原”狹義指河南一帶,廣義指黃河中下游地區(qū)或整個黃河流域。河南鄭州和遼東遼陽作為地震記載地點。
2.3震中位置和地震規(guī)模
(1)震中位置
1518年6月22日地震破壞區(qū)集中在朝鮮半島京畿灣(江華灣)的沿岸地區(qū)。其中,首爾的烈度最高。推測該地震的震中應(yīng)在首爾以西海域——南黃海。朝鮮半島屬于阿穆爾板塊,其西南邊界在朝鮮半島以西,貫穿整個南黃海1。在這個板塊邊界(離散型板塊邊界)上有可能發(fā)生大震。據(jù)郝天珧等(2002,2003)的研究成果可知,在黃海有一條南北向的朝鮮半島西緣斷裂帶(南黃海東緣斷裂帶),是黃海中一條重要的斷裂帶,北端起自西朝鮮灣,向南至大黑山群島附近海域后略向西偏,南端可達33°N附近,該斷裂帶在36°—37°N附近有所錯動,斷裂表現(xiàn)出右行走滑斷層的特點。朝鮮半島西緣斷裂帶的位置與阿穆爾板塊的西南邊界大體吻合,朝鮮半島西緣斷裂帶可能是此板塊邊界的斷裂帶。1518年6月22日地震可能與該斷裂帶活動有關(guān),將震中定于其附近,即36.5°N,125.2°E(精度≥100km,見圖1)。
(2)地震規(guī)模
因資料所限不能勾畫出1518年6月22日地震較完整的有感范圍,給評定地震規(guī)模帶來較大的不確定性。迄今所知的黃海發(fā)生的最大歷史地震為1846年8月4日7地震(國家地震局震害防御司,1995;劉昌森等,2002),在此將1518年6月22日地震與1846年8月4日南黃海7級地震進行比較:①2個地震在中國東部和朝鮮半島西部沿海地區(qū)的烈度。1518年地震在朝鮮半島西部沿海地區(qū)造成破壞,在首爾的烈度達Ⅷ度。而1846年地震在江、浙地區(qū)的最大烈度僅為Ⅴ度,在朝鮮半島僅首爾有感,說明前者強度明顯大于后者。②有感范圍的比較。1846年南黃海7級地震有感范圍的東西向最大距離不到900km,而1518年地震有感范圍自鄭州至朝鮮半島慶尚道大邱的距離約為1300km,說明1518年地震規(guī)模大于1846年地震。若以韓國首爾至中國遼陽的距離作為1518年地震有感半徑的近似值,則其約為550km。據(jù)中國東部歷史地震有感半徑與震級關(guān)系的經(jīng)驗公式(汪素云等,1992),7和7?地震的平均有感半徑分別為450km和590km。綜合考慮,將1518年6月22日地震震級估定為7?級。
根據(jù)朝鮮和中國史料的分析研究,可得出如下認識:
1518年6月22日韓國首爾以西海域——南黃海發(fā)生的地震是一次大震,波及朝鮮半島全境,還影響到中國東部地區(qū)。朝鮮半島等黃海沿海地區(qū)遭受破壞,首爾的烈度達Ⅷ度。余震持一個多月。地震震級定為7?級。
1518年6月22日地震可能與朝鮮半島西緣斷裂帶(南黃海東緣斷裂帶)活動有關(guān),震中定于其附近(36.5°N,125.2°E)。
顧功敘,1983.中國地震目錄(公元前1831年—公元1969年).北京:科學(xué)出版社.
國家地震局震害防御司,1995.中國歷史強震目錄(公元前23世紀(jì)—公元1911年).北京:地震出版社,365—367
韓國國史編纂委員會,2016.國史數(shù)據(jù)庫.http://sillok.history.go.kr.
郝天珧,Mancheol S.,王謙身等,2002.根據(jù)重力數(shù)據(jù)研究黃海周邊斷裂帶在海區(qū)的延伸.地球物理學(xué)報,45(3):385—397.
郝天珧,劉建華,Mancheol S.等,2003.黃海及其鄰區(qū)深部結(jié)構(gòu)特點與地質(zhì)演化.地球物理學(xué)報,46(6):803—808.
李欽祖,于利民,姚振興等,1994.黃海地震帶是一條重要地震帶.見:陳運泰主編,中國固體地球理學(xué)進展.北京:海洋出版社,339—345.
李欽祖,于利民,刁桂苓等,1997.中國地震科學(xué)的特色.見:陳運泰主編,中國地震學(xué)研究進展——慶賀謝毓壽教授八十壽辰.北京:地震出版社.
李裕澈,李德基,吳錫薰等,2003.1996年11月9日長江口以東海域S6.1地震對韓國的影響及烈度分布.地震學(xué)報,25(4):446—448.
劉昌森,景天永,孫慶煊等,2002.蘇·浙·皖·滬地震目錄(公元225—2000年).北京:地震出版社,226,126.
譚其驤,1982.中國歷史地圖集:第七冊(元·明時期).北京:中國地圖出版社.
汪素云,時振梁,1992.利用地震有感范圍判定震級.見:國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編,中國地震考察(公元前466年—公元1900年).北京:地震出版社,104—108.
吳戈,房賀巖,李志田等,1992.東北地震史料輯覽.北京:地震出版社,17.
吳戈,劉昌森,翟文杰等,2001.黃海及其沿岸歷史地震編目與研究.北京:地震出版社,34.
謝毓壽,蔡美彪,1985.中國地震歷史資料匯編:第二卷.北京:科學(xué)出版社,251.
鄢家全,張志中,王健等,2011.中國歷史地震烈度表研究.地震學(xué)報,33(4):515—531.
The South Yellow Sea Large Earthquake on June 22, 1518 at Offshore to West of Seoul, South Korea
Li Yuche1), Shi Zhenliang2)and Cao Xuefeng2)
1) China Earthquake Administration, Beijing 100036, China 2) Institutes of Geophysics, China Earthquake Administration, Beijing 100081, China
A large earthquake occurred at offshore to west of Seoul, Korea — South Yellow Sea on June 22, 1518. The shock affected the whole Korean Peninsula which Seoul and other coastal areas and caused damage with the estimated intensity of Ⅷ (MMI) in the Seoul area. Aftershocks last for over a month. The eastern China earthquake was also affected by this earthquake. The magnitude of the earthquake is estimated as7? .The activities of western margin fault zone of the Korean peninsula (eastern margin fault zone of the Yellow Sea in China) may be responsible for the earthquake. The epicenter of the earthquake is located near the fault zone, at 36.5°N, 125.2°E.
June 22, 1518 earthquake; Seoul earthquake; Large earthquake of the South Yellow Sea
2016-08-15
李裕澈,男,生于1939年。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向為歷史地震。E-mail:leeytch@163.com
李裕澈,時振梁,曹學(xué)鋒,2017.1518年6月22日韓國首爾以西海域——南黃海大震.震災(zāi)防御技術(shù),12(2):363—368. doi:10.11899/zzfy20170213
1 朝鮮弘文館刊行《增補文獻備考》。第十卷象緯考十。弘文館為朝鮮王朝時期朝廷內(nèi)設(shè)機構(gòu),管理宮中經(jīng)書和史籍。
2 金安老著《龍泉談寂記》。金安老(1481—1537),字頭叔,號希和堂、龍泉、退齋,朝鮮王朝中宗時期重臣,曾任右議政和左議政。
1 魚叔權(quán)著《稗官雜記》。魚叔權(quán),號也足堂,朝鮮王朝中期學(xué)者,曾任朝廷學(xué)官。
2 權(quán)虌著《海東雜錄》。權(quán)虌,號竹所,朝鮮王朝時期學(xué)者。
3 權(quán)撥著《沖齋文集》。卷六,《戊寅日記》。權(quán)撥(1478—1548),字仲虛,號沖齋,朝鮮王朝中宗時期政治家。
4《大明武宗毅皇帝實錄》卷之一,一百六十二頁。
5“八道”、“八路”:在朝鮮王朝時期全國行政區(qū)劃為八道(京畿道、黃海道、忠清道、全羅道、慶尚道、江原道、平安道和咸鏡道),“八道”或“八路”是朝鮮半島全境的簡稱。
1 http://commons.wikipedia.org/wiki/File:Tectonic_plates_boundaries_detailed_en.sv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