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遠林,林 權,劉 曉,曾澤彬,張義娟,杭淑蓮
(宜賓市農業(yè)科學院,四川 宜賓 644000)
優(yōu)質雙低雜交油菜宜油21高產栽培模式研究
趙遠林,林 權,劉 曉,曾澤彬,張義娟,杭淑蓮
(宜賓市農業(yè)科學院,四川 宜賓 644000)
以優(yōu)質雙低雜交油菜新品種宜油21為試驗材料,通過播種期(X1)、種植密度(X2)和施氮量(X3)進行二次正交旋轉組合設計,在育苗移栽方式下,研究各因素對宜油21產量的影響,建立數(shù)學模型進行解析和模擬尋優(yōu),結果表明:各因素對宜油21產量均有重要影響,其大小為:施氮量>播種期>種植密度,表明在實際生產中宜油21主控措施應是氮肥施用量和播種期;播種期與種植密度間的互作效應最大,并達到顯著水平。在充足的水肥條件下,遲播高密度,宜油21產量最高,早播低密度也可獲得高產,但遲播低密度,產量最低;在一定的栽培管理措施下,產量達2 860 kg/hm2以上的最佳播種期、種植密度和施氮量分別為9月25日~29日、92 839~104 399 株/hm2和215.8~242.8 kg/hm2。
宜油21;育苗移栽;產量;播種期;種植密度;施氮量
Abstract:A new hybrid rape variety Yiyou 21 with high-quality,low erucic and low glucosimolate was used as experimental material. Through sowing period(X1),planting density(X2) and nitrogen rate(X3),two orthogonal design experiment was carried out. Under the transplanting mode,the factors had significant influences on the yield of Yiyou 21,and the order was nitrogen rate> sowing period> planting density,indicating that in the actual production of Yiyou 21,we should control nitrogen rate and sowing period. The interaction effect between sowing period and planting density was the highest and reached a significant level. Under the condition of sufficient water and fertilizer,the highest yield of Yiyou 21 was found in late-sowing and high-density,early-sowing and low-density can also get high yield,but the lowest yield was found in late-sowing and low-density. Under certain cultivation management measures,the best sowing period,planting density and nitrogen rate for the yield of Yiyou 21 more than 2 860 kg/hm2were as follows:September 25th ~29th,92 839-104 399 plants/hm2and 215.8-242.8 kg/hm2.
Key words:Yiyou 21; nursery transplanting;yield;sowing period;planting density;nitrogen rate
宜油21是宜賓市農業(yè)科學院油料所以核質互作不育系宜8A為母本、恢復系宜恢1號為父本組配而成的質不育三系中熟超高產雙低優(yōu)質雜交油菜新品種,2011年12月通過四川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川審油2011001)[1],該品種特性詳見文獻[2]。關于油菜品種栽培技術的研究較多,如嚴自斌等[3]采用三元二次正交回歸旋轉組合設計,對陜油15栽培密度、播種期、純氮施用量進行了綜合農藝措施數(shù)學模型研究;杜新雄等[4]對保油8號進行了密度肥料優(yōu)化栽培模式研究;李繼強等[5]研究了栽培密度和施肥水平對春油菜陽光85產量的影響;胡茂輝等[6-10]以不同油菜品種為材料,研究了不同播種期、栽培密度與施氮量對油菜生長發(fā)育、重要農藝性狀、收獲指數(shù)、產量等的影響。以上研究均為直播或機械化種植制度下雜交油菜栽培方式,而油菜育苗移栽模型研究研究報道較少,特別是四川地區(qū),且在相同條件下,育苗移栽油菜產量水平顯著高于直播油菜[6,11]。利用優(yōu)化栽培措施模型研究作物高產優(yōu)質,是栽培試驗研究的主攻方向。本試驗采用二次正交旋轉組合設計,選用播種期、栽培密度和氮肥施用量3個主要栽培因子,研究宜油21育苗移栽高產栽培模式,建立播種期、種植密度、施氮量對產量影響的數(shù)學模型指導大田生產,有效提高單位面積產量,提高生產效益。
1.1 試驗地概況
試驗于2015年9月至2016年5月在四川省宜賓市農業(yè)科學院大觀科研基地進行,試驗點海拔265 m,年均總積溫6 761.1℃,氣溫18.4℃,降雨量911.3 mm,日照時數(shù)797.2 h。試驗田灌溉排水條件良好,前作為水稻,土質為壤土,肥力中上等,有機質含量16.9 g/kg、速效氮含量92.7 mg/kg、速效鉀含量183.6 mg/kg、有效磷含量128.4 mg/kg。
1.2 試驗材料
供試油菜品種為宜賓市農業(yè)科學院油料所選育的中熟超高產雙低優(yōu)質雜交油菜新品種宜油21,試驗中施用的氮肥為尿素。
1.3 試驗方法
試驗采用二次正交旋轉組合設計[12],以產量(Y)為目標函數(shù),選擇播種期(X1)、種植密度(X2)和純氮施用量(X3)3項農藝措施為決策變量,各變量的設計水平及編碼見表1。對產量的綜合影響用Y = b0+Σbixi+Σbijxixj+Σbijxi2描述。按試驗設計,mc=8,mr=6,m0=9,試驗共23個處理,每個處理1個小區(qū),小區(qū)面積20 m2,采用正交區(qū)組,分三排式排列,區(qū)組內各處理隨機排列。
表1 試驗因子編碼水平
按照試驗設計,進行播種育苗,當油菜苗齡達30 d時根據(jù)各小區(qū)密度進行移栽,單窩單株,行距為42.5 cm,株距根據(jù)種植密度水平而定。各小區(qū)氮肥分別按設計用量作底肥和兩次追肥使用,其比例為2∶1∶1,移栽返青后進行第1次追肥,1個月后再次追肥。2016年5月3日,分小區(qū)收獲曬干計產。
各栽培因素與產量的效應采用降維分析法[12]。各項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分析采用DPS7.05軟件和Excel 2007。
2.1 產量與各因素間回歸的數(shù)學模型
以實測產量(表2)為目標函數(shù)Y(kg/hm2)建立數(shù)學模型:Y=2870.051+X1X3+50.625X2X3,對模型進行顯著性檢驗,結果(表3)表明,F(xiàn)R=4.1635,P值為0.0102,差異顯著,F(xiàn)LF=1.0627,P值為0.4460,差異不顯著,表明該模型擬合較好,可靠程度高,可根據(jù)播種期、種植密度、施氮量預測產量。
對各偏回歸系數(shù)的顯著性檢驗,結果(表3)表明,各因素的一次項對宜油21產量影響均為正效應,除播種期(X1)對產量的影響不顯著外,其余各項均達極顯著水平;各因素的二次項對宜油21產量影響均為負效應,播種期(X1)和施氮量(X3)的二次項均達顯著水平,而種植密度(X2)不顯著;互作項除播種期(X1)和種植密度(X2)對宜油21產量影響達顯著外,其余各項不顯著。
表2 試驗方案及產量
圖1 播種期、種植密度和施氮量與產量的關系
表3 產量回歸方程方差分析
2.2 模型解析
2.2.1 主效應分析 通過“降維法”分析結果(圖1)可知,在試驗設計的種植密度和施氮量范圍內(種植密度上限為118 590株/hm2、施氮量上限為270.0 kg/hm2),隨著種植密度(X2)、施氮量(X3)兩個因素水平的增加,產量也隨之增加,在本試驗范圍內無峰值;播種期(X1)在-1.6818~0水平,產量隨著播種期的推遲而增加,在0~1.6818水平,產量隨著播種期的推遲而減少。
對貢獻率分析發(fā)現(xiàn),各因素對宜油21產量的貢獻率分別為:△播種期=1.642,△種植密度=1.395,△施氮量=1.952,表明3個栽培因子中,施氮量(X3)對宜油21產量的影響最大,其次為播種期(X1)和種植密度(X2)。因此,生產中應把施氮量作為宜油21栽培措施首先考慮的因素,其次是播種期的選擇。
2.2.2 各因子邊際產量效應分析 由圖2可知,播種期在-1.6818~0水平時,邊際產量為正值,水平為0.259(10-01)時,邊際產量為零,即在10月1日以后播種無增產效應;栽培密度在-1.6818~0水平時,邊際產量為正值,水平為0.754(102 818株/hm2)時,邊際產量為零,即當種植密度大于102 818株/hm2時無增產效應;施氮量在-1.6818~1水平時,邊際產量為正值,水平為1.260(246.2 kg/hm2)時,邊際產量為零,即當施氮量超過246.2 kg/hm2時無增產效應。
圖2 各因素在不同水平下的邊際產量效應
圖3 播種期(X1)與種植密度(X2)交互作用
2.2.3 栽培因子對產量的互作效應分析 由表3可知,只有播種期(X1)和種植密度(X2)兩個因子的交互作用達顯著水平,采用降維法進行播種期(X1)和種植密度(X2)互作效應分析(圖3)表明,(1)當播種期(X1)在1.6818、1、0水平時,隨著種植密度(X2)的增加,產量呈上升趨勢,水平間增產幅度呈先增大后減緩趨勢;當播種期(X1)在-1、-6818水平時,隨著種植密度(X2)的增加,產量呈下降趨勢,水平間減產幅度增大;(2)無論種植密度(X2)在何水平,隨著播種期(X1)的推遲,產量均呈先上升后下降趨勢,種植密度(X2)在-1.6818、-1、0水平,產量在播種期(X1)為0水平時達最大值,隨后急劇降低;種植密度(X2)在1、1.6818水平時,隨著播種期(X1)的推遲,水平間增產幅度增大,在1水平時,達最大值,隨后緩慢降低;(3)當播種期(X1)在1水平、種植密度(X2)在1.6818水平時,互作效應最大,產量最高。上述分析表明,當播種期在中高水平時,密度越大,產量越高;當播種期在低水平時,密度越小,產量越高,即遲播高密度獲得產量最高,早播低密度也可獲得高產,遲播低密度產量最低。
2.3 栽培技術方案優(yōu)化
根據(jù)建立的回歸模型,采用頻數(shù)分析方法對回歸模型進行尋求最優(yōu)栽培措施(表4),得出宜油21獲得最高產量時各因素組合的水平編碼值分別為X1=0、X2=1.6818、X3=1.6818,即播種期為9月28日、種植密度為118 590株/hm2、施氮量為270.0 kg/hm2。在組合試驗的125套方案中,產量大于2 860 kg/hm2的高產方案有45個,占36.0%,其中播種期(X1)在-1、0、1水平,種植密度(X2)在0、1、1.6818水平,施氮量(X3)在1、1.6818水平的次數(shù)最多,頻率最高,表明宜油21在播種期中等水平、種植密度中等偏上水平以及施氮量較高水平時,獲得高產的概率更大,其農藝措施優(yōu)化組合方案為:播種期為9月25~29日,種植密度為92 839~104 399 株/hm2,施氮量為215.8~242.8 kg/hm2,宜油21即可望獲得2 860 kg/hm2以上的產量。
表4 各因素在產量高于2 860 kg/hm2時的取值頻數(shù)分布
采用雜交油菜新品種宜油21為供試材料,根據(jù)播種期、種植密度、施氮量建立的回歸模型,經顯著性檢驗達到極顯著水平,表明模型適當科學。根據(jù)回歸模型進行“降維”和 “貢獻率”分析發(fā)現(xiàn),播種期、種植密度和施氮量對育苗移栽雜交油菜宜油21產量均有重要影響,其大小為:施氮量>播種期>種植密度,施氮量是影響育苗移栽油菜的主要因素,其次為播種期,這與前人研究結果一致[13-16]。本試驗結果表明,育苗移栽油菜適宜施氮量為215.8~242.8 kg/hm2,與前人研究結果相似[17-19]。也有研究認為育苗移栽雜交油菜獲得高產需要較高的氮肥施用量(260~487.5 kg/hm3)[7,17,20],這可能與研究區(qū)域氣候、土壤條件、栽培方式以及品種有關,但氮肥施用量過大會降低氮肥利用率,引起植株徒長,加劇病蟲危害和倒伏[9,17]。因此,在實際大田生產中,要根據(jù)油菜的品種特性、土壤肥力狀況、區(qū)域氣候條件等因素綜合考慮,采用適宜的氮肥施用量。
多數(shù)研究表明,氮肥與種植密度、氮肥與播種期、播種期與種植密度之間的互作效應顯著影響油菜產量[14-16,21-22]。本試驗中,對油菜產量有顯著影響的交互作用項為種植密度與播種期,在一定范圍內,種植密度和播種期之間均存在正向相互作用,超過此范圍,兩者均變?yōu)樨撓蛳嗷プ饔?,當播種期在中高水平時,密度越大,產量越高;當播種期在低水平時,密度越小,產量越高,即遲播高密度獲得產量最高,早播低密度也可獲得高產,遲播低密度產量最低,這與研究結果基本一致[23-25]。
因此,在川南地區(qū)高產高效栽培雜交油菜宜油21要高度重視宜油21品種特性(中熟),選擇適宜播期(9月25日~29日)、種植密度(92 839~104 399 株/hm2)和施氮量(215.8~242.8 kg/hm2)等栽培農藝措施,合理利用溫光條件,避免或減輕自然條件和病蟲等的影響,促進油菜收獲指數(shù)與生物產量的協(xié)調提高,最終可望實現(xiàn)2 860 kg/hm2以上的產量。
[1] 林權,張義娟,趙遠林,等. 高產優(yōu)質雙低雜交油菜新品質宜油21選育[J]. 中國油料作物學報,2013,35(S):243-245.
[2] 林權,張義娟,劉曉,等. 高產優(yōu)質雙低雜交油菜新品質宜油21選育//中國作物學會學術年會論文摘要集[C]. 南昌:2012.
[3] 嚴自斌,董振生,董軍剛,等. 油菜新品種陜油15包衣直播栽培措施模型研究[J]. 種子,2013,32(5):79-82.
[4] 杜新雄,楊和團,牛文武. 保山市優(yōu)質雙低油菜保油8號密度肥料優(yōu)化栽培模式研究[J]. 種子世界,2015(5):18-19.
[5] 李繼強,趙向田,王浩翰,等. 栽培密度和施肥水平對春油菜產量的影響[J]. 基因組學與應用生物學,2016,35(5):1240-1247.
[6] 胡茂輝. 不同播種期、移栽密度與施氮量對稻田油菜生長發(fā)育和產量的影響[D]. 長沙:湖南農業(yè)大學,2012.
[7] 陳麗萍,李繼紅. 播種期密度施氮量對油菜花油8號的產量影響[J]. 農業(yè)與技術,2016,36(8):27-28.
[8] 曲亮,李莓,童金花,等. 肥料與密度對油菜品種灃油679直播栽培產量等性狀的影響[J].湖南農業(yè)科學,2015(6):19-21,26.
[9] 鄭紅裕. 播期、密度與施氮量對油菜收獲指數(shù)的影響研究[D]. 武漢:華中農業(yè)大學,2015.
[10] 劉波,魯劍巍,李小坤,等. 不同栽培模式及施氮方式對油菜產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響[J].中國農業(yè)科學,2016,49(18):3551-3560.
[11] 榮廷昭,潘光堂,黃玉碧. 數(shù)量遺傳學[M]. 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03.
[12] 茅國夫,樓旭平,丁峰,等. 油菜浙雙8號栽培技術試驗[J]. 浙江農業(yè)科學,2011(4):830-833.
[13] 張瑞林. 基于回歸正交設計的油菜栽培措施優(yōu)化方案研究[J]. 陜西農業(yè)科學,2015,61(1):27-31,59.
[14] 張瑞茂,陳大倫,李 敏. 金農油1號高產綜合農藝措施數(shù)學模型研究[J]. 種子,2013,32(3):88-90.
[15] 繆麗玲,張洪新,王仕明,等. 油菜新品種“云油雜 10 號”優(yōu)化栽培技術研究[J]. 云南農業(yè)科技,2014(2):7-9.
[17] 孫盈盈. 不同栽培措施對油菜產量及抗倒性的影響[D]. 武漢:華中農業(yè)大學,2016.
[18] 周燕,茅一平,陳旭,等. 播期、密度、氮肥對直播油菜‘滬油17’產量的影響[J]. 上海農業(yè)學報,2013,29(3):67-69.
[19] 李德文,魏忠芬,王軍,等. 雜交油菜黔黃油21號優(yōu)質高產栽培技術研究[J]. 貴州農業(yè)科學,2012,40(9):79-82.
[20] 馮偉,壽建堯. “浙大619”育苗移栽最佳播種期、移栽密度和施氮水平研究[J]. 上海農業(yè)科技,2016(1):59.
[21] 李迎春,郭子榮,劉念,等. 播期·密度和施肥量對直播油菜國豪油8號產量及其農藝性狀的影響[J]. 安徽農業(yè)科學,2016,44(31):10-12.
[22] 原小燕,符明聯(lián),李根澤,等. 雜交油菜云油雜10號高產栽培因子的優(yōu)化[J]. 中國油料作物學報,2012,34(4):390-395.
[23] 成鏡,張春雷,李首成,等. 油菜新品種中雙11號高產栽培優(yōu)化技術研究[J]. 作物雜志,2011(2):125-127.
[24] 沈世培. 楊良金對長江流域油菜高效栽培理論和技術的探索[J]. 安徽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6,39(3):300-306.
[25] 張曉龍,何駿龍,宋海星,等. 播期、密度和施肥量對直播油菜重要農藝性狀與產量的影響[J]. 中國土壤與肥料,2015(5):70-74.
(責任編輯 白雪娜)
High-yielding cultivation pattern of Yiyou 21,a hybrid rapeseed with high-quality,low erucic and low glucosinolate
ZHAO Yuan-lin,LIN Quan,LIU Xiao,ZENG Ze-bin,ZHANG Yi-juan,HANG Shu-lian
(Yibin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Yibin 644000,China)
S565.4
A
1004-874X(2017)06-0008-06
趙遠林,林權,劉曉,等.優(yōu)質雙低雜交油菜宜油21高產栽培模式研究[J].廣東農業(yè)科學,2017,44(6):8-13.
2017-04-09
四川省“十二五”農作物及畜禽育種攻關項目(2011YZGG005)
趙遠林(1981-),男,農藝師,E-mail:zhaoyl0209@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