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永生的可能性有多大
隨著醫(yī)療和科技的進步,人類的平均壽命也不斷提高,活到一百歲不是遙不可及的夢。人們不禁猜測,在未來人類的壽命是否會進一步延長,甚至突破生物的限制,達到永生??茖W家對于這個問題是怎么看的呢?
在電影《攻殼機動隊》里,所有器官都可以人造,也可以只留大腦而全身機械化,那時身體只是一個電腦終端,人類和人工智能界限模糊
有報道稱,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中國人的平均壽命為35歲,而進入21世紀,中國人的平均壽命已超過70歲。20世紀初,曾把50歲作為老年人的標準。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醫(yī)療條件的改善,“老年人”的年齡標準一再向后推移。按照世界衛(wèi)生組織的規(guī)定,55-64歲是中年,65-74歲是年輕老年人,75-89歲才算老年人,90-120歲是高齡老人。
那么,人到底能活多少歲呢?在生物學上,對于哺乳動物的“生理壽命”有一個計算標準:生理壽命的長度應為生長期的5-7倍。
例如狗,生長期是2年,壽命就是10-14年;牛的生長期是4年,壽命就是20-28年;馬的生長期是5年,壽命就是25-35年。人的生長期是用最后一顆牙齒長出來的時間計算的,20-25歲是大多數(shù)人長最后一顆牙的年齡,因此人的壽命最短為100歲,最長為175歲。
除此之外,還有另外一種計算方法。人體每天有許多細胞在衰老、死亡,如一個體重70千克的成人,每天衰老、死亡的細胞約為2×1011個,這些細胞就需要適時更新。
在人體中,那些能分裂增殖的細胞分裂次數(shù)是有限的,平均為50次。這一現(xiàn)象是由美國生物學家海夫利克在1961年發(fā)現(xiàn)的,這種細胞分裂的極限現(xiàn)在已被稱為“海夫利克極限”。
海夫利克認為,人體中能分裂增殖的細胞數(shù)量很多,這些能增殖的細胞平均每2.4年分裂一次就足夠更新死去的細胞了。因此,只要人體中的細胞能不斷更新,人就能活著。他根據(jù)人體中增殖細胞的分裂次數(shù)和分裂間隔時間推算,人的正常壽命應該是50×2.4年=120歲。
那么,人類到底有沒有永生的可能呢?加拿大麥吉爾大學的生物學家布萊恩·休斯和格弗雷德·赫奇密,圍繞人類壽命開啟了一項新研究,并得出與傳統(tǒng)認知完全不同的結論:不要輕易為人類壽命設限,未來人類可以活到150歲甚至更久。
今年4月15日,最后一個出生在19世紀,并且活到21世紀的人,艾瑪·莫拉諾逝世,享年117歲。而另一位出生于1900年3月10日,來自牙買加的維奧萊特·布朗則順利過完了117歲生日,并依然健康活著,取代了前者,成為當今世界公認的最老的人。
格弗雷德·赫奇密指出,新研究表明人們現(xiàn)在無法斷定壽命上限是否存在。事實上,從當前的擴展趨勢線上來看,可預見的未來內(nèi),人類的最大壽命和平均壽命將會持續(xù)增加。
赫奇密說,生命線的走勢沒有高原,沒有人能證明人體有使用的截止日期,或者內(nèi)部器官機制能被單純耗盡。打一個比方,生物過程必然存在,但這并不意味著生命活動就像鐘面上的指針一樣,“滴答滴答”向前走,等到了115歲,就毫無緣由地停下。
研究論文表明,人類的平均壽命正不斷攀升,百歲以上是人口數(shù)量增長最快的年齡段。數(shù)據(jù)顯示,1920年,加拿大人的平均壽命是60歲,而出生在1980年的加拿大人卻能活到76歲,而現(xiàn)在加拿大人的平均壽命已達82歲。
在使用老鼠或線蟲進行的生物實驗中,通過操縱它們的生命周期,研究者發(fā)現(xiàn)了相似的壽命增長規(guī)律,即如果想提高群體的平均壽命,則必須要出現(xiàn)長壽個體數(shù)量大幅增長的局面。當越來越多的人能活到90多歲時,100歲以上的個體必然會增加。
另一組來自加拿大統(tǒng)計局的最新數(shù)據(jù)也支持了這一觀點,2016年加拿大人口普查統(tǒng)計結果顯示,全國年齡在100歲以上的人口數(shù)量為8230,與2011年人口普查中的5825人相比,增長了41%。預計到2051年,僅加拿大境內(nèi),百歲老人的人口數(shù)量將接近4萬人。
有關方面認為,休斯和赫奇密所開展的新研究只針對統(tǒng)計數(shù)據(jù)進行,并沒有對人口增長做出預測,也沒有考慮長壽會帶來的社會影響。然而,很清楚的一點是,人們利用地球上的龐大資源為自己制造有利生存環(huán)境的行為是不可持續(xù)的。赫奇密表示,原本地球上有足夠資源能保證每個人都能像加拿大的長壽者一樣健康,但關鍵在于人們選擇如何使用資源。
人像神一樣永生,會是怎樣的景象?對此,科幻作家為人類永生提供了各個版本的假說。
讓人類永生,最可預見的,是通過醫(yī)療手段的進步讓人體保持活力。目前的主流方式有兩種,一是生物法,讓細胞突破衰老的宿命;二是機械法,通過外骨骼、外器官的支撐實現(xiàn)心靈的延續(xù)。
美國科幻作家羅伯特·海因萊因《時間足夠你愛》中讓人永生的方法是生命延長術,原理是使用培養(yǎng)皿里生長的新鮮血液。當人有衰老跡象的時候,只需要完成“回春治療”,就會“感到像獲得了新生”。不止如此,折斷的手臂“可以在三十分鐘內(nèi)接上,和沒斷過一樣”,只有“擰斷脖子,打碎腦殼,回春治療醫(yī)生才無能為力”。
目前,谷歌正努力在細胞生物學、基因藥物和人體健康方面獲得飛躍式的進步,使得人類每十年接受一次治療,就可以讓衰老的組織再生,讓手、眼、腦得到升級。
機械法同樣有不少擁躉,80后科幻作家湯志誠在《后人類時代之萬象》一文中寫道,在肉體壽終正寢前,將“老年期”置換為“機殼期”?!渡窠?jīng)漫游者》中這樣描寫類似的手術:“他們從背上更換了你的體液,還換了血,免費贈送給你一個新胰臟,你的肝臟上也貼了新組織?!敝踩胂到y(tǒng)、神經(jīng)拼接和微仿生在小診所就能完成。將人類的思維上傳云端,擺脫容易損壞的肉體,是“機械法”發(fā)展的極致,庫茲韋爾預言這會在2045年實現(xiàn)。
《未來簡史》則對長生可能引發(fā)的問題作了更社會化的分析:婚姻持續(xù)110年,90歲仍然必須學習新知識,現(xiàn)在掌管莫斯科的還會是斯大林……這些社會問題目前為止幾乎無解。書中預言,“如果科學的努力獲勝,真正的戰(zhàn)場會從實驗室轉(zhuǎn)移到議會、法院和街頭,甚至引發(fā)激烈的政治沖突”。
還有一個假說可以稱為“博生”。在艾薩克·阿西莫夫的《銀河帝國》中,他用地球之母的名字“蓋婭”命名了一個星球。行星上的萬事萬物分享一個整體意識,樹木自發(fā)生長、不多不少,動物需要多少吃多少,下雨、干旱都因為需要。不會生病、沒有災害,在這里,所有的一切和諧有序,處于最流暢和諧的自循環(huán)狀態(tài)。
這個幻想可能源自英國科學家詹姆斯·洛夫洛克上世紀七十年代提出的“蓋亞假說”,即地球是一個復雜精致的超級有機體“蓋亞”,它的大氣圈、巖石圈等在積極互動,將地球氣候和生物、地理、化學條件維持在最佳狀態(tài)。
現(xiàn)實里的永生,是活到天荒地老??苹米髌防锏挠郎?,則是活著看到宇宙的坍塌與重生。
《宇宙過河卒》是一部物理學無處不在的小說,作者波爾·安德森畢業(yè)于明尼蘇達大學物理系,書中用縝密的物理學定律,清楚地解釋了飛船的速度越接近光速,飛船上的時間越趨向于靜止,而相對應地,宇宙中的時間就在飛快流逝。簡單地說,船內(nèi)一分鐘,世上已千年。
波爾·安德森自圓其說地讓人們相信,只要有足夠接近光速的速度,就能跑贏死神,活到宇宙坍塌時,迎接宇宙新輪回。
(《北京青年報》、《科技日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