佟向軍 范六民 劉寶玉 張 立
(1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北京 100871 2天津市第一中學 天津 300051 3北京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北京 100875)
19.在海洋里,沉積物中的氧氣從自由水向下擴散到含氧層的頂部,并在此發(fā)生還原反應產生水。缺氧層位于好氧層的下面,細菌介導的化學反應即在此層發(fā)生。細菌可以將H2S轉化為SO,這一過程與缺氧層中氧氣的還原反應是緊密聯(lián)系的。發(fā)生在含氧層和缺氧層之間的化學反應可以理解為“電流”將電子從H2S的氧化過程轉移到氧氣的還原過程。在實驗中,試圖鑒別出參與該過程的電子導體(下圖)。
在一個實驗裝置中,上層含氧(小于3 mm,藍色區(qū)域)和下層無氧沉積層(大于3 mm)為:A.用一把薄“小刀”切成2層(左圖為切之前,右圖為切之后);B.上、下2層之間用2種不同孔徑的過慮器隔開(下面的水平線)。(資料來自 Pfefferet al.2012)圖中顯示了,氧氣濃度(紅色曲線),氧消耗速率(O2c.r.,灰色直方圖)。pH(藍色)。H2S(橙色線)和沉積物表面(上方數(shù)值為0的灰色線)。
指出下列每個陳述正確與否。
A.含氧層pH峰值的出現(xiàn)源于由氧氣產生水的過程
B.用“小刀”將沉積物切成2層,不影響氧的還原
C.通過過慮器操作,證明了任何特異的溶質都不運輸電子
D.用于氧氣還原的電子很可能來源于含氧層的供體
20.利用2種細菌菌株做接合實驗。菌株Ⅰ可以在缺乏精氨酸、缺乏尿嘧啶,以半乳糖為唯一碳源,以及含有卡那霉素(+KM)的培養(yǎng)基上生長;而菌株Ⅱ則不能。將2種菌株共同培養(yǎng),對其中菌株Ⅱ進行取樣,并將其置于各種選擇培養(yǎng)基上培養(yǎng)成菌落。每隔5 min取樣一次,直至在各種培養(yǎng)基上均能獲得100個菌落時停止取樣。接合成功與否的測定結果見下表。
接合后菌株在培養(yǎng)基上的生長情況
判斷下列說法正確與否。
A.卡那霉素抗性基因(KM resistance)的轉移發(fā)生在合成尿嘧啶的基因之前
B.結果說明,細菌的整個基因組可以在15 min之內,通過接合的方式發(fā)生轉移
C.結果顯示,一小部分受體菌落可以在沒有接合的情況下,在含有卡那霉素的培養(yǎng)基上生長
D.共同培養(yǎng)15 min的所有菌落中,有多于20%的菌落能夠在既缺乏精氨酸又缺乏尿嘧啶的培養(yǎng)基上生長
21.霍亂由霍亂弧菌分泌的一個毒素所致(下圖A)。癥狀之一是嚴重腹瀉,導致脫水,甚至可能死亡。科學家測試了一個新的CFTR-抑制劑(CFTR:囊性纖維跨膜轉運調節(jié)子,氯離子通道),CFTR-172(下圖B),可作為潛在的治療霍亂的療法。
A.霍亂毒素對腸上皮細胞的影響。在圖中,A和B是霍亂毒素亞基;GM1(GM1 神經節(jié)苷脂受體);Gsα(G 蛋白);AC(腺苷酸環(huán)化酶);Gi(G 蛋白);cAMP(環(huán) AMP);CFTR(囊性纖維化跨膜電導cl-通道);B.CFTR-172注射到體腔后,霍亂毒素誘導的液體分泌至腸袢的劑量依賴性反應。
2010 年海地地震后,霍亂的爆發(fā)引發(fā)有關傳染病起源的討論(下圖C)。提出了2種理論:或者傳染源來自秘魯?shù)南嗨撇±?,或者是孟加拉國附近的?lián)合國士兵來救援時將霍亂攜帶到島上。
指出下列每個陳述正確與否。
A.霍亂患者的水分丟失是由于滲透作用
B.霍亂毒素結合于跨膜離子通道進而啟動一個級聯(lián)反應
C.基于圖B,可用CTFR抑制劑CFTR-172治療毒素誘發(fā)的腹瀉
D.圖C中的結果支持爆發(fā)的霍亂可能由聯(lián)合國士兵傳染
22.金黃色葡萄球菌(SA)導致人的皮膚感染,是一種常見的死因。局部表皮細胞的即時保護或介入,能限制感染的擴散。這些細胞產生抗微生物多膚(amp),例如 cathelicidin(Camp)。 最近發(fā)現(xiàn),應對這種感染,宿主的反應是皮下脂肪組織的變化(下圖A~B)。有人用BADGE,一種抑制脂肪形成的酣,研究了這種抗菌多膚的作用(下圖C~E)。
A.感染金黃色葡萄球菌的小鼠皮膚,與對照(ctrl)的比較(紅色中括號部分:皮下脂肪層)。B.感染金黃色葡萄球菌3 d后脂肪細胞的數(shù)目和尺寸變化。
C~D.BADGE對傷口大小和SA CFU的影響 (乙醚標記BADGE抑制脂肪形成,CFU=菌落形成單位)。E.+和-Camp的影響(*顯著差異;n.s.沒有影響)。(來自Zhanget al.2015)
指出下列每個陳述正確與否。
A.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可誘發(fā)皮下脂肪細胞尺寸增加
B.脂肪細胞數(shù)目對感染的擴散有重要抵抗作用
C.Badge抵消Camp的影響
D.圖C~D和E中的結果很好地相互支持
23.根瘤菌對豆科植物百脈根生長的影響經常被研究,例如關于它們互相作用的酶/基因系統(tǒng)的研究(如下圖)。
A.根瘤及根瘤數(shù)量與土壤含氮量(N)間的關系。B.酶CaMK及其RNA和相關基因。激酶結構域(大的深灰色)可調節(jié)其他酶類。黑色條帶是CaM結構域,4個窄的灰?guī)荅F-手結構域。基因中的方框表示外顯子。
指出下列每個陳述正確與否。
A.根瘤形成主要發(fā)生在含氮量少的土壤
B.根瘤菌通過擴大根系的表面積,刺激百脈根的生長,進而導致 NO3-吸收的增加
C.圖B中3G突變抑制CaMK的轉錄
D.每個外顯子編碼蛋白的一個特異結構域
24.加拉帕戈斯群島因14種雀類的適應性輻射而聞名。這種輻射的驅動者或者在雀種群落中競爭食物(假說1),或者獲得多樣性食物,即種子和果實(假說2),或兩者兼而有之。食性的選擇取決于喙的大小和結構。用6種鳥喙差異較大的地雀驗證這些假說(如下圖)。
A.在一個棲息地內種子/果實的多樣性與該棲息地內一個地雀種群的(種子/果實)食譜寬度的關系。每個點代表一個棲息地內的一個地雀種群,不同形狀和顏色的點代表不同的地雀物種。B.同時出現(xiàn)的2種地雀鳥喙深度的比率與它們取食食物種類重合度的關系,每個點代表一對物種。地雀頭像插圖中的黃色箭頭表示的是鳥喙深度。(來自Abbott等,1977)
標明下列表述正確與否。
A.據圖A所示,假說2較假說1更為可能
B.據圖B所示,假說1較假說2更為可能
C.不同的地雀物種對種子和果實多樣性增加的反應程度是相同的
D.圖A~B表明食物種類的多樣化將使種間競爭維持在較低水平
25.粗糙皮膚的蠑螈(一種蠑螈)產生TTX毒素,該毒素對其他脊椎動物是致命的。不同蠑螈個體產生TTX的水平不同。花蛇吃幾乎所有獵物包括蠑螈,不同花蛇個體對TTX的抗性有所不同。蠑螈群體的TTX水平越高,相應蛇對TTX的抗性越高。盡管如此,這種蛇仍然可能拒食有劇毒的蠑螈(下圖)。
蛇的抗性水平與蠑螈毒性的關系。每個點代表一個互相作用的蛇和蠑螈群體的地點。在白色區(qū)域,蛇吃蠑螈,但以運動性損失為代價?;疑珔^(qū)域的點代表毒性/抗性不匹配。每個數(shù)據點的上下誤差線代表群體中個體間水平的變化。50%的虛線反映了減低蛇50%活動所需的 TTX劑量;15%和85%線限定了所有取樣地點蛇的取食相關的TTX劑量的范圍。
指出下列每個陳述正確與否。
A.蠑螈和蛇間的協(xié)同進化/交互選擇主要發(fā)生在白色區(qū)域
B.該圖與“聰明的捕食者法則”一致,即在被捕食者-捕食者相互作用中,生存較對食物的需要處于更強的選擇之下
C.對個體而言,抗性似乎較毒素產生代價更小
D.很可能,在圖的最右邊的2個“綠色”和 2個“黃色”地點的蛇群體贏得軍備競賽
(待續(x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