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戴卓斌
上海博物館藏《余集畫黃小松像》考辨
□ 戴卓斌
上海博物館藏有一件原定名為《余集畫黃小松像》(圖1)的繪畫作品,《中國書畫家印鑒款識》“余集”一欄中第8、31條目收錄了此畫作者的印鑒和款識①。楊仁愷《中國古代書畫鑒定筆記》對該畫的鑒定意見是“乾隆癸丑年仲秋,小松上款。畫年份夠,款后加。”②故宮博物院秦明撰寫的《黃易小像考》一文中也提及此畫,并且指出目前大家認知黃小松的標準造型是其手持《宋拓熹平石經(jīng)殘石》冊的立像。上博這件藏品會不會給“黃易小像”增添嶄新的面貌呢?
圖1 [清]余集 黃小松像 71×35cm 紙本設(shè)色上海博物館藏
《余集畫黃小松像》,紙本設(shè)色,縱71厘米,橫35厘米,款識:“乾隆癸丑年仲秋月之朔,為小松司馬寫照。秋室余集?!扁j“秋室居士”朱文方印。是圖繪竹蔭水榭,文士手持畫卷端坐于束腰長方書桌前,凝眸遠望。一旁紅衣童子倚欄垂釣,水中秋荷盛開。水榭于岸邊架起平臺,跨水部分以梁柱凌空架設(shè)于水面之上,平臺臨水部分圍繞有低平欄桿。屋頂作卷棚歇山式,垂脊下半部分外翹,造型優(yōu)美。建筑物以界畫形式描繪,給人以棱角分明、結(jié)構(gòu)清晰的感觀。主人公身著藍色長衫,衣紋作釘頭鼠尾描,敷彩清麗細膩,人物開臉端莊,須眉細密。身后屏風(fēng)壁上巧妙書寫作者題記,為畫面平添豐富的視覺深度,一旁架格上畫卷書冊整齊擺放,庭院內(nèi)竹林成蔭,是一幅典型的文人讀書圖。
余集(1738-1823),字蓉裳,號秋室,浙江錢塘人。乾隆三十一年(1766)進士,官至侍講學(xué)士。與潘奕雋兩人,時稱吳越二老先生。山水秀逸,有山光在掌、云氣生衣之致。兼長花卉禽鳥,無不入妙。尤工侍女,風(fēng)神閑靜,絕無脂粉氣,然不輕為人作。時有余美人之目。晚年惟寫蘭竹數(shù)筆,風(fēng)神淡逸。書法古秀,手書孫退谷《庚子銷夏記》精刊行世。為詩神韻閑遠,不屑作庸俗語,有三絕之稱。為人和易,弊車羸馬,躑躅道左,無達官氣。年八十余尚能作蠅頭小楷,卒年八十六。有《秋室集》③。
《墨林今話》卷七記載“先生畫山水禽魚蘭竹靡不臻妙,尤擅仕女,風(fēng)神靜朗無畫史氣,然自矜重不輕為人作,得之者比諸仇唐遺跡,晚年多作竹石以塞人請,枯竿勁葉生氣滿紙……”④筆者查閱了數(shù)十件余集的存世作品,初步探識了他的繪畫風(fēng)格,確于史記相符,并歸納總結(jié)有如下特點:
一、擬元代文人畫筆意,追求疏秀空靈的筆致墨韻,意境幽曠,構(gòu)圖奇譎。如上海博物館藏《梅下賞月圖》(圖2),款署“春吟大表侄雅鑒,秋室余集”;上海博物館藏余集扇頁,款署“元人意,為應(yīng)谷五兄粲正,秋室并寫”;蘇州博物館藏余集扇頁等皆為此類。
二、摹陳洪綬繪畫風(fēng)格,畫面常以嚴謹莊重的裝飾線條勾畫而成,強化疏密組合,景物各自具有獨立完整的形象,互相遮掩、相映成趣,使之工筆風(fēng)格的作品具有小寫意的韻味。如上海博物館藏《花鳥圖》(圖3),款署“嘉慶五年(1800)夏日為芑堂世講,秋室居士余集”(余集63歲);浙江省博物館藏《一路青蓮圖》(圖4),款署“一路青蓮。乙丑(1805)夏擬陳洪綬筆意。秋室”,裱邊有錢鏡塘題跋(余集68歲)。
三、仿惲壽平?jīng)]骨花卉“真別開生面,令人眼目一新”⑤,以宋人畫法為宗,綜合寫生經(jīng)驗,以色筆隨意點染而成。如上海博物館藏余集扇頁,款署“拔山知雨力,削玉破云根。仿白云溪外史沒骨法,為棓皋年大兄清鑒。余集”;上海博物館藏余集沒骨花卉扇頁(圖5),款署:“秋室并畫?!?/p>
四、“余美人”傳世的仕女人物,風(fēng)神靜朗,端莊大方,無畫史氣。如常州博物館藏《蕉陰仕女圖》,款署“乾隆庚寅(1770)秋七月望后三日,秋室居士余集”(余集33歲);上海博物館藏《姮娥中堂》(圖6),款署“碧海青天夜夜心,辛末(1811)中秋寫于大梁書院。秋室”(余集74歲)。
五、余集作人物肖像畫,背景畫面通常由他人另補。如上海博物館藏《緘三先生肖像》(圖7),卷首余集題寫“緘三先生清照,秋室余集寫”,卷尾款識“吳懷補圖”;蘇州博物館藏《梧門學(xué)士消夏得子圖》,款識“梧門學(xué)士消夏得子圖,余秋室寫照,馮魚山寫松,孫銓補景并書”;《中國古代書畫圖目》(浙5-177)杭州市文物考古所藏《余集、吳堅秋帆像》,款識“秋帆先生玉照,秋室余集繪,西園英堅補竹”⑥。
梳理了余集的繪畫風(fēng)格后,我們再來重新審視這件《黃小松像》,感覺畫中人物線條呆板匠氣,缺少“余美人”的靈動轉(zhuǎn)折,同時起筆和收筆缺少節(jié)奏感,無法表現(xiàn)出衣紋的飄逸,且設(shè)色俗套,毫無文人“逸氣”的境界。筆者查閱了《中國古代書畫圖目》所載的余集繪畫作品,沒有發(fā)現(xiàn)“人物肖像+工筆設(shè)色+界畫”這一組合。余集的畫風(fēng)上宗元代錢選,下溯陳洪綬、惲南田,花卉多作沒骨法,特別是存世的余集寫《緘三先生清照》《梧門學(xué)士消夏得子圖》《余集、吳堅秋帆像》三幅人物肖像畫,余集均只作人物小像,其背景竹、石、蘭花、松樹均由他人另繪,可見“余美人”沒有畫界圖工筆的先例,其人物畫格調(diào)高雅,背景多襯以寫意山水、樹木,追求符合人物神韻的景致意境。
圖2 [清]余集 梅下賞月圖 紙本設(shè)色 上海博物館藏
圖3 [清]余集 花鳥圖 紙本設(shè)色 上海博物館藏
圖4 [清]余集 一路青蓮圖 紙本設(shè)色 浙江省博物館藏
無獨有偶,《中國古代書畫圖目》(滬1-4063)《方婉儀墨竹圖》⑦卷外有陳曾穀題簽“白蓮居士畫竹卷”,卷后有巴慰祖、陳振鷺、潘曾瑩、余集等諸家題跋,其中余集題跋:“白蓮手拊青鸞翼,……空教人嘲倒好嬉。壬子小春晦日為練塘世兄題尊慈畫竹卷。余集?!保▓D8)乾隆壬子(1792),余集55歲,跋語書法既有二王韻致,俊美秀逸,又有褚遂良的法度,端莊謹嚴,用筆跌宕灑脫,轉(zhuǎn)折起伏自然風(fēng)神,行氣章法疏朗雋永,令人回味無窮。以此來比對一年后乾隆癸丑(1793)《黃小松像》上的題款書法,則是大相徑庭,相差懸殊,判若兩人。像軸的題款書法,用筆沒有變化、頓挫,缺乏書寫的節(jié)奏和行氣。秋室用筆藏鋒,筆意蘊籍含蓄,提按起伏嫻熟從容,尤其是使轉(zhuǎn)之處圓潤遒勁。如故宮博物院藏《余集行楷書贈未谷得官永平選句頁》(余集59歲)、《余集行書評廟堂碑扇面》。
綜上所述,無論是從繪畫風(fēng)格還是書法筆性上看,《余集畫黃小松像》均與秋室真跡不符,故筆者判斷此畫是一件余集偽作。但這幅《黃小松像》款識內(nèi)容和《秋室學(xué)古錄·黃小松小影贊》中所訴內(nèi)容、時間似乎完全相符:“秋盦居士當(dāng)攬揆之令辰,寫雅范以自淑。遠寄京域,命為贊辭……”⑧這又該如何解釋?筆者解讀為,黃易50歲壽辰之時,確有人為其寫小像賀壽,但此像并非余集所繪,黃小松只是將畫像寄往京域,請余秋室為其撰寫贊頌之詞而已。后因《秋室學(xué)古錄·黃小松小影贊》不斷刊印傳世,好事之人為了再現(xiàn)這段文人之間的交友佳話,《余集畫黃小松像》仿本就由此產(chǎn)生了。
此外,還有兩幅余集畫《黃易小像》,一為2011年西泠拍賣《余集寫黃易像》(原蕭軍舊藏),畫作落款“秋室余集寫”,畫面上方錢坫篆題“乾隆四十二年歲在丁酉,錢唐黃易三十四歲得漢石經(jīng)遺字時小像。嘉定錢坫題”。一為廣東省博物館藏《余集寫黃易官便服像》,畫作落款“小松先生尊照,秋室余集”。畫面上方錢坫篆題“乾隆四十四年歲在己亥,錢唐黃易三十八歲在嘉祥仿碑時之小像,嘉定錢坫題”。
兩幅畫作同為余集為黃易寫像,又同有嘉定錢坫篆題,且余集、錢坫用印都如出一轍,讓人困惑,疑問叢生。另外,廣東省博物館藏《余集寫黃易官便服像》(圖9)畫上錢坫篆題還有兩個錯誤:其一是乾隆四十四年(1779),黃易36歲,而不是38歲。其二黃小松在嘉祥紫云山是“訪碑”,而不是“仿碑”,此處筆誤尤為明顯。至于兩幅畫上錢坫的篆題,皆用筆無力,線條呆板,使轉(zhuǎn)牽強,缺少干濕濃淡的書寫筆性,描摹的痕跡頗重。錢坫篆法開闊舒展,線條淳厚,富有彈性,秀美雅致。西泠拍賣的《余集寫黃易像》畫中人物的繪畫風(fēng)格也和秋室完全不類,面部陰影用干筆皴擦的效果突兀。明代曾鯨以來的肖像繪畫開始以墨線和墨暈為骨,清代中期西洋畫法盛行一時,所繪肖像在淡墨勾勒輪廓后不作沒骨,全用色彩皴擦?xí)炄?,強調(diào)立體感和質(zhì)感。此時揚州地區(qū)的文人畫家也有以白描淡彩畫肖像。余集正是處于這承上啟下的階段中,以圖中所見的這類簡易粗暴的皴擦,還無法尋其出處。以上兩件畫作上“余集”落款,與上海博物館藏《緘三先生肖像》上的落款相較,也只是落形似而脫氣韻,難言真跡。黃易的漢魏碑刻研究,對清代金石學(xué)產(chǎn)生了較大的影響。以他為代表的一批文士給乾嘉金石學(xué)研究提供了大量的第一手資料,從而為金石學(xué)在這一時期逐步成為一門顯學(xué)奠定了基礎(chǔ)。作為乾嘉名士,人物小像的摹寫、鐫刻,拓、刊印在清乾隆中期至民國的150余年間已成為一種流行風(fēng)氣,而后對黃易小像真?zhèn)螕诫s的不斷復(fù)制,也可謂此現(xiàn)象的一個新的注腳。
(作者單位:上海博物館)
責(zé)任編輯:陳春曉
圖5 [清]余集 沒骨花卉 紙本設(shè)色 上海博物館藏
圖6 [清]余集 姮娥中堂 紙本設(shè)色上海博物館藏
圖7 [清]余集 緘三先生肖像 紙本設(shè)色 上海博物館藏
圖8 [清]余集 跋《方婉儀墨竹圖》 紙本 上海博物館藏
圖9 [清]余集 黃易官便服像 紙本設(shè)色廣東省博物館藏
注釋:
①《中國書畫家印鑒款識》,文物出版社,1987年,第480頁。
② 楊仁愷《中國古代書畫鑒定筆記》卷三,遼寧人民出版社,2015年,第1275頁。
③《中國美術(shù)家人名詞典》,上海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1981年,第264頁。
④[清]蔣寶齡《墨林今話》卷七。
⑤《清暉堂同人尺牘匯存·卷一·婁東王時敏(煙客)札》,《惲壽平全集》卷一,天津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2015年,第12頁。
⑥《中國古代書畫圖目》第5冊,文物出版社,1999年,第469頁。
⑦《中國古代書畫圖目》第11冊,第228頁。
⑧[清]余集《秋室學(xué)古錄》卷二,清道光刻本,第23頁;《續(xù)修四庫全書》冊1460,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第30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