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惠泉
水墨·彩墨·墨彩
□ 徐惠泉
徐惠泉,1961年生,江蘇蘇州人。先后就讀于蘇州工藝美術學院、中國美術學院和蘇州大學藝術學院,獲藝術碩士學位。現為江蘇省美術館館長、江蘇省美術家協(xié)會副主席、中國畫學會理事、中國工筆畫學會常務理事、一級美術師、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會員。作品多次入選全國美展。出版有《徐惠泉人物畫》《當代名家工筆人物精品·徐惠泉》《中國高等藝術院校教育范本·徐惠泉人物畫作品》等。
從“水墨”“彩墨”到“墨彩”是我人物畫創(chuàng)作一路走來的風格變化,或者說是我在自己堅守的風格里不斷進行的調整和提升。從“水墨”到“彩墨”是風格的蛻變,從“彩墨”到“墨彩”則是藝術品格的提升。
彩墨不同于水墨,是對色彩的重現。在我國古代繪畫傳統(tǒng)中歷來有重彩和重墨兩大體系,但宋元之后由于文人畫成為主流,人們對水墨的認識和掌握達到高度自覺,“水墨至上”被視作正宗、正統(tǒng),對色彩作用的認識逐漸模糊和淡化,色彩被視作媚俗的“小技”而被拋棄。而事實上,中國畫的繁榮離不開兩種自覺:水墨的自覺和色彩的自覺。
以1990年創(chuàng)作的《愁聽猿聲夢里長》為標志,我開始從水墨畫創(chuàng)作向彩墨畫創(chuàng)作的轉變。彩墨畫作為中國畫創(chuàng)作的一種新語言,它既保持著水墨在宣紙上的韻味,又能充分展示諸如礦物顏料、丙烯顏料等的美感品質?!澳迸c“彩”是彩墨畫語言的基本要素,而我們把水墨和彩墨這兩種繪畫語言作為中國畫繪畫史上的兩種表達方式來看時則發(fā)現,從水墨向彩墨轉行,不只是繪畫語言的轉換,也不只是從“逸筆”向“制作”的創(chuàng)作旨趣的轉換,還標志著中國畫從古典文人經驗進入藝術自覺的建設中。
中國畫的宣紙、顏料及墨依然是我創(chuàng)作的基本材質。雖然我有時也用丙烯、水粉、水彩、金粉、油漆等(一切從效果出發(fā)),但我堅信中國畫宣紙與墨的滲化效果及國畫中的礦物質顏料,如朱磦、朱砂、石青、石綠等的美學品性還是最適合于中國畫的視覺表達。對于材質的選擇其實是一個畫家創(chuàng)作的基點,設定在中國畫材質上,也就決定了我的繪畫語言將是對傳統(tǒng)繪畫的變化而不是對它的叛逆與決裂。我試圖用“融合”的方法尋求中國畫在現代轉型時期的一種“蛻變”之路。
彩墨畫和水墨畫的根本不同就是“水墨”更加注重筆墨意趣的發(fā)揮,“彩墨”則更注重色彩特質的表現。我的彩墨人物畫創(chuàng)作更多地使用色彩語言來構成畫面、塑造形象,在大量運用色彩手段的同時又能表現出水墨畫的獨特意蘊。古人“色墨交融”理論是我彩墨人物畫創(chuàng)作中追求的美學品格。變幻的墨色、強烈的色塊和勁利的墨線是構成作品的基本繪畫元素。墨塊與色塊富于變化的對比、映襯及墨線在墨塊與色塊間的穿插、照應等,使作品能夠在有限的顏色中幻化出萬般樣態(tài)。這其中墨、色、線就是那有限的音符,而它們所演奏給我們的則是一部壯闊的交響曲。在這里,線條不僅僅是塑造形象的手段,它更顯現著濃厚的書法筆意,顯示著濃淡、干濕、粗細等種種意趣,是一種“有意味的形式”。在用色上,金色、石色和白粉的施用為作品帶來一種富麗、熱烈的基調,但這些色塊都是在與墨塊的各種“關系”中被感染。而更為重要的是,在敷色時“用色如用墨”,在一遍遍的布色之中同樣貫穿著筆意,在深淺、厚薄、輕重等微妙的轉換、呼應中,把敷色時的筆痕呈示給畫面,從那里尋覓出用筆的方向、速度與力量,作品也就去除了“工板”之弊,從而在繁復中依然體現出一種“逸氣”或“士氣”。正如王昱《東莊論畫》言:“青綠法與淺色有別而意相同,要秀潤而兼逸氣,蓋淡妝濃抹間,全在心得渾化,無定法可拘?!?/p>
當代彩墨畫的一個重要特征是追求“繪畫性”的“技法”,重視制作,在我早期的彩墨人物畫創(chuàng)作中也是這樣,做的是“加法”。在繪畫過程中,從對生宣的性狀處理,到用膠礬、做底,以及對局部效果的刷洗、金粉的噴灑,從拓印的肌理到貼金堆銀等等,無不帶有“制作”的傾向。也正是通過這一步步“做”的過程,創(chuàng)作的理念得以潛入到工具和材料之中,而工具、材料又把這些觀念同化在作品中,最終通過墨塊、色塊、墨線這些元素變奏出來。強調用色、用墨、用線,強調光、影處理,強調空間結構,強調畫面的豐富繁復,這有點像往容器里裝東西,總覺得放得越多越好。就這樣一路走下來,我突然意識到多未必是最好的,“合適”才是最佳狀態(tài)。
“合適”既是一種狀態(tài),更是貫穿中國畫傳承與創(chuàng)新的美學命題,也是從這個時候開始,我從“彩墨”的研究、創(chuàng)作修正為“墨彩”的探索?!澳薄安省倍€字的前后變化,調正了我創(chuàng)作研究的基點,這看似是一種回歸,實則是一種飛躍。它使我更清晰地認識到該如何對待中國繪畫傳統(tǒng)圖式,如何對待古今中外藝術,如何對待中國畫的用墨用色、或工或寫,如何對待本土和外來、傳統(tǒng)和現代等問題,使我作品的繪畫語言和藝術精神達到了新的境界。
2011年創(chuàng)作的《朱自清》人物系列、《回望》和今年創(chuàng)作的《蘇繡》,就是我試圖以“合適”的手法在用色、用墨、用線方面控制和協(xié)調下的“墨彩”作品,可看作是我人物畫墨彩融合的第二次突破。墨彩創(chuàng)作在著力于墨與色的交融、工與寫的協(xié)調時更重視墨的傳承、筆的運用、線的意義,更關注作品的“意味”。古人論畫“色不礙墨,墨不礙色,又須色中有墨,墨中有色”,“以色助墨光,以墨顯色彩,要之墨中有色,色中有墨”,推而廣之,“工與寫”“中與外”“古與今”亦無不如此:“工不礙寫、寫不礙工,又須工中有寫、寫中有工”;“中不礙外、外不礙中,又須中中有外、外中有中”;“古不礙今、今不礙古,又須古中有今、今中有古”。這種色墨、工寫的交融,中外、古今的折中,并非簡單生硬的湊合和拼寫,而是要創(chuàng)造出“以色助墨,以墨顯色”,“以工助寫,以寫顯工”,“以中助外,以外顯中”,“以古助今,以今顯古”,色墨、工寫、中外、古今,渾然一體,相得益彰,創(chuàng)造出以我為主、以中為主、以今為主、墨色相輔的現代中國畫新風貌。
現代藝術注重風格、注重自我、注重創(chuàng)新,亦強調綜合、強調多樣,博取眾長,和而不同。以“工”和“色”、“形似”和“制作”為特質的工筆重彩畫如何在保持其優(yōu)勢的同時,去除當下“重彩熱”過程中出現的甜熟、板滯、膚淺、匠氣的弊病,需要藝術家長期孜孜不倦地向傳統(tǒng)學習,更多注入文人水墨畫的養(yǎng)分,以開闊的藝術視野、不倦的創(chuàng)造努力,把“墨彩”繪畫提升到“寫意”“寫神”“寫心”的現代藝術境界?!?/p>
徐惠泉 人物 28×58cm 紙本設色 2015年款識:乙未秋,惠泉畫惠風亭下。鈐?。盒旎萑。ò祝?/p>
責任編輯:陳春曉
徐惠泉 東風一曲桃花香 102×68cm 紙本設色 2015年款識:東風一曲桃花香。乙未初春,惠風亭主人惠泉畫于蓮香軒。鈐?。夯萑赔|(白)
徐惠泉 蘇繡 188×178cm 紙本設色 2014年款識:惠泉畫。鈐?。盒旎萑。ò祝?/p>
徐惠泉 溫暖港灣 220×180cm 紙本設色 2017年款識:溫暖港灣。丁酉初夏,惠風亭惠泉畫并記。鈐?。盒旎萑。ò祝?/p>
徐惠泉 蘇繡 138×68cm 紙本設色 2005年款識:惠泉制。鈐印:徐惠泉?。ò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