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谷來豐
歐洲衰落?其實還很值得學
□ 谷來豐
我選擇法國,不是因為它在地理位置上離英國更近,而是在于,在歐洲乃至世界范圍內,法國幾乎都是可以與盎格魯撒格遜的英美文化相抗衡的主流大國。這次在先賢祠,我們瞻仰了伏爾泰、盧梭、雨果、居里夫婦這些構筑了法蘭西文明的偉大人物的靈魂居所。
何謂主流?首先,在國民素質上,法國人的優(yōu)雅和品位是眾所周知的,歷史上,法國人的禮儀規(guī)范滋養(yǎng)了整個歐洲社會;現代社會中,法國勞動者的素養(yǎng)也足以笑傲世界。其次,法國有著舉世聞名的奢侈品產業(yè),讓人心甘情愿地付出超過成本價十倍乃至百倍的價格去買。再者,法國有著遍地的藝術館、博物館,每一家都值得虔誠地參觀。
現在到法國的中國人里面,確實有很多對法國不以為然,尤其是法國在接受難民之后治安狀況堪憂,讓大家有不少負面看法。法國到底是一個怎樣的國家呢?“簡單粗暴”地說,這是一個非常強大的國家。法國只有6600多萬人口,還不如我們的河北省多,他們以這樣的人口基數支撐了巨大的國防開支,從四代戰(zhàn)機到航母編隊,從航天工業(yè)到核工業(yè),都擁有世界領先的水準;這樣的成績還是在國民每年休假兩個月、每周工作35個小時的狀況下取得的。試問,我們的一個省可以支持如此龐大的國防工業(yè)嗎?
再看奢侈品與時尚產業(yè),我們這次也參訪了著名的奢侈品牌卡地亞總部。是什么征服了我們的錢袋,讓人民幣成千上萬地跑到法國人的口袋里?是時尚、是文化、是底蘊。法國有一所國立高等裝飾藝術學院(簡稱“巴黎高裝”),雖然不是綜合大學,但是在時尚圈內排名世界第一,也是法國精英文化的集中代表。巴黎高裝每年會收到來自世界范圍內2600多人的入學申請,但是最終僅會錄取50人——就是這樣的治學精神,造就了屬于法國的時尚和品位。
巴黎裝飾藝術博物館的參觀也讓筆者感到非常震撼。當天,主題為“Fashion Forward,Three Centuries of Fashion(時尚前沿,時裝三百年1715-2015)”的大型時裝史回顧展正在開展。從中世紀到法國大革命,從工業(yè)革命到世界大戰(zhàn),從科技革命到“五月風暴”……300年的服飾演變過程,背后也是300年的政治、經濟、文化變遷史。
其實,論起服飾文化,中國絕對是源遠流長,可惜我很少在國內看到這樣的展示。1300多年前的唐朝就出現了西服領,但是現在,西裝被認為是舶來品;我們推崇的所謂“中華立領”,其實原本叫做印度領或尼赫魯領,是被尼赫魯穿紅的;我們以為打太極穿的太極服是漢族服飾,其實這種對襟圓袖是典型的女真服飾特征。所以,我們的文化傳承的中斷是個很大的困擾,這讓我們的孩子未來怎么可能做出好的設計、怎么可能去引領時尚產業(yè)?
我們此行參訪的Galerie Kréo美術館是一個只有20多人的設計機構,卻是產品設計領域的佼佼者。全世界15位頂級的設計大師與他們合作,把自己的想法和創(chuàng)意付諸實踐,如果有買家看中了小樣,他們就會把專利售出,實現工業(yè)化生產,這其中就包括iWatch和阿斯頓馬丁的設計師Marc Newson。
有一張標價70萬歐元的鋁制桌子,是他們?yōu)閂IP客戶定制的,成本價只有1000歐元,這真是暴利中的暴利。我們也想把100元的東西賣到1000元、10000元,但是我們缺少產生設計靈感的環(huán)境和知識積累,缺少盧浮宮、蓬皮杜這樣的博物館、藝術館、美術館,我們也沒有滿大街隨處可見的世界級雕塑和創(chuàng)意,這樣的差距,恐怕短時間內難以追趕。在這之前,我們就只能做簡單粗暴的大規(guī)模生產,造1億只打火機,每只賺2分錢。法國的文化和藝術發(fā)展之路,值得我們深思。
7月23日晚上,乘坐橫穿英吉利海峽的歐洲之星,我們來到美麗的劍橋小鎮(zhèn)——一座絕不亞于硅谷的創(chuàng)新之都。
在倫敦到劍橋的路上,有件事特別值得一提。我們看到,在路邊有大量肥沃的土地沒有被耕種和利用,而是長滿了苜蓿等野草,完全處在荒蕪狀態(tài)。大家對此感到非常奇怪:如果是在中國,那還不得趕緊種上玉米、小麥,以及各種經濟作物。
這個疑問在約翰·赫斯特的著名暢銷書《極簡歐洲史》中有這樣的答案:從十八世紀開始,英國就發(fā)起了一場農業(yè)革命,農民把農地分成四塊,每一塊田隨時都種有作物,沒有閑置;其中兩塊用來種植牲畜飼料(蕪菁或苜蓿),土中氮氣得到固定,谷物收成也更好。
乾隆年間,當馬戛爾尼率領英國使團試圖參觀清朝統治下的農民生活時,他看到的卻是中國農民的呆滯、貧苦,這與英國農民的悠閑、富足形成鮮明對比。作為一個后工業(yè)化國家,時至今日,英國仍然在傳統的農業(yè)生產領域保持領先地位和高度發(fā)達的生產效率。而在我國,“試點實行耕地輪作休耕”的口號是近些年才提出的。
如今,英國的科技水平在世界范圍內僅次于美國,足以傲視日本、德國。其石墨烯、基因技術、生命科學都非常厲害。其次,英國是一個缺乏大工業(yè)的后工業(yè)國家,他們把目光聚焦在了體育、娛樂等看上去“偏門”、實際上卻影響整個世界的高端服務業(yè)領域。
在英國足球體育商業(yè)大學,我們參訪了著名的溫布利球場,這座國家級的球場每年舉辦幾十場比賽,利用率非常高。蘇格蘭職業(yè)足球聯賽首席執(zhí)行官Neil Doncaster分享了“體育中的危機管理”這一話題,還講述了在比賽過程中遭遇恐怖襲擊的離奇經歷:
當時,正當他的球隊以2球領先的時候,球場突然接到了恐怖電話,對方聲稱在球場安放了炸彈,要求馬上停止比賽。擁有豐富安保經驗的英國人經過分析認為,如果不停止比賽導致炸彈引爆,必將造成人員及財產損失,溫布利球場也會陷入被譴責的境地;如果停止比賽立即疏散觀眾,外面大巴上的炸彈會造成更嚴重的損失。炸或不炸,后果差別不大——球場最終決定繼續(xù)比賽,同時與恐怖分子斡旋,決定他們是否足夠幸運。結果證明,他們是幸運的,炸彈并未爆炸。
在007的誕生地——松林電影制片廠,攝影棚讓人大跌眼鏡。簡單的布景和道具如同汽車修理作坊一樣。但是就在這里,007系列、哈利·波特系列,甚至最新的《星球大戰(zhàn)》系列層出不窮地走向世界各地的銀幕。
中國從來不缺硬件,但我們拍出怎樣的電影呢?根據最新的統計,2016年的前八個月,170部國產電影里,“豆瓣”網上評分7分以上只有寥寥11部,5-7分有47部,3.5-5分有58部,3.5分以下有64部(豆瓣評分按照五星制,2分是最低分。6分等于“一般”,基本上7分以上還算能看;5分以下基本是垃圾,3.5分以下絕對是爛片)。
以大手筆資本運作名震業(yè)界的三胞集團也是我們參訪的重要機構。三胞最近收購了知名英國百貨公司集團福來莎與百年玩具老店Hamleys,并保留了其原汁原味的企業(yè)文化特色。
來到Hamleys店面的時候,里面人山人海,生意火爆,整個6層的玩具商城就是一個巨大的游樂場,很多卡通人物拿著店里的玩具與顧客互動,歡樂的氛圍鋪天蓋地。他們的負責人這樣說:有著255年歷史的Hamleys不僅僅是賣玩具,更是在賣記憶與經歷,把體驗式的銷售模式帶到全球,賣出樂趣、賣出興奮。這就是英國的O2O,這就是英國的創(chuàng)新,在電商沖擊實體店的大潮之下,Hamleys的模式值得我們深刻的反思。
最能淋漓盡致地展現英國人生意經的地方,就是位于世界純血馬故鄉(xiāng)New Market的達拉姆育馬場。有同行者質疑,我們又不買種馬,來這里干什么?他不知道,賽馬是英國第二大體育產業(yè);他不知道,全球與賽馬相關的博彩業(yè)每年都會創(chuàng)造千萬億美元;他不知道,這里一匹種馬的身價可以達到5000萬英鎊。而所有這些財富創(chuàng)造的核心,就是種馬培育。當全世界都在修建賽馬場的時候,英國人在培育種馬。達拉姆的種馬產業(yè)因此成為賽馬博彩業(yè)上游產業(yè)最不可或缺的資源。
時至今日,我國仍然有難以計數的企業(yè)家沉浸在為13億人提供大規(guī)模產品和服務的階段。我覺得必須停下來,看一看歐洲人是怎么做生意的,英國人是如何占據上游的。別人做手機的時候,我們可以做芯片;別人去淘金的時候,我們在路邊賣個水。這個生意經,才是殺手锏。
工信部長苗圩在解讀《中國制造2025》的時候說,“中國制造”不像我們想象的那么強大,西方工業(yè)也沒有衰退到依賴中國。我們的制造業(yè)還沒有升級,制造業(yè)者已開始撤離。制造業(yè)強國在哪里?其中當然有德國、意大利的身影。
提起德國,我們就會想到德國的機床、精密機械、傳說中用不壞的家電,以及德意志民族一絲不茍的精神。迄今為止,德國共擁有70多位諾貝爾獎獲得者,這一數字超過了法國和日本,強大的國家實力毋庸置疑。其實,寶馬、大眾、西門子,這僅僅是德國制造業(yè)的冰山一角,以工業(yè)4.0獨步世界的德國人,領先我們恐怕不只30年。工業(yè)4.0,已經成為德國的現實。
而意大利,更是眾多中國“土豪”們膜拜的對象,芬迪、CUCCI、阿瑪尼等奢侈品牌早已成為符號一般的存在,在時尚領域有著呼風喚雨的影響力;而在高端制造業(yè),法拉利、瑪莎拉蒂、蘭博基尼等超級跑車,同樣有著世界超一流的汽車制造技術。表面上看著懶惰、傲嬌的意大利人,依然保持著碾壓級的創(chuàng)新能力。
讓我們再回到最開始的疑問:歐洲真的不行了嗎?雖然我也很期待中國趕超歐洲的那一天,但是那一天還遠遠沒有到來。
(摘自《解放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