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頔
音樂劇《窈窕淑女》在數(shù)月前已落下帷幕,在人們意猶未盡之時,《睡美人》接踵而來,正是因為這些音樂劇、芭蕾舞劇,彌補了與昔日《劇院魅影》失之交臂的遺憾,也讓更多的人認識了天橋藝術中心。
早年間常到天橋公交車站坐車上學,一直以為對這里還是比較熟悉的。直到聽說天橋有一座藝術中心,不禁感到驚訝,它是什么時候建成的?是什么樣子的?于是在一個周一的清晨,我乘車前往天橋藝術中心一探究竟。真實的北京天橋藝術中心
藝術中心在周一是沒有演出的,顯得空曠而安靜,就連正門也是緊緊關閉的,只有工作人員可以從售票處旁邊的員工入口進入。跟隨藝術中心的劉先生,我第一次走進天橋藝術中心。劉先生告訴我,這座藝術中心于去年11月正式對外開放,演出主要以音樂劇為主,開幕演出就迎來了《劇院魅影》。記得劇中有這樣一幕,魅影在得知克里斯汀與拉烏爾互相表達愛意后,讓巨大的水晶玻璃吊燈落下,砸在舞臺上,當時場面驚心動魄,魅影愛而不得的痛苦與不甘的心情,宛如這透明的吊燈,掉落破碎。只這一幕,就不難看出這部經典的音樂劇對劇場的要求是非常高的,如果沒有足夠的承載力便無法完成,但在天橋藝術中心的大劇場,它被完美地演繹了出來。關于這些,我只能聽劉先生娓娓道來,無緣親眼得見,不免有些遺憾。還有在地下宮殿的那一幕,劇場利用干冰制造出水汽,小船好似真的在水中滑行,神秘而真實,腦海中不禁浮現(xiàn)出當時的情景,心中默默期待將來能有一睹其風采的機會。
站在大劇場的舞臺上,感受燈光從兩側的耳光室射出,均勻地照在臉上,在玫瑰紅的墻壁和香檳金頂面營造出西式劇院的華麗氛圍下,想象座無虛席時,面對1600位觀眾,唱出悠揚的歌聲,跳出優(yōu)雅的舞蹈的景象,內心的自豪與滿足溢于言表。據(jù)說從舞臺到二層最后一排的直線距離只有32米,即使坐在靠后的位置,也不會影響觀看效果。
除了大劇場外,中劇場、小劇場和多功能劇場也各司其職,肩負著不同的使命。在1000座的中劇場里,經常上演話劇、小型音樂劇、兒童劇及家庭舞臺娛樂秀;400座的小劇場,座椅的顏色都與其它兩者不同,黃灰相間的色彩展現(xiàn)出青春的活力,這里以小型音樂劇、小劇場話劇、時尚發(fā)布會、普及教育和小型秀為主,表現(xiàn)出實驗性劇場的特質;二層的多功能劇場以古戲樓為舞臺背景,彰顯中華文化,這可容納300人的地方,多用于舉辦發(fā)布會、大師課、培訓等,傳遞著藝術的魅力。
雖然在藝術中心里走了一圈,卻總覺得少了點什么。也許劇場的價值在演出時才能真正體現(xiàn)出來,到那時再看這里,不是空閑寂靜,而是熠熠生輝吧。
走出藝術中心,再觀其外形,才理解何為“琉光戲影”。天橋藝術中心的屋頂呈曲線形,以無數(shù)蜿蜒的線條相互交織,好似中軸線兩側皇城和民居的屋頂弧度。設計師賦予其深刻的寓意為:“層層疊疊的琉璃屋頂是北京皇城的記憶。”起伏有致的灰瓦屋頂是屬于老北京民俗的印記,同時也組成了北京市中軸的天際線。夜幕下的天橋藝術中心綻放著金色的光芒,燈光下的影子好像一個個皮影,隨音樂翩翩起舞。比起白天,夜晚的藝術中心更加唯美,尤其還是在蒙蒙細雨中,更添夢幻之感。這還是我在此后的一個音樂劇散場的雨夜發(fā)現(xiàn)的。
追憶天橋的老天橋文化
別看現(xiàn)在天橋藝術中心所處的天橋一帶,擁有的是車水馬龍的景象,曾經這里又是另一番風景。
天橋是皇帝前往天壇、先農壇祭祀的必經之橋,因是天子走的橋,故得此名。據(jù)說,曾經的石橋有三梁三欄,漢白玉雕成。站在橋北往南看,看不見永定門,在橋南望北,看不見九丈九的前門,可見當時這座橋是高大雄偉的。自元、明時代這里出現(xiàn)商業(yè)市場以后,到了清代已經變得繁華與熱鬧。這原因之一就是各行各業(yè)的人在這里施展自己的藝術絕技,他們個個出類拔萃,藝術精湛高超。天橋“八大怪”就是這數(shù)百名藝人中的代表,說是“八大怪”,其實遠遠不止這個數(shù),人們根據(jù)時間的不同,將他們劃分為了三代。他們當時表演是何情景?無需想象,我們在天橋藝術中心旁邊的市民廣場上就能找到答案。
這里面矗立的八個形態(tài)各異的人物雕像就是其中一代天橋“八大怪”。他們或張一口金牙拉洋片,或彎腰頂碗,或手劈鵝卵石……每一位表演的可都是絕活兒??!昔日天橋隨處可見的這些場面,現(xiàn)在也不易得見了。此外,廣場上還矗立著一個三層樓高的附有四面環(huán)鐘的建筑,據(jù)老天橋的人說,這座四面鐘過去在天橋真實存在過,只是不知它什么時候不見的,如今它被復建,繼續(xù)守護著這塊地方。而在不遠處,再現(xiàn)了乾隆御碑上記載的昔日天橋,講述著天橋過往的故事,尋找老天橋文化曾經的印記。
大劇場里的音樂
那些關于北京天橋藝術中心的未解之謎,在百老匯經典音樂劇《窈窕淑女》來京首演的當天得以解開。那天,我再一次來到了這里。與上一次不同,天橋藝術中心熱鬧起來,到處充滿了藝術的氣息與活力;與上一次不同,此次我只是一位普通的觀眾,前來欣賞音樂,前來感受音樂劇的魅力。
演出當天,我早早前來,從大門走進藝術中心,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個復古的大戲樓,給這座現(xiàn)代建筑增添了濃郁的中式風情。此時夜幕已經降臨,戲樓上懸掛的一盞盞紅燈籠被點亮,戲樓頂上的彩繪是用古法畫上的,細致精美。演出開場前半個小時才可進入大劇場,等候的時間我便在藝術中心內參觀。戲樓右側的走廊上方有一個小型的天幕,上次前來它是關閉的,因而并沒有多加注意,此時抬頭仰望,天幕五彩斑斕,雖不如世貿天階的那般寬大壯觀,卻也充滿了藝術的浪漫。戲臺左側,有的觀眾坐在座椅上喝著旁邊售賣的咖啡,品嘗著精致可口的蛋糕,好不愜意;有的觀眾在為此部音樂劇特意搭建的舞臺上合影留念,白色的化妝鏡、復古的梳妝臺,在此拍照,好像自己就是來自歐洲的淑女,高貴優(yōu)雅;有的觀眾在購買音樂劇的周邊產品,無論是紀念冊,還是禮帽都很有紀念意義。
終于等到可以進場了,我第一時間走了進去。我的座位在二層靠左,雖然不是最佳的觀賞位置,但就算不用望遠鏡也可將演員的表情看清,兩旁的字幕亦清晰可見。帷幕緩緩拉開,演出開始了。剛開始的一幕是在雨中,淅淅瀝瀝的雨聲傳進耳朵里,仿佛自己已置身在室外,感受小雨輕拂臉頰。燈光柔和地照在每一位演員的臉上,并沒有陰影,我知道這得益于兩旁的耳光室。忽然劇場哄堂大笑,正納悶之際,看向前方,恍然大悟,這字幕也太接地氣了吧,“什么小船不會翻”等等,都是當下流行的語句,引起了觀眾強烈的共鳴。期待許久,終于將癡情的弗雷迪盼了出來,盡管出場不到10分鐘,但他的一首《OnThe Street Where You Live》仍讓感到非常震撼,悠揚的歌聲,渾厚的嗓音,高亢的音樂,立體聲般縈繞在耳邊,即使過了很久都難以忘卻,也許這就是所謂的“余音繞梁三日不絕于耳”吧。
這部音樂劇帶來了太多的歡樂與感動。是女主角復讀機般用奇怪的語調念出的“How do you do”的場景;是盡管貧窮卻對生活有著無比熱愛的人們歡快地唱著“希望能每天吃到巧克力,冬天在火爐旁安睡”,并表達平凡幸福的場景;是女主角堅持不懈地努力,最終成為自信優(yōu)雅的窈窕淑女的場景……精彩的劇情,優(yōu)美的音樂,在這舒適寬敞的大劇場中,帶給我一場難忘的聽覺和視覺的享受,以致過了很久,每每想到,都難掩興奮。也許是因為對音樂的熱愛,也許是因為《窈窕淑女》太過精彩,我一直關注著天橋藝術中心的動態(tài),并在馬修-伯恩的哥特式芭蕾舞《睡美人》上演之時,再次走進了這里。
《睡美人》是我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一個故事了,然而從這場芭蕾舞一開場就令我非常驚喜,不是燈火通明的城堡,不是唯美浪漫的舞會,取而代之的是“邪惡”仙女在雨夜中的影子,充斥著黑暗與驚恐。雨水傾盆的聲音、電閃雷鳴的聲音如此逼真,好似此時被包圍在雨簾之中,轟隆隆的雷聲扣人心弦。與看音樂劇不同,芭蕾舞沒有語言上的交流,動人的劇情、悠揚的旋律,還有華麗的舞臺背景都令我深深陶醉,感覺不虛此行。只有站到過大劇場的舞臺上、抬頭看過其頂端的奧秘的人才能明白,為什么一幕幕背景切換得如此之快,銜接得如此順暢;只有了解過劇場音響設備的人才能明白,為什么音樂的立體效果如此之好,無論坐在劇場的哪個地方,音樂都是那樣震撼人心。《睡美人》不但讓我對這個從小讀到大的故事有了全新的認識,也讓我對天橋藝術中心有了更深的感情。
天橋藝術中心的演出每一季都有不一樣的主題,我很期待下一個在這里表演的劇目會是什么。此外,天橋藝術中心還會不定期地舉辦公眾開放日和培訓活動,令熱愛藝術的朋友更接近藝術,更了解藝術。在這個自古就縈繞著文化氣息的地方,建造一座藝術的殿堂。記得有人說過“音樂是美麗的語言”,在天橋之下,聆聽“音樂之聲”,感悟藝術帶來的無窮魅力。